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龛岩

更新时间:2023-07-06 21:53

龙龛[kān]岩位于广东省罗定市苹塘镇谈礼村委榃阳村。

文物介绍

龙龛道场(作者:黄继深)

龙龛传佛彩云生,经册金刚动慧能。

千四春秋昭古韵,禅宗文化耀星灯。

这实为岭南一绝。龙龛道场建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由时任泷州永宁县令的陈普光与僧人惠积主持建造。道场位置在龙龛岩洞的洞口石室前,东南方向,一座两进。在道场正殿神龛的北壁画有一幅“当阳像”,即当朝皇帝李渊的画像。左右两旁厢房,绘有飞仙、宝塔、罗汉、圣僧的壁画。道场众僧礼佛,“洪钟一扣,响彻三十三天,石磬再鸣,还闻十八地狱,红幡外飓,彩影乱于云霓,香烟内腾,素气通于迥就。”

为此,龙龛道场成为岭南著名佛教圣地。道场的第一、二代主僧分别为本地人惠积和宝亮。在唐高宗李治上元年间(674—676年),当地人陈普光的长子陈叔琼,在神龛中建造“当阳连地尊像”一座,即唐高宗李治的立地像。

公元690—698年之间,有效趾郡(即现越南)僧人宝聪,来龙龛道场顶礼膜拜,并与陈叔琼一道,对道场作了进一步的修建,宝聪并作主持。陈普光死后,陈叔琼的三位胞弟陈叔玮等便令其门宗于道场之南(正门内)建造释迦牟尼尊像一座。

该道场曾于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年)进行过第一次重修。到武则天年代,尤其崇尚佛教。

武则天自号“金轮圣神皇帝”(“金轮圣神”是佛教名词)。至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在全国上下一片崇佛的环境影响下,由陈普光的孙辈主办,对道场进行第二次重修。这是大规模的重修,其时请当朝位列公聊、且在国都长安供职的泷州开阳(现罗定市船步镇)人陈集原撰文以纪念此盛事。

相关典故

唐朝年间,岭南大地出现罕见旱灾,以致农作物失收,群众粮食紧缺。因当时泷州(今罗定)在岭南为富裕地区,春州(今广东阳春市)、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等周边地区难民大量涌入。

时任父母官陈普光与惠积商议决定把龙龛道场设为临时避难场所,在泷州大地进行募捐物资、粮食集中供应难民日常需求。

但由于难民数量较多,日常用餐已经没有米饭,仅供应油味糍也难以维持。看着储备粮食日益减少,而正在这时候,在厨房帮工的惠能不小心把盛满米浆的大桶弄偏了,桶内剩下的米浆不到一半。惠能如实向惠积师傅汇报,惠积师傅没有责怪他,自己来到厨房,看了一下,让惠能去生火,自己就往桶里加满了清水,重新搅拌一次。

米浆变得很清稀,然后惠积师傅轻轻地往容器内倒入一勺米浆,拿起来左右摆让其平铺在容器周围,跟着就放入锅内蒸。由于这次米浆很清稀,且比较薄,很快就熟透了。

惠积师傅把蒸熟透的油味糍直接拿出来,并没有加第二层,但却发现这次的油味糍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惠积师傅与惠能都感到惊讶。马上尝试一下,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味道一点也不比原来的油味糍差,简直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这样做出来的油味糍,不但味道好,且也可以在一定原料情况下提高了产量,惠积马上分咐惠能与其他徒弟采用这种方法做食物。由于这种方法做出来的油味糍太薄了,不能像之前的可以分成一块块,所以只能全部铲回一堆然后再分切成一段段或不分。

这就是肠粉做法的由来,但当时还没有叫做肠粉,为了与原有油味糍区分,大家就叫它做油味糍。

灾难还没有得到减轻,惠积亲自参与改进油味糍片改进研究工作,之后安排宝亮、惠能等弟子为泷州百姓传授新油味糍做法,这种油味糍片很快就在泷州大地传播开。惠能很懂感恩,在传播过程中帮起了个新的名称,叫作惠积糍。由于惠积糍源自龙龛道场,当地也有人称之为龙龛糍。

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游江南那会儿,受了吃客大臣纪晓岚的蛊惑,专门拐到罗定州吃龙龛糍。

肠粉吧。后来他回到了京城,还对罗定肠粉念念不忘,而肠粉亦因此在广东传开了,越开越多肠粉店。

石刻题记

《龙龛道场铭并序》石刻的研究价值,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以及盛唐时期罗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和地方志诸多方面。

岩中还有冯龙官仪克中、何仁镜、何惠祁、陈士彬、湾溪菊主人等历代名人雅士访碑时的石刻题记、题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