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

更新时间:2024-10-18 14:47

《世界报》(法语:Le Monde)是法国主要日报之一。1944年在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国临时政府授意下,由伯尔·伯夫—梅里联合30名青年记者巴黎合资创办,梅里担任社长。该报侧重政治和外交报道,对国际重大事件反映灵敏,内容丰富,分析性的稿件较多,社论较有分量,登在头版,往往反映政府的观点。它平时印16版至24版,星期日和星期一为合刊,内容比较严肃。

报纸介绍

《世界报》是法国第二大全国性日报,是法国在海外销售量最大的日报,在法语国家地区颇有影响,其发行范围不局限于法国,欧洲、北美以及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有它的订户,国际知名度颇高。主要读者是法国和法语国家地区的政、经、知识界及专业人士。外界普遍认为该报的政治立场为中偏左。

法国《世界报》是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创办于1944年,主要读者多为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社会精英人物,可以说是法国最有威望的报纸。

发展历史

众所周知,二战期间,法国贝当政府与纳粹政权合作。所以,二战之后法国新政府希望开办一份在国内外受到尊重的法国报纸,重塑法国的形象。 该报创刊于1944年10月,前身为《时报》(Le Temps)。后者在二战前曾是最著名的上层社会报纸之一。

法国著名抵抗运动记者于贝尔·伯夫-梅里(Hubert Beuve-Mery)在戴高乐的协助下接收了《时报》,联合30多名年轻记者创办了《世界报》(Le Monde)。伯夫-梅里为这份新报纸确定了四大原则:国际视野、保持质量、维护独立、信守承诺。“维护独立”成为该报原则的核心,伯夫-梅里宣称要做一份“独立于政治党派、金钱力量和宗教势力”的报纸。1944年12月18日创刊号上第一篇社论宣布了他们的新闻理想:“本报的第一个宏愿就是保证读者得到明确、真实和尽可能迅速、完整的新闻。”《世界报》是法国唯一独立自主编辑发行的主要报纸,产权为报纸人员合作所有。

特点介绍

该报内容全面,信息量大,报道严肃,深层报道和评论、政要专访比较多,措辞讲究。其国际时评言简意赅,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颇受各方关注。

法国总统、总理、外长常在该报发表独家谈话,外国元首和政经界人物也常接受该报记者采访。该报政治倾向“中左”,在国际问题上反映法政府立场。该报拥有近200编辑记者,在全球十余个大城市派驻有记者。

1944年创办时,戴高乐要求该报“无论在法国还是在世界上都具有参考价值”,伯夫-梅里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报纸在60年如一日,办得极为严肃,版面紧凑,没有照片,由少量图表和漫画,广告较少。该报对时事的评论水平很高,文字考究,在国际上颇有声望。该报每天83个版,读者对象为高层知识界和专业人员,但其发行范围并不局限于法国,欧洲,北美以及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有它的订户。发行量大体保持在30~40万分的水平上。2003年《世界报》进行改版,从严肃转向活泼,开始采用照片,而且数量较多,从单色转为彩色,字体加大13%,文章数量减少,图片增多,使报纸更贴近读者。在2002年,发行量曾接近60万份:但在2005年,《世界报》的发行遭遇了“滑铁卢”,只有32.4万份。

报纸版面

目前《世界报》采用柏林版式,主刊一般在24版左右,包括头版、事件、国际、地球、法国、政治、社会、经济、争论、文化&潮流、布告版和天气与游戏版。一周出版六天,周六和周日合刊,周六刊出。

除此之外,《世界报》每日还出版内容精良的报纸增刊。周二出版环保&企业、周三出版理财&财富、周五出版书籍、周六的周末增刊内容丰富,一般有运动&健身、文化&思想、科学&技术等内容,而周六周日的合刊会出版多达30多个版面的电视指南地缘政治增刊。

网络版

1999年世界报网站由世界报股份有限公司注资3000万成立的子公司——交互世界报(Le Monde interactif)和法国拉加代尔集团共同建立。2002年4月15日世界报网站开始设立付费版,即所谓的“付费墙”,部分文章只有通过付费才能够进入阅读。付费内容包括了专题性的新闻信服务、能够阅读从1987年起的《世界报》的资料库(这个资料库囊括了自《世界报》创刊之始所记录的所有历史资料)、及时获取的新闻快递,还有更多的分析文章和资料等更多的个性化服务内容。2003年开始,世界报网站逐渐成为了法语世界第一大新闻网站:根据Google搜索引擎统计显示,在全球文字媒体的网络版中,《世界报》网络版的点击率居第九位,在英语之外的文字媒体中,它的点击率居第一位:在法国文字媒体的网站中,更是独占鳌头。网络版的读者主要是35岁以下的青年。他们过去并不读《世界报》,许多人看过网络版后对这份报纸产生兴趣,进而购买或订阅,网络版就成为通向文字版《世界报》的桥梁。为提高其发行量作出了贡献。

随着无线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报》也不断进行新媒体新闻改革,适时推出针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的应用软件。根据法国相关监管部门的统计,通过《世界报》手机应用进行访问的用户数量在2012年11月达到了2000多万次,荣居新闻类网站的第一位,这不能不说明《世界报》在新媒体浪潮中所获得的巨大成功。

相关事件

批评

2003年《世界报》面临了巨大的困境。Pierre PéanPhilippe Cohen合作了出版了一本名为《世界报的另一面》(La Face cachée du « Monde »)的书,书中矛头指向了当时的领导层,时任报社监督委员会主席的Alain Minc、世界报集团主席让-马力·科隆巴和《世界报》主编Edwy Plenel,认为《世界报》走向了一个盈利的逻辑,其中立原则受到挑战,忽视了道德原则,批评者也将一些矛头指向了一些编辑偏见。这个事件导致读者对《世界报》的权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其广告额和发行量的双双下降。

中法媒体事件

法国著名媒体《世界报》几天前刊文,指责中国中央电视台CGTN法语频道“制造”了一个法国记者,来“维护中国的新疆政策”。

在法国《世界报》涉及博蒙记者的这则新闻中,其所强调的更进了一步,是这个“法国记者”是不存在的,是北京捏造出来的。既然人都是北京捏造出来的,她所说的新闻内容当然更是不值一驳。

《世界报》的论据是,他们查遍了法国记者协会登记在册的记者名单,上面没有“罗汉娜·博蒙”的名字。于是《世界报》就一口咬定,这个人不存在。

被《世界报》和“汉学家”邦达兹质疑“是否存在”、是否由中国媒体“制造”出来的法国记者,是确有其人,而且强调新疆没有发生种族灭绝的文章,也确实是她在经过严肃调查后撰写出来的。

观察者网发现,《世界报》的文章变成付费阅读(截图中黄色的为付费链接)后,但尚可预览的部分依然声称罗汉娜·博蒙不存在。

法国《世界报》也好、《费加罗报》也好、邦达兹也好,都非常强调博蒙记者为“中国国家媒体写稿”。是的,中国媒体是publique的,是公共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私人资本控制媒体,利用媒体来谋私利。法国国家不也拥有电视二台、三台和其他国际广播电台等很多媒体吗?但关键问题并不是谁拥有媒体,而是媒体说的是真话,还是谎言。在博蒙记者是否存在、是否真的是一位法国记者一事上,非常清晰的事实是,法国《世界报》撒了谎、邦达兹撒了谎,而中国中央电视台说的是完全的真话。仅此,你们就必须道歉。

公开信事件

中国驻法国使馆注意到《世界报》2021年5月20日刊登了几位法国科学家呼吁抵制华为巴黎拉格朗日研发中心的公开信,公开信有关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恐将严重误导读者,损害中国形象。

根据法国1881年《新闻自由法》第13、29、42条关于答辩权诽谤罪的有关规定,中国使馆要求《世界报》在下期报纸上完整刊登以下内容:《世界报》2021年5月20日刊登了几位法国科学家呼吁抵制华为巴黎拉格朗日研发中心的公开信,其中有关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完全歪曲中国形象,中国使馆对此感到震惊,不得不在此做出评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