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5 10:55
黄河牌汽车产于1960年,济南汽车配件厂更名后的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制造出中国首辆重型卡车黄河系列JN150。
1958年4月29日《济南日报》发表了题为《黄河牌汽车昨天诞生》的报道。该报道说:“本市第一辆自制的汽车,昨天在济南汽车配件厂诞生了。它的名字是‘黄河牌’。”据报道介绍,这辆JN220型黄河牌汽车是以济南汽车配件厂为主,由济南汽车修理厂、公私合营济南汽车修配厂、第二汽车修配生产合作社和第一轮胎橡胶品修配供销社的通力协作试制成功的,整个试制过程只有17天。这是一辆客货两用吉普车,最高时速可达90公里,可乘坐8人,最大载重量为一吨。 1960年5月4日,毛泽东主席到济南视察时,在珍珠泉展览会上参观了黄河JN150型样车;1966年1月11日,朱德委员长视察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并为黄河牌汽车题写“黄河”二字。60年代后期黄河牌JN150型汽车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改革开放后,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发展为中国重汽集团,一度轻视黄河牌汽车的开发,重点制造引进的斯太尔系列,企业发展也遇到困难。2001年,中国重汽下放济南市管理。2003年以来中国重汽与国外合作,联合设计开发了全新系列的中高档中重型汽车“黄河王子”“黄河少帅”“黄河将军”系列汽车。
1958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大跃进”的号角响彻云霄,传遍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汽车行业同样出现了遍地开花,全面“大跃进”的局面。为跟上“大跃进”的步伐,国家各项建设又急需汽车,为此,济南汽车配件厂提出试制汽车的建议。
不管用现在还是当时的标准来衡量,那时的济南汽车配件厂要制造汽车是根本不可能的。该厂的前身是始建于1935年6月的国民党山东省建设厅公路局济南车机厂。风风雨雨十几年,至1948济南解放时,全厂仅有200 余人,8台机床,只能进行简单的汽车维修。解放前有人曾想制造汽车配件,干了一年才弄出一副胀圈和活塞。本来胀圈应该胀,它却不胀,而不该胀的活塞,倒是见热就胀,根本不能用。济南解放后,工厂获得了迅速发展,由修理汽车发展到制造汽车配件,但由于基础差,条件仍很简陋。这样一个厂,要制造汽车这种现代化工业的复杂产物,被认为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因此,在试制汽车的建议刚提出时曾遭到广泛的质疑。然而,在那“一天等于二十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奇迹”层出不穷的时代,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1958年2月6日至3月28日,中共济南市委召开了市、区、基层三级干部会议,进一步深入动员全面“大跃进”,奠定了全市“大跃进”的思想基础。在此形势下,那些对生产汽车持怀疑态度的人被扣上“怀疑派”、“算帐派”“观潮派”等等帽子,厂党委连续修订了5次生产跃进计划,最终作出了试制汽车的决定,并于4月1日向市委提出《关于十月一日国庆节试制成功一种汽车(车型:仿苏戛斯69)的报告》。这样一个敢想敢干、已属冒进的“跃进”计划,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却遭到了强烈“反对”。有人认为,新中国的汽车配件厂,不能只修万国车,而要生产出自己的车。根据现有的设备技术条件,不但能造出汽车,时间还可以大大提前。正在这时,中央一机部六局(汽车局)张局长和省委工业检查团先后来厂检查工作,在听取了汇报后,不仅予以肯定,还分别提出了“七一”和“五一”出车的可能性。他们的建议使全厂跃进的情绪更加高潮,厂党委立即作出“五一”生产出“争气车”的决定,并召开了全体职工为“五一”试制汽车的誓师大会,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生产汽车的高潮。此时距“五一”只有2 5 天了,全厂从干部到群众,从技术人员到工人,在为国争光、为厂争气的精神鼓舞下,都表现出了高昂的干劲,提出“从(四月初)到‘五一’礼拜不休息,试成汽车为祖国增光向五一献礼”。在“没有图纸,我们就照实样干,没有设备,我们啃也要把它啃出来!”的口号下,全厂上上下下投入了研制汽车的热潮。
试制汽车,按常规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为按时完成任务,全厂打破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一无经验,二无图纸的情况下,就把样品车全部解体,由设计员、工艺员、老技工组成工作班子,边进行零件测绘,边进行工艺分析,编制零件加工方法和工艺路线。没有设备,就因陋就简,自己试制。在制做零部件时,先不做工装和工艺方案,小件分配到人,大件成立攻关小组,测绘与试制同时进行,很快就制造出了前桥、后桥、变速箱、车架、方向机、减震器、前后传动轴和制动系总成等9大汽车总成,并备齐了所需零部件。在各地协作单位的大力配合下,从4月2日开始搜集样品拆车,到4月8日完成技术准备,4月9日开始进行加工和组装,至25日总装完成,仅用了17天的时间就试制成功,比“五一”又提前了5天,实现了跃进目标。
在汽车试制的同时,为汽车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也提上了议程。经多次提议酝酿,最后定名为黄河牌。因为济南地处黄河岸边,黄河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华夏民族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济南生产的汽车也要象黄河水那样奔流向前、驰名中外。4月21日,一机部六局来电,同意仿制苏联嘎斯69并命名为黄河牌。
黄河牌JN220型吉普车的试制,结束了济南乃至山东省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也成为该厂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58年8月,济南汽车配件厂改名为济南汽车制造厂。这一成功,也使人们的跃进情绪更加高涨,人们愈加相信:事在人为,只要敢于打破因循守旧的圈子,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更好地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大胆创造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只要坚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放手发动群众,并且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济南汽车制造厂以不断革命的精神为指导,跃进再跃进,年内,又以同样的方式试制成功了红旗牌D420型载货汽车(58年10月生产3辆)、黄河牌JN130型载重汽车(1958-1960年共计生产83辆)和JN110 型简易汽车(类似于机动三轮车,只生产了1辆)。随着汽车的陆续试制成功,济南汽车制造厂制定了更加宏伟的规划,准备立即投入汽车的小批量生产,当年要生产一百辆载重汽车,1959年计划生产1000辆,到1962年年产量要达八万辆,并且要设计试制1.5吨载重汽车、小型公共汽车、自卸汽车、冷藏车、消防车、小型载重汽车、中型公共汽车和重型载重汽车,争取3年内建立起自己的汽车系列。
1958年,济南汽车制造厂全年实际生产汽车30辆,总产值比1957年增加51%,生产能力达到翻一番的跃进指标水平,实现了跃进计划。但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了实现超出实际的跃进计划,全厂大搞群众运动,在规章制度方面大破大立,违背了客观规律,加之由配件生产转为成套性汽车生产,无论在设计上,工艺上,还是组织生产和协作工作方面,均缺乏经验和具体措施,因而在生产汽车过程中,不管是图纸上,工艺过程上,还是组织生产,外购协作上,均出现严重的混乱现象。如铸件废品率1957年为8.6%,1958年高达15.4%;人身事故1957年116人次,1958年增加到273人次;1959年6月刹车鼓的废品率曾高达43%。1959年中,在质量检查中,检查了方向机17个主要零部件71个主要部位,有66%不合格。 1958年试制的几种汽车由于是“大跃进”的产物,仓促突击,技术准备不足,因此质量很差。但这一试制生产汽车的实践,锻炼了职工队伍,提高了职工技术水平,积累了经验教训。济汽意识到,在一个企业里,生产不同种类,不同系列的几种汽车,对今后的批量生产、技术进步、质量提高、设备更新等都有难以克服的困难,此路难以行通,不能盲目继续试制下去。经过分析,济汽认为:我们对汽车的生产由于钢材的紧张和投资的关系,以及现有条件就不能从大批生产汽车来考虑,应该是找一个需要量小的和社会上所需要的,而且又没有一个厂来生产的新品种来考虑,才合乎我们的实际条件。 195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六局(汽车局)召集全国有试制能力的汽车厂家,在北京召开试制汽车的车型分工规划会议。当济南汽车制造厂得到消息派人赶到北京时,车型已分完了,只有7至8吨的车因技术要求高没有厂家敢干,而且国家没有投资。尽管济汽当时并不具备试制、生产重型汽车的条件,但为了济汽今后的发展,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跃进”形势下,济南汽车制造厂接下了这一任务。
1959年10月,在长春汽车研究所的协助下,济汽选定了捷克产斯考达重型载货汽车为仿制的样车,正式开始试制。这种汽车结构复杂,精密度高,共计有135个分组,10663 个零件(不包括发动机),需要铸、锻、热、冲等多工种加工和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这对刚刚由配件生产走向制造汽车的济汽来说,困难是相当大的。当时的济汽不论是铸、锻毛坯,还是冷热加工手段都不健全,特别是缺少生产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冷热加工设备。如前轴(前梁)长1800mm,重102.5KG,工厂根本没有重型模锻锤锻打。没有铸钢工种,铸钢件无法生产。没有冲压设备,解决不了车架的纵梁和驾驶室的大型覆盖件压型。这几大难题像拦路虎一样伏卧在汽车试制的道路上。制造这种重型汽车,即使在具有现代化设备的西方国家,300多技术人员也要半年多才能完成,而济汽当时只有30名技术人员,设计人员仅有6名,没有大型设备,没有专用机床,没有经验,没有技术资料,资金、材料紧缺,可谓困难重重。
为了早日完成试制任务,济汽再次采用了土、洋结合,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方式。在党委的领导下,全厂动员,集中力量,分段组织,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黄河大会战”。整个试制过程划分为测绘、工艺、工具制造、部件制造、总装配5个阶段,集中了全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中的能工巧匠,并在山东工学院的支持下,组成了“三结合”攻关队,开始了样车测绘和试制工作。参与试制工作的人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仅用40天(按常规需1年零2个月)时间就绘出了几百张草图。随后通过采用土法做工装,自制设备等手段,靠简陋的设备和手工敲敲打打生产出了几千个零部件。经过4个半月的拼搏奋战,1960年4月15日,终于制成了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型八吨载货汽车,比一机部要求“十一”国庆节出车的时间提前了近半年。
但“大跃进”式的突击也带来了严重的质量问题。7天的突击虽然装配出了3辆汽车,但因生产技术准备工作不充分,部分工装和图纸没有得到严格的验证,有的零部件加工不规范,导致汽车质量太差,不得不返工调整近一个月。此时的当务之急本应是尽快解决汽车生产中的技术、设备、配套等各种问题,提高汽车的质量,但1960年是“大跃进”运动的又一个高涨年。为适应“大跃进”的形势,济汽1960年的年度计划前后曾经过8次变动,由开始的2047万元,到2400-3650-2900-3600-2600-3200万元,直到1961年1月才落实为2400万元。1960年全厂加班加点1126980 小时,比1959年的37055小时上升343%。在这种形势下,1960 年8月30日,济汽出台了《济南汽车制造厂JN150型八吨半载重汽车1961年生产水平达到1000辆的快速上马措施方案》 。9月2日,又制定了《济南汽车制造厂附设简易汽车工场的措施方案》,计划年产JN-110简易汽车1000辆。 在此大干快上的形势下,JN150汽车无暇顾及质量问题,导致汽车质量十分低劣,“远看一枝花,近看一脸疤”,这就是当时用户对8吨车的形容和评价。有的用户还不无讥讽地说:“黄河车该响的(喇叭)不响,不该响的(零件)都响。”1961年初,副厂长王子开驾车去青岛开会,借机试车。车子刚出济南,挡风玻璃就掉了下来。一路上不是这部件出毛病,就是那零件出问题。跑跑修修,修修跑跑,等到了青岛,会议早结束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使JN150汽车无人敢要,积压的20部车占用资金57.5万元,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又影响了社会需要。
严峻的现实使黄河人认识到了质量问题的重要性。随着“大跃进”运动的结束,从1961年开始,全厂组织力量改进产品设计,全面整顿产品图纸和工艺文件,完善工艺资料,并先后制造和改装了专用、高效率的简易设备1台,通用机床20多台,制造了上千套胎模卡具,设计和制造了3000多套工艺装备,使黄河车的质量有了一个飞跃。 1963年10月,黄河牌JN150型8吨载重汽车顺利通过了一机部汽车局的鉴定,同年11月一机部批准该车定型,并可投入批量生产。从此,在祖国的大地上,有了一条流动不息的钢铁黄河,济南汽车制造厂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尽管在试制、生产汽车的过程中历经挫折,但这一过程也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黄河人认识到:“试制工作应当分阶段,严格按照正规的方法进行”“如果不顾工作的阶段性而任意跨越,以后必定要补课,而且还会造成损失。”“一定要以科学分析的态度对原则性问题作出决定,否则会走弯路。” 黄河牌JN150型汽车的试制过程充分说明光凭热情是无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须严格按规律办事。但是,在原材料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济南汽车制造厂以配件养汽车,以老车养新车,以低水平养高水平,小雪球滚成大雪球,在维持供应社会汽车配件的情况下,试制生产了汽车,在短短的几年中,从一个简陋的汽车配件厂发展到国家定点汽车生产厂,在这个过程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也是必须坚持的。 在新世纪初的今天,虽然“黄河”牌JN150型载重汽车已被更先进的车型替代,但由它孕育的“黄河”牌重型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驰名品牌,济南汽车制造厂也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以其为主体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是我国重型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2001年元月18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重汽集团的发展在新的世纪将掀开新的篇章。 2020年9月16日18:08,中国重汽黄河品牌暨新产品发布仪式在山东济南奥体中心场馆盛大启幕,此次重磅发布的新一代“黄河”重卡,主打高端干线物流牵引车市场,是中国重汽集成最先进科技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