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1 16:02
《龙舒净土文》是南宋·王日休著作的佛教经书。成书时间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
龙舒净土文,净土宗入门典籍。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王日休居士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王日休居士(?~1173),字虚中,龙舒(今安徽省舒城)人,故以龙舒名其文。是书集录有关往生西方净土之经论、传记等,原著10卷,即《净土起信》、《净土总要》、《普劝修持》、《修持法门》、《感应事迹》、《特为劝喻》、《指迷归要》、《现世感应》、《助修上品》、《净浊一如》等10章(一章为一卷),後人增广为十一卷或十三卷,嘉禾僧卺〔jǐn ㄐ〡ㄣˇ〕改为十二卷,即今现行之《龙舒增广净土文》。
其要义见於第一卷《净土起信》9篇、第二卷《净土总要》7篇、第三卷《普劝修持》9篇及第四卷《修持法门》15篇中。其主要思想是,应深信身外净土之存在。佛无妄语,此语正佛所自说,虽为不可显现而存在无疑。一般参禅者只认唯心自性於其内,除唯心净土外,不再有净土,除自性弥陀外,不必更见弥陀,其说法为似是而非。因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能净其心,一切皆净,为唯心净土。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净土为万人通修之教,不论官吏、医师、禅者、富者、仆妾、渔者、屠者、罪人,也不论僧俗,只要修持,都可往生净土。书中广为劝说,使生正信,自能发愿力行。又重视见於日用间的净土利益,详举现实感应事例,以证只要按净土修持法门念佛,人人可往生西方净土。
本书原著十卷,由王日休自己刊行。其後所刊行的增广本,被收在《嘉兴藏》之续藏中。
本书流通极为广泛,民国八年(1919年)净土宗高僧印光大师应王弘愿居士请求对此书详加校订,重刻流通,这就是近代以来各佛教机构流通本依据的本子。
此外,德人哈克曼(H. Hackmann, 1864~1935)之 《Laien-Buddhismus in China》(1924)一书,即为本书之德译本,并加以评解。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代王弘愿作)
印光法师撰
众生心性,与佛同俦。由迷背故,轮回不休。如来慈愍,随机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无奈根性,万有不齐。非出格人,决难出离。因兹特开,净土一门。普摄一切,上中下根。五逆十恶,地狱相现。一念投诚,即登彼岸。等觉菩萨,德与佛齐。尚须往生,方证菩提。博地凡夫,具足烦恼。不肯念佛,如何是好。寄语世人,同生信愿。执持佛号,始终莫变。待至临终,蒙佛接引。顿出五浊,直登九品。见佛闻法,亲证无生。乘大愿轮,普度有情。
净土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彼无力断惑,具缚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以故当佛说弥陀经时,六方诸佛出广长舌,一音赞叹,称为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谓我释迦世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而我世尊,自叙宿因。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证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令其闻者,信受奉行,以究竟畅己出世之本怀而已。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溯自大教东来,远公创开莲社。嗣后宗教高人,无不弘赞。如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以其为初机入道之第一要门,华严成佛之末后一著也。由是具缚凡夫,仗佛力以了生死者,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当南宋时,吾宗先德,有龙舒居士,名日休,字虚中者。乘愿再来,以身说法。虽在尘俗,不纳妻室。虽入国学,不履仕途。发挥儒佛之心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咸生净土。作为此书,普遍倡导。言浅而典,理深而著。俯顺劣机,循循善诱。曲尽婆心,无所不至。恐其畏难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摄群机之最胜方便。待其渐入渐深,如得嘉肴,既知其味,则日用云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于一茶之顷,以为定章也。倘能具真信愿,毕生坚持十念,决定往生。况更能加功用行者乎。不但此也。即绝无信愿,绝不修持。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善根。何以故,以由知故,遇境逢缘,便能提起。如陈企被所杀之怨鬼见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现,因兹毕世念佛,临终往生。且能归而叙述前因,亲现生西本身妙相,使先未预闻,则便被鬼夺命,永劫沉沦矣。所以观经三福,初则世善皆堪回向。及至九品,末则狱现尚获往生。至于一心不乱,妙观圆成,证三昧而往生者,更不须言矣。是知净土法门,普摄群机,了无弃物,猗欤大哉。其书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生决定往生为宗。详观断疑生信,普劝修持,往生事迹,特为劝谕等,以及居士一生所行,末后所现。则上中下三根,无根不被。信愿行三法,无法不彰矣。爰付剞劂,普遍流通。企酬释迦说法,诸佛证明,列祖传灯,居士著书之大慈悲心于刹尘海滴云耳。
【注释】
王弘愿居士为重刻《龙舒净土文》作序,请正于印光大师,大师乃另作题词并序,并嘱署王居士名,王居士将自序和大师题词并序在《海潮音》第一卷第二期发表时,表示不敢掠美,说明题词并序为大师所作。时间署佛历二千九百四十六年己未岁冬至日。“弘愿为此书序,尝请正于普陀山法雨寺大德印光禅师,禅师为另作此篇,且嘱曰:必用弘愿名。弘愿不敢违旨也。然亦必不敢掠美,故附志于后。弘愿志。”
龙舒净土文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目 录
像赞及序
丞相周益公赞
晋轩李居士赞
王龙舒国学传
王虚中传(节录)
龙舒净土文序一
龙舒净土文序二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序
第一卷 净土起信 九篇
净土起信一
净土起信二
净土起信三
净土起信四
净土起信五
净土起信六
净土起信七
净土起信八
净土起信九
备说
阿弥陀经脱文
第二卷 净土总要 七篇
净土总要一
净土总要二
净土总要三
净土总要四
净土总要五
净土总要六
净土总要七
第三卷 普劝修持 九篇
普劝修持一
普劝修持二
普劝修持三
普劝修持四
普劝修持五
普劝修持六
普劝修持七
普劝修持八
普劝修持九
第四卷 修持法门 十五篇
修持法门一
修持法门二
修持法门三
大菩萨修行兼修净土法门四
大菩萨修净土法门五
修持法门六
修持法门七
修持法门八
修持法门九
修持法门十
修持法门十一
修持法门十二
修持法门十三
修持法门十四
修持法门十五
食肉说
观音坐相说
第五卷 往生事迹 三十篇
一、东晋远法师
二、东晋刘遗民
三、东晋阙公则
四、石晋翰林学士张抗
五、宋江陵僧昙鉴
六、南齐扬都僧慧进
七、后魏壁谷僧昙鸾
八、隋开觉寺僧道喻
九、唐京师僧善导
十、唐台州僧怀玉
十一、唐汾州僧启芳圆果
十二、唐真州僧自觉
十三、唐睦州僧少康
十四、唐并州僧惟岸
十五、唐长安尼净真
十六、唐房翥
十七、唐长安李知遥
十八、唐上党姚婆
十九、唐并州温静文妻
二十、唐张钟馗
二十一、唐张善和
二十二、石晋凤翔僧志通
二十三、国初永明寿禅师
二十四、宋明州僧可久
二十五、宋会稽金太公
二十六、宋潭州黄打铁
二十七、宋临安府仁和吴琼
二十八、宋荆王夫人
二十九、宋观音县君
三十、宋冯氏夫人
第六卷 特为劝喻 三十七篇
一、劝士人
二、劝有官君子
三、劝在公门者
四、劝医者
五、劝僧
六、劝参禅者
七、劝富者
八、劝贪吝者
九、劝孝子
十、劝骨肉恩爱者
十一、劝妇人
十二、劝仆妾
十三、劝农者
十四、劝养蚕者
十五、劝商贾
十六、劝工匠
十七、劝多屯蹇者
十八、劝骨肉怨憎者
十九、劝渔者
二十、劝网飞禽者
二十一、劝为厨子者
二十二、劝作福者
二十三、劝诵经人
二十四、劝贵人
二十五、劝大聪明人
二十六、劝买酒者
二十七、劝开食店者
二十八、劝屠者
二十九、劝在风尘者
三十、劝罪恶人
三十一、劝病苦者
三十二、劝疾恶为神者
三十三、劝军中人
三十四、劝恶口者
三十五、劝童男
三十六、劝室女
三十七、劝八八儿口生莲华
第七卷 指迷归要 七篇
一、青草堂后身曾鲁公
二、戒禅师后身东坡
三、喆老后身多忧苦
四、古老后身耽富贵
五、西方如现受官
六、三菩萨修兜率
七、法华尼后身作官妓
第八卷 现世感应 十八篇
一、见杀生念佛得福
二、陈企念佛却鬼
三、邹宾王念佛梦觉
四、张继祖念佛荐亡
五、刘慧仲念佛安寝
六、软嫂念佛眼明
七、阎罗王劝蒋婆念佛
八、邵安抚念佛脱难
九、念佛风疾不作
十、梦中念佛脱恐惧
十一、念佛屋压不死
十二、念佛痁疾遂愈
十三、念佛痼疾皆愈
十四、绣佛舍利迸出
十五、佛像常有舍利
十六、梦佛遂得聪辩
十七、念佛治病得愈
十八、念佛孙儿免难
第九卷 助修上品 十六篇
一、习说
二、葛守利人说
三、施报说
四、至人延年说
五、食肉说
六、戒杀盗淫说
七、饮食男女水
八、贪折前程说
九、福慧说
十、习慈说
十一、为君子书
十二、为圣为佛说
十三、阿罗汉说
十四、楞伽经说
十五、二天人说
十六、小因果说
第十卷 净浊如一 十篇
一、情说
二、即是空说
三、六根说
四、真性说
五、心乃妄想说
六、五蕴皆空说
七、废心用形说
八、用形骸说
九、齐生死说
十、我说
王虚中传节录
知归子彭际清撰
王虚中。名日休。庐州人也。宋高宗时。举国学进士。弃官不就。著书名龙舒净土文。自王公士大夫。下至屠丐僮奴皂隶优妓之属。咸以净土法门劝吊皈依。其文浅说曲论。至详至恳。若父兄之教子弟然。虚中尝无量寿经。称赞西方。义蕴深广。而自汉迄宋。译文晦塞。罕中伦节。致我佛说经之旨不白。乃祷于观世音。会四本而译之。三年乃成厘为五十六分。文辞尔雅。条理灿然。遂得大行于世。乾道中庐陵李彦弼有疾。垂死。梦一人自称龙舒居士。谓曰。汝起饮白粥疾当瘳。且汝尚忆阙仲雅教汝修行捷径否。彦弼曰。每日念佛不辍。既觉索粥饮之。立愈。彦弼初未识虚中。既而见其画像。与梦合。使诸子往受学焉虚中将卒。前三日别道友。勖以精修净业。云将有行。不复相见。及期。与生徒讲书毕。礼诵如常。时至三更。忽厉声称阿弥陀佛数声。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彦弼闻而感之。为刻虚中像。并述其事传远近。自是庐陵人多供事之。
参照:【《简明净土宗词典》(林克智编著);《佛祖统纪》卷二十八、卷四十七;《乐邦文类》卷三、《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