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30 11:49
马来亚共产党,简称“马共”,成立于1930年4月30日。二战期间,马共建立马来亚人民抗日军,进行抗日游击战,成为抗战的主力。1945年8-9月间,英国重占马来亚,于1948年6月20日颁布了“特别紧急条例”,其核心是疯狂镇压马共前抗日人员及其他进步人士。对此,马共决定进行武装斗争,并于1949年2月1日建立了马来亚民族解放军。当时的马共总书记是陈平。
1925年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30年4月30日,在森美兰州瓜拉比拉的乡村召开代表大会,成立马来亚共产党。马共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为把英国殖民者驱逐出马来亚、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而进行斗争。1942年日本法西斯占领马来亚后,马共建立了人民抗日军,领导马来亚人民展开抗日武装斗争。1945年8-9月间,英国重占马来亚,于1948年6月20日颁布了“特别紧急条例”,其核心是疯狂镇压马共前抗日人员及其他进步人士。对此,马共决定进行武装斗争,并于1949年2月1日建立了马来亚民族解放军。当时的马共总书记是陈平(华裔,广东潮汕人)。
1960年,马共的主力部队共约3000人撤至马泰边境泰方一侧的亚拉、陶公、宋卡、北大年四个府(省)的丛林中,以求休养生息。这里山多林密,重峦叠嶂,便于隐蔽;又有铁路直通马来西亚、新加坡,有海港可达香港,是国际犯罪集团毒品走私的必经之地,部队易获经济来源;此外,这里政治力量交织,民族矛盾复杂,既有泰共的游击队,又有依靠国外背景、想脱离泰国成立的“北大年共和国”的国土分裂集团。
马共巧妙地迂回于这些矛盾之间,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尽量避免与马、泰两国地方军政的正面冲突,而且协助泰政府打击国土分裂集团,并在当地开展群众工作,如开办夜校,组织医疗队,为穷苦百姓送医送药,鼓励控制区居民向泰政府纳税,以改善关系,等等。这就使当时颇得泰边境民心的马共得以在泰国的领土上生存20多年。
1982年,东盟第15届外长会议强调东盟国家须加强团结,并各自清除国内的不安定因素。
泰国陆军第四军制定出“征剿”马共的“泰南安宁第11号计划”。“11号计划”分三阶段各个击破泰共、马共和国土分裂集团。消灭马共是其计划的第二阶段,时间定在1982年的7月3—27日,计划24天完成。
据泰军方介绍,驻扎在泰马边界泰方一侧的马共军队有3个团,共1200名官兵。第10团驻陶公府,第12团驻亚拉府,第8团在宋卡府。余部分布在北大年府、沙敦府。在这几个府的丛林中,还疏落散布着彼此有联系的几十个营地,控制着有5万居民的乡村。马共能控制的地区,在亚拉府约500平方公里,在陶公府约100平方公里。
最初,马共对于泰军的猛攻是估计不足的。当他们摸清泰国官方的意图后,才开始分兵抵抗,转移军火。当泰军占领大据点时,他们已分成小股隐蔽于丛林中,开始游击战或越界入马了。
泰军“11号计划”的“围剿”战绩是:攻陷了马共3个团的团部,占领了17个连、营级营地及生产基地。使他们丧失了经营多年的藏身之所,丢失了后勤基地、情报文件站及干部训练中心。然而马共最大的损失是在战役结束之后。
不久,一些马共高级领导人纷纷响应泰国官方提出的3项政策投降了。
三项政策即:一、 凡投降者,不必写“悔过书”或“脱党声明”;二、投降后,不受监视或坐牢,免除判罪,就业自由,保证人身安全;三、其子女可以出国,可以自由上学、就业和结婚,不加限制。
最后投降的是马共总书记陈平。时间是80年代末。陈平是第一代领导,1982年当权的已是第二、三代领导人了,派系矛盾恶化导致遇到重大军事行动时不能互相配合和支持,无法统一行动。领导人投降后,部队溃散,终于导致马共军队彻底瓦解。
自从1989年和泰国、马来西亚两国政府达成停火协议后,马共已经从历史上消失了。
成立于1930年的马来亚共产党在日本侵占马来亚后,他们学习中国共产党,组织了丛林游击队,与英军合作抗日。在战时担任联络员的陈平还被英帝国授予两枚勋章。
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对马来亚的殖民统治。同年12月,马共解散了人民抗日军。但是此后面对英军的殖民统治,马共又重新走上了武装抗争之路。
1955年12月28日,马共和以东姑阿都拉曼为首的联盟自治政府代表团,在吉打华玲针对放下武器走出森林谈判,但最终因马共不接受投降的条件而宣告失败。1960年前夕,马共越来越势单力孤,从此转入泰国南部,领导人陈平也在1960年远赴北京,此后又辗转到泰国。
一直以来,代表马来人利益的巫统当局对马共始终采取严厉的抨击态度,而马来的一部分华人则认为这样的评价并不公平。毕竟,马共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神勇,而如果没有马共的抗争,英国人恐怕也很难那么轻易地让马来西亚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