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0 12:30
黑雕(学名:Aquila verreauxii):是鹰科、雕属的物种。体长90厘米,翼展181-219厘米,体重3000-5800克。体羽暗栗褐色,背面有金属光泽。尾上、尾下覆羽均缀以白色和棕白色,趾黄色、爪黑色。嘴黑褐色,鼻孔圆形有别于其他种。
黑雕体长90厘米,翼展181-219厘米,体重3000-5800克。除了臀部和下背部是白色的,所有的羽毛都是亮黑色的。有两条相当宽的白色“带子”从颈部底部开始,覆盖部分肩膀并与在背部的白色部分相接,在黑雕摆出特定的姿势时形成一个清晰可见的“V”形。翼尖白色。这种特性只有在其翅膀和身体全部展开时才真正显著。黑雕比茶色雕更大,条纹更少,在东非与茶色雕共享或多或少相同的区域范围。幼鸟的羽毛是红色、棕色和黑色的混合体。
栖息于草原及湿地附近的林地,喜欢峡谷、岩石山麓和山区,在干旱地区比草原和林地植被类型更常见。经常出没于河谷、岩石露头和岩架、小山丘、丘陵和山脉,该物种主要出现于非热带地区,但位于古北区边缘,30°N至35°S。存在于年降雨量小于750毫米的地区,海拔分布从海平面到5000米以上的山地地区。栖息在显眼的瞭望台上,通常成对出现,沿着岩壁或更高处翱翔。
该物种部分迁徙,幼雕从繁殖区分散。成年雕对其繁殖区域表现出强烈的忠诚,但非繁殖鸟类,尤其是亚成鸟,可能会迁移离开很长的距离。然而,该物种在津巴布韦是定居的。到1998年,南非约有400只黑雕被圈养,其中包括一些为管理目的而捕获和迁移的黑雕。
黑雕是留鸟,成对将合作捕猎。尽管在构成其大部分栖息地的山丘网络中可能会发生一些非常局部的运动。多在飞翔中或伏于地面捕食。该物种居住在偏远、多山、多岩石的地区,以及稀树草原和半沙漠,任何出现大量岩蹄兔的地方。在其大部分范围内,其丰度与蹄兔的密度高度相关。
黑雕超过60%的猎物是蹄兔,但偶尔也会捕食其他哺乳动物、鸟类、陆龟,很少有爬行动物。就像所有拥有几乎排他性或同样不多样化饮食的掠食者一样,一旦蹄兔资源耗尽,它们的生存将在多年繁殖不良的情况下受到威胁。
留鸟:安哥拉、博茨瓦纳、中非共和国、乍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斯威士兰、埃塞俄比亚、以色列、约旦、肯尼亚、莱索托、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阿曼、沙特阿拉伯、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游荡(非繁殖地):刚果(金)、黎巴嫩、马里和卢旺达。
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在阿拉伯半岛是1月,非洲东北部是10-12月,北非和南非是2-9月,东非全年都有繁殖,在5-12月达到高峰,赞比亚向南4-11月,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繁殖期为10至翌年5月。巢通常位于悬崖壁架或洞穴上,很少放在山坡上的树杈上,甚至在塔台上。巢是由树枝组成巨大的盘状结构,其底部排列着绿叶,直径可达1.8米。巢可连续几年使用,每年都会增加更多的材料。每窝产卵1-3枚,多为2枚,第2枚卵在相隔3-4天产下。卵呈淡白色,大小为5-6厘米。孵化期42-44天。每窝几乎总是会孵化出两只雏鸟,晚上,雌雕独自养育幼雕,白天由雄雕接替。起初是雄性捕食供应全家,后来雌性也打猎。小雕长有白色的绒毛,年长的小雕总是在孵化后3天内杀死年幼的小雕。这种做法在大型猛禽中很常见,被称为“凯恩主义”。该物种繁殖频率不规律,平均每两三年生产1窝。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黑雕尽管其饮食多样化带来了风险,但它并不是濒临灭绝的物种。在其适宜的栖息地,尤其是在南非,它比较常见。物种数量估计数以万计。趋势证明:截止2016年,在没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该物种被认为是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