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禅寺

更新时间:2024-07-13 18:40

七塔禅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南向百丈路,西靠箕漕街,北接箕漕街38弄,东至彩虹北路,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年),为浙东“四大佛教丛林”之一。

历史沿革

大中十二年(858年),江西分宁宰任景求居士发大心舍宅为寺,敦请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镜藏奂禅师住持,初名“东津禅院”。心镜禅师因此被尊为天童禅寺开法之祖、七塔禅寺开山之祖。

咸通元年(860年),浙东裘甫率兵起事,攻城掠地,鄞人遭其荼毒。一日裘甫率领二千多乱兵闯入禅院,欲行抢掠。寺众皆惊骇逃散,唯心镜禅师临危泰然,在殿中瞑目禅坐,神色不变。乱兵惊异慑服,作礼而退,禅院及周边居民得以保护。

咸通二年(861年),郡守以此事奏闻朝廷,盛称师德,懿宗诏赐东津禅院“栖心寺”额以示褒奖,宰相裴休为此捐帛书匾。寺院由此逐渐成为浙东禅林名刹。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敕改栖心寺为“崇寿寺”。此时寺院兼弘天台教法,与同处市区的天台宗山家派延庆寺相并立。

政和八年(1118年),徽宗因受道士林灵素等蛊惑,崇道抑佛,下旨将全国部分有常住庄产的佛寺改为道观,崇寿寺因此被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

宣和二年(1120年),仍还复原寺名,“栖心”与“崇寿”并用。

乾道三年(1167年)三月,日本国派遣使节致书四明(宁波)郡庭问佛法大意,太守召集众僧研读使函,无人敢出面应命。栖心寺维那忻然而出,当场拆封读信,随读随掐纸指出日本来书的7处错误,后逐条进行了分析解答,使日本来使惭惧而退。栖心寺维那为国家、为佛教争光,被太守尊称为“天下维那”。

元代时,栖心寺仍以弘扬《法华经》教义为主,为甬城重要的天台宗道场。

洪武二年(1369年),寺院遭火灾,遂以法堂原址及舍利塔后地块改创养济院。

洪武二十年(1387年),负责海防的将军汤和为抗御倭寇侵扰,实行坚壁清野策略,将海岛居民迁徙内地,焚毁普陀山宝陀寺(普济寺前身)殿舍300余间,迎观音菩萨圣像于宁波府栖心崇寿寺内供奉。栖心寺住持惟摩(一作惟拳)舍地以建宝陀寺;寺东三分之一面积复建栖心寺。同年,太祖诏改寺额为“补陀寺”。同时,因寺前建有7座佛塔(喻示过去七佛,为禅宗法脉源头表征),民间俗称“七塔寺”。

永乐四年(1406年),栖心并入补陀,两寺合一。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住持汝庆建圆通宝殿。

宣德七年(1432年),永诜建毗卢阁。

天顺二年(1458年),文彬建藏经宝阁、大悲弥陀殿及廊庑等。

嘉靖年间(1522年-1565年),建十王殿。日本国遣明副使策彦周良等曾5次到寺参访,与寺僧多有交流联谊,史迹备载其《初渡集》《再渡集》。

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住持拳石行沃重修佛殿、方丈、山门、钟楼。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住持超珏建大悲殿及廊庑诸室,自天超育建云来庵于一都地,为该寺塔院。

咸丰十一年(1861年),寺经太平天国兵火,毁为废墟。

清同治十年(1871年)始至光绪年间,宁波江东迎春弄医生周文学及其母亲蔡氏(一作陈氏)发心重修佛殿,早磬晚鱼,募化多年,最终建成天王殿、圆通宝殿及两侧厢房、山门等,可惜未竣全功。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天童寺退居方丈慈运灵慧禅师应地方绅董之请,出任七塔寺住持。自此广集净资,大兴土木,重修了主佛殿、天王殿,复建了三圣殿,新建了法堂暨藏经楼、祖堂、客堂、禅堂、念佛堂、大钟楼、七佛塔等,塑千手观音圣像,梵宇一新,衲僧云集,两度传戒,夏讲冬禅。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慈运禅师晋京请颁《龙藏》一套,并蒙光绪皇帝敕赐“报恩寺”额,自此全称“七塔报恩禅寺”。慈运禅师为禅门临济正宗第三十九世传人,住寺期间,大弘临济禅法,七塔禅寺因此被尊为中国近现代临济宗中兴祖庭之一。后人缅怀慈运禅师之功德,建“慈荫堂”(楼上为玉佛阁,民国八年智圆和尚建)以纪念之,尊其为七塔禅寺中兴之祖。

民国时期,觉圆和尚担任住持时,礼请华严学大家溥常法师在寺内创办了七塔报恩佛学院。道亨和尚担任住持时,增建了云水堂暨华严阁、监斋殿、五观堂、大厨房等,使道场规制更趋完善。圆瑛大师任住持时,在好友庄严法师的襄助下,于鄞州五乡同岙庾山岭辟建了塔院道场,为七塔寺年老僧众修行安养之所,设立普同塔,供奉圆寂僧人灵骨。

七塔禅寺自创建以来,屡经兴废变革。1959年僧散寺空、法器荡然,中轴线主要殿堂成为土产公司仓库,东、西两厢建筑分别被四明纸盒厂与万兴纱厂占用做厂房,寺院名存实亡。

1980年,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成立七塔寺修复小组,由宁波市佛协会长月西法师任组长。在党和政府领导重视与四众弟子支持之下,月西法师筚路蓝缕、费求撙节,逐步收回殿堂土地,塑造佛像法器,作育僧才,兴隆佛事,经过10余年苦心经营,终于恢复七塔道场,使寺貌焕然一新。

1993年,月西法师圆寂后,其高足可祥法师秉承师父遗训,带领全寺僧俗四众,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将全寺各主要殿堂、厢房、库房、厨房等次第修缮一新;又改建了花岗岩七佛塔、冲天云柱式山门牌楼及栏墙;新立了花岗岩普门柱,彰显观音道场;新建了鼓楼,弥补了寺院只有钟楼的缺憾,并请传印长老撰写了《新建鼓楼碑记》;增建了天王殿东西厢房,辟为法物流通处、消防治安室;法堂西侧复建华严阁(两层),以与东侧玉佛阁相应;改造原老旧招待所,成古典式“云来居”楼;收回西北角被占地块,新建成禅学堂、报恩大讲堂、栖心图书馆及地下停车场等;租用寺东土地,增建图书馆(二期)、艺术馆、素斋馆等。

建筑格局

七塔禅寺为典型的禅宗伽蓝七堂建制,坐北朝南,整座寺庙现占地面积19632.04平方米,建筑面积16969.07平方米,由南向北纵深排列,其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祖堂暨方丈室依此排列在中轴线上,均为七开间规模,大多建成于清末慈运长老之手。轴线两侧则有钟鼓二楼、厢房客堂,以及报恩大讲堂和栖心图书馆。山门外矗立着七塔寺的标志——七尊青石佛塔,喻过去七佛,一字排开于山门前。

山门牌楼为新建,高8.8米,宽11.5米,为冲天云柱式样,精巧典雅又不失巍峨庄严。牌楼正门高悬赵朴初居士手书的“七塔禅寺”四字,与左右两额颜体“东津禅院”“栖心兰若”相呼应。牌楼主楹联“南海步慈云,千手遍护持,光明如是;东津沐法雨,万邦昭感应,真实不虚”,乃是七塔寺住持可祥法师所撰,普陀山戒忍法师所书。边联“镜师始作,弘临济正宗,广传圣教;慈老中兴,仰观音灵感,代出高僧”,亦为可祥法师所撰,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尉天池先生所书。牌楼背面正额为可祥法师所书“同登彼岸”,左右两额为弘一法师书体“般若径”和“解脱门”。中间楹联“古刹建晚唐,临济绍家风,两浙禅林推巨擘;分灯溯南海,观音蒙化雨,四明佛殿逊恢宏”为宁波张秉全居士撰,书法家沈定庵先生所书。边联“古刹重光,市尘别开清净境;禅门永焕,梵宫长护吉祥云”乃杭州詹瀛生先生撰,当代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所书。

山门牌楼分左、中、右三门,分别装以古铜色铜质大门,门上饰以莲花、手印等佛教图案。门柱内外分别雕刻八只雄狮,或坐或卧,形神兼备,守护山门。牌楼两侧为六十余米长的石质栏墙。栏墙外分左右摆设十坛铁树,内则各植八棵罗汉松。

天王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上檐下横匾书“天王殿”,下层檐下横匾书“七塔寺”。殿前有七座宝塔(东侧四,西侧三,成一线排列)。原塔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现塔为近年新恢复。殿内正中供“布袋和尚”“韦驮”,前者为香樟木雕,后者为泥塑,两侧为四大天王塑像,其中东侧为增长天王持国天王,西侧为广目天王多闻天王。四大天王像高8米,彩塑甲胄,神采飞扬,凛然不可逼视。天王殿后门楣上高悬“三洲感应”匾额,为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门楣上“韦驮殿”三字匾额为广州著名书法家连登先生所书。天王殿东西两侧为新建厢房,分设法物流通处和报恩佛学书店。厢房与天王殿之间有护墙相连,中开亭门以通内外,东西门楣分别镌刻“补陀示迹”和“临济正宗”,为书法家张海先生所书。

圆通宝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乃是清同治年间周文学母子发心所建,后又经过屡次破坏、维修,如今容光焕发,更显气势恢宏。其建筑样式为重檐歇山顶,前围梅花石石栏,殿堂四周石柱上镌刻着清代名家张家骧童华顾文彬等人所书的联语。殿堂匾额“圆通宝殿”四字则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谭建承先生所书。大殿正中供奉四十八臂(喻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塑像一尊,其上悬挂匾额“济世慈航”,为七塔寺观音道场的显著特色。本尊观音塑像为1980年月西法师住持时以香樟木雕刻而成,高五米三,重三千余斤,外部妆金,结踟趺坐于莲台上,妙相庄严,见者称叹。背后供奉杨枝观音画像一帧,高两米五。四十八臂观音圣像后面,左文殊菩萨,骑青狮,其上悬挂匾额“慧海慈云”;右普贤菩萨,跨白象,高两米有余,其上悬挂匾额“圆通妙谛”。东西边墙壁上,镶嵌光绪二十年(1894年)砖刻五百罗汉像,为国内所稀有,弥足珍贵。殿内东侧前方悬宋南宋景炎三年(1278)所铸大钟一口,重七千斤;西侧前方架法鼓一面,直径近两米。殿后门楣上悬挂“慈航普度”匾额,为天童寺广修长老所书。

三圣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建筑。檐柱是石方柱,前柃柱是木方柱,其余均为圆柱。檐间横医书“三圣殿”。楹联有:由来号崇寿历韧重新喜佛决普照十方长为照朝资圣寿,何处觅栖心随缘且住总僧众挣参三味直从觉路澄禅心。自悬海有宝陀寺名普渡慈航作津迷,仿灵山为诸大众说宏开梵宇广灯传。万纫现全身南海祥光瞻满月,七熏留宝塔东郊獴靖拓栖露。殿内对联: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万人舍万人施万人同结万人缘。殿内正中供奉三圣佛,各高8米多。背后为千手观音立像,均为香樟木雕贴金。三圣像背后,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鎏金圣像一尊,形容殊胜,端庄慈悲。三圣殿后门楣上悬挂“莲邦净域”匾额,为上海书画家陈佩秋先生所书。

法堂楼,殿广五间二弄,有前后廊,为重檐硬山顶,法堂楼前有小石桥,桥下为锦鲤池。一楼法堂,匾额“法堂”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所书。法堂正中供奉一米三高汉白玉释迦牟尼坐像一尊,佛像前高设法座,良辰吉日,住持和尚于此升座说法,传授法徒,故称“法堂”。周围为红木茶几座椅,相向陈设,古意盎然。楼上为藏经楼,“藏经楼”三字匾额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书。楼内藏乾隆版《大清龙藏》、影印《宋碛砂藏》、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续藏经》等,及二百八十余片梵文贝叶经。

玉佛阁, 重檐硬山顶楼房。由智圆和尚创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建筑古朴典雅,内供奉玉佛一尊,庭前假山玲珑,秀竹婆娑,苍松挺奇,幽兰飘香。“玉佛阁”三字匾额为寒山寺性空长老所书,为七塔寺常住开会、学习场所。楼下为慈荫堂,“慈荫堂”三字匾额为民国陶思曾所题,为纪念中兴祖师慈运长老之所,中间供奉慈运长老画像和塑像。法堂西侧为华严阁。

方丈院,面宽七间,重檐硬山马头墙,全部力士透雕,工艺精细。寺内还存有唐咸通十四年(873年)岁次癸己六月甲午朔廿八日立,清光绪丙午(1906年)住持慈运重修的心镜禅师塔,上刻“唐敕赐心镜掸师真身舍利塔”十二字。此塔为唐墓塔,分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圆形,造型庄重,线条优美,塔上有铭文记叙了心镜禅师的历史和僧人建塔的事迹。出自唐人手迹的铭文,现仅存117个字。

文物遗存

七塔禅寺寺内有寺院开山祖师心镜藏奂禅师舍利塔,上刻“唐敕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等字样。宋代大铜钟两口,各重达七、八千斤,分别铸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和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印、光绪颁赐之《龙藏》一部。梵文贝叶经一束280片。清代砖刻五百罗汉造像图,工艺精妙,形神兼备,佛门珍品,备受瞩目。

文物价值

七塔禅寺因此被尊为中国近现代临济宗中兴祖庭之一。

保护措施

1983年,七塔禅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开放寺院。

2011年1月7日,七塔禅寺被列入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4月9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旅游信息

七塔禅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途径线路:2路、微72、509路、55路、55路、2路、微71、微1、区际快线一、788路、784路、771路、705路、707路、709-4路(支线)、717路、720-1、728路、755路、703-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