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1 17:03

鮻(学名:Liza haematocheila)是鲻科、鮻属的鱼类。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逐渐侧扁,背缘平直,腹部圆形。头短宽,背部平坦,两侧隆起头宽大于头高。吻短,广弧形,稍大于眼径。口小。脂眼睑不发达,仅存在于眼的边缘,或后部伸达瞳孔后缘。眼间隔宽,微凸。鼻孔每侧2个,位眼上缘前方。鳃孔大。鳃盖膜分离。背鳍2个,相距颇远第一背鳍位于胸鳍后端上方。第二背鳍位于臀鳍上方,起点距第-背鳍较距尾鳍基底为近,后缘微凹。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胸鳍宽短,约等于眼后头长。腹鳍稍小于胸鳍,位于胸鳍后部下方。尾鳍后缘凹入。鳞大,头部被圆鳞,体被栉鳞,栉鳞细弱,除第一背鳍外,各鳍均被小圆鳞。第一背鳍基底两侧、腹鳍基底上部和两腹鳍中间各具一长三角形鳞瓣。体侧鳞片中央均有一不开孔小管。体腔大,腹膜黑色。鳔大,壁溥。体侧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上侧部具黑色纵带数条。各鳍浅灰色。

形态特征

背鳍Ⅳ,Ⅰ-8;臀鳍Ⅲ-9;胸鳍16~17;腹鳍Ⅰ-5。纵列鳞38~40。鳃耙38+56~59。体长为体高5.1~5.3倍,为头长3.9~4.1倍。头长为吻长4.7~4.9倍,为眼径5.8~7.8倍。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逐渐侧扁,背缘平直,腹部圆形。头短宽,背部平坦,两侧隆起头宽大于头高。吻短,广弧形,稍大于眼径。口小,下位,人字形。上颌骨在口角以后突然向下弯曲,后端外露。上颌中央有一缺刻,下颌边缘锐利,中央具一突起。牙细弱,绒毛状;上颔牙单行,下颌、腭骨及犁骨均无牙。舌小,前端圆形,不游离,舌上无牙。眼较小,圆形,位于头部背前方,靠近吻端。脂眼睑不发达,仅存在于眼的边缘,或后部伸达瞳孔后缘。眼间隔宽,微凸,约为眼径1.5~2倍;眶前骨近口角处向下弯曲,下缘及后端具锯齿。鼻孔每侧2个,位眼上缘前方,前鼻孔圆形后鼻孔大,裂缝状。鳃孔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及鳃盖骨边缘光滑无锯齿。鳃盖条5条。鳃耙细长而密,最长鳃耙约达眼径一半。假鳃发达。

背鳍2个,相距颇远第一背鳍位于胸鳍后端上方,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底为近,第一鳍棘最长,前3鳍棘粗壮第四鳍棘最短小,不达第一鳍棘的1/2。第二背鳍位于臀鳍上方,起点距第-背鳍较距尾鳍基底为近,后缘微凹。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前于第二背鳍,以第三鳍棘最长约长于第一鳍条1/2。胸鳍宽短,约等于眼后头长。腹鳍稍小于胸鳍,位于胸鳍后部下方。尾鳍后缘凹入。

鳞大,头部被圆鳞,体被栉鳞,栉鳞细弱,除第一背鳍外,各鳍均被小圆鳞。第一背鳍基底两侧、腹鳍基底上部和两腹鳍中间各具一长三角形鳞瓣。无侧线。体侧鳞片中央均有一不开孔小管。

体腔大,腹膜黑色。胃管状,幽门部特化为球形肌胃,幽门盲囊5个。肠细长,多弯曲,约为体长3倍左右。肝分3叶,左叶最大,中叶最小。鳔大,壁溥。

体侧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上侧部具黑色纵带数条。各鳍浅灰色。

近种区别

该种与棱鮻(Liza carinatus)和大鳞鮻(Liza macrolepis)相似,背面正中都无隆起嵴。鮻纵列鳞38~43,眼球在瞳孔前后及上方呈橘红色。棱鮻背面正中自第一背鳍前方至眼间隔中部具一纵行隆起嵴。大鳞鮻纵列鳞30~33,眼球在瞳孔前后及上方呈白色。

生活习性

鮻为广温广盐性鱼类,营养级次低,生长快,喜栖于河口与内湾,亦进入淡水水体。活泼善跳,爱结群逆流上溯。稚、幼鱼趋光。春季游向近岸,冬季游向外海,在深水区越冬,一般不作远距离洄游。

鮻的食性相当广泛,不同发育阶段食性不同。全长不及8毫米的仔鱼以桡足类、枝角类和轮虫等浮游动物为食,其后转为混合型。动物性饵料主要是桡足类,也有少量轮虫、砂壳虫、枝角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幼虫,个别稚角胃内充满了整条沙蚕;植物性饵料以硅藻为主,此外还有蓝绿藻、双鞭藻和绿藻等,有机碎屑和砂粒占有相当人比重。全长14毫米的稚鱼以摄食着生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兼食少量浮游动物。全长30~50毫米的幼鱼以摄食着生徙藻和有机碎屑为生。成鱼胃含物以底泥和有机碎屑为主,底泥中夹有着生硅藻和少量小型无脊椎动物如桡足类麦杆虾、蟹幼休、双壳类稚贝、有孔虫和放射虫等。

分布范围

分布俄罗斯远东区大彼得湾沿岸、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沿海。在中国分布于黄渤海、东海和南海,包括台湾和海南岛沿岸均产。

繁殖方式

雄性一般体长达250毫米、2冬龄性成熟,个别体长195毫米、1冬龄性成熟。雌性体长400毫米以上3冬龄才性成熟,个别体长348毫米、2冬龄性成熟。在海水、咸淡水和淡水水休,性腺都能发育成熟。每年成熟一次,一次性产出。

繁殖季节因各地水温、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渤海鲶的繁殖季节为4月底到5月底,中国长江口和江苏、浙江沿岸为4~6月,盛产期为5月,海南岛东部沿岸为9~11月。产卵于近岸河口港湾,有淡水注入的咸淡水交汇区。产卵场水温在15℃左右, 盐度在20‰左右,pH8左右,水深2~8米。产卵时1尾雌鱼之后跟随着3~5尾雄鱼,而且雌鱼和雄互相贴近,雄鱼包围在雌鱼的腹部两侧,用头顶住雌鱼腹部力图使其抬起,雄鱼的尾鳍不时露出水面产生“水花”。从开始发情到不时滚起“水花”约历时半小时左有,再过半小时水面便恢复宁静。已知的产卵场有中国渤海湾、胶州湾、海州湾、象山港和海南岛博敖港。

鮻的怀卵量30~300万粒,随体长增长而增多。卵圆球形,无色透明,中央有个大油球,卵径0.903~1.100毫米,油球径0.430~0.523毫米。卵受精不久就出现受精膜,扩大围卵腔。受精卵的分裂,和其他硬骨鱼类一样同属盘状卵裂。在水温17~18.5℃受精后56小时便有少数仔鱼破膜而出。受精后62小时大多数仔鱼已经孵出。若水温为19~21℃,受精卵约经42小时即可孵化。

保护现状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主要价值

鮻肉味鲜美,具一定经济价值。在长江口终年可捕,与鲻、鲈(中国花鲈)、鮰(长吻鮠)合称长江口常年作业四台柱,是常年捕捞的四个主要对象之一。鮻的肉可以入药。健脾益气、益筋骨、补气力、消食导滞。主治久病体虚、贫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