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0:33
《小雅·鱼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首诗赞颂周王饮酒的平和安乐,在欢快热烈的语言中充分展现了君民同乐的主题,有颂古讽今之意。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都是以鱼戏藻间或依于蒲草起兴,来描写周王在镐京安乐饮酒的情景。此诗形式和内容结合完美,三章诗由特写至全景,构成了一组极具情节性和象征意味的鱼藻情趣图;整首诗比兴和铺排和谐无间,浑然一体。其风格朴实中寓新奇,无论是语言技巧还是结构方式甚或是总体风格都与民谣相近。
小雅⑴·鱼藻⑵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⑶。王在在镐⑷,岂乐饮酒⑸。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⑹。王在在镐,饮酒乐岂⑺。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⑼。
⑴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
⑵藻:水草名,生在水底,叶狭长多皱。
⑶有颁(fén):头大的样子。有,形容词词头。
⑷镐(hào):西周都城,在今陕西西安西。
⑸岂(kǎi)乐:同义复词,欢乐。岂,同“恺”,乐。
⑹莘(shēn):尾巴长长的样子。
⑺乐岂:同“岂乐”。
⑻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尖,多长在河滩上。
⑼有那(nuó):即“那那”,安闲的样子。一说盛大的样子。
群鱼水藻丛中游,肥肥大大头儿摆。周王住在镐京城,欢饮美酒真自在。
群鱼水藻丛中游,悠悠长长尾巴摇。周王住在镐京城,欢饮美酒真逍遥。
群鱼水藻丛中游,贴着蒲草多安详。周王住在镐京城,所居安乐好地方。
《小雅·鱼藻》是写周王在镐京饮酒,优游自乐的,当作于西周时期。《毛诗序》以为“刺幽王也。言万物失其性,王居镐京,将不能以自乐,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显然是以用为意,于诗文本无稽。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镐民私幸周王都镐,而祝其永远在兹之词也。”他以为这是民众所作。
《小雅·鱼藻》诗文朴实中寓新奇,无论是语言技巧还是结构方式甚或是总体风格都与民谣相近,陈子展以为“全篇以问答为之,自问自答,口讲指画,颇似民谣风格”(《诗经直解》)。以此反观诗原文,那种根植于民间的新鲜活泼和摇曳多姿的诗风在雅诗中独显风韵。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每章前两句以“鱼在在藻”起兴,出语奇崛。一句四字而“在”字两见,颇具特点,对它的理解是正确诠释全诗的关键。若以冬烘之论视之,以为是凑足音节之举,不但在用法上显得笨拙,而且不合《诗经》语体。吴闿生《诗义会通》将“鱼在在藻”释为“鱼何在,在乎藻”,这样两个“在”字实为自问自答,全诗节奏以此为基调,欢快跳跃,收放有致。三章中每章第二句对鱼的形态描写,酷似现代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依于其蒲”则是鱼在藻中摇头摆尾,得其所需的全景式展示。三章并提,由特写至全景,构成了一组极具情节性和象征意味的鱼藻情趣图。而诗的每章后两句则是写王,“王在在镐”、“饮酒乐岂”,形式上只是语序颠倒,实则暗含活动顺序和因果。春秋时代,酒是富足后的奢侈品,因而也是欢乐的象征。若无“岂乐”的心绪则不会去“饮酒”。而在酒过三巡之后,那欢乐的气氛在酒香弥漫中显得更为浓烈。宴饮之景、欢乐之情跃然纸上。
第三章的“有那其居”既是对大王居所的无限赞叹,也是对前两章因果关系上的照应。从视觉效果上看,也正是点和面、局部和全景的关系,与观鱼的空间转换一致,这样整首诗比兴和铺排和谐无间,浑然一体。
通观全诗,“鱼”和“王”,“藻”和“镐”在意象和结构上严格对应,起兴之意昭然。但若止于此,则了无新意。先贤以为此诗“以在藻依蒲为鱼之得所,兴武王之时民亦得所”(《郑笺》)。虽然武王之说无以确证,但此说揭示了鱼藻的另一层映射关系。诗人歌咏鱼得其所之乐,实则借喻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气氛。正是有了这一层借喻关系,全诗在欢快热烈的语言中充分展现了君民同乐的主题。因此,从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完美程度来考察,这首诗在雅诗中是较优秀之作。
宋代朱熹《诗集传》:“兴也。此天子燕诸侯,而诸侯美天子之诗也。言鱼何在乎?在乎藻也,则有颁其首矣。王何在乎?在乎镐京也,则恺乐饮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