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杏垣

更新时间:2024-10-28 21:25

马杏垣(1919年5月25日—2001年1月22日),出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河北乐亭,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国家地震局副局长。

人物生平

1919年5月25日,马杏垣出生于吉林长春。

1931年,从长春市自强小学毕业。

1937年,就读于重庆南渝中学。

1938年,入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

1945年—1948年,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

1951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52年—1978年,任教于北京地质学院。

1963年—1965年,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

1972年—1975年,任湖北地质学院副院长。

1978年,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1985年,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

1985年—2000年,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1年1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50年代,马杏垣在燕山地区进行了1:50000的区域地质测量,在五台—太行山区开展1:200000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1978年,对大陆伸展构造和裂陷作用的形成机制、发育历史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还研究了地壳块体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从事大陆岩石圈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岩石圈各类图件68幅的大型图集,后又进行了全球地学断面的研究工作。

截至2001年1月,马杏垣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著100余篇,代表论著有《五台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中国大地构造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及研究办法》《地质构造形迹图册》《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中国及其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1:400万)》《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等。

荣誉表彰

人才培养

马杏垣参与并筹建了北京地质学院。

20世纪60年代,马杏垣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期间,结合中国的构造实际,创建了解析构造学。

马杏垣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期间,讲授《构造解析学》《普通地质》《构造地质》《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等课程。

马杏垣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期间,主编了《构造地质学基础教程》《中国区域地质》等教材。

马杏垣培养了一大批构造地质研究人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岩石学家莫宣学院士,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翟裕生院士,矿产勘探学家赵鹏大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及地质学家殷鸿福院士,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金翔龙院士,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徐锡伟院长等。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马杏垣的父亲从商,父亲把马杏垣送到一所叫自强小学的学校念书,学校的校训是“自强不息”。这普通的格言,成为他终生恪守的座右铭。

马杏垣的妻子是沈荃。

人物评价

“学习他(马杏垣)赤诚报国的崇高理想和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学习他严谨求实的实干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和艰苦奋斗的质朴本色。”(水文地质学家王焰新评)

“马杏垣热爱党、热爱祖国人民,胸怀赤子丹心,他严谨治学、追求真知、潜心育人,他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他谦虚谨慎,为人师表,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以身许党、以身报国的高贵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原书记、局长郑国光评)

“马杏垣是一位卓越学者、科学大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地质科学事业、地震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地震地质》编委会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