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4 13:25
鲁运河,北起山东省临清市南至枣庄市台儿庄区,全长约480公里(根据山东省各有关史志资料,南北两段合计为374.7公里,如果以山东省境内的全部大运河(即包括卫运河(157公里)),则可达400公里以上。),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鲁运河全线开通,这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的正式形成。开凿最晚。北起冀、鲁边境的临清,南至苏、鲁边境的台儿庄。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自河南铜瓦厢决口北流,进入山东境后,斩断会通河夺大清河道入海,阻断了会通河的北流水源,京杭运河山东段以黄河为界逐渐成为无法贯通的南北两段。北段又称鲁北运河,南段又称鲁南运河。修凿于13世纪(元代)。19世纪中叶后,逐渐淤塞。建国后进行治理,部分河段可通航。其中,南段的北半段梁山县至济宁的一段,也称梁济运河。
河道以黄河为中心,北段向北流,入漳卫南运河,属海河水系;南段向南流进入南四湖,属南四湖、沂沭泗水系,经骆马湖入洪泽湖入海通江。
北段指黄河(古大清河)以北至临清的大运河河道,大致相当于元代开通的会通河。南起阳谷县金堤河北岸边的张秋镇,北至山东临清市。全在聊城市境内,经阳谷县、东昌府区、冠县、临清市,存两条河道:一是流经聊城市区的小运河,二是聊城市西的位临运河。北接卫运河。
京杭运河聊城市境内段称小运河。1283~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至二十九年),浚凿隋、唐原有运河和济州河、会通河,形成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的京杭运河。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徒改道,冲毁张秋镇运河堤,使河道一段淤塞,停止漕运。此河自阳谷县张秋镇入境,经聊城、茌平至临清入卫运河。今为引黄灌溉及排涝河道。河段长97.5公里(一说125公里),仅利用张秋闸至与赵王河合流处一段,流长39.26公里,流域面积285平方公里。
位临运河,南起东阿县位山村位山引黄闸,北至临清县胡家湾附近卫运河,全长110公里,是建国以后新开挖的河道,新挖运河部分沿行了山东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的旧道。
山东京杭大运河完成于元代,明清两代相继改建运用,运河流经地区也屡有变迁,它北起临清,南迄台儿庄,北与卫运河相接,南与中运河相连,长400余公里。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自兰阳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运河堤被冲毁,黄河穿运,北上漕船逐渐减少,至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裁撤管河人员,黄河以北运河遂废。建国后,计划恢复山东黄河以北运河航道,于1959年10月~1961年4月,组织开挖位临运河,但工程未完成,尚有一段未挖通。位临运河虽未通航,但为发展引黄灌溉创造了条件。
1970年,位山引黄灌区恢复后,位临运河经整修,成为位山灌区三干渠,担负聊城地区138万亩农田灌溉供水任务。为引黄济天津,1981年10~11月对位山三干渠进行开宽加深改建,并新开挖临清县丘屯至胡家湾附近入卫运河一段河道,至此卫临运河全线贯通。
位临运河南起东阿县位山,西流在阳谷县阿城南与运河旧道合,折而北流,经运河旧道,至聊城周店南,与旧运道分流,改道西行,在聊城王堤口穿过徒骇河,转向西北流,在王铺穿马颊河,西北至临清尚店转向北,至临清丘屯与运河旧道合,至胡家湾附近入卫运河。
南段指北起黄河南岸边梁山县大路口乡国那里引黄闸,南至苏鲁边界的台儿庄区。大致分三段,梁山县至南四湖北端的济宁市,称梁济运河;往南进入湖区,为南四湖湖区航道(同时有一支湖西航道,在江苏省境内,不属鲁运河),自南四湖南部——微山湖南端韩庄闸至台儿庄区的苏鲁交界,为韩庄运河(伊家河航道)。下接中运河。河道流经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汶上县、嘉祥县、任城区、鱼台县、微山县,枣庄市台儿庄区。
上段为梁济运河,是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新开挖的一条大型排水、灌溉、航运河道,是现代京杭运河山东境内的重要河段。梁济运河北起梁山县路那里村,南至济宁市郊区李集村西南入南阳湖,流经梁山、汶上、嘉祥、市郊区4县区,全长87.8公里,流域面积3306平方公里,其中境内2787平方公里。1962年后,梁济运河经多次疏浚治理,排洪、灌溉、航运功能逐步增强。1962~1963年,疏浚了柳长河口以下22公里河槽,扩大泉河口至长沟段河槽,疏浚梁山至柳长河口间7公里航道;1967年,按六级航道标准整治梁济运河,同时建成郭楼闸和船闸;1989~1991年,实施退堤挖河疏浚工程,两岸退堤加宽,河底清障。
中段为南四湖(微山湖),是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个水域相连的湖泊代称,也称南四湖。南四湖因位于老运河(安居至济宁段)之南,且与北五湖南北相对而得名。北五湖系古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马场湖和东平湖。除东平湖外其他四湖已经干涸成为洼地。
微山湖是境内现代水系的集水中心,承接鲁、苏、豫、皖4省32县53条河流来水,集水面积31700平方公里。微山湖南北狭长,湖腰窄浅,东西湖畔筑有围湖大堤,湖腰处建有二级坝水利枢纽,湖内挖有南北深槽运道,南部出湖口设有韩庄、伊家河、蔺家坝三大节制闸。微山湖湖底地貌类型简单,上、下级湖均由水深大于1米的深水湖底和水深小于1米的浅水湖滩组成。上级湖深水湖底面积439平方公里,浅水湖滩面积160平方公里;下级湖深水湖底面积359平方公里,浅水湖滩面积231平方公里。微山湖几经治理、改造和建设,已兼备防洪除涝、蓄水灌溉、工业用水、水产养殖、交通航运等多项重要功能,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京杭运河枣庄台儿庄段,横穿台儿庄南部,全长39公里。
北段小运河、位临运河,都属徒骇马颊水文区。该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一般为550~600毫米,是山东省降水量最小的地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一般为30~80毫米,径流深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在卫运河一带年径流深还不到25毫米,是山东省地表水最贫乏的地区。
年径流集中在汛期7~10月份,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85~90%,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倍比为75~151。
该区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河流入海口受海潮顶托排水不畅,遇较大暴雨易形成大面积内涝。据建国以来35年资料统计,大涝灾有8次,其中以1961年和1962年涝灾最为严重。1960年代末经过大规模治理,防洪排涝能力大大增强。
该区河流多年平均水温为13.5~14.0℃。月平均水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27.0~28.2℃;月平均水温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0.5~1.7℃。一般每年12月16日至翌年1月1日河水封冻,2月16~21日解冻开河。多年平均封冻天数为60天左右,最大冰厚0.20~0.30米左右。
区内河流侵蚀能力较弱,因此侵蚀模数较小。该区河流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0.3~1.2公斤/立方米,为山东省含沙量最小的地区之一。1970年后,由于大量引黄河水灌溉,灌溉尾水排入河内,河流含沙量显著增加,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增加到1.7~2.8公斤/立方米。随着河流含沙量的增加,引黄渠道及各河干、支流造成不同程度的淤积。
南段梁济运河、韩庄运河,等可归入湖东水文区,地区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由900毫米逐渐减低到650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相同,由350毫米减至100毫米。径流深的高值区在枣庄市东北的抱犊崮一带,年径流深在350毫米以上。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汛期6~9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7~84%,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倍比在8~10之间。
河流多年平均水温为13.8~16.0℃。月平均水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25.8~28.5℃;月平均水温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1.8~2.5℃。正常年份12月26日至翌年1月1日河水封冻,2月6日至2月11日解冻开河。多年平均封冻天数为35~45天,最大冰厚0.15~0.20米。
各河年侵蚀模数一般为100~1000吨/平方公里,尼山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模数在1500吨/平方公里以上,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1.5~2.0公斤/立方米。山丘区多年平均含沙量在2.0公斤/立方米以上。
泗河,古称泗水,发源于新泰市东南太平顶山西麓上峪村东黑峪山,经新泰、泗水、曲阜、兖州、邹县、济宁、微山7县市,于济宁新闸南泄入南四湖,河长169公里,流域面积2383.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85/1000。泗河为古代著名的大川,南四湖形成后,泗河仅余从河源到鲁桥入湖的一段,建国后在入湖段另挑新河,改由新闸南入湖。
白马河,发源于邹县北部老营西北,在微山县九孔桥注入南四湖,河长60.8公里,流域面积914.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9/1000。白马河源地为低山丘陵区,河槽狭窄,曲折西南流,至白马场始具有河形,又西流至邹县大牛石西,小廖河北来注入。自此水量大增,河槽显著展宽。小廖河是白马河最大的支流,它发源于邹县东部的高炉山东南三道岭,向北流至曲阜东夏侯村转而西流,在曲阜大雪又转而西南流,于大牛石西由右岸注入白马河。小廖河从河源至入白马河处,形如一弓背,河长49公里,流域面积155平方公里。
城河,发源于平邑县西部长山、洪山头之间的华石口,经邹县、滕县,于微山县时口汇入南四湖。河长85.5公里,流域面积938.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83/1000。城河由源地西北流,于大崇庄流入邹县境,至邹县岔河转而西南流,进入滕县境。城河又西南流,经过岩马水库,至高庄西,辛庄南河东来注入。城河又西南流,至滕县城东北红村,分出一岔流入小荆河。小荆河与城河平行西南流入南四湖。
十字河,是南四湖以东入湖最大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枣庄市山亭区东部柴山的南麓,经滕县、薛城,于微山县注入南四湖。河长89.3公里,流域面积144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28/1000。十字河由源地曲折西南流,经山亭南,至滕县海子村,东江河东来注入。东江河发源于山亭区米家山南麓,向西流经东江,又西流由左岸注入十字河,河长28.5公里,流域面积152.3平方公里。十字河又西南流,经滕县官庄南进入下游区。官庄至河口为十字河的下游段,河流经行于湖东冲积平原上,河长20公里,是建国后人工开挖的新河道,又称新薛河,承担泻泄十字河洪水。河道顺直,由上而下逐渐加宽,两岸堤距一般为80~100米,流向西南至微山县爱湖村南入南四湖。
洙赵新河,发源于东明县菜园集乡穆庄村西,东流经东明、菏泽、郓城、巨野、嘉祥和济宁6县市,于侯楼东南入南四湖,河长140.7公里,流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洙赵新河流域为洙水河和赵王河流经地。由于河道狭窄,排洪能力很低,致使内涝频繁。为防洪排涝,1964年开始开挖洙赵新河,将洙水河和赵王河上游流域纳入洙赵新河河系。
老万福河,是在黄河溜道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形成。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年),黄河在商丘以下徐州以上这一段内多次决溢,常呈多道分流形式。其中一溜道由曹县东北行,经定陶、成武间,又东经金乡城北,至鱼台北入运河。明王朝曾多次利用这一溜道引黄河水以济运河,至明末废弃不用。这一溜道逐渐演变成排除当地涝水的河道,清代称柳林河,即现在的老万福河。老万福河过水断面狭小,且迂回蜿蜒,远不能胜任排涝的需要。1956年进行了治理,开挖新万福河,使河道防洪能力有了改善。1967~1970年,开挖东鱼河,万福河上游改为东鱼河流域。
东鱼河,曾名红卫河,1985年4月改为今名。它发源于东明县刘楼,东流经东明、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金乡、鱼台8县,于西姚村汇入南四湖。河长172.1公里,流域面积为5923平方公里。东鱼河干流在1967年开始开挖,1970年竣工。东鱼河上游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即东鱼河干流,它南接太行堤水库,并担负宣泄河南省黄蔡河、贺李河的涝水,以解除河南兰考、民权两县的内涝威胁。北支发源于东明县张寨乡西王寨,东流经东明、菏泽、定陶,至定陶大薛庄涵洞西,转而东南流与东鱼河干流相会。
东鱼河,北支原为万福河上游,它承担了原万福河80%的涝水,使原万福河流域面积大大减小,减轻了万福河排洪压力。南北两支在成武王双楼东会合东流,依次接纳乐城河、胜利河、东沟、惠河等较大支流,又东流汇入南四湖。据1956~1979年同步观测系列统计,东鱼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80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72毫米,折合年径流量为4.26亿立方米。
泉河,上有两源。北源为北泉河,为泉河主源,发源于汶上县曹营,西南流,至鹅河村合南泉河,又西南流,至汶上县南旺由左岸注入梁济运河。河长42.8公里,流域面积626平方公里。赵王河,源于巨野县沙土集南,东南流,经嘉祥至济宁市郊区陈庄西,由右岸汇入梁济运河,河长41.8公里,流域面积381平方公里。
伊家河,西接韩庄镇西伊家河节制闸及船闸,与微山湖相通。伊家河与韩庄运河并行东流,在台儿庄镇西南河上庄入韩庄运河,全长34公里,流域面积327平方公里。伊家河亦为南四湖重要的排洪河道,同时伊家河在微山湖出口至河上庄段,代替韩庄运河成为航运河道,沟通了南四湖与江苏中运河的航运联系。
峄城大沙河,源出枣庄市峄城北部山区,南流至台儿庄镇孙疃村入韩庄运河,河长57公里,流域面积629平方公里。据1956~1979年同步观测系列统计,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890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315毫米,折合年径流量为1.89亿立方米。据峄城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400平方公里)1951~1979年实测资料计算,最大年径流量出现在1963年,为3.50亿立方米,最小值出现在1951年,为0.359亿立方米,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为9.7。
梁济运河,是以南四湖为集水中心的现代水系中的最大河系,与已废除的老运河大致平行穿越境内中部古北四湖低洼地区,原入北五湖河流和老运河的支流及现代新挖河流均入梁济运河,主要支流有14条:
宋金河,发源于郓城县明李垓,经郓城东至徐桥向东北至梁山县路那里,再到东平县戴庙,原由运河故道入东平湖,后由路那里改入梁济运河,全长18公里,流域面积626平方公里。
金马河,1973年开挖,上游起自梁山县黑虎庙乡侯庄北的金堤至梁山镇的后码头村北入梁济运河,长14.6公里,流域面积77平方公里。
龟山河,南起梁山县穆屯向北至龟山北折向东,于任庄北入梁济运河,长12.5公里,流域面积50.9平方公里。
柳长河,1964年开挖,北起八里湾引湖闸南至张桥,经柳长河泄水闸入梁济运河,长20公里,流域面积225.58平方公里。
流畅河,西起汪海屯向东至后孙庄,沿梁兖公路南侧向东入梁济运河,长8.6公里,流域面积56.3平方公里。
琉璃河,1966年开挖,上游起自赵坝,接金堤西河,向南过宋金河至倪楼,经褚庄,于高店村东南入梁济运河,长34.45公里,流域面积250平方公里。
郓城新河,西起郓城郓巨河东岸的唐店,向东于梁山县方庙乡琉璃井村入境,至信楼乡陆庄东南入梁济运河,长27.9公里,流域面积229平方公里,境内长15.7公里,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
湖东排水沟,1960年开挖,北起东平县大清河南岸的吴家漫至张坝口,向南沿梁山、汶上边界,经开河于东司垓村西南入梁济运河,全长49公里,流域面积312平方公里。
小汶河,位于大汶河与梁济运河之间,纵贯汶上县军屯、杨店、寅寺、刘楼至南旺镇十里闸村东南入梁济运河,全长89.5公里,流域面积238平方公里,1959年前为引汶济运河道,后用于排水。
泉河,是南泉河、北泉河和总泉河的合称,南北泉河上游因有龙斗泉、薛家沟泉、鸡爪泉、泺清泉、鲁姑泉而得名,南北泉河于鹅河村汇流入总泉河;南泉河源于汶上县西疏集,长24.5公里,北泉河源于汶上县曹营,长31.8公里,总泉河北自鹅河村南至小店子村西南入梁济运河,长11公里。泉河总长67.3公里,流域面积626平方公里。
赵王河,西起巨野县沙土集,流经巨野县、嘉祥县和市郊区,原入南阳湖,1960年春由嘉祥县马村改道于市郊区陈庄村入梁济运河,全长29.3公里,流域面积424平方公里。
南跃进河,源于市郊区李营镇白家洼,经二十里铺南,沿长沟与南张行政界向西于军王村西入梁济运河,长17公里,流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
幸福河,源于市郊区南张乡王增村南,于凤凰台村南入梁济运河,长4.3公里。
大汶河,发源于章丘县城东南约18公里之池凉泉,流经章丘、莱芜、泰安、宁阳、肥城、汶上、东平7县市,于东平城西北马口附近注入东平湖,原有航道与大运河通,河长221公里,流域面积906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1/1000。大汶河支流繁多,大小支流长5公里以上的计有120余条,流域河网密度0.21公里/平方公里。
黄杨分干渠,位于位山引黄第三干渠右岸,西起尚店乡黄杨庄西北,向东到司洼东南,折北到田庄北,转东穿过临聊公路,在前张官营东南与旧堂清渠(原堂邑至清平的一条旧渠)交汇后,向东至魏湾乡李圈村东南入小运河。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40.5平方公里,控制灌溉面积7.28万亩。涉及尚店、刘垓子、魏湾3个乡镇的26个村庄。
戴颜渠,1975年开挖,属引马灌区的一条分干。从戴湾乡的赵官营村北小运河右岸起,向东至大屯村南再向东,穿临博公路至端丁庄向东北,穿临高公路至刘芳庄村南,东折至颜庄东入德王河。全长20.8公里,流域面积48平方公里。承担戴湾乡东部、康庄镇南部、肖寨乡南部、康盛乡北部的除涝与灌溉任务。
戴水河,1958年冬开挖戴水河,因南起戴湾村西的小运河右岸,北至水城屯西北穿临博公路入裕民渠,故命名戴水河。全长6.18公里,系排灌两用河道。控制灌溉面积2.4万亩,排涝流量22立方米/秒。底宽5米,河深4~5米。1965年清淤,1970年加深治理。1975年导水入裕民渠。有桥5座。
丁王沟,南起魏湾乡丁马庄西的小运河右岸。向北至康庄镇王里长屯西南入德王河,全长2.3公里,是小运河导水入德王河的一条渠道。
京杭运河山东北段南起黄河北岸张秋镇,北至德州市第三店,由会通河大部和卫运河的一段构成。
会通河,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人工开成,南北贯通京杭运河。因水源不足,会通河上建石闸21座,以蓄水保运,所以又称闸河。会通河最初由安山经寿张、东昌(今聊城)至临清会卫河,明代改经张秋、东昌至临清。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改道后,张秋至临清段125公里逐渐成为断流河,无法通航。
卫河,隋代系南北大运河的一段航道,又称御河,元代成为京杭运河的一段。会通河断流后,卫河因有常流水源而成为沟通豫、鲁、冀、津的重要航道。新中国建立后改称卫运河。1957年始,山东管辖南起河南翟村铺、北至德州第三店353公里的航道。经不断清淤疏浚,裁弯取直,翟村铺至第三店的航道里程缩短至310公里。
运河1283~1292年(元至元二十年至二十九年),劳动人民在利用修浚一部分隋唐以来原有运河与天然河道的基础上,在济宁、临清间开凿济州河、会通河,在北京、通县间开凿通惠河,挖凿成勾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流域的京杭运河。会通河南接济州河,经寿张过聊城至临清入卫河,长125公里。元代末期,河道淤废。1411年(明永乐九年),得以重开。重开的会通河,从阳谷官桥口入聊城市,在梭堤口村北沿聊、茌边界向北至土闸村出境,境内流长51公里,深4.3米,宽10.7米,为当时南粮北运,公私商旅往来的唯一水上通道。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徙改由今道入海,运河堤被毁,汶水被挟东流,运道涸竭,漕船减少。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漕运停止,由黄河至临清一段运河遂废。其后,经多次疏浚治理,现为引黄排涝河道位临运河。1985年河口宽34米,深4米,流量6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1万亩。
元代,在隋运河的基础上修通京杭运河。元明清三代,京杭运河是沟通南北经济,保障京师供应的命脉,其总长的1/3在山东境内,对山东内河航运以至山东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初的京杭运河由镇江过长江进入扬州运河,北上淮安转入黄河(黄河南流时期),逆水西上至河南中滦镇卸载,陆运180公里到卫河(亦称御河)岸边的淇门再转船运,经御河寻隋运河故道达北京。
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疏导济宁以南的泗水航道,开凿济宁至东平150里的济州河。江南粮船涉江入淮,经泗水(泗水汇入淮河)达济宁,由济宁北上东平进入大清河(现山东境黄河),顺流东下出海至天津,再经通惠河至北京。此系京杭运河山东段第一次大改道,京杭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航道。
此航道开通后,大清河入海口逐渐淤积,南来粮船只能在东平卸载,陆运至临清,再装船走御河,仍由隋运河故道达北京。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至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历时37年,开挖了南起东平安山,北至临清与御河相连的新河道,全长250里,定名会通河。此系京杭运河山东段第二次改道。通过此次改道,京杭运河航程大为缩短,成为一个完整的内河航道体系。
京杭运河济宁以南的泗水航道,位于昭阳湖西洼地,经常受到黄河泛滥冲淤的侵害。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6年)开挖北起三河口,经夏镇至留城,全长140里的南阳新河。济宁以南京杭运河由湖西洼地移至湖东高地,解决了黄河冲淤问题。此系京杭运河山东段的第三次大改道。
京杭运河移至湖东,多与丘陵山区河流连通,水源不稳,局部航道易淤浅,且每遇山水与黄河水并涨,运河水易受黄河水顶托,在徐州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形成急流洪峰,船只难行。黄河倒灌后,运河航道易被淤浅。自明隆庆年间始,至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新开一条南起夏镇李庄水口,经韩庄后东行南折,汇加河后经邳县至宿迁汇入黄河的新航道,全长260里,形成现今京杭运河的走向。此是京杭运河山东段的第四次大改道。
四河头节制闸,为四河头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聊城市城南徒骇河与位山灌区二干渠(原小运河)交叉处(枢纽工程包括徒骇河节制闸、二干渠泄水闸、穿二干渠涵洞和引黄渡槽)。该闸于1969年动工,1970年竣工。该闸按1961年雨型防洪标准设计,防洪水位33.5米,流量498立方米每秒,承担闸上游徒骇河流域排水任务。正常蓄水量为176万立方米,最大蓄水量为233万立方米,可供2.5万亩土地灌溉用水。沿河两岸建有扬水站48处,装机容量687.22千瓦,实际灌溉面积3.5万亩。
位山引黄闸,位山引黄灌区渠首,位于东阿县关山乡位山村西,临黄堤桩号7+780+400处,原闸于1958年5~9月兴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开敞式引水闸,共10孔,每孔净宽10米,高5米,安装5X10弧形钢板闸门,闸底板高程36.5米(大沽基点),设计防洪水位45米,设计引水流量400立方米每秒。1983年,又按新的防洪标准将此闸改建为8孔,每孔净宽7.7米,高3米,闸底板高程38.5米,设计防洪水位49.7米,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600立方米每秒。
卫运河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封冻停航,每年通航期为9个月。1965年在上游建成岳城水库拦蓄大部分径流水,使卫运河成为季节性航道,通航期逐年减少,年均通航128天。至1979年成为干河。
翟村铺至徐万仓67公里,水面宽20~30米,水深1米以上,弯曲半径大于200米,100吨轮驳船常水时可通航。
徐万仓至四女寺198公里,水面宽50~60米,水深1.5米,弯曲半径大于200米,100吨以上轮驳船常水时可通航。1974年建成祝官屯枢纽。
四女寺至德州第三店45公里,水面宽30~50米,水深1~2米,有十几处大弯道,因而有“九望德州”之说,可通航100吨级拖驳船。
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开挖济宁至东平的济州河。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又自东平县安民山开挖会通河,南连济州河,北经寿张、东昌,至临清入卫河,长125公里。由阳谷县关桥口入聊城境,穿越市区,在梁水镇梭堤村北沿聊、茌边界向北至土闸以北出境,境内长约54公里。
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决口,行洪运河,航道淤塞。1411年(明永乐九年),疏浚运河故道,扩充水源,引汶入运。治理后,水深达4.3米,宽9.6米。明末清初,运河失修,屡受水灾。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再次修复故道,使运河自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至1855年(清咸丰五年),前后400年间河道通航。1855年(清咸丰五年)后,黄河再次决口,汶水被截,因无补给水源,运河梗塞。1883年(清光绪九年),虽于阿城南至陶城铺开挖新渠,引黄济运,终因黄河水含泥沙量大,疏通又塞。延至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航道即废。
1935年(民国24年),山东省建设厅征调聊城、阳谷、临清等县民工,重新治理运河,使河幅宽达50米,河底宽12米,水深2米。于陶城铺与位山之间设置虹吸工程,引黄济运。1938年11月,日军侵占聊城,运河长期无人治理,航道又废。
建国后,于1951年对运河进行分水级全面综合治理,将陶城铺至周店划为第一水级;周店至临清为第二水级。河宽一般10~20米,聊城三孔桥附近宽达35米。平水期水深1~2米,汛期达3米,可供5~10吨,最大40吨木帆船通行。1959年开挖位临运河,运河于周店改道西行。周店以北至临清段,因河道干涸,1964年停航。
会通河在元代设有会通水站。明清两代,于聊城东门外运河西岸设崇武水马驿,境内于聊城东关闸、北杨集乡辛闸、梁家浅3处设水次。建国后,运河一度通航。后河道水枯断航,港口停用。
小运河是会通河故道,因比卫运河窄而浅,俗称小运河。1959年第一次位山引黄,曾作为入临清的输水干渠。1964年在卫运河上兴建头闸口扬水站后,它又作为引卫灌溉的干渠。引黄复灌后又成为引黄三干渠的分干。1975年建立引马灌溉区,从蔺桥至戴水河一段,又作为引马主干渠。是临清东南部排灌两用的骨干渠道。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自河南铜瓦厢决口北流,进入山东境后,斩断会通河夺大清河道入海,阻断了会通河的北流水源,京杭运河山东段以黄河为界逐渐成为无法贯通的南北两段。
京杭运河山东南段由主航道、通航主要支流和湖区航道构成水运网,是近现代山东内河航运的重要区域。1985年通航里程1035.2公里,占全省内河通航里程的56.3%,其中通机船里程920.6公里,占全省内河通机船里程的54%。
黄河改道初期,京杭运河山东南段的北端在十里铺与黄河相连。水情较好时,黄河与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可以通航,黄河的船只可以南达江淮。后清政府放弃运河漕粮运输,运河航道多处淤阻。到20世纪40年代,十里铺至戴庙段逐渐淤为平地。民间小船改由安山至东平湖东清河门通黄河,河道弯多水浅,稍大船只无法航行。1950年代,此段航道逐渐淤废。
安山至济宁78公里,有8座旧石闸,水面宽15~80米,水深0.8~1.2米,常水位时可通航木帆船。运河穿过济宁市区进入微山湖区,市区河道水面宽10~20米,水深0.9~2.5米,有4座旧石闸,闸下形成碍航河心滩。运河出济宁市,由小口门进入湖东航道。济宁至韩庄137公里,有旧石闸18座,水面宽20~50米,水深1~2.5米,湖东城河、薛河、大沙河等与运河交汇处形成多处浅滩。鲁桥至新挑河区段水面宽仅12米,水深0.5~1.2米。韩庄至台儿庄42公里,称中运河,水面宽30~50米,水深2米以上,大沙河入运河处形成浅滩,水深0.8~1米。过台儿庄往东,运河进入江苏省境。
建国后,为解决北煤南运,1958年,京杭运河实施大规模改线工程。新线沿东平湖西,经济宁西,沿微山湖西侧向南进入江苏,经蔺家坝,由徐州北郊孟家沟东行至邳县大王庙入中运河,从而使徐州恢复了水上运输,并在新辟京杭运河徐州段上建设徐州港。徐州港下辖4个港区。工程中途下马,京杭运河济宁以北新河道未达标准,原河道淤废断航。
微山湖上建成二级坝后,下级湖航道经常水浅碍航。韩庄节制闸建成后阻断中运河航道,苏鲁两省断航。1960年代初,京杭运河两头堵塞,中间淤浅。
1972年,伊运河复航工程交付使用,取代原中运河的断航区段,京杭运河山东南段与江苏复航,湖区和济宁以北航道通航条件逐步改善,重新成为与江苏相通的重要航道。至1985年,京杭运河山东南段主航道北起国那里入黄闸,南至黄道桥(陶沟河口)长249.7公里,其中梁山港至黄道桥229.7公里为通航区段。
国那里入黄闸至梁山港20公里,未解决水源问题,无法通航。
梁山港至赵王河口段45.3公里,水面宽15~20米,水深0.3~1米,航道弯曲半径大于250米,枯水期无法通航,通航期每年约6个月,为季节性通航区段。
赵王河口至龙公河口段长25.6公里,水面宽50~60米,水深1~1.5米,河道顺直,可通航100吨级拖驳船队。
龙公河口向南进入湖区航道。龙公河口至微山船闸68.1公里,常水位时河湖相连,枯水时露出河滩,航道沿湖西岸宽50~60米,水深1.1~2.6米,弯曲半径大于200米,可通航100吨级拖驳船队。在王贵屯、老万福河口、复兴河口、程子庙、杨官屯河口、水围子等处与支流和湖区航道相通。
微山船闸向东折,有一弯曲半径50米的急弯,穿过昭阳湖沿湖东岸向南,经大卜弯、大捐、十字河、微山岛东至韩庄船闸,长50公里,航道宽300米,水深1.2~2米,弯曲半径大于800米,可通航100吨拖驳船队。
韩庄船闸至台儿庄为伊运河航道,长34.2公里,水面宽15~20米,水深1~1.2米,弯曲半径大于180米。台儿庄至黄道桥6.5公里,为中运河航道,水面宽80米,水深1.2米,弯曲半径大于250米。两段河道均可通航100吨拖驳船队。
京杭运河济宁段,自梁山县国那里入黄闸起至微山县韩庄镇止,全长209公里。航道为6级标准。流经梁山、汶上、嘉祥、济宁、鱼台、微山等县市。流域内尚有通航支流10余条,通航里程为435.9公里。河段属淮河水系,总的地形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15℃。平均年降水量为700~760毫米。全河系主航道设船闸2座,在主航道和支流航道上共设国有港口9处。水运物资主要为煤炭、粮食、棉花、砂石等。
京杭运河山东南段有通航支流14条,支流的支流13条。支流中有的属老运河故道,新中国建立后逐步整治,通航条件明显改善;有的系新开挖河道,联接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干支流。1953年仅有老运河、西支河、复兴河等支流通航,通航里程35公里。1965年通航支流增至7条,通航里程142.5公里。1975年发展到12条、337.3公里。1985年,通航支流达14条,支流又有支流13条,通航里程492.7公里,其中476.1公里通轮驳船。
老运河位于济宁市区,原为京杭运河的一段,1959年淤塞。1960年按6级航道标准整治,航道里程15公里,航道底宽10米,枯水期水深1.5米,可通航100吨级轮驳船。
洙赵新河位于南阳湖西侧新万福河北,系1956年开挖的新河道。洙赵新河源于东明县木庄,经菏泽、郓城、巨野、嘉祥等县,于济宁安兴附近入南阳湖,长140公里。因无稳定水源,纸坊至湖中京杭运河28公里可通航,其中红庙至京杭运河11公里可通轮驳船。
洙水河是洙赵新河的支流,位于运河主河道西侧,呈西北东南流向汇入南阳湖,嘉祥至河口27公里的航道水深1米,可通航100吨级轮驳船。
蔡河位于运河西、洙赵新河南,运河口至嘉祥满硐段26公里,常水深2~3米,可通航100吨级轮驳船。
新万福河源于成武县楚楼,流经巨野、金乡、济宁入南阳湖。按6级航道标准建成湘子庙、冯集、关桥3座船闸。新万福河河口至关桥61公里,可通航100吨级轮驳船。
老万福河源于金乡县王杰村,东流经鱼台县入南阳湖。老万福河与新万福河上游属同一河道,由金乡港经金济运河进入老万福河,向东进入南阳湖与京杭运河航道相接,长34公里,可通航100吨级轮驳船。
惠河位于运河西、老万福河南,鱼城至京杭运河段24公里,常水深1米以上,可通航100吨级轮驳船。
湖东白马河源于邹县北部黄山白马泉,流经曲阜、兖州、邹县、微山入独山湖,由纪沟至湖口段33.6公里可通航100吨级轮驳船。
湖西顺堤沟是1958年开挖的运河主河道。工程下马后,经不断开挖疏浚,1979年成为京杭运河山东南段的重要支流。由微山船闸沿微山湖西侧向南至五段长36公里,此段航道受下级湖水位控制,常水位1米以上,100吨级轮驳船可通航。
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可通航机动船舶里程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和小支流,还有北大溜、老西沟、大沙河、东沟河、鱼清运河、湖西白马河、小苏河、莱河等。西支河、复兴河、东边河、石墙河、十字河等支流通航机动船里程虽不足10公里,但有较大的航运价值。
山东省西南平原的南阳、昭阳、独山、微山四湖互相连通,称“南四湖”,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1953年通航里程227.5公里,其中通轮船里程仅21.5公里。1961年建成二级坝,将南四湖分为上级湖和下级湖两部分。1985年湖区通航里程316.5公里,其中通轮船里程218.5公里。上级湖通航里程145.0公里,通轮船里程114公里;下级湖通航里程171.5公里,通轮船里程104.5公里。
梁济运河起自梁山县路那里村东,南流经梁山、汶上、嘉祥及济宁市郊区等县区,于李集西南入南四湖,河长88公里,流域面积3306平方公里。由于黄河南岸至南四湖的原京杭大运河河道弯曲,加之年久失修,河床淤积严重,已不能满足通航及排洪的需求。为此决定整治该段京杭大运河,以恢复运河的排洪和通航能力。整治工程开始于1959~1960年,新开挖了黄河以南至南四湖的运河,因该段运河位于梁山至济宁间,故名梁济运河。此后又进行了多次治理,形成了现代的河道。梁济运河开挖后,黄河南岸至济宁以北的老运河废弃。
韩庄运河,是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所开迦河运道的一段。该河上起微山湖韩庄闸出口,东流经枣庄市峄城区、台儿庄区,至陶沟河口入江苏省境,下接江苏中运河,全长42.5公里,流域面积1828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有伊家河、峄城大沙河等。
新中国成立前,京杭运河山东北段港口大多是依自然岸坡形成的土码头,没有港口设施。临清港是该段的重要港口,素有“小天津”之称,在三元阁有一日伪时期修建的水泥码头,系京杭运河山东北段唯一的固定码头。德州自古是进京的水旱码头,津浦铁路建成后,港口更加兴盛,逐渐成为京杭运河山东北段的第一大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修建港口、码头,德州、临清两港年吞吐量最高分别达到65万吨和50万吨。
临清港,位于临清市西郊卫运河东岸,主港区在先锋桥北,是京杭运河山东北段的主要货运港口。1979年停航封港。元代开会通河后,临清发展为鲁西北重镇。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开始在运河东修筑临清城,设有头闸口、二闸口、前关3个自然码头。黄河改道使港口逐渐衰落。民国期间,迁往卫运河现址。临清港以进口煤炭为主,有少量粮食、棉花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1953年(开始有吞吐量统计)吞吐量为17.2万吨。1959年达50.5万吨。50年代年均吞吐量29万吨。1960年后吞吐量开始下降。1965年卫运河几乎断流,1960年代年均吞吐量14.5万吨。1970年代航道严重枯水,已无法进行正常的水上运输。1978年仅完成吞吐量3600吨,1979年断航封港。1970年代年均吞吐量5.4万吨。
聊城港运河作业区,1960年建立。作业区自王口至闸口南大、小码头,全长2.5公里。最高水位3.5米,最低0.85米,最大通行载重100吨木帆船。共设码头3处,每处岸长300米,系临时性自然土斜坡,可供20余条船只同时装卸货物,货场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由于无装卸机械和仓库等设施,货物全靠人力装卸,露天存放,日装卸量150~200吨。后河道水枯断航,港口停用。
京杭运河山东南段的济宁、韩庄、台儿庄等地,自清末至民国期间,仍是运河较为繁荣的物资集散地。但港口设施很差,靠自然岸坡进行装卸,以肩扛人抬为作业方式。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整治河道,建立固定码头,配备装卸机械。到1985年,京杭运河山东南段计有济宁、韩庄、谷亭、白山、梁山、金乡、夏镇、台儿庄、辛安、李庄、太平、留庄、向阳、嘉祥等正式港口14处。其结构形式,大多为直立挡土墙式和框架式,并分高低水位两级,靠泊吨级一般为100吨。
梁山港(济宁港梁山港区),位于梁山县城东梁济运河西岸,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货场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建浆砌块石直立挡土墙式码头240米,河沿水深1.5米,有60吨级泊位10个、100吨级泊位5个,年设计吞吐能力15万吨,1971年投产。1975年因航道水浅停航,港口闲置。1989年转卖给梁山县造纸厂。作为山西中南部铁路和京杭运河黄金水道唯一的交汇点。作为国家实施“西煤东输”、“北煤南运”战略,实现铁水联运最经济的连接点和中转站,2008年山东省开始扩新建梁山港。2018年,济宁港梁山港区寿张集作业区码头水工结构已全部完成。
济宁港,位于济宁市区南,旧济宁城顺河门附近的老运河上,现距京杭运河11公里,是京杭运河山东段的重要港口。自元代始,济宁成为京杭运河的重要港口,当时经济宁转运的粮食每年达30万担。明、清两代,济宁港是漕粮运输的枢纽,使济宁逐步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济宁港有陆域面积近7万平方米,水域面积3.7万平方米。1960年代前,码头长120米,泊位4个。1972年建设河西码头长424米,泊位15个。1974年,库房增至1297平方米,货物堆场近4万平方米,各种装卸机械10台。1985年,装卸机械增至16台。
谷亭港,位于鱼台县谷亭镇北侧西支河南岸,历史上曾是南北船舶的必经之地,京杭运河改线东移后,西支河仍与京杭运河相通,1953年正式建立谷亭港。1985年,谷亭港码头长289米,泊位10个,仓库480平方米,货物堆场近万平方米,装卸机械4台。另有货主码头421米,100吨级泊位14个。1960年代前,谷亭港年吞吐量一般不足5万吨。70年代年均吞吐量15.5万吨,最高的1975年达到21.1万吨。1980年后吞吐量降到10万吨以下,1985年吞吐量5.7万吨。谷亭港的进口量大于出口量。进口以建材和工业品为主,出口物资多为粮食和农副产品。1960年代,开设至南阳镇和济宁的客运航班,1985年旅客出港8.5万人次。下辖鱼城、清河崖、王鲁3个装卸点。
白山港,位于微山县西城乡的独山湖岸边。1965年成立管理机构。至1985年,码头长149米,泊位5个,货物堆场1.8万平方米。另有独山、西单、南阳等作业点。白山港是石料出口港,1973年吞吐量最高达37.5万吨。1981年,货物吞吐量下降至0.3万吨。白山港,位于微山县两城乡,独山湖西岸,全港占地面积29440平方米。白山港是1960年二级湖工程白山航道疏浚改善后发展起来的。
韩庄港,位于微山县韩庄镇,京杭运河微山湖口与津浦铁路桥交叉处。明代,运河改道湖东,韩庄成为物资集散地。津浦铁路修通后,成为联系湖区与铁路的中转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航运机构,1953年正式建港。 (一)设施。韩庄港现有陆域面积5.6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2万平方米。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侵略者在靠近铁路货场处开挖港池,称性义沟,后渐淤废。新中国建立后,在性义沟的基础上开挖港池,建成石砌码头140米,泊位4个。1972年后扩建、疏浚进港航道。到1985年,韩庄港有石砌岸壁式码头170米,泊位7个,货物堆场近5万平方米,装卸设备3台。进口货物主要为钢铁、木材、矿物材料。
金乡港,建于1971年6月,位于金乡县东关老万福河上,距京航运河34公里。全港占地面积4.75万平方米。该港大宗出口物资主要为棉花、砖瓦、水泥、粮食,进口物资为煤炭、砂、石料、百货和工业品。1971年建码头50米,管理房100平方米,货场平整2万平方米,修建6米宽的沥青路1条。1972年续建486平方米的仓库1座,岸壁码头增至257.6米,货场增至2.9万平方米。1978年铺货场5400平方米,筑高码头挡土墙3600平方米、低码头挡土墙1800平方米。总计投资28万元。金乡港下辖鱼山、肖云寺、化雨、司马、羊山、鸡黍6个装卸点。
夏镇港,建于1971年10月,位于微山县夏镇西端、微山湖东岸,距京杭运河2公里。全港占地面积17.57万平方米,陆域面积5.95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1.62万平方米。建有高位浆砌块石重力式码头96米,100吨级泊位3个;低位浆砌块石重力式码头34米,100吨级泊位1个。港区平整货场4000平方米。1977年8月,修建混凝土货场2660平方米,道路75米。1985年,建西港作业区浆砌石块重力码头180米,100吨级泊位6个;西港作业区栈桥码头8米,100吨级泊位4个;自然坡岸140米,100吨级泊位5个。货场总面积为31837平方米。
邹西港,(原名太平港)建于1976年,位于邹县太平镇西,白马河东岸,距京杭运河41公里。全港占地面积18.33万平方米,60吨级泊位21个。1977年北宿区物资转运站建有跳桩式简易栈桥码头,长10.5米,100吨级泊位3个。1978年建有浆砌石重力式驳岸码头200米,300吨级泊位4个,平房200平方米。1984年建有跳桩式简易栈桥码头5座,总长35米,60吨级驳位10个。邹西港大宗出口货物煤炭、黄沙等,下辖石墙、果里两个装卸点。
留庄港,建于1975年,位于微山县留庄乡驻地,微山县湖东小荆河的北岸。由港池向西6公里即接湖中深水航道(老运河),15公里可接湖西京杭运河。港区总面积32306平方米。留庄港由济宁航运局设计,进港航道按5×100吨船队选定。港池为5×150米,引航道及港口上游120米,建有顺岸式码头122米,煤、焦、砂独立码头3座,货场面积9200平方米。留庄盛产建筑用的黄、红砂,为境内砂基地之一,也是煤炭、焦炭和湖产品的出口地。
嘉祥港,是济宁市航运局1984年建成、1985年投入使用的港口,位于嘉祥县城南0.5公里处的洙水河北岸,距京杭运河30公里,港区总面积5.53万平方米。有高货位浆砌块石重力式驳岸码头70米,100吨级泊位2个;低货位浆砌石块石重力式驳岸码头30米,100吨级泊位1个。平整货场1.972万平方米,港区道路660米,房屋面积292平方米。
台儿庄港,位于枣庄市台儿庄镇南侧的伊运河北岸,是山东南部重要的内河港口。港埠形成于明万历年间的中运河上,到清雍正年间,开始在台儿庄设立漕运管理机构,建设石阶码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兴煤炭公司在台儿庄建起煤炭专用码头。1912年中兴公司又修筑了台儿庄至枣庄铁路专线(后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设立管理机构。1983年后,吞吐量稳定在百万吨以上,成为山东南部京杭运河重要的煤炭输出港。1985年,该港码头岸线长度达到260米,泊位7个,靠泊能力为100吨级货驳,日发货量1000~2000吨,年吞吐能力为30万吨。该港装卸货物以煤焦为主,其次是粮食、化肥、水泥、废铁等。1996年,该港在台儿庄城区总体规划时停用。
李庄港,位于伊家河上游南岸,微山湖口下6公里张山子镇境内。市航运办事处投资兴建,1974年8月建成使用。港口占用土地22亩,设有泊位5个,靠泊能力为100吨级货驳,年吞吐能力20万吨。1994年,韩庄运河全线通航后,伊家河航线货源大大减少,该港随之废停。西关作业区为台儿庄区外协港,亦称台儿庄区港,位于台儿庄港西,台儿庄新大桥东。建于1983年3月,开挖港池1处。港池左右建有货场,货场东、南面分别划割地方改建造船厂两处。1994年,有码头岸线200米,泊位4个,货场面积11400平方米,装卸机械4台,主要装卸货物为煤炭和石膏,靠泊能力为300吨级货驳,日发货量2000吨,年吞吐能力为60万吨,主要装卸货物为煤炭和石膏。2005年,货物大多移至台儿庄闸下,无船舶到此港口进行装卸。
峄城港(峄州港),位于枣庄运河中游,206国道与运河交汇处东1500米运河北岸,为省内京杭运河沿岸的现代化吞吐两用港,设计年吞吐能力为100万吨,靠泊能力为1000吨级。2000年8月兴建,2001年10月建成使用。该港占地总面积118亩,货场为水泥预制连锁块铺设,总面积7800平方米。有水泥专用码头1个,杂货码头1个,煤泥码头1个,煤炭码头2个。
辛安港,位于滕州市滨湖镇西4公里的独山湖东畔。1973年兴建,济宁运河航运局管理经营。1979年1月,滕县划归枣庄市管辖,该港由枣庄市航运办事处接管。该港岸线总长192米,设有泊位4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00吨级货驳。主要发送黄砂、粮食和煤炭。因进港航道为农田灌溉渠,故为季节性通航。1984年9月,向湖内开挖航道3400米,平均拓宽5米。工程于1985年5月竣工。2003年,随着滕州港的建成使用,该港货源减少,基本停用。
向阳港,位于滕州市滨湖镇西南9公里独山湖畔。1978年由省交通厅投资兴建。1979年2月,移交枣庄市航运办事处。同年3月,在此设立滕州航运管理站。1982年2月,向阳港正式投入使用。港岸线总长650米,两岸设有简易泊位9个,货场总面积19895平方米。因进港航道为农田灌溉渠,故为季节性通航。主要发送黄砂、粮食。1985年7月,该港交由滕县交通局管理经营,2003年后因货源较少,基本闲置。
枣庄港,位于薛城区沙沟境内,微山湖东岸。该工程于2003年完成场房设计,设计年吞吐能力为103万吨。2005年,完成300米的码头主体浇砼工程,货场建设完成3.5万平方米,占设计工程量的80%。2004年6月18日奠基,9月16日正式开工建设。
微山船闸(曲房船闸),是京杭运河山东南段重点改建工程。位于山东省微山县昭阳湖西岸,京杭运河即穿行其中。1953年,为解除境内的水涝灾害,水利部门在昭阳湖湖腰曲房修建了二级湖枢纽工程。工程大坝把京杭运河拦腰截断,为使南北水运通航畅通,而建船闸。此闸是山东省内最大船闸,也是当时技术水平较为先进的船闸。它的建成,为活跃运河两岸的物资交流,繁荣城乡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庄船闸,位于微山县韩庄,南临伊家河节制闸,北距中运河节制闸500米,东临津浦铁路。工程于1968年3月24日开工,1970年10月竣工,验收后交付济宁航运局使用。全部投资121.26万元,完成土石方30.39万立方米,砌石8325立方米,钢筋混凝土1793立方米。它的建成,为沟通苏、鲁航运,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儿庄枢纽,包括台儿庄一线船闸、台儿庄节制闸和台儿庄二线船闸以及节制闸。通航枢纽上距万年闸枢纽17.8公里,闸下6.5公里航道在市境内。国家先后投入建设资金6600余万元。台儿庄一线船闸1970年3月开工建设,1972年4月建成,为六级通航标准,由上闸首、闸室、下闸首三部分组成,钢筋混凝土石砌混合结构。闸室总长120米,宽12米。上下闸门宽10米,钢质结构,为人字形分为两扇,由电动启闭机控制。闸下拦水深度为2.2米。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分别长1200米和1100米。上游通航水位为25.5米,下游通航水位为20.5米,可通过100吨级驳船。
台儿庄节制闸,位于台儿庄一线船闸右侧枣庄运河主河槽上,为台儿庄通航枢纽工程的主要部分,与原建的台儿庄运河大桥连为一体。1970年3月开工,1972年4月竣工。该闸由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南四湖工程管理局兖州水利工程安装队施工。全闸共10孔,每孔净宽7米,总宽83.14米。
台儿庄二线船闸,坐落在枣庄运河右岸大堤的内侧,与台儿庄船闸隔河相望。1989年12月开工,1995年6月建成。工程总投资6335万元。该船闸由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和山东省济宁水运工程设计室共同设计,交通部一航局航务二公司中标施工,枣庄市航运管理局为工程建设主管机关。
刘庄枢纽,包括刘庄船闸和刘庄节制闸及连体公路桥1座。1968年3月动工兴建,1972年4月建成。通航枢纽坐落于伊家河中游,上距韩庄枢纽19.5公里,下至台儿庄枢纽17.5公里,国家和地方总投资198.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0万元。刘庄船闸船闸为五级标准通航船闸,钢筋混凝土石砌混合结构。闸室宽12米,长120米。上下闸门宽10米,钢质结构,为人字形,分为两扇,由电力启闭机控制。闸下拦水深度为2.2米。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分别长300米和200米。上游通航水位为30.5米,下游通航水位为25.5米。可通过100吨级驳船。
万年闸枢纽,坐落在枣庄运河中游,上游距微山县境的韩庄枢纽16.4公里,下游距台儿庄枢纽17公里。国家先后投资1.84亿元。工程包括万年闸船闸、万年闸节制闸和1座长922.5米与节制闸连体的公路桥。船闸由上下闸首、闸室、上下游引航道、阀门输水系统、启闭系统和操作控制系统组成。闸室有效尺度为宽23米,长230米,门槛水深5.0米,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为32.64米,下游为32.59米;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上游为31.10米,下游为25米。为二级标准船闸,设计单向通过能力为2600万吨。
会通河因漕运需要,元、明两代在临清市境内,先后建有7座闸。北闸:又称船闸,元至元三十年(1293)建,位置在先锋桥南,会通河北支入卫处。中闸:又称会通闸,闸桥合一,元元贞二年(1296)动工,元大德二年(1298)竣工。南闸:又称溢船闸,位于鳌头矶东,元延祐元年(1314)建。明永乐十五年(1417)陈开挖临清南河入卫,北河与三闸废。头闸、二闸:明永乐十五年陈开挖会通河南支而建。魏湾闸:即三孔桥,明景泰四年(1453)建。戴湾闸:明成化七年(1471)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运河漕运,闸均废。
京杭运河山东南段。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客运始于1953年。第一条客运航线是老运河韩庄至台儿庄航线,木帆船载客,船期不固定。韩庄建节制闸后停运。
1954年辟济宁至谷亭航线。航线由老运河经南阳湖至谷亭,设小口门、鲁桥、南阳、摆渡口等停船点。初以木帆船载客,1957年改为客轮,当日往返,票价0.027元/人公里。
1958年开辟济宁至夏镇客运航线。航线沿老运河南下,经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大捐至夏镇三空桥,全程160公里,设小口门、鲁桥、南阳、石口、马口、安口等停船点,隔日一个航班。修建二级坝后,航线改为沿新开大运河南下,至水围子沿二级坝向东横穿昭阳湖到常口,全程96公里,设石佛、东北村、王贵屯、大周家、老万福河口、摆渡口、南阳(船至南阳后返回摆渡口继续南下)、复河口、程子庙河口、杨官屯、水围子、常口等停船点,隔日一个航班。二级坝建成后改为济宁至微山船闸。1966年停运。
1961年4月开辟八里庙至长沟支农客运航线,每天两个往返。全程21公里,设五里营、汪家林、满家营等停船点。全程票价0.5元/人。
1979年,湖东白马河通航,济宁、谷亭间航班改为济宁-渡口-鲁桥-谷亭间往返,由每日两班对开改为单班。1981年因水浅,济宁至白山、谷亭的客运航班停运。从此,山东内河停止客运。
“一五”时期,京杭运河开办客运,济宁航运局为解决湖区人民的交通问题,积极扩大客运业务,使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完成的客运量超过黄河与小清河的总和,占全省内河客运量的58.5%。“二五”时期正值“大跃进”,客运量大增,全省内河完成客运量144.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371.7万人公里,年均28万人次、874.3万人公里。三年调整时期,小清河取消固定航班,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完成的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占全省内河客运的74.9%、53.7%。“三五”时期,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完成的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占全省内河客运的81.2%和50.4%。“四五”时期,黄河维持了两年客运后停运,仅剩京杭运河坚持客运。本期全省内河完成客运量45.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106万人公里,年均9.1万人次、221.2万人公里。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占全省内河客运的94.5%、82.9%。其中木帆船客运量2000人次。
“五五”时期,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完成客运量86.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261万人公里,年均17.4万人次、252.2万人公里,分别比“四五”时期上升91.2%、14%。客运全部采用客轮。1981年,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因水浅停止客运。当年完成客运量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03万人公里。
自1949年至1981年,山东内河客运共完成客运量435.2万人次,完成客运周转量13466.1万人公里。
明、清两代,运河的漕粮运输是山东内河航运的大宗。清末,清廷废弃运河漕粮运输后,山东内河航运的货源与货物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盐运在山东内河航运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运河漕粮运输停止后,盐运愈显重要。黄河改道初期,入海口处盐场所产原盐,由黄河上行运销至济南、鲁西各府和河南归德府一带,部分转入运河运抵江苏、安徽等地。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黄河入海口处盐场被淹,各盐场迁至羊角沟一带,羊角沟原盐产量大增。所产原盐由小清河上航运至黄台,官盐大多转往泺口,由黄河上航运至鲁西各县;商盐运至黄台后,部分由黄河上航运至鲁西,部分由济南转为陆运。黄河中的运盐船下航装运粮食、农副产品等至泺口。小清河中的运盐船下航多装运日用品等。
清末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修通,济南辟为商埠,清泺支线铁路连接小清河黄台与黄河泺口,两港的枢纽地位更为突出。胶济铁路分流了小清河部分货源,但盐运业未受太大影响。自1931年到“七七”事变前,山东政局趋稳,内河航运日盛。原盐仍是小清河主要的上航货源,下航物资多为煤炭和生活用品。据1934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记载,沿黄各县输往泺口的农副产品为38万吨,或供济南消费,或转铁路远销;由泺口输往沿黄各县的大多是生活用品和日用杂品。中兴煤矿公司在清末恢复生产后,产量增长较快,煤炭由台儿庄经运河销往扬州、镇江一带。1912年台儿庄运煤铁路通车,台儿庄港年均输出煤炭5万吨以上。1934年,中兴煤矿公司经运河外销煤炭达55万吨。是年,连云港建成投入使用,中兴煤矿的煤炭遂改走台(儿庄)赵(墩)铁路由连云港出海。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侵略军组织“船团运输”掠夺食盐、煤炭和粮食,民间船运停滞。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山东内河未能开展正常的航运。
清代晚期,漕粮运输下降到每年5000吨左右,盐运量5万吨左右,加上其他物资的运输,内河货运量年均约10万吨。民国时期,内河运输逐步发展,1930年代达到高峰。抗日战争爆发后内河货运量急剧下降,抗战胜利后未能回升。新中国建立后,内河运输很快恢复,但受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变化的影响,运量起落较大。恢复时期至“二五”时期,货物运输迅速上升,1960年代初大幅下降,调整时期稳步回升,“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回落,改革开放后再度增长。尽管“五五”时期完成的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最大,但此期卫运河断航停运,黄河、小清河因枯水期明显加长而运输量大减。从总体上看,山东内河已失去全面发展的势头,航运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1949年至1985年的37年中,全省内河完成运输量7726.1万吨、961940万吨公里,年均209.5万吨、26788.6万吨公里。运输物资以建筑材料为大宗,其他还有粮食、食盐、煤炭、日用工业品等。航道枯水导致内河运输失常后,许多时效性强,对运输要求较高的货物弃水转陆,内河货运种类减少,以沙石料为主。改革开放以后,京杭运河的煤炭外运成为大宗。
黄河截断山东段运河后,清政府放弃了对会通河的正常维护。民国时期,试图整治而未见成效。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局部维护,雨季偶或通航小木船。1959年大规模整治京杭运河时,废弃原会通河道,南起黄河北岸位山,北至临清接卫运河,开挖85.6公里的新河道。1960年,部分新河道挖出河型未达设计标准,工程下马。黄河北岸至临清段新旧河道均不通航,成为京杭运河断航区段。
运河经阳谷县关桥口村入聊城县境,在城北梭堤沿聊、茌边界向北至土闸以北出境,境内长度51公里。历史上受黄河水患影响,多次淤塞。清代及民国期间,曾进行过疏浚,但疏后又塞,未能根治。1951年重新治理运河,境内河口宽34米,深4米,利用周店船闸调剂水位,保持水深1~2米,汛期3米,航运恢复。聊城时有木船百余只,运载煤炭等物资。
1959年开挖位临运河,南起位山,北至临清,在周店与古运河分流,改道西行,经王堤口、田庄、王铺进冠县、临清境入卫河。境内从周店至郑堂长41公里。1969年引黄复灌后,列为引黄第三干渠。
1981年国务院决定黄河向天津送水,位临运河列为引黄济津工程。同年12月,聊城地区组织15万人,自周店至临清全线动工疏竣,12月底竣工。疏竣后,周店河底宽30米,边坡1∶3,水深3.5米;王铺段河底宽27米,边坡1∶3,水深3.4米,河道过水流量由原来的80立方米/秒,增为96立方米/秒。1982、1983、1985年3次向天津送水112天,供水量3.12亿立方米。
聊城境内小运河原为古代京杭运河的一段。据《行水金鉴》记载,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黄河北股于原武决口,漫曹濮,抵东昌,冲张秋,溃沙湾,毁运(河)道,运河水源渐绝,漕运停止。1453年(景泰四年),遣都御史徐有贞驻张秋镇,整治沙湾决口,在张秋西南开广济渠,至1455年(景泰六年),运道复通。
1492年(弘治五年)3月,河决黄陵岗(今河南省民权县北),冲毁张秋运河东堤90余丈,都察院右副御史刘大夏奉命治理此河,先于运河西岸凿“月河”1.5公里许,导决水入运河,遂将决口堵塞,又于旧决口南筑滚水石坝。至1495年(弘治八年),漕运通畅,治河告竣,并赐张秋镇名“安平镇”。
1705~1854年(清康熙四十四一咸丰四年),先后疏浚治理运河9次。1855年(咸丰五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后,至张秋镇穿运(河)东流;遂运道阻塞。1881~1895年(光绪七一二十一年),改小运河过黄河口门于张秋镇东北陶城铺,并新开陶城铺至阿城一段河道接旧运河,又在张秋北金堤建闸,引金堤河水济运(河),并疏浚运河。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又因黄水淤垫,运道阻塞,漕运停止,唯聊城至临清下段运道行驶小船。至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以分段计程疏浚临清至聊城一段河道。
1934年,山东省建设厅在聊城设工程局以组织疏浚小运河,临清、聊城、清平、堂邑、博平、阳谷、东阿7县按地亩出民工20余万人,历时3个月,疏浚河道135公里(河底宽12米,边坡1:2,平均挖深4米,堤高、堤宽均2米,堤距36米),完成土方1400万立方米。1936~1937年先后施工修建陶城铺活动桥、周店月河涵洞和船闸、周公河穿运涵洞、临清船闸、徒骇河穿运涵洞及魏湾三孔桥等。1938年日军入侵聊城后,小运河渐成为废河。
1951~1952年,聊城专署分两个水级(聊城周店以南至陶城铺为第一个水级,周店以北至临清卫运河为第二个水级)设计,由东阿、阳谷、聊城、临清出工重新治理小运河,并整修临清船闸、三孔桥减水闸、马颊北支穿涵、土桥闸、周公河穿涵、李海务闸、周店船闸等建筑物,共动土方29.1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3.2万元(折合新币)。此时,小运河口宽24米左右,平时水深保持1~2米,汛期达3米,七级至周店以北能以通航。1956年,在东阿县牛屯兴修引黄虹吸工程,安装0.9米管道8条,其中4条承担济运通航和运河两岸聊城、阳谷、临清22万亩农田抗旱用水。1958年,位山引黄灌区开发后,小运河分段治理,有的河段作为输水干渠遂形成排、灌两用河道。
黄河改道后,清政府放弃运河漕粮运输,运河航道失修失养。民国时期忽视航道建设与维护,京杭运河山东南段仅能季节性区段通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水利建设的同时,开展了航道的建设与维护。1958年,京杭运河实施大规模改线整治工程,许多区段开挖新河道。1962年工程中途下马,使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及湖区的通航里程缩短,航道通航状况不良,中运河上只修建节制闸而未修船闸,山东与江苏段京杭运河断航。随后,在不断整治局部河道的同时,1968年实施京杭运河伊运河复航工程。1972年工程完工,伊运河替代中运河断航区段,苏鲁两省复航。京杭运河山东南段主航道上建起6座船闸,主要通航支流建起5座船闸,京杭运河山东南段水系基本实现了半渠化通航。至1985年,京杭运河山东南段主航道已可全部通行轮驳船,支流及湖区航道85%以上能通行轮驳船。
1956年,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开始设置航标。当年在运河小口门两侧设航标各1个。1957年,共设灯标7个,风讯信号杆1个,棒型浮标71个,鸣笛标21个。至1985年,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共有航标116套,其中岸标9处,浮标107套。分别由济宁与枣庄市航运部门管理。
新中国建立初期,航道疏浚全靠人力。1954年,交通厅航务局运河办事处组织船民清理运河沿岸妨碍拉纤的树木、河道中的乱石淤泥等碍航物。1956年开始进行规模较大的浅滩疏浚。“一五”期间,清理碍航树木、木桩、沉船等1000多件,清理淤泥、乱石等3.1万多立方米。“二五”期间,工作重点由维护性清淤转向航道疏浚,开始用挖泥船清淤。共完成土方43.3万立方米,清除各类碍航物近千件。“三五”期间,因运河工程下马后通航里程缩短,航道淤积加重,新增挖泥船1艘投入清淤,共完成土方40多万立方米,但航道仍严重淤积。1977年,济宁航运局自制40立方米/小时挖泥船投入航道清淤。1978年正式成立港航工程队,负责航道的疏浚、维护和管理工作。枣庄市和菏泽地区也建立了航道养护机构。“四五”时期,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已有200多人的航道疏浚、养护和管理队伍,配备挖泥船8艘,挖泥能力达440立方米/小时,疏浚河道完成土方54.6万立方米。
京杭运河续建工程山东段(山东济宁至台儿庄段),1996年开工,总投资14.96亿元,全长164公里,其中济宁段130公里、枣庄段34公里,2000年10月通过山东省交通厅的质量检验,三级航道疏浚、济宁韩庄二级船闸和104国道大桥工程均被评为优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