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9 12:12
《马雁诗集》是中国当代女诗人、散文家马雁创作的诗集,首次出版于2012年4月。
《马雁诗集》分为三辑,分别收录马雁自印诗集《迷人之食》中的诗62首,《迷人之食》后新作31首,未选入《迷人之食》的前期诗作37首;另附诗论12篇,包括她剖白自己的写作观念和体会,论析她有所会心的古代、西方和同龄诗人,及对诗歌翻译的细致探讨。
马雁去世之后,由诗人胡续冬、范致行等她的生前老友牵头,迅速组成了一个编委会,商讨为她编辑出版诗文遗著的具体事宜。冷霜负责搜集整理她的诗作部分,秦晓宇负责编选散文部分。
爱的主题
马雁在《十二街》一诗中写下了对于爱情的美好幻想和寄托,也曾借向北岛致敬的名义,于痛心之中在《母亲》一诗中将自己对母亲悲惋的爱,引申为对祖国深沉的爱,以及在《亲爱的,我正死去》中对自我情感处于一种低迷状态下的抒写等。
死亡标签
“死亡”是贯穿于马雁整个诗歌创作历程中最为频繁的着重性标签。《谋杀》《死亡是最大的政治》《大同世界》《欢饮》《抒情诗》等诗作,无一不与“死亡”有关。马雁关于“死亡”的写作倾向,已成为其在自我生命意识中的惯常表达,这种表达可以说具有某种政治意味上的特质。
友情主题
马雁习惯于为某人作诗以示友谊,在其诗中所表现出的酬唱行为,大多是因为受到友情的促动而生发出的创作欲望,表达对朋友的告别与怀念之情。
使用隐喻
在马雁的诗中,有大量关于“痛苦”的描写,其诗中的“痛苦”不仅仅起到了描述她自身思想与精神的某种状态的作用,同时它还是一个超个人化的隐喻,涉及历史的悲剧性与宗教救赎的可能性问题。如《我们乘坐过山车飞向未来》一诗中,“痛苦”一词共出现了五次,高密度出现除了具有个人史层面上的描述性意义以外,还指向的是诗人生存背后的巨大现实和历史问题。
散文性
马雁有意纳入具体的、指称性的经验(地名即是一类),将“散文性”作为语言力量,加入到诗歌当中。如《北京城》中,诗人将“北京城”完全符号化,正如“北池子”和“南池子”,一种整饬的权力(符号)结构是规约人们的最主要的力量,而诗人在城市中的角色,如同小酒馆内的密谋者:“有那么些人常常聚会,/无谓地研究问题,这城市/热衷于责任而毫无办法。”此“责任”让读者联想起“徒劳的责任”,它提示诗人与众人都处于同样的规则结构当中。
不少马雁的诗迷,将这本《马雁诗集》,与19世纪的《恶之花》进行类比,看到马雁诗歌的内在艳丽和热量。(《海宁日报》评)
马雁(1979年2月28日—2010年12月30日),回族,生于四川成都,穆斯林,当代女诗人、散文家。曾获第四届珠江国际诗歌节青年诗人奖、2010年度刘丽安诗歌奖。已出版《马雁诗集》《马雁散文集》《读书与跌宕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