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3 00:55
他一生给友人和弟子写过许多书信,阐述苏菲派宗教哲学和修持理论。去世后,其弟子们对这些书信进行搜集整理,约于17世纪后期成书,定名为《麦克图巴特》(即“书信集”)。全书3卷,9部分,共收入书信536封。每封信单独成篇,着重阐述苏菲派教义、学说的一、两个问题。
《麦克图巴特》在苏菲派教义学方面坚持“见证单一论”,认为道乘功修者在达到最高境界时并非与真主融为一体(即人主合一),而是道乘功修者一心喜念真主,除真主外别无所见,因而忘却了世间万事万物以至于功修者自身的存在(见《麦克图巴特》第272封信)。在处世态度方面,主张人世主义,不赞成在远离尘世到深山隐遁修炼,认为人世间的事务是天命,功修者只要内心虔诚,即使身居闹市,也可以净化心灵,同样能达到认识真主的最高精神境界(见《麦克图巴特》第78封信)。不赞成把道乘功修神秘化,反对以显示“奇迹”传教。主张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释深奥的道乘功修意义,使一般人都能理解,并能做到(见《麦克图巴特》第78封信)。在功修方式上推崇纳格什班迪耶教团传统的虎非耶行道方式,即默念迪克尔(赞词),但也不排斥其它念迪克尔的形式(见《麦克图巴特》第266封信)。批判渗入伊斯兰教中的希腊哲学成份,力图把这些“不纯”成分排除出去(见《麦克图巴特》第266封信)。强调履行教法规定的“五功”(念、礼、斋、课、朝)的重要性,认为舍弃“五功”而单纯从事道乘功修,即使非常刻苦也是无益的(见《麦克图巴特》第114封信)。
《麦克图巴特》综述了纳格什班迪耶教团宗教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在反对将道乘功修神秘化,宽容不同功修方式等方面有所发展。《麦克图巴特》于18世纪后期,由伊玛目兰巴尼的第六代再传弟子卡里·阿格德和第八代再传弟子沙·奥里亚等人传入中国新疆地区。19世纪末,俄国喀山伊斯兰教学者穆拉德·阿凡提经多年努力,将《麦克图巴特》从波斯文译为阿拉伯文,于1901年在麦加出版,扩大了在阿拉伯各国的影响。不久,《麦克图巴特》阿拉伯文译本被回族朝觐者带回中国,在上海影印出版。此后,《麦克图巴特》波斯文本和阿拉伯文译本同时在中国穆斯林中流传,被列为经堂教育读本。
《麦克图巴特》是传入中国的第一部较为全面地阐述印度希尔信迪学派宗教理论的书籍,被维吾尔族苏菲派和回族各门宦宗教学者誉为传入中国的四部重要苏菲派经典之一正另外三部是《玛斯纳维》(Mathnawi)、《人类的馨香》(Nafhat al-Ens)和《拉沙什哈特》(Rasha-hat),丰富了中国伊斯兰教苏菲派宗教理论的内容。
(谭吴铁 马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