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峰书院

更新时间:2024-09-28 22:12

鳌峰书院,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鳌峰坊,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巡抚张伯行所建的书院,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

福州-鳌峰书院

地理位置

鳌峰书院在今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鳌峰坊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福州格致中学旁边。

人文历史

康熙五十年(1711),御赐“三山养秀”匾。雍正十一年(1733),御赐帑金1000两。乾隆三年(1738年),御赐帑金1000两,赠御书“澜清学海”匾;乾隆十一年(1746)御赐《律书渊源》一部。乾隆十五年(1750),巡抚潘思榘修讲堂;乾隆十七年(1752),巡抚陈宏谋修学舍。嘉庆二年(1797),浦城县职员祝乾封、缔封,捐充长兄荣封遗产,银5000两,租谷1984石4斗,以充膏火;道光二年(1822),巡抚叶世倬于崇德斋旧址建考棚10余间,以课诸生。

书院大门悬康熙御书“三山养秀”匾,内有二十三子祠、崇正讲堂、敦复斋、五子祠、笃行斋、正谊堂、贤王先生祠、张公祠等计125间。院后花园有鉴亭,亭前悬乾隆御书匾“澜清学海”。院里还有藏书楼1座,上层陈列大书橱二三十个,贮藏御赐各种法帖,置经史子集若干橱。二十三子祠祀宋儒游广平等5人和明儒蔡虚斋、胡文定等18人。

每年二月初旬,书院悬牌出示招考。招收对象为全省九府一州品学兼优的生员(秀才)、监生童生。有“日给廪饩,岁供衣服”的待遇。书院每逢月初或中旬,由山长主持学习和测试。山长高坐堂上,命题宣讲或讨论经义,学生环坐静听共学。后来共学废了,改为讲学而以兼课士为主。后讲学又废,直以八股文章和试帖诗作为课士的主要学习项目。书院每年例于二月十五日以前,由督、抚亲临院中举行甄别试。生员、监生试大题,童生试小题,都是八股文一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获选的按期参加月课,每月2次。初六日为师课,十六日为官课。考卷评定后,生、监超等取60名为内课,每月每名膏火银1两4钱;特等取60名为外课,每月每名膏火银1两;一等取80名为附课,不发膏火银。童生仅取正课30名,每月每名膏火银6钱;附课80名,不给膏火钱。

鳌峰书院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宗旨,以教、学、研、编为经,以出当世名士为纬,定期从全省择优录取秀才,聘各方名士讲学,很受朝廷器重。

书院设山长1人、监院1人、书办2人、丁役数人。历任山长有蔡璧、林枝春朱仕琇孟超然郑光策、陈寿祺。他们的学生如林则徐、赵轩波、蔡世远蓝鼎元等都是当时“第一流人物”,所以鳌峰书院久享“文薮”的美誉。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废止,书院改为“校士馆”,后又改为福建法政学堂。辛亥光复时学堂毁于火,书院原有设置,除一座假山外,荡然无存。

重建工程

福州鳌峰书院重建工程

福州历史上最著名的书院——鳌峰书院重建工程将于18日完工。重建的鳌峰书院坐落在与书院原址紧邻的原国民党海军上将李世甲故居处,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前部按福州清代建筑结构重建,后部则在保留李世甲故居民国西式建筑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

鳌峰书院位于于山北麓白塔之侧,1707年清康熙年间由著名理学家、福建巡抚张伯行建造,是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书院招考优秀学生入学,聘请著名学者主持教学。林则徐、梁章钜杨庆琛、廖鸿筌等人曾在书院求学。至1905年撤销为止,书院共考取进士163人,举人700多人。

建阳-鳌峰书院

简介

建阳 唐代遗址。唐兵部尚书熊秘建。

地理位置

建阳-鳌峰书院座落于建阳市莒口镇焦岚村樟埠(古为义宁、熊墩、熊屯、樟阜厅)

人文历史

嘉靖建阳县志》卷五)熊秘于唐末乾符间(875~879)任右散骑常侍,领兵入闽守温陵(今泉州),不久就卜居建阳的莒口义宁,后人遂称其居处为熊墩。熊秘定居此处后即兴办家塾,以教子弟。宋初,熊秘后裔熊知至,自号鳌峰先生,隐居此处,遂名家塾为鳌峰书院。北宋熙宁元丰间,由于家学兴旺,子弟苦读成风,熊墩常出人才,进士及弟,至南宋仍久盛不衰。熊氏子孙在此书院攻读而登进士者,先后共有十三人。宋亡后,熊秘后裔 熊禾主持书院并予重修,将门改对云谷,以示仰朱熹之意,又增建传衷堂、道源堂、熊氏忠孝、节义祠,以之褒扬德哲,激励后学,继承与发扬朱熹理学。鳌峰书院经熊禾修葺重建后,因大门面对朱熹曾经筑室讲学之处的云谷山,况接文公道学之传,因改额曰:“云谷书院”。(《熊勿轩文集,附录》卷三六,第八十三页)。熊禾决心继承理学道统,不遗余力地传播鳌峰书院的名声,他曾会集名人于书院,讲学著书,写诗吟赋,并为纪念书院盛况写下《鳌峰书院会释五十五人诗》。诗云:“晓日瞳瞳一岁初,乡间盛会说吾庐。运当尧历三千六,数协羲图五十余。修竹岁寒欣得友,野花春色且携书。大篇听取艰辛训,万古天心定不虚。”鳌峰书院因熊禾讲学著述闻名于世。熊禾逝世后,后人即以此地建祠奉祀之,故又称勿轩先生祠。明永乐初年(1403~1405)书院寝废,院址被权势侵占。正统十二年(1447),熊禾六世孙为此申诉上司高某与董某,书院才得以收回修复。前纂修国史教授崇安丘锡曾为此撰《鳌峰书院记》。鳌峰书院毁于中华民国后期,留下五大圆门与残垣断壁,1976年将遗址改为良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