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9 17:30
驰龙属 (属名:Dromaeosaurus)又名奔龙、飞驰龙等,是一属兽脚亚目驰龙科的食肉恐龙 ,属下现有单一属种艾伯塔驰龙(Dromaeosaurus albertensis);该种恐龙生活于白垩纪坎帕阶的加拿大艾伯塔省与美国西部,约7,600万到7,400万年前。
驰龙属是一属中等大小的掠食性恐龙,其推测体长为2m,体重为15至30kg,体型接近如今的中型犬科动物。它们的嘴部长有许多锋利的牙齿,且与其他驰龙科的亲属如伶盗龙、恐爪龙一样,后脚的第二趾拥有膨起的镰刀爪。
驰龙属的生存年代为白垩纪晚期坎帕阶,距今约为7600万到7400万年,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北美洲的朱迪斯河组(Judith River Formation)、恐龙公园组(Dinosaur Park Formation)和老人组(Oldman Formation)等地层中,这些地层位于现今美国西部和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其种名“艾伯塔”缘由致此。
有些保存状况不佳的骨骼碎片化石显示驰龙属在年代稍晚至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兰斯组(Lance Formation)及地狱溪组(Hell Creek Formation)疑似存在,这些地层的年龄接近恐龙时代结束(约6550万年前)但后来冥河盗龙与达科塔盗龙在地狱溪组的被发现显示这些化石的真正主人很可能不属于驰龙。
驰龙的头颅骨较为粗状,口鼻部上下距离高。牙齿相当大,上颌骨有九颗牙齿。驰龙具有大型眼睛,视觉良好。颌部结构坚固。颈部弯曲、灵活。尾巴基部灵活,其余部分因为交错的骨棒而较僵直,使尾巴保持在稍微上抬的角度。虽然后肢的已发现部分不多,已可显示驰龙是种强壮的动物。其近亲如小盗龙和迅猛龙的羽毛证据,显示驰龙也可能身体覆盖羽毛。此外,研究人员在艾伯塔驰龙的一个头颅骨时,发现两条血管从颈部前方肌肉通到脑壳后方的痕迹。
在1914年,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率领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挖掘队伍在艾伯塔省的红鹿河进行挖掘,发现驰龙的首个化石,包含:一个长24公分的部分头颅骨、及脚掌碎片。发掘地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省立恐龙公园。正模标本(编号AMNH 5356)是一个部分头颅骨,长约24公分、下颌、两个舌骨、第一掌骨、以及一些脚掌骨头,缺少口鼻部上方的大部分。几组发现于亚伯达省与蒙大纳州的其他骨骼、及约30个独立牙齿,也被归类于驰龙。
在1922年,巴纳姆·布郎等人将这些化石建立为驰龙属,模式种是艾伯塔驰龙(D. albertensis),也是当前驰龙属中真正的有效属种。属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δρομευς”(意思“奔驰”),加上“σαυρος”(意为“蜥蜴”);种名则是以艾伯塔省为名。
之后有其他7种曾被归类于驰龙属,但当前都成为异名或疑名:
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命名的D. laevifrons
顶饰驰龙(D. cristatus),现被认为属于伤齿龙属
D. explanatus,
D. falculus
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命名的D. minutus,现被认为是没有被命名的阿瓦拉慈龙类
纤弱驰龙(D. gracilis)
以及瑞钦·巴思钵命名的蒙古驰龙(D. mongoliensis),现被认为是蒙古伶盗龙(迅猛龙,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的异名。
这些种大部分只有十分零碎的化石材料,某些以被改归类于其他属,或是被认为是疑名。
驰龙属本身是最早被详细研究的驰龙类之一。其本身与其亲属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具有短粗厚重的头骨和巨大的牙齿,与同栖息地、数量更多的蜥鸟盗龙相比,驰龙的牙齿磨损程度更高,这表明相对而言驰龙的颌骨更适合压碎和撕裂食物,而不是单纯的切割撕扯。Therrien等人在2005年的研究推测,驰龙的咬合力是类似体型伶盗龙的三倍,也体现出驰龙相对于其他驰龙科的成员更依赖于用它的头部杀死猎物而不是驰龙科特殊的镰刀爪,其姊妹物种达科塔盗龙爪子上比其他驰龙科更大的屈肌结节也支持这一观点。头骨的强化在其他驰龙亚科的成员,如野蛮盗龙及最大的驰龙科犹他盗龙也有一定的体现。
确切的来说,与同地区的其他小型兽脚类恐龙相比,驰龙似乎是比较少见的动物:一项研究显示在恐龙公园组的小型兽脚类的化石中,同为驰龙科的西爪龙有10个标本,蜥鸟盗龙有接近30个,而驰龙只有两个。数量的劣势可能是源于化石保存不佳的问题,但也有可能是驰龙本身较为独居的行为体现。
驰龙的摄食习性被推测认为具有典型的虚骨龙类摄食行为,即具有特征性的“穿刺和拉动”进食方法,在2019年Angelica Torices等人对兽脚类恐龙摄食习性的研究中表明,驰龙科动物的牙齿分别具有与暴龙科和伤齿龙科动物相似的磨损模式。然而,牙齿上的微磨表明了驰龙本身可能更喜欢捕杀对于同栖息地类似体型的食肉恐龙而言更大的猎物。
饮食中的这种差异可能使不同的兽脚类食肉恐龙彼此避免过多的竞争而相对和平的居住在同一环境中。同样的研究还表明,驰龙与蜥鸟盗龙(也在研究中进行了比对分析)可能具有嗜咬骨骼的能力并可以处理好相对难以处理的猎物挣扎反抗带给它们的压力,而具有较弱的下颚的伤齿龙科捕食相对较为柔软的食物,比如无脊椎动物和腐肉。这种摄食策略和处理挣扎猎物的能力也是其他大型掠食者例如暴龙科的霸王龙和蛇发女怪龙与这些小型食肉恐龙共有的一个特征。
基于颅骨比例的一些相似之处,驰龙的发现者Matthew和Brown最初将其分类在“恐齿龙科”(Deinodontidae,现为暴龙科的异名),单独建立的驰龙亚科(Dromaeosaurinae)里。随后在1969年,恐爪龙的发现者John H. Ostrom发现驰龙与伶盗龙、恐爪龙共享诸多特征,并最终促成了驰龙科(Dromaeosauridae)的建立。
驰龙本身的确切分类在驰龙科中仍是一个谜题,它强壮的头骨结构令它与其他驰龙科成员存在着典型的不同,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特化的动物。目前驰龙的分类位于驰龙科中的驰龙亚科,2015年对达科塔盗龙的研究认为二者为姊妹类群,具有最近的演化关系。
尽管在大众化的恐龙相关书籍中驰龙的名字经常出现,并且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它拥有几乎完整的骨架或模型复原,但事实上驰龙本身的化石标本仍然鲜为人知,而大多数该属恐龙的复原只能通过从发现的其他驰龙科,如伶盗龙和恐爪龙等获得的信息来实现。
这一特点也体现在驰龙本身的大众形象上,许多影视、书籍、漫画、游戏中所出现的“驰龙”形象与驰龙本身并不具有特别大的相关性,而更多是来自于侏罗纪公园系列构造的“迅猛龙”形象,这一形象的参考也基本以恐爪龙或者伶盗龙为主。
比较确切的纪录片形象中,驰龙出现在BBC的长篇纪录片《与恐龙同行》(Walking with Dinosaurs)的最后一集中,故事中两只驰龙追踪一只幼年牛角龙,并偷走霸王龙的蛋,当然由上文我们得知,驰龙本身与霸王龙所在的年代和生物群并不重合;此外驰龙也出现在探索频道纪录片《恐龙纪元》(When Dinosaurs Roamed America)中,与祖尼角龙和懒爪龙共存;其时间设定要早于真实驰龙存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