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5 13:17
黄嘴朱顶雀(学名:Linaria flavirostris):为燕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体重10-18克,体长112-162毫米。是一种体型小的褐色具纵纹的雀鸟。腰粉红或近白。与其他朱顶雀的区别在头顶无红色点斑,体羽色深而多褐色,尾较长,叫声也不同。个体大小和羽色近似白腰朱顶雀,但额上和胸无红色,而腰部呈玫瑰红色;下体有暗色斑纹;雌鸟似雄鸟但腰暗,初级飞羽少白色边缘。与赤胸朱顶雀的区别在嘴黄且小,头褐色较浓,颈背及上背多纵纹,翼上及尾基部的白色较少。虹膜深褐色,嘴黄色;脚近黑色。
黄嘴朱顶雀雄鸟额、头顶、枕、后颈及背和肩等上体概为沙棕和棕褐色、具粗著的暗褐色羽干纹,腰淡玫瑰红色,尾上覆羽暗褐色具宽阔的白色羽缘。尾黑褐色具白色羽缘,其中外翈白色羽缘较窄,内翈白色羽缘较宽。翅上覆羽褐色,羽缘沙棕色或棕褐色,折叠时外表颜色和背相似。大覆羽褐色,羽缘沙褐色,尖端棕皮黄色或白色。初级飞羽黑色,外翈羽缘白色,次级飞羽暗褐色,羽缘沙棕色,羽端白色。颏、喉和上胸沙棕或沙棕褐色、具黑褐色纵纹,其余下体淡灰白色或白色、具黑褐色纵纹,下腹至尾下覆羽纵纹不明显。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腰下无红色、呈淡皮黄色具淡褐色纵纹和白色羽缘。
虹膜暗褐色,嘴色淡,冬季黄色夏季灰色,跗蹠黑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0-18克,♀10-15克;体长♂112-162毫米,♀118-144毫米;嘴峰♂7.5-9.5毫米,♀7.3-11毫米;翅♂73-80毫米,♀71.7-78毫米;尾♂64-68毫米,♀60-68.5毫米;跗蹠♂14-18.5毫米,♀14-18毫米。(注:♂雄性;♀雌性)(青海亚种)
诸亚种小有差异。北疆亚种色彩甚淡;南疆亚种色彩更淡,下体近白,腰浅粉红或皮黄;藏南亚种褐色较重而多纵纹,腰深粉红,两翼及尾近黑,翼具偏白色的宽纹,尾缘近白;青海上体的深色纵纹带皮黄色边缘,腰白或浅粉红。
黄嘴朱顶雀是高海拔栖息的鸟类,有的亚种生活在2500米以上处;甚至高达5000米雪线以上。在中国西藏狮泉河、扎达和普兰等地观察,栖息于海拔4300-4700米之沟谷灌丛、山边坡地和草地中;但在冬季则下降到山麓或山谷溪边的灌丛和荆棘地等低海拔处。平时生活在开阔地区,稀草的岩壁和石缝,或石砾的农田、牧场中,有时也到郊区;但不见于森林中。
性喜群居,一般由20-30只组成,有的大群可达50多只;以家族群方式活动时间较长,可达2-4个月之久。家族群喜在树上休息,在恶劣天气时则隐蔽于稠密的树冠中;成鸟喜在灌丛中和杂草中活动。草食性,食物以草子、花蕊和其它植物种子为主,少量为鞘翅目昆虫。
原产地:阿富汗、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中国、捷克、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蒙古、尼泊尔、荷兰、挪威、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和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克罗地亚、黑山、葡萄牙、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和瑞士。
繁殖期在6-7月间,有的延至8月。成群在荆棘上或矮柳上营巢。巢一般离地不高,较坚实呈杯状,由禾本科干草、细根和杂草茎并混有碎毛编成,内垫兽毛和植物绒,或为鸟羽。巢平均为外径8.5-10.8厘米、内径4.5-5.0厘米、高5.0-6.5厘米、深2.5-3.0厘米。每窝产卵4-5枚,偶有7或6枚者。卵上有两种斑痕:一种是由红褐色斑点和不规则小块组成,另一种是淡粉灰色的斑痕分散于全卵,在钝端具栗红色点斑。雏鸟晚成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