更新时间:2023-06-25 07:44
马志英出生在宁夏海原县郑旗乡撒堡村,一个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官员称为“最不适人类居住的贫困地区”,在全国也有着“贫瘠苦甲天下”的称谓。
马志英,女,回族,宁夏海原人,中共党员。1968年出生,1987年参加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海城镇街道办南居委会居民。马志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回族妇女,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母爱向贫困女娃艰辛的求学路上播撒着温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十多年来用慈母般的爱心救助了186名贫困女童,其中52名女童分别考入区内外各大中专院校。2007年,自治区妇联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的号召,在全区开展了向马志英等优秀母亲学习的活动;在银川召开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7周年暨 “中国十大杰出母亲”马志英先进事迹报告会,随后深入五市进行巡回宣讲。区内多家媒体长篇报道了马志英等优秀母亲的事迹。2007年,海原县以马志英事迹为原型,编排了大型花儿歌舞剧《大山的女儿》,在全区进行了巡演,社会反响良好。马志英个人荣获 “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国际委员会提名奖、全国首届“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全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关爱女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慈善奖;全区道德之星、“三八”红旗手、首届“2005年感动宁夏”十大人物之一、首届宁夏“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马志英,一个普普通通的回族妇女,在她43岁的生命历程里,曾两次下岗,因病动了4次手术,可她却以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母爱,用慈母般的心先后救助了186名贫困残疾女童,成为她们改变命运的阶梯。由于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认为女孩子迟早是别人家的,上那么多的学没多大用处,加上家里很穷,高中毕业后马志英就没再上学,但对知识的渴求是她一生最大的愿望。
1997年的一天下午,马志英从农贸市场下班回家,途经海原县一中时发现一个女孩在校门口徘徊,不时踮起脚尖,向校园里张望。上去一问,原来女孩家里条件不好,家人让她辍学,来到县城只是为了看一眼自己考上的学校是什么样子。马志英被深深触动了。她拿出100多元钱,让那名11岁的女孩去交了学费。女孩回到家里一说,附近村庄又有几个女孩找了过来。那年,她资助了5个女孩。农村孩子到县城上学没地方住,马志英就把自家的3间平房腾出来给她们作为书房和宿舍,不需缴纳任何费用,还能得到马志英的学杂费资助。马志英还给这3间平房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女童书屋”,自己则和家人挤在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坯房里。
“女童书屋”一办就是11年,其间还改名为“女童之家”。后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资助对象改为高中女生,又更名为“女生之家”。11年里,马志英共资助了186名游离在辍学边缘的贫困、残疾女童,除免收房费外,马志英还为她们垫支水、电、燃料、医药及学杂费等15万余元……。为了把这些女娃的生活照顾好,生活并不富裕的马志英当过清洁工,每月能挣200多元钱。由于患了胆病,她的身体越来越瘦弱,经常疼痛,但为了照顾这些孩子,马志英忍耐着、坚持着。
这位曾经获得全国首届“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等光荣称号的普通中国妇女,以她高尚的情操和超人的付出,激励与支持着这些贫困女学生刻苦学习。这些孩子中,有70多名考入自治区内外的大专院校,有不少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一个考入大学名叫张彩虹的女孩,在给马志英的信中写道:“妈妈,我很幸运,有两个妈妈,一个给了我生命,一个给了我新的人生。在我艰辛的求学路上是妈妈您帮助教育我,不断地给我补充知识和精神营养。妈妈,是您让我树立起了求知的自信心,找到了自己应该走的路,在咱们家度过那段日子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已成为我人生的一笔财富。”手捧着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奖杯,马志英说:“我今天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会继续努力,让更多的女娃接受教育,将来她们为家乡、社会、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