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15 18:52
“龙马”邮票的正式名称为《大清台湾邮政局邮票》,主图上龙下马,通称《龙马》邮票。于1886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在台湾发行。当时岛内刚刚建立邮政业务,由于岛内人口稀少、邮政局鲜有业务,所以这套邮票从未在邮件往来中真正使用过。实际上它被用作了火车票(铁路公司在上面加印了自己的标志),当年被用作火车票的龙马邮票也具收藏价值。该邮票全套为两种颜色、每幅25张,存世量极少。
1888年巡抚刘铭传首创以邮代驿办理台湾邮政,并向英伦订制面值20文龙马图邮票一批,“龙”乃清室象征,寓意台湾民众不忘清庭,“马”表示台湾民众刻苦耐劳,而“FORMOSA”(意指:美丽之岛)则系洋人对台湾原有之称谓。邮票分红、绿二种颜色,试色样票则见红、红棕、棕、绿、橄绿及蓝等六种,或因邮票定额20文难以适用长程邮资变化所需(间距二站以上,每站收费20文,旁站30文),邮票虽已印妥,但始终未正式发行。此项未加盖邮票,不多见,全套试色样票极其难得,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台湾从法国殖民者手中光复后,清朝根据醇亲王的建议,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称“福建台湾巡抚”,用以与福建保持“内外相维”的关系。同年九月五日(公元1885年 10月 12日),刘铭传任首任台湾巡抚。在台湾巡抚下设有台湾道。自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年)至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的 210年间共有 78人次任台湾道。其中以第 76任台湾道陈鸣志(公元1885年)和建立台湾邮政关系密切,他是刘铭传的得力左右手。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台湾开办邮政后,翌年即以台湾道陈鸣志为“福建台湾邮政总局督办”,他是由台湾道转任邮政总局督办的第一人。
刘铭传为改进台湾邮政的邮传,充裕财政收入,便利民众寄递邮件,他自行负责在清朝开办国家邮政之前,在台湾创办近代邮政,发行邮票,收寄民间邮件,这是中国独立自办近代邮政的开端。刘铭传在台湾开办邮政,主要是财政因素引起的。自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以后,台湾府财政收支开始出现困难,道光以后财政更感紧缺。刘铭传出任巡抚后,曾奏陈:一、设防,二、练兵,三、清赋,四、抚番等四项为今后施政重点。其中清赋一项主要目的就是筹措财源。上项奏陈虽批准由闽、浙、粤、九江、江汉等海关每年接济台湾 80万两白银,但并未如数到台,刘铭传不得不自力更生,厉行开源节流。他利用台湾地理环境的特殊,自行负责创办邮政,大刀阔斧改革铺递和塘汛的邮传,以节省经费支出。
在台湾创办新制邮政、设立邮政总局以及派道员担任邮政总局总办等,都是刘铭传自己做主,事先并没有报请清廷批准,事后也没有呈报备案,以至于在现存的各种文献资料中,均没有刘铭传事先奏报开办邮政的档案,包括主管邮驿的兵部也没有台湾创办邮政的资料。例如,在开办邮政告示中一开始就引据“……案奉爵抚宪刘札开照得台湾各县向设驿站现拟变通裁撤仿照邮政章程办法……”(原文无标点符号),明显看出告示中所谓“案奉爵抚宪刘札开”并没有提到清政府中央或兵部字样。清廷当局或兵部对台湾驿站裁撤这种重要变动,事前并不知晓,完全是刘铭传个人做主的。这位封疆大吏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十月,曾以“台湾驿站改办邮政片”奏报清廷,这是他留存至今的惟一奏报清廷的文献。笔者特根据光绪朝《东华续录》卷九十七记载,将该片的内容转录如下,以飨同好:
光绪十五年冬十二月丁丑(按:应是己丑)初六日(公元 1889年 12月 27日)刘铭传奏:“台湾旧设驿站五十处办理废弛文报,往往迟延贻误,经臣督饬司道量加整顿,将原设正腰各站(按:即核)实裁减,并于旁通暨新设各县分添旁站,仍不过原设站数。所有原用站夫一律撤去,由各营汛分拨兵丁酌给津贴,责令传递各站,另雇书识专司站务,仿照外洋邮政办法,委令道员陈鸣志督办。自光绪十四年二月初十日起,试办已过一年,南北文报毫无稽迟,所在称便。统计一年需用经费约在一万两上下,比较台防旧章全年需用一万五六千两,实可援节银五六千两。”(注:上述原文无标点符号,为阅读方便,是笔者加的。)
在这个“片”中,也只是对创办邮政轻描淡写,并没有书写“创办新式邮政”,“发行邮票”和“收寄民间邮件”的字样,更没有提到设立台湾邮政总局的事。奏片内容的重点在“试办已过一年,南北文报毫无稽迟,所在称便”以及节约银两若干。
刘铭传在台湾推行新政,积极进行各项基础工程建设,如兴修铁路、开办电报业务等,均事先报经清廷后再办理,而创办新式邮政为何出现既未事先报请批准,事后又未呈报备案。
据台湾邮政当局1981年编印的《中华邮政史台湾编》一书中对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有三:一、创办邮政和建设铁路、电报情况不同,铁路和电报建设耗资较大,而邮政则主要凭藉人力,又因早已有铺递制度存在,创办新邮只不过是改良原有铺递制度而已,不但不增加投资,反可因裁去铺夫节减支出,较为轻而易举。二、刘氏身为台湾巡抚,由於台湾四面环海,地理条件与大陆迥然不同。创办邮政与大陆各省不发生关系,如试办出了问题,也不影响原有的驿政。三、台湾新制邮政的改革,为我国政府机关破天荒之举措,而在当时洋务派和顽固守旧派尖锐对立,一些革新之举能否为朝廷接纳,大成问题,因此一般新办的督抚疆臣,往往“便宜行事”,甚至根本不报。类此事例很多,清廷中央对这部分督抚疆臣,已有尾大不掉之势。当时晚清正处多事之秋,清廷也只好“隐忍不发”。
台湾於光绪十二年创办电报总局后,刘铭传放照西洋邮政章程,自行草拟邮政办法条目,交电报总局总办张维卿道员悉心研究筹划,经张维卿根据台湾原设驿站实际情况,结合刘铭传所拟邮政办法,草拟出新法邮政章程草案,包括台湾邮政条目
12条和邮政票章程 9条,报请刘铭传批示,后经刘铭传以邮政条目 12条为主,修订合并为台湾邮政条款16条,并批示定期开办邮政。该条款内对邮站的设置、邮件接递的时限要求、邮票的发售以及邮资的计算等均作了具体的规定。并以台湾邮政总局的名义,於光绪十四年正月三十日(西元1888年 2月 21日)发布告示,公布於众。从此,台湾近代邮政开始运转。
台湾管理近代邮政的机关称邮政总局。基层机构称为站,站又分正站、腰站、旁站三种,隶属系统比较复杂。邮政总局和电报总局一样,均直属於台湾巡抚。它盖用的关防全称是“办理全台邮政总局关防”。正式名称是“台湾邮政总局”,另外还有称为“大清台湾邮政局”、“福建台湾邮政总局”等。由於台湾当时已建省,因此,它既不是“福建省的台湾邮政总局”,也不是“办理福建和台湾两个省区邮政的邮政总局”,实际上涵盖的范围只是“办理全台邮政的总局”。
为什麼出现了“福建台湾邮政总局”这一名称,这个问题还得从光绪十一年(西元1885年)说起。当时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原福建巡抚事务,改由闽浙总督兼管,又在光绪十三年改称为“福建台湾巡抚”。当时刘铭传对下级行文所用的全衔就是“头品顶戴兵部侍郎福建台湾巡抚部院兼管海关学政一等男刘”,因此就出现了“福建台湾邮政总局”名称。邮政总局负责人称为“督办”或“总办”,由道员级官员担任,另设有省委、幕宾、司事和书识等职位。其中委员由知府和知县级官员担任,幕宾和书识则是聘雇没有功名的人担任。邮政总局主要任务是办理全台邮政,收寄民间邮件,和大陆各口互换邮件。具体职掌有七项:1.厘订并修改规章制度,2.印制并发行邮票,3.核订资费,4.核订各站人员编制及津站,5.新设或裁撤基层邮站,6.书面考核邮务、财务,7.核算财务收支。
台湾邮票的不同版式,成为后来一些国家的集邮家研究的课题。依型式不同,分五型、七型、九型、十型不等,例如美国集邮家李文斯顿(L.F.Livingston)主张分为七型(即前后雕刻七次版模)。台湾集邮家蔡英清在“台湾早期邮史简介”一文中分之为十型。而老集邮爱吴乐园根据他实际收藏的“台湾邮票”原件,分为多达十三型,今后是否还有新发现不得而知。此外,还有“小龙加盖台湾邮票”并没有正式使用,其来源和加盖经过,也成为集邮界研究的一个课题。另外还有一种“大清台湾邮政局邮票”,因其图案系参照是在中国传统春节时,流行的贴纸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图案上为一龙,下为一马,故通称“龙马邮票”(图3)。这是1888年台湾新式邮政开办初期,刘铭传向英国威金生公司订制的新式邮票,於同年6~8月将印妥的邮票连同印版运抵台湾,但当时台湾邮政未正式发行使用,以后改作铁路代用车票。龙马邮票没有发行和使用的原因,曾引起集邮界浓厚兴趣,也是集邮界探讨的课题之一。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刘铭传抚台期间,在台湾省开办近代邮政,印制邮票,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开办近代邮政、印发地方邮票的第一人。我们现在重温这段历史,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受到历史的局限,他在台湾开办的近代邮政,只是在台湾铺递制度上稍加改进,仍是原来驿站的运作机制,他所印发的邮票不是邮资预付凭证,而是邮资已付凭证(即不公开对外发售,而是由邮站将邮票贴在邮件上),且实行的不是均一邮资。凡此种种,显露出台湾省近代邮政初创时期的痕迹。但毕竟他是在铺递制度上向近代邮政前进了一步。将官用邮政改为官民兼用的邮政,无疑,刘铭传是我国推行近代邮政改革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