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5-04 21:22
龙骧号航空母舰(英文:Ryujo Aircraft Carrier),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建造的一艘舰队轻型航空母舰。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海军开展一个建造军舰的高潮。包括日本“八八舰队”在内的各种造船计划使得各海军大国的经济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避免过重的军费开支拖累国家经济并缓和国际时局,由英国牵头,各海军大国在美国首都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以条约的形式,将各国的军舰比例确定下来,结束了世界上无序的竞争造舰状态。
由于受当时各国海军的“主力舰决战”思想影响,《华盛顿海军条约》只约定了各种主力舰的比例,并没有对一万吨以下的航空母舰作出限制。日本海军利用这个条约漏洞,在1927年度预算中编列了1艘8000吨级的小型航空母舰,作为即将报废的“若宫丸”号水上飞机母舰的后继舰。1928年又将该舰类型变更为9800吨级的小型航空母舰。
日本因条约吨位限制,在新航空母舰的建造中直接使用青叶级重巡洋舰的舰体,采用单层机库、平甲板设计。新航空母舰的动力主机与高雄级重巡洋舰相同。
1929年11月,新航空母舰在日本三菱重工公司横滨船厂动工,并被正式命名为龙骧号。
在龙骧号的建造过程中,于1930年新签署的《伦敦海军条约》把一万吨以下的航空母舰也作出了限制。日本海军便把龙骧号航母列入了总吨位81000吨的航空母舰建造计划中。
1931年4月2日,龙骧号航空母舰下水。
1933年5月9日,龙骧号航空母舰完工交付。
1935年9月26日,龙骧号航空母舰为海上演习而临时编入的日本海军“第四舰队”,在岩手县以东250海里处进行训练。演习期间,舰队遭遇强台风,龙骧号航空母舰桅杆被刮倒,舰桥损毁严重。其后,日本对龙骧号航母进行维修改装,提高了舰首甲板和干舷,增加了压载物以降低重心,还加强了船体的结构,速度降到了28节。
因受华盛顿条约的限制,龙骧号航空母舰最初是作为辅助航空母舰建造的,采用的是平甲板,没有高大的舰桥等上层建筑,舰桥设在飞行甲板之下,位于舰首部的前端。上面的飞行甲板全长158.6米,最大宽度23米,前后稍倾斜。飞行甲板的后部设有拦阻横索7~8根,以保障舰载机安全着舰。龙骧号航母设有前后两部升降机,前部升降机长11.1米,宽15.7米,自重30余吨,负荷5吨,升降机将飞机从10米下的中甲板送至飞行甲板约7分钟。
龙骧号航空母舰为保持良好的适航性能,采用低干舷舰型,舰首部分舷弧较大,水线以上呈飞剪形。舰首前端翘起,高出约一层甲板的高度,该舰首虽然对于舰的推进性能有所损失,但是改善了舰的航海性能。同时,舰首部的外板明显外展,以缓解海浪对甲板的冲击。该舰舰首部的锚机甲板与上甲板处于同一层次,两舷各设有一部主锚起锚机,还有系留、防雷具拖曳设备和起锚观察台。
舰首部船体内设有中甲板、下甲板和船舱甲板,中甲板和下甲板是从舰首至舰尾的全通甲板,船舱甲板不达到最前端。中甲板上,从前到后依次布置的是挥发油舱、涂具舱、粮舱、医务舱、起锚机舱。下甲板上从前到后依次布置的是涂具舱、粮舱、锚链舱和通路。下甲板之下是水密隔舱,纵倾平衡水舱、锚链舱、粮舱、航海器材舱和轻油舱。
龙骧号航母在吴港船厂大修时,进一步加高了舰首锚甲板和舰首部分干舷,以便在海况不良是减少巨浪对上甲板的冲击。
龙骧号航空母舰的动力装置采用齿轮减速汽轮机,双轴,60000马力,航速最高可达30节(后期改装航速降至28节)。另外装有6台专烧重油的锅炉(舰体内可携带油量2943吨),分别安装在6个锅炉舱室里。
为处理锅炉的排烟,在龙骧号右舷中部的飞行甲板下方,从舷侧伸出弯曲横向的烟筒2个,前后配置。烟口朝下,只要舰体倾斜不超过40度,向下的烟口就不会触及水面。烟筒上设有热烟冷却装置,使用海水喷射排除的热烟,使其冷却,以防蒸腾。
龙骧号航空母舰1933年建成时,主要防空武器为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6座,配置在飞行甲板中部两舷侧的舷台炮座上。13毫米4联装机关炮6座,配置在甲板前后两舷。
龙骧号航空母舰服役时,实际部署舰载机32架,比原计划48架减少16架。常用战斗出动舰载机24架,其中90式舰载战斗机12架,13式舰载攻击机6架,90式舰载侦察机6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与作战需要,龙骧号航母的舰载机在战争开始时增加的40架,到1942年时则达到56架(其中包括24架零式战斗机)。
1935年10月龙骧号进厂改装,拆除了五号、六号炮位的127毫米高射炮,换装2座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
1937年8月12日,龙骧号航空母舰从佐世保港出航,加入对中国作战行动。
9月21日,龙骧号航母上的15架95式舰载战斗机,掩护15架舰载攻击机空袭广州,并与中国空军发生战斗,日军声称击落中国23架战机,其中12架为龙骧号航母战队的战果。在中国战场期间,龙骧号的航空队多次空袭上海、杭州等地,给中国军队和平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1937年11月11日,龙骧号航空母舰出现于浙江舟山群岛以北大戢洋海面。中国方面获得情报后,随即出动了三架美制“诺斯罗普”轰炸机攻击龙骧号,炸毁飞行甲板上的13架日机,中方两架轰炸机被击落,致使龙骧号不得不返回日本本土修理了两个月。但是,在日方的资料里,这段时间内并没有出现龙骧号遭到中国空军空袭或是回日本修理的纪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龙骧号加入日本海军南进舰队,参与了菲律宾作战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南方作战,期间主要是执行破交作战,击沉了大批商船。在此期间,龙骧号采用“零式战斗机”替换掉了原来的“九六式战斗机”。
1942年2月13日和14日,龙骧号航母出动舰载机轰炸在邦加海峡附近的盟军船只和军舰,击沉鱼雷艇、特务舰、炮舰各一艘,另外击伤或击沉8艘商船。3月,龙骧号航母在三宝垄和新加坡作战,共击沉或击伤9艘盟军商船。至4月23日返回吴港检修。
1942年5月26日,龙骧号航母参加阿留申作战,担任对中途岛作战的支援行动。
1942年8月24日,龙骧号航母在日本海军重巡洋舰“利根”号、驱逐舰“天津风”和“时津风”的伴随下为日本陆军的登陆部队提供保护。龙骧号在轰炸了瓜岛上的亨德森机场后,遭到美军陆基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的联合攻击。在美军“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CV-3)上的30架SBD俯冲轰炸机和8架TBF鱼雷攻击机的空袭下,龙骧号左舷中部被击中一枚鱼雷,舰上被命中4枚炸弹,引起大火和船体倾覆,在受到攻击后四个小时,龙骧号于瓜达卡纳尔岛北方海域沉没。
龙骧号航空母舰的设计并不成功,由于舰体是从巡洋舰原型改建而成,最初设计是建成单层机库,在后续改建中改为双层机库。龙骧号航母建成后存在武器较弱、航行稳定性差和容易超载等问题。
龙骧号航空母舰作为日本海军一线主力部队的舰船,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频繁参战,战斗出动强度大、活动海域广,是日本海军中虽然较小但战斗力却很知名的航空母舰。(《舰船知识》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