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蛉

更新时间:2023-11-17 22:12

马蛉是日本钟蟋的俗称,遍布我国南北各地,是极为常见的蟋蟀类鸣虫,也是著名的金声鸣虫之一。体长17毫米左右,体前窄后宽形如黑色瓜籽,头部很小,黑褐色,后头区有 3 个宽浅色斑,中斑前端有一对清晰的水滴状斑,但常不明显。下颚须细长、黑色。触角细长,柄节梗节黑色,鞭节基半部白色,端半部褐色。

形态特征

前胸背板前窄后宽,背区凸凹不平,中部和两三角形斑周围淡黄色,三角形斑后方有 5 个淡黄色斑,中间的 3 个圆形,两侧的两个条形,侧叶黑色。触角除第一、二两节黑色外其余皆白色。

足细长,各足腿节端部黑色,其余部分淡色(淡黄色至谈褐色),前足胫节内、外侧各有一卵形听器,后足胫节背侧有 3 对亚间距,亚间距之间及上方生有许多小刺。

雄虫前翅远长于腹部末端,前狭后宽,茶褐色,翅脉色淡,斜脉 5 条,发音刮脉基角处还有数条小脉。发音镜很大,宽大于长,内有 2 ~ 3 条分隔脉。端区由许多不规则的小室构成。雌虫前翅似枯叶状,略长于腹部。背区脉呈不规则网状。产卵器约于后足腿节等长,产卵瓣长10mm。

生活习性

马蛉遍布我国南北各地,是极为常见的蟋蟀类鸣虫,也是著名的金声鸣虫之一。饲养玩赏者众多。每年鸣虫爱好者们购入的马蛉不计其数,但很多朋友不熟悉马铃的生活习性,把它装于木盒或者有机虫具中饲养,大大缩短了它的寿命。故此,就马蛉的饲养环境问题,我们有必要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从原生环境来看,马蛉多栖息于地表落叶和瓦片等覆盖物之下。由于是夜行鸣虫。自然有避明趋暗的特征。在有些特殊的环境里,部分个体也栖息于阴暗的断壁残垣的缝隙和树根裂缝里。这些地方湿度较高。当夜间,雄虫则会出现在比较显眼的矮墙和树干基部高举双翼鸣叫引诱雌虫。

由此,我们对马蛉的生存环境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概论。即:光线微弱,有一定湿度,通风良好的环境。

地理分布

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湖南,福建,台湾,海南,广西。

饲养技巧

虫具选择

在饲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来布置马蛉的虫具内环境。首先要选择正确的虫具。鸣虫界有句俗语:叫择圆弃方。意思是圆型的虫具由于没有死角,能够更好的保证鸣虫肢体的完整性。

适合马蛉的虫具有叫罐,瓦罐和纱罩罐三种。

虫具的内容空间的大小越来越受现代虫友们的重视。广器优小居,普暖胜狭温。相对较大的内容空间给鸣虫较充分的转寰回旋的余地,鸣虫可以自由的活动,充分的舒展六肢,自洁触角,尾须等。虫也不容易沾染到虫具内放置的食物。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针对马蛉的普遍体型 2厘米。根据金声鸣虫的虫具最理想空间是圆型,直径等于虫体程度的5.5倍左右。我们可以得出,最适合马蛉的虫具空间应该在直径12厘米左右。瓦罐和纱罩瓷罐一般都能满足这样的要求。

罐内设施

罐内设施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饭板,二是水盂,三是棉球。

饭板和水盂是马蛉饲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当然,蟋蟀饲养还有一个蛉房。马蛉是不需要蛉房。 饭板用来盛放食物,水盂用来装水。而棉球就是把脱脂棉的小团浸入水盂中,使其吸满水分,更起保证湿度的作用。三件套,就这么简单。

有些玩家喜欢垫叶子,当然是可以的。但不要使用常见的蔬菜。因为常有农药沾染。最好用新鲜的竹叶或者桑叶。某些蔷薇类的果树叶子也可以。白菜夜含水分较多,马蛉容易过度啃食而不吃备用的食物。造成拉稀现象,所以不推荐使用白菜叶。

在摆放上,饭板和水盂应该放置在虫罐的中央位置。把周围的大部分圈位留给马蛉爬行活动。

清洁技术

每天清洁的时候先将马蛉用扣网提出,然后再清理虫罐,洗净饭板后加入新食物。洗净水盂换新的开水或者矿泉水。然后再加入新的棉球。有垫叶的朋友则须更换干枯卷曲的旧叶,垫入新鲜的叶片。

注意事项

必须注意的是无论用哪种罐器饲养马蛉,都不能垫土,因为土里微生物众多,潮湿环境下虫容易感染霉菌死亡。另外一方面。潮湿的土壤还会滋生红螨。

马蛉虽然对湿度有一定要求,但同样需要干爽的底板。过分潮湿容易造成它纤细的足尖部分腐烂缺失。马铃是地栖鸣虫,而且喜欢在潮湿阴暗的草根和砖瓦下面活动,根据马铃原栖息地的环境,个人饲养秋马铃都是蟋蟀罐里面的,放一个饭板,一个水盂,水盂的作用主要是增加蟋蟀罐内湿度的,效果还不错,切记不可对蟋蟀罐内喷水,这样会导致马铃前翅霉变,爪花润烂。冬马铃饲养在搪底的黑虫葫芦内,由于搪底的成分主要是黄泥,所以吸水性比较好,可以每天点几滴清水让其吸收,不可过多,如果搪底出现潮湿甚至吐水那就是水多了!

一般瓦罐养马蛉最好。内径11厘米。内置水盂和饭板。资深玩家一般会放一小团部分吸水的脱脂棉球于一侧。用来调节湿度。盆内其他地方不能喷水。以免太潮湿导致烂足尖和翅膀发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