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9 13:54
丁井文(1914.3—2003.5.4),字劳丁,河南信阳人,中央美院附中原校长,曾兼任文化部国画创作组副组长等职,回族。擅长美术教育、中国画。2003年5月4日在北京逝世。
丁井文,男,1931年毕业于河南艺术师专,当过数载美术教师。1938年在民族危亡之际,组织抗日游击队任连指导员。1939年奔赴延安,1940年在延安鲁艺美术系学画。1949年随中央机关进京,曾为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家庭美术教师。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被任命为院办主任、人事处长,继而先后出任美院国画系主任、美院附中校长。 第三、四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炎黄艺术馆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延安时创作多套连环画领袖人像,1951年与王式廓合画《毛主席与斯大林》大幅油画。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5月4日17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生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少儿美术基金会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04年5月4日是丁井文逝世一周年。丁井文去世时,正赶上“非典”时期,参加葬礼的只有部分亲属、学生和领导。按照回民习俗和丁老生前的遗愿丧事从简。丁井文走了,却留给了我们永远的回忆——
我认识丁井文是1987年。当时北京市民委与北京市美协等筹办民族书画家为亚运会集资捐赠作品的活动,丁井文是美协第一个捐赠作品的人。当时,他骑着自行车大老远地来领取荣誉证书,使我肃然起敬。那么大年纪还在骑车锻炼,足以表明他身体力行积极支持亚运会的态度,这是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市民委曾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民族书画活动,丁井文总是第一个出现在这些活动中。
记得1990年正月十五,来自首都各界70余位书画家汇集民族俱乐部,为“民族团结书画长卷”挥毫泼墨。丁井文即兴在“长卷”上画了几只麻雀和随风飘动的柳丝,为这次现场绘制25米书画长卷增添色彩。丁井文在作者观摩会中,非常高兴地看完作品,提出了尽可能让更多的民族艺术家参予,严把艺术质量关,为后人留下更为精彩的妙笔丹青的建议。
1992年,在大家的推举下,丁井文热心牵头,成功地举办了“首都穆斯林书画展”。各国穆斯林使节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穆斯林文化艺术的高超水平,增进了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方面的友好往来。
1914年出生于河南一个回族家庭的丁井文,24岁时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第二年经李先念介绍到延安鲁艺学习美术。他在延安时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大小会上张贴的领袖画像都出自他的手笔。1949年,他担任了保卫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警卫团内卫连的指导员。对于这段历史,丁井文总是激动地说:“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和贡献”。北平解放后,组织上根据他热爱美术的心愿,派他与江丰等人接收了国立北平艺专,组建了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又筹建了中央美院附中,他担任校长直至离休。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美院附中是全国惟一隶属中央美院的中等美术专科学校,承担着直接为中央美院和全国各地输送人才的使命。
30余年来,丁井文凭着延安精神和对美术事业的热爱,走出了特有的教学路子。他请来了著名美术家何海霞、石鲁、蒋兆和、艾中信、吴作人、李桦、叶浅予、傅抱石、宗其香、溥松窗等,并为学生讲座、授课,组织学生走访国画大师齐白石、陈半丁等,为著名画家王式廓、黄胄提供附中这个创作环境。在那个年代,他还请来了一代英雄吴运铎给学生做报告,让学生了解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
据了解,王式廓的《血衣》、黄胄的少数民族题材的许多作品都创作于附中,吴运铎的小说《把一切献给党》也是在附中创作完成的。丁井文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并带领学生深入农村、矿山、工厂,到生产和生活的一线去写生,通过社会这所大课堂,培养学生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使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直接反映人民群众喜爱的美术作品。
几十年过去了,丁井文为我国的美术领域培养了一批批中坚力量,实现了桃李芬芳遍神州,“小盆栽大树”的思想,丁井文无愧为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一位开拓者。
丁井文关心美术事业的发展,爱护人才,不断向美术界推荐艺术尖子,已成为他责无旁贷的义务。
1953年,清代皇族后裔金廉锈考入刚开办的美院附中,丁井文知道她家庭困难,减免了她的学费。她附中毕业时,丁井文又为她办理了上美院的助学金。3年后,金廉锈的弟弟金连经也考上附中,上了美院,和姐姐廉锈一样,分别在附中和美院享受了9年甲等助学金。由于姐弟俩在艺术上都贡献突出,现分别担任了区人大代表和北京市政协常务委员。
学生张秉尧、金连经等因家庭困难,同样得到了丁井文的帮助,完成了附中和美院的学业。张秉尧回忆起丁校长,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丁井文像父亲一样关爱我们,总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出现。他改变我们的境遇,为我们铺下成功的道路。”
丁井文有一个美好的心愿,他要建一所希望学校。他常告诉家乡的人:“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非常优惠,我们应该提高素质,做民族团结和经济繁荣的表率。”当他看到河南老家这些年生活好了,却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时,就用自己多年珍藏的作品,捐助24万元扩建了一所民族学校。当地政府为纪念他的功绩,将这所小学正式命名为“井文小学”。
丁井文多年来一直资助湖南省凤凰县10个土家族失学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1998年抗洪救灾中,他将4幅价值1万元的个人收藏和一些自己的作品无偿捐给了国家。
2000年,丁井文已近90岁,但仍在画坛奔波。想为他举办艺术生涯座谈会,费了很大的劲,才做通他的工作,举办他有生以来惟一的一次座谈会。他说:“那就再做一次榜样吧!”
对如何举办好座谈会,他只关心两件事,一是新闻稿要真实、准确,不许夸张。另一个是他谢绝了邀请鲁艺时期的老战友、老同事参加。他说:“这些人都忙,会后向他们通报一下就行了。”
2001年9月7日,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了“民族艺术家、教育家丁井文艺术生涯座谈会” 。时任北京市民委副主任的赵书总结了丁井文默默奉献的一生。他说:“丁井文干了一辈子革命,只当了一名中学校长;教了一辈子书,却没有教授头衔;画了一辈子画,却没有办过一次个人画展。”
2002年,女作家朱晴为他撰写的通俗传记文学作品《画坛伯乐——丁井文》终于在他生前出版了。黄永玉为此书作序,黄苗子题写了书名。这一切,都成了对他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