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12 16:11
《士兵的报酬》(Sodiers’ Pay)是威廉·福克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26年出版,不属于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风格上靠近迷惘的一代,南方文学的特征并不明显。小说通过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退役士兵唐纳德·马洪返乡的不幸遭遇和转变,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国家和人民的创伤以及“迷惘的一代”的普遍遭遇。
故事讲述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的唐纳德·马洪头部严重受伤而退役。回国后马洪丧失了记忆并失明,在乔·吉利根和玛格丽特·鲍尔斯的扶助下从纽约回到佐治亚州的家乡。玛格丽特是一名寡妇,她的丈夫在战争中阵亡。她爱上了重残的马洪,跟他回家。但乔却爱着玛格丽特。回家后,马洪的父亲忽视儿子的悲剧,左右邻居热访后不久变得冷漠刻薄。已和马洪订婚的未婚妻塞西莉,却爱上了另一个男人:乔治·法尔,同他私奔。马洪因为和玛格丽特一直在一起而遭到众人怀疑。最后玛格丽特与马洪结婚,而乔一直在他们身边陪伴。
福克纳的曾祖父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是南方密西西比第二团的一名上校。据说该团在他率领下打了不少仗。这位老战士在解甲归田后写过一本十分流行的小说《孟菲斯的白玫瑰》。福克纳童年时代听过许许多多有关他曾祖父和其他南方英雄的故事。所有这一切诉我们福克纳是从哪里和如何得到他的军事和文学的“遗传基因”的。正是这个“遗传基因”产生了他的第一部小说,一部具有战争小说特色的作品。
美国1917年参战时,福克纳报名参加美国陆军航空兵,但由于他个儿太矮未被录取。他并不死心,转而报名参加加拿大空军,人伍后送到多伦多进行飞行训练。但是,令他终身感到遗憾的是,他还没有驾机参加过一次空战,战争便结束了。至于有的传记或文章中说他曾在法国作为一名驾驶员参加过空战,甚至在战斗中多次受伤等等,事属子虚乌有。唐纳德·马洪脸上的伤疤,就如同小说《红色英勇勋章》中的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头上的创伤一样,只是假想的英雄主义的象征。福克纳参军的决心跟他的女友埃斯特尔·奥尔德姆的移情变卦,另择男友订婚不无关系。福克纳从战争中得到的只是更大的失望与幻灭。在他写的关于战时飞行员的短篇小说“所有死去的驾驶员”中,他告诉人们战争中的英雄主义意味着一种精神的死亡。“仅此而已,就这么回事。勇气、崇高瞬间即逝,一闪而过!又是原先的一团漆黑。”了解了这一切,也就不难理解小说《士兵的报酬》书名的含义。
1925年是威廉·福克纳写作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是夏,年轻的福克纳在新奥尔良与舍伍德·安德森邂逅相逢。安德森要比福克纳年长二十多岁,而且安德森的小说《小城畸人》和许多印象派风格的短篇小说早已使他蜚声文坛,而福克纳当时还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但是两人一见如故,结下忘年之交。他们几乎天天相聚,或高谈阔论,或对酒争吵,或漫步街头,讲述他们各自喜爱的故事。欧文·豪在他的福克纳传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独具慧眼的安德森对福克纳说,“你不妨试试写小说。”一言定乾坤。福克纳放下了他已经写了十来年的诗歌,也不顾他已出过一本诗集《大理石牧神》,毅然决然转向小说创作。六个星期过后,他写完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立即把书稿送交到安德森手里。练达老到的安德森提出,只要福克纳不要求他先看一遍书稿,他愿意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出版商霍勒斯·利夫莱特,帮助他出版该书。
正如一位批评家说的那样,福克纳的第一部小说在许多方面是一部“迷惘的一代”的小说,“一个特定时期的作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那个时代的文学气候;同时也是天才显示自己才华的绝好表现。”批评家把福克纳作为战争小说家的天赋归于他祖先的军事传统和文学才能。
《士兵的报酬》是围绕小说主人公唐纳德·马洪的悲惨遭遇展开的,但是他不是小说中唯一的一名军人,书中还描写了其他的一些军人。如与马洪搭乘同一列火车回家的裘·吉利根和朱利安·洛,他们遭受了与马洪一样的命运,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因此,马洪不仅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个别受伤的空军飞行员,而且也是所有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的代表,甚至是一切被战争破灭了幻想的士兵的代表,一切受到家乡人民、邻里朋友、亲人女友误解和不公平待遇的士兵的代表。这就是为什么福克纳在书名中“士兵”一词用的是复数,而不是单数。
福克纳的第一部小说被称作战争小说决非偶然。直接的原因是福克纳像许多同时代的被叫做“迷惘的一代”的作家一样深受战时和战后氛围的影响。福克纳的第一部小说在许多方面是一部“迷惘的一代”的小说。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是美国文学评论家格特鲁德·斯坦因提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美国一类作家的总称。小说所植根的时代具有两大特征:一度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和美国国民的精神空虚与道德堕落。
战争对知识分子造成了更为深刻而持久的另一种精神创伤,这也是他们反战的一个原因。这场战争使他们看到了曾令他们引以为荣的欧洲文明的破产,战争暴露出来的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本质使他们产生了欧洲文明该何去何从的困惑。曾为他们的父辈所珍视、所格守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念在这场战争中被无情地摧毁了,他们感到个人和社会之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缝。亨利·F·梅在其著作《美国天真时代的终结》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革命”论点。梅认为,以清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理性为基础的美国文化传统,自十八世纪形成之后,历经民主革命、工业革命的推动和加固,一直未曾大动根本,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产生激烈的变革。一战好像一条历史鸿沟,割裂了传统的绵延和发展,成为现代意识和新文化的起点。但是这一切的激变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一战。早在大战爆发之前,支撑旧文化的三根支柱,即对传统道德、社会进步与绅士文化的信念,已被进步主义改革所带来的政治与经济变化腐蚀并凿空了基础。一遇上世界大战的强烈冲击,整个旧文化轰然崩塌,留下的残垣断壁便成为新文化各阵营的狼奔豕突之地。
在福克纳第一本小说中,找不到强烈的乡亲意识、乡土意识或地方精神。没有乡亲意识,没有地方精神,就不会有约克纳帕塔法系列,也不会有福克纳小说的魅力。然而《士兵的报酬》特别的主题,以及其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战争之后美国国家的社会面貌及迷惘的一代的普遍遭遇,确是福克纳其他小说说无法比拟的。一位法国翻译家把此书译为《猴子的报酬》(Monnaie de Singe)。这是一个法语成语,原意是江湖上耍猴子的人要猴子表演,便对猴子作出种种许诺,但这些承诺往往得不到兑现,故转意为“空洞的承诺”。法译者同样一语双关,对小说作了很好的诊释。
书名
书名与这些问题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英语书名中的“Pay”一词具有比喻的和嘲弄的意义。有人把书名译成《军晌》,它只表达了字面的意义,因为“Sodiers’ Pay”是可以解释为“付给军人的工资”,即“军晌”。但“Pay”可以转义为“回报”、“报酬”,因此,书名也可以转喻为“给予从前线归来的老兵的报偿和待遇”。这里一语双关,正如海明威的小说“A Farewell to Amrs”流行的译名是《永别了,武器》,但是“amrs”又可作“双臂”、“怀抱”讲。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来看,它同样一语双关,告别的不仅仅是战场也告别了情人的怀抱,是一出战时的爱情悲剧。
神话与现实
《士兵的报酬》作为一部战争小说显著的特色之一是神话与现实的对立,也就是说一方面有神话般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又有单调乏味的现实生活写照,两者使小说抹上了神秘而悲凉的色彩。小说充分表现出年轻福克纳对神话的审美情趣和写实主义的倾向。同时,小说也显示出作者把这两者揉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本领。
这一特点也表现在福克纳对宗教和战争形象的运用上,把它们作为隐喻,互相对照,相映成趣。在小说的第二章唐纳德父亲和纽埃里厄斯·琼斯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他们俩人一个是牧师兼园艺师,另一个是一所学院里的拉丁文研究员。谈话是在牧师的花园里进行的,花园离教堂不远,教堂尖顶的影子正好落在花园里。年轻人瞧着灰蒙蒙天空里的教堂的尖顶,沉人遐想之中,想着尖顶怎样慢慢颓败倾塌,不禁喃喃说道:“先生,小心它掉下来。”显然,他指的是教堂的尖顶,隐喻年轻人心中信念的丧失。牧师听到他这么一说,感到有点愕然,好奇地发问道:“掉下来?噢,你是不是看到飞机掉下来?战时,我儿子在空军当兵。今天是飞行的好天气。”’他企图把年轻人的遐想带回到现实中来,从天空带回到大地上来。我们还注意到作者不只一次地描写牧师的手,“沾满泥土的双手”、“脏乎乎的手”,等等,同时他又反复地描绘琼斯那张带有一对黄眼睛的胖脸。福克纳把这张胖脸蛋比作是一面镜子,说“在地球混沌初开之时,牧神与仙女在镜子前放荡不羁,原形毕露。”这个例子再次充分说明福克纳如何把神话般的想象力和朴实的写实主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人物塑造
在塑造人物方面,福克纳爱用的创作技巧是把一个主要人物的程式化的作用隐藏起来,直至读者熟悉了假设的现实主义的社会环境后再呈现给读者。在《士兵的报酬》中福克纳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技巧。小说的主人公唐纳德·马洪就一直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气氛中,几乎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戏剧性的背景里,但福克纳在书中同时又使用了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无须讳言,这个叙事方法有时运用得不甚恰当,留有拙劣模仿的痕迹,给读者“大量无关的细节和生涩的意义”。有时这些细节和意义还不加掩饰地给添加上寓言或象征的色彩。因此,在《士兵的报酬》中处处可以找到象征和隐喻,如教堂的尖顶、牧师的花园、马洪脸上的伤疤和他的不能动弹、以及琼斯镜子般的脸蛋和那双黄眼睛,等等。几乎所有的这些象征和意象都在小说里反复出现,其中有些稍加变化后还一再出现在他后来写的几部小说中,如《我弥留之际》《喧哗与骚动》和《八月之光》等。确实,与上面提到的这几本作品相比,我们会发现福克纳在《士兵的报酬》中对象征和意象的运用不免显得有点粗糙和牵强,不够成熟老练。然而,它们在营造神秘气氛和呈现现实生活方面还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它们也有助于突出书中人物的外表特征和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
不足
然而,比起福克纳的其他小说《士兵的报酬》也存在许多缺点:福克纳硬把一个南方人的传奇故事安到了现代战争上来利蒙先生使用“南方人的传奇故事”,而不用“南方的传奇故事”是有其用意的。毫无疑问,唐纳德是一个南方人,而且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佐治亚州的一个小镇—查尔斯敦,也够得上地道的南方。但是,小说显然缺少“地方精神”。这个词是弗雷德里克·特纳在他的一本叫做《地方精神美国的文学风景的源泉》(1989)中使用的词汇,它包含了一个地方的地理、文化和精神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这个地方不同于其它地方。也正是这些特征使作家产生灵感、强大的创造力,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士兵的报酬》,就感到它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正如奥蒂斯·惠勒指出的那样:《士兵的报酬》缺乏福克纳后来作品的影响力,一是因为其背景缺少特色,它只是一个一般化的南方村镇;另一个原因是书中的人物缺乏乡土的归属感,缺乏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居民具有的那种归属感。
小说的另一个弱点则表现在写作技巧和写作风格上。考虑到这是福克纳的第一本小说,这部小说在写作技巧和风格上存在一些不成熟和不平衡的地方是难免的。小说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个反差是如此巨大,以致人们甚至会怀疑是不是出于同一个作家之手。但是,谁也不会否认这位初学者在实践中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同时谁也不难看到这位年轻作家写小说的才能。这就是付给这位未来伟大作家最丰厚的“报酬”。
美国威廉·福克纳研究者之一弗雷德里克·霍夫曼:“《士兵的报酬》在写作上是不够完美的,有着一个青年作家起步时企图通过借贷来寻找自己风格所常有的弱点,同时他书中的人物也被扭曲了,因为他想使他们能代表他借来的、而又没有完全理解的态度。”“长期以来,人们把注意力多集中在福克纳的几部重要作品上。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士兵的报酬》,便会发现他后期作品中对真理和个别观点简洁而深邃的探索,正是从他早期作品中对不同类型的孤寂和人易犯的种种错误的思考开始的。”
美国批评家欧文·豪:“对于福克纳来说,这本书的值并不在于他把那个退伍军人塑造成为一个怎么了不起的人物,而在于他成了受害者的某个早期形象。”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生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生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喧哗与骚动》(又译《声音与疯狂》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生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乔·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萨德本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