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拯民

更新时间:2024-11-03 12:53

魏拯民(1909年2月3日—1941年3月8日),原名关有维,东北抗日联军杰出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他曾经用过10个化名,魏拯民就是他奔赴东北抗日前线以后一直用的化名。

人物生平

1909年2月3日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9岁念书,16岁考入太原一中,原名关有维,字伯张,别名魏民生、魏锄耕、李新良、张达、冯昆、冯康等。

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考入私立宏达学院。

“九一八”事变后,魏拯民被派到东北工作,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1934年冬被派到东满,以东满党的建设和朝鲜革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走遍了各根据地和游击区,深受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

后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参与领导创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任政治委员,联合东满地区各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

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委时,起草《告各反日部队书》,号召一切力量协同作战。

1935年夏作为东北抗日游击的唯一党代表,曾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回国后,1936年3月任东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政治委员。同军长王德泰指挥所部北上牡丹江地区和远征南满地区,打通与吉东和南满的联系,与抗联第1、第5军配合作战,扩大抗日游击区。

同年7月后,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第1路军副总司令,与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指挥所部在辉南、抚松、蒙江(今靖宇)、金川、桦甸等地打击伪军,挫败日伪军多次大规模的“讨伐”,曾指挥大沙河、寒葱岭等战斗。

魏拯民先后担任东北抗联第二军政委兼党委书记,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政委,东南满省委书记兼抗联第一路军党委书记,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他能征善战,指挥有方,使东南满地区的抗日工作得到空前发展,取得了多次胜利。

1940年3月,杨靖宇牺牲后,他接替杨靖宇全面统帅第一路军。

1941年3月8日,由于叛徒告密,不幸牺牲,年仅32岁。

主要事迹

为军队做出的贡献

魏拯民不仅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位稳重老练的政治工作干部。他在东、南满地区长期担任党的主要领导干部,为军队和地方党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魏拯民积极发展地方党组织,为建立革命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的组织下,抚松、长白等县的地方党组织迅速建立了起来,有力地打击了日伪统治。

长白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使日本侵略者惶恐不安,除了调集重兵“讨伐”外,还采取了“归大屯”政策,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把群众赶到“集团部落”里,再用“保甲连坐法”及种种法西斯手段,管制老百姓,妄图完全破坏抗日联军与地方老百姓的关系。

在地方党组织被破坏以后,魏拯民仍然坚持从部队抽调骨干力量到地方开展工作,使抗日联军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住在夹皮沟的抗日老人陈德寿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送粮食、必要的生活用品和敌人的情报。后来,老人被敌人抓住,敌人对他严刑拷打。但是,老人被放出来之后,又避开敌人的监视,从围墙下面的水洞爬出来,冒着鹅毛大雪给部队送来了玉米、小米、盐和火柴。

作为一个部队领导,他更加重视党在部队的领导地位。抗日联军是一支由各种抗日武装组织起来的部队,要使这支成份相对复杂的部队能够成为一支经得住考验的共产党的队伍,需要做大量细致的政治工作魏拯民在建设这支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方面做出了的贡献。

地方党的建设

在他所在的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中,团以上部队设党委,连设支部。他曾多次主持召开军、师党委会议,研究部队的战略方针,做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

他还在一些重要时刻,以南满省委名义给各部队党委及全体党员写信,强调执行党的政策和加强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克服各种不良倾向的重要性。他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十分重视,经常利用冬季部队在密营整训期间,举办党员训练班,亲自讲解党的基本知识、党的优良传统,强调党员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就是在他重病缠身,生活条件极度困苦的情况下,他仍然没有忘记对部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他撰写文章,出版刊物,还亲自编写政治课本,组织指战员学习,以提高抗日联军指战员的马列主义水平和政治觉悟。

因此,第一路军中的党员发挥了部队的中坚和核心作用。也正是因为这支部队有了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这支抗日队伍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成为了战斗力最强、斗争意志最坚决的部队之一。

1940年3月,魏拯民在桦甸县头道溜河主持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也为了牵制南满日伪军,将第一路军分为两部,主力向长图路北转移,他则率一部坚持原地进行游击斗争。

自1935年秋以后,南满省委和南满地区的抗日联军完全失去了与党中央的联系,正如魏拯民将军1940年4月在给中央代表的报告中写的那样“……在1935年秋,就完全断绝了与中央的联系,因而也就得不到中央的具体指示……我们有如在大海中失去舵手的小舟,有如双目失明的孩提,东碰西撞,不知所从。

当伟大的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之际,我们却似人铜墙铁壁之中,四面不通声息,长期闷在鼓中……我们终日所希望的,就是不要再度长期中断了联络。”在这种完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不顾严重的心脏病、胃病等疾病的折磨,日以继夜地工作。为了重建遭到破坏的地方党组织,他在部队缺少干部的情况下,抽调骨干到地方从事发动群众的工作,他认为,“革命运动是群众的运动,若没有群众参加的话,革命是不能得到最后胜利的。”他还特别重视党在抗联中的领导作用,在抗联第一路军中,团以上部队设立了党委,连设支部。

他经常召开军、师党委会议,始终把军队斗争置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之下。对下级党员群众,魏拯民则采取编写政治课本,开办党员训练班的方式,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同时,还以其言传身教,鼓舞抗联将士的士气,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念。使征战在吉林境内的抗联第一路军成为东北抗联中战斗力最强、斗争意志最坚决的部队之一。身为省委书记的魏拯民还兼着部队的政治领导职务。

他曾先后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政委、第一路第总政治部主任主任等职。在第一路军副总司令王德泰、总司令杨靖宇相继牺牲后,魏拯民承担起领导全省党的工作和直接指挥军事作战的双重重担。

1940年3月,魏拯民在桦甸县头道溜河主持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将第一路军分为两部,主力向长图路北转移,他则率一部坚持原地斗争。

指挥了攻打哈尔巴岭车站和消灭黄泥河子警察队战斗。自以为杨靖宇牺牲后,“满洲治安之癌”已经得到根治的日本关东军不得不承认,在“魏拯民代指挥”的领导下,抗联第一路军仍在战斗!

殉国

魏拯民抱病征战半年之后,无情的病魔迫使他离开部队到桦甸市抗联密营休养。

1941年3月8日,因叛徒的告密,100余敌人突然包围了桦甸市四道沟抗联密营,重病之中的魏拯民率7名抗联战士奋起反击,终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

人物名言

“革命不能光靠勇敢和热情,还要有政治头脑,要有远大理想。政治是武器,它不但能使我们进步,更能有力量打击敌人,咱们抗联的每一个指战员都要做政治宣传员。”

――魏拯民

人物评价

在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广场上有一雕像,这尊雕像就是我省首位省委书记魏拯民。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