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43隼式战斗机

更新时间:2021-10-21 22:54

隼式战斗机(英文:Ki-43 Hayabusa,又称:一式战斗机),是日本中岛(Nakajima)公司研制的一型战斗机。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中岛Ki-43“隼”式战斗机,是日本陆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战斗机,整个二战期间都在使用,盟军给它的昵称叫“奥斯卡”。虽然一般来说它是30年代开放式座舱、固定起落架轻型战斗机到40年代封闭座舱、可收放起落架重型战斗机之间的过渡机型,但却从太平洋战争开始到1945年8月一直生产。在战争第一年中,该机比敌方的战斗机性能要优越得多,许多日本陆军的王牌飞行员都使用该机。由于该机和著名的“零”式战斗机外形相似,经常被误认为是“零”式。

与其设计参考原准机97式相比,“隼”增强了发动机功率并采用了有利于减阻的可收放式后三点起落架。3架原型机中的首架于1939年1月首飞上天,另10架性能改良的试生产型于11月进入总装和试飞。因战事迫在眉睫,1941年即由军部确认了“1式单战”的制式名称。

这是一种气动布局平凡的全金属轻型单发单座战斗机,机头很短,上方并列安装2挺机枪,和当时其他日本飞机一样,火力略嫌贫弱。在一台空冷星形ハ115型活塞发动机的后面,紧接着装一副前缘平直,后缘前掠并稍稍上反的梯形平面悬臂式低单翼。这种机翼可减缓气流的展向流动、推迟翼尖失速,减少诱导阻力。在翼梁前后空间,设有总容量564公升的4个油箱。半椭圆断面的机身较为细长,在座舱盖附近机身左壁,开有应急舱门。一杆老式的望远镜式瞄准具嵌装在前风挡玻璃里。全机给人以简洁、轻盈的印像。

此机也是日本战机中第一种装备防弹装甲及自封油箱之机种。

但这样令隼要击落有装甲保护的美制军用机 (即便是战斗机) 相对困难,虽然把机枪由7.7mm口径提升为12.7mm口径,但打击力偏弱的问题仍在,只有试制两架的隼三型乙 才实验性的装备了两门20mm口径机炮。

因此隼式必须在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手里才具有威力,由新手驾驶难以对抗美军的F4U等新式战机,战争后期日本严重缺乏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无法发挥隼式战斗机的威力。

研制历程

一式战斗机是中岛飞机公司于1937年12月在日本陆军的指示下开发的单发单座战斗机。用于取代九七式战斗机(中岛Ki-27)。

当时日本陆军航空本部对Ki-43提出的技术指标是最大速度500公里/小时,爬升率为5分钟内从海平面爬升到5000米高度,相对于九七式陆战的450公里/小时的速度和6分钟升至5000米并不算太苛刻。它航程的要求也不严,作战半径300公里就可以了,留空作战时间只要30分钟,是一种中近程防空战斗机。

隼式原型机侧视图,注意螺旋桨的前端并未安装毂盖,座舱后部结构、无线电天线杆安装以及垂直尾翼造型均与生产型有明显区别。

除此以外,新飞机必须拥有等同于九七式战斗机的优异机动性。中岛任命由小山悌所领导的设计团队进行设计,开发进度还算顺利,第一架原型机于1938年12月12日进行首次试飞。

这是日本陆军第一架配备可收缩起落架的机种,测试结果显示 キ-43-I 的续航力确实比诺门汗事变中活跃的九七式战斗机更优秀,但惯用Ki-27战斗机的飞行员认为可收放起落架徒增飞机重量,使飞机机动性差,封闭的座舱影响视野,不如开放式座舱方便,因此对该机心存疑惑。

隼式的速度对比九七式有少许提升(许多旧资料称这是中岛的空气动力处理失当,但实际上这是肇因于受测当时使用陆军标准辛烷值87燃油且仅用二翅螺旋桨所致。在使用标号91的燃料、三翅螺旋桨、切短翼幅与改良排气管后的一式战二型,速度并不比同期/同动力、使用标号92燃油的零战慢)。

隼式在陆军航空审查部最在意的水平回旋性上则比九七式来的差。 虽然之后部分试飞员参考了诺门汗事变中苏军I-16对抗九七式的战法,加入了垂直面机动,发现一式战的机动性高得惊人,能轻易的压倒九七战,但这结果在当时仍无法撼动大多数守旧派驾驶员与陆军审查部的态度。

设计初期,由于陆军不合理的要求以致于中岛在开发此机时 过度将机体轻量化以期达到陆军之要求性能水平,结果导致在原型机试飞时发生了空中解体的惨剧。由于同时期零战原型机也发生了空中解体的事件,联带的让陆军对隼产生疑虑,将其配发时间延后要求其对机体结构加强。但因为此次意外,日本陆军对隼的性能要求回归合理面,不再一昧追求机体性能指标,而回归要求机体的稳定性为主(此种性能指标之要求为当时日本各军种之通病)。

测试结果对陆军中的轻/重战机两派而言皆不尽理想,原有意跳过此阶段的キ-43-I 直接进入换装更高马力引擎以图高速化的キ-43-II,不过不久后随着南进计划的推动,参谋本部需要一款长航程的护卫战机,被认为能与英美新锐战斗机抗衡的二式战斗机开发进度赶不上战局,因此陆军态度一变,决定对キ-43-I 进行最小程度的改装并迅速将之投入战场。

在1939年11月到1940年9月共向中岛订购了10架进行验证试飞;这十架飞机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将座舱罩改为水滴型;进行结构减重;安装格斗襟翼。

性能数据

隼式战斗机参考数据(KI-43-IIB型):

乘员:1人

机长:8.92米

翼展:10.84米

机高:3.27米

空重:1,910千克

发动机:1台中岛ハ-115 14缸气冷星型发动机,858千瓦(1,150马力)

最大起飞重量:2,925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飞行速度:530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1,760千米

武器装备

(1)机首内12.7毫米机枪2挺(携带弹药各270发);

(2)30千克~250千克炸弹x2。

服役动态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陆军航空兵拥有的240架战斗机中,除80架为起落架固定的97式外,余下的大多是刚刚服役不久的新式战斗机“隼”Ⅰ。此后,随着飞机源源不断地补充到部队,“隼”式已成为战争初期仅次于海军“零”式的日本第二主战机种。

1942年间,“隼”式随战局推移已渗入到东南亚各条战线。

1943年1月26日,驻缅甸东瓜(音)机场的50战队第3中队的穴吹智军曹驾驶“隼”式第一次击落大型轰炸机B-24。也是在这个时候,第1、第11战队的一批“隼”式飞机经海运抵达拉包尔,配合日军“放弃瓜达尔卡纳尔岛、确保所罗门、进击新几内亚”的战略方针,投入对本国海上运输线的护航巡逻飞行。1月27日,为掩护步兵撤离瓜岛,69架“隼”在空战中击落美军的P-38、P-39和F4F共计6架。31日,又有3架“隼”与10架P-38遭遇,P-38被击落4架。在同一天的另一个战场,“隼”式曾击落B-17一架,并将一批12架F4F“野猫”中的10架打入海中。一时的得手,令“隼”名声鹊起,与此同时,日本陆航经一年来的实战磨炼,也初步取得了空战经验。

进入4月份后,第24战队带着新的“隼”Ⅱ接替了第11战队,担负起新几内亚帕林拜地区的空防任务,并重点探索击落前来空袭的B-17、B-24等战略轰炸机的最佳战术。由于掩护轰炸机的P-40和P-38型战斗机护航得力,使日机损失日益严重。

8月中旬,第24、第59战队出动36架“隼”掩护9架轻轰炸机空袭了法巴地区,击落美机18架,自己仅损失3架。次日空战,又拣到了便宜。虽然在空战中临时占了上风,但飞行基地却屡遭美机偷袭,损失依然惨重。

如此严酷的消耗战到1944年则有增无减。如3月30日上午,因日军指挥失误,加上士气涣散,使120架“隼”式战斗机在拦截美军75架B-24和59架P-38的大空袭间隙中,大部被歼于两次起飞之间的地面加油过程中。4月3日,又有66架B-24、76架B-25、96架A-20和127架P-38来袭,第63战队只拿得出20余架“隼”式升空迎战。一场鏖战之后,只剩下几架“隼”式保持了完好状态。6月22日,盟军在霍兰加登陆成功,日飞行员弃机徒步后撤,大多死于饥饿或疾病。

1944年4月,第33战队虽在威瓦克空战中击落了美军P-38、P-47和B-24共计42架,但自己也仅剩下6架飞回家。当时,性能更好的“隼”Ⅲ式正在交付使用。一度转战于马来半岛、爪哇及泰缅地区的所谓“加藤隼战斗队”于当年6月飞往西贡改装“隼”Ⅲ甲。至年底,多次参加了袭击中印陆上交通线之枢纽——惠通大桥和袭击保山、米托基纳、帕莱尔以及达谬尔飞机场的行动。该队到1945年后,作为主战部队,又积极参与了攻击盟国船队的作战计划,并不断对盟军在东南亚的机场及装甲部队进行骚扰。

1945年4月29日,“隼”式在缅甸完成其最后一个战斗起落。

同样装备“隼”式的陆航第33、第26战队长期在菲律宾作战。到战争后期,该部阿部中尉等3人在梅顿地区海空战中以自杀方式撞沉了皇家海军海上编队中的一艘驱逐舰,同时撞伤战列舰一艘。当进入1945年后,第26、第21战队的“隼”式基本改作“特攻机”,飞行员们则充当了武士道的殉葬品。1945年3月,“隼”式开进新加坡,4月21日,白川大尉曾驾驶“隼”式撞下一架B-24。6月,“隼”式进入台湾地区,专事拦截盟军轰炸编队或掩护己方的海上运输船队。

在大战后期,日、英、美之间的海空大战大多发生在新几内亚以西区域,“隼”式飞机则主要参与了这一地区的要地防空及沿海船队护航行动,最远曾飞到过澳大利亚。

衍生型号

一型数据

Ha-25型引擎装备的早期生产型。在生产时自封油箱设计为可以耐7.7mm机枪的攻击。

一型的生产型依照时间而有甲、乙、丙三批小幅度改进之机种。主要为火力上的强化。

一型特点

Ki-43-I

原型机

Ki-43-I Mark.1a(一型甲)

装备两挺7.7mm航空机枪,使用三个橡胶自封油箱。

Ki-43-I Mark.1b(一型乙)

换装一挺7.7mm航空机枪和一挺12.7mm航空机枪。

Ki-43-I Mark.1c(一型丙)

换装两挺12.7mm航空机枪,可在翼下挂载两枚30千克航空炸弹;随着更多12.7mm机枪列装,早期的1a、1b型都陆续被升级到1c型的架构。

二型数据

一式战斗机生产最多的型号,与一型的差别为机身结构强化、换装Ha-115式引擎、将主翼切短30厘米、螺旋桨由二叶换装为三叶螺旋桨。

武装为12.7mm机枪两门、自封油箱加强为可抗12.7mm机炮攻击、并在驾驶舱后方加装防12.7mm机枪子弹攻击之装甲板。由于生产时间的不同因此机首的造型以及冷却器排气口的位置都有些微差异。

二型特点

Ki-43-II(二型)

原型机、验证机,采用了Ha-115发动机、更短更坚固的机翼、反射式瞄具。

Ki-43-II Mark.2a(二型甲)

可以携带两枚250千克炸弹。

Ki-43-II Mark.2a 后期型(二型甲后期型)

改善滑油系统散热效率,加装着陆灯,座舱增加12mm装甲板。

Ki-43-II Mark.2b(二型乙)

加装无线电,驾驶员靠背增加装甲。

Ki-43-II Mark.2b 后期型(二型乙后期型)

可以携带副油箱。

Ki-43-II-Kai Mark.2改(二型改)

三型数据

使用燃油直喷发动机技术,增加油箱容量。

换装为加装甲醇水注入装置之Ha-115-2发动机之一式战斗机最后量产型。武装与防弹装备与二型相同。中岛飞机公司进行试制,实际量产为立川飞机公司。

在此型的小改版上有武装强化为20mm机炮2挺的试作型(Ki-43-III乙)。不过从一式战斗机二型后期开始不断增加的装备使得机身空重直线上升,到最后隼已经脱离了一开始设计时的“轻型战斗机”设定(欧美机型没有轻型战斗机此种分类)。

三型特点

Ki-43-III Mark.3(三型)

原型机,使用1230马力的Ha-115-II发动机,可挂载两个110升副油箱。

Ki-43-III Mark.3a(三型甲)

安装可以雪地起飞的滑撬。

Ki-43-III Mark.3b(三型乙)

换装两门20mm航炮。(只生产了两架)

四型特点

换装为加装甲醇水注入装置之Ha-112-2发动机(与海军使用之金星六二式类似),并将机体部份改变成木制结构;不过此种机型还在设计图阶段计划便终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