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9 21:50
马粪海胆壳坚固,半球形,直径30~40毫米,最大可达60毫米。反口面低,略隆起,口面平坦。步带区与间步带区幅宽相等,但间步带区的膨起程度比步带区略高,因而壳形自口面观为接近于圆形的圆滑正五边形。
壳坚固,半球形,直径30~40毫米。反口面低,略隆起,口面平坦。步带区与间步带区幅宽相等,但间步带区的膨起程度比步带区略高,因而壳形自口面观为接近于圆形的圆滑正五边形。成体体表面大多呈暗绿色或灰绿色,壳面有棘,长5~6毫米,密生于壳的表面,棘的颜色变异较大,色泽以暗绿色居,但灰褐、赤褐、灰白乃至白色的棘亦时有发现。大棘短而尖锐,密生在壳的表面,长度仅有5~6毫米。每片步带板上生有大疣1个、中疣5~6个、小疣若干个。顶系隆起较低,第1眼板和第5眼板与围肛部相接。生殖板及眼板上都密生着许多小疣。管足孔的排列方式为每4队构成一个弧,管足内的骨片为C形。
海胆的身体通常分为六个部分:体壁(包括壳、棘、围口膜)、内脏、内含物、生殖腺、亚里士多德提灯和内脏液,其中生殖腺有重要作用。
马粪海胆通常被认为是草食性动物,一般以褐藻、红藻和绿藻等为食,主要生活在浅海的岩礁、砾石、砂石等海底。
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海洋中,垂直分布从潮间带一直5000米的深海处都可见到,全世界现存的海胆大约有800多种,在中国沿海其分布范围较广,北起黄、渤海域,南至浙、闽沿海,南北沿海几乎都有其资源分布,但资源比较分散。
产地及产期:
我国黄、渤海和东海沿海均产。
1.清炖海胆:取胆卵,加水,辅之生姜或蒜片、葱白或香菇,烧开后即可食用。
2.生炒海胆:取海胆卵肉,加盐、酒、糖、姜末等调料,油热时,下料爆炒,熟时加淀粉勾芡。
3.油煎海胆:取海胆卵肉,加配料,兑蛋清、淀粉,用明火油煎即可。
4.冰镇海胆:取海胆卵肉,用冷开水清净,装在碎冰垫底的盛器(盆、碟)上,冰与海胆隔层薄膜,食时蘸上调料,与生吃龙虾、赤贝、象拔蚌等类似,别有风味 。
5.吃海胆,新鲜最重要,要吃就要吃真正的生海胆。
将挑选好的海胆洗净后,用剪刀撬开黑色带辐射状芒刺的软壳,用羹匙挖出壳内状似橘子瓣黄色的海胆卵,去掉内脏。这个过程需要细致熟练的动作。
海胆卵在海胆体内排列似五角星状,颗粒分明,颜色橙黄似小黄米,难怪海胆卵亦俗称海胆黄。将海胆放入冰水加上柠檬、盐浸上10分钟,再吸干水,一道爽鲜即食海胆即可新鲜出炉啦!将海胆黄放进黑色软壳内,再将软壳置于一玻璃碟内,因为少,所以感觉加倍矜贵。
吃的时候需要搭配适当的作料,让芥末和酱油的调味汁充分浸透到海胆四面后,小心翼翼放入口中,顿觉鲜美无比。海胆黄无骨无筋,入口即化。
粪海胆在多种海藻并存的情况下 ,对海带及裙带菜等褐藻具明显的选择性 ,对石花菜及孔石莼等藻类的喜好性较差 ,但在食物匮乏条件下 ,马粪海胆的食谱则变得相当广泛。马粪海胆对裙带菜及海带的摄食率均明显高于孔石莼 ,但其对孔石莼的饵料吸收率则高于海带及裙带菜。马粪海胆的摄食受温度条件及自身湿重的影响 ,温度偏离适宜范围对摄食有抑制作用 ,日摄食率与湿重呈显著的指数下降关系 ,摄食率与湿重、温度因子可建立具较高可靠性的指数回归模型。马粪海胆对食物的口面吸附与对其摄食密切相关 ,其摄食活动与湿重呈显著的指数下降关系 ,而与排便活动呈显著的正相关 ,随湿重增加排便活动虽呈下降趋势 ,但未达显著水平。自然光照条件下马粪海胆的夜间摄食强度通常高于日间 ,但在全遮盖的无光照条件下这种昼夜摄食差异则变得不显著 ;对摄食活动的连续观测表明马粪海胆的摄食活动受光强变化的影响 ,其摄食活动的高峰出现在光强减弱的早间及傍晚 ,而日间的强光照环境会抑制其摄食活动.
马粪海胆生殖腺水分含量64.20%,灰分含量12.70%,粗脂肪含量2.34%,蛋白质含量12.25%,总糖含量5.59%。脂肪酸成分中花生四烯酸和EPA含量较高。无机元素中Ca、Mg、Fe等营养元素含量较高。马粪海胆生殖腺的营养成分含量丰富,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虾夷马粪海胆1989年5月从日本北海道引入大连,初引进海胆壳径为0.5~1.3cm,养至1990年10月性成熟并进行首次育苗,培育出F1代,其后1993年~1995年又培育出F2和F3代约500万枚。亲海胆采取海区笼养和室内促熟方法。诱产用阴干与流水、注射0.5MKCl、加入性产物三种催产方法可成功获得成熟精、卵。受精卵孵化需11.5~12.5h(16.0~18.5℃)达囊胚期上浮,后经二腕、四腕、六腕、八腕幼虫,以纤细角刺藻为饵料,18~21天(15.0~18.5℃)变态附着为稚海胆并摄食底栖硅藻,30天~50天达0.2~0.3cm以上剥离投喂石莼、囊藻、海带等,当壳径长至0.5~1.0cm以上时可下海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