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16:32
东北抗联军的主力之一。1936年7月7日由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改编而成。军长兼政委杨靖宇,参谋长宋光勋,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下辖3个师:第一师(师长程斌)、第二师(师长曹国安)、第三师(师长王仁斋),全军2500人。主要游击活动区域:抚松、濛江、长白、临江、柳河、通化、金川、桓仁、兴京、辑安(现吉林集安)、宽甸、清原、东丰、西丰、西安(现辽源),本溪等地。7月,与抗联第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同年冬,为策应红军北上抗日,曾两次西征,抵沈阳近郊和辽河东岸。1938年7月中旬,与第二军改编为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1939年秋,日伪军7.5万人对其进行“大讨伐”。部队转战长白山地区。1940年部队受到大的损失,一部转移进至苏联境内。一部坚持抗战,该军坚持抗战十多年,作战千余次,歼灭日伪军万余人。
1932年6月4日,中共磐石中心县委以李红光武装赤卫队为基础,成立了有30余人的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11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1933年春,南满游击队发展到250余人,建成了以红石砬子为中心的磐石抗日游击根据地。9月18日,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辖两个团,共300余人。1934年2月,独立师联合当地16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任总指挥,抗日游击区扩及金川、濛江(今靖宇)、辉南等10余县境。11月7日,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朴翰宗任参谋长,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2师和1个教导团共800余人。1935年3~5月,杨靖宇率第1师和教导团西进至兴京(今新宾)等地,开辟辽东抗日游击区。9月,第1军第2师与第2军西征部队在濛江县那尔轰会师,打通了东满与南满游击区的联系。年底,部队发展到1600余人,抗日游击区扩展到南满20余县境。1936年7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辖3个师共4000余人,不久即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为打通与中共中央和关内工农红军的联系,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第1军分别于6月、11月派部队向辽宁西部、热河(今分属辽宁、河北、内蒙古)一带西征,由于日伪军围追堵截,仅进至辽河岸边而未果。
1938年下半年,日军对东北抗联第1路军进行全面大“讨伐”。中共南满省委和第1路军主要领导人决定将部队改编为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实行分区作战。第1军直属部队编入警卫旅,各师编为第1方面军,曹亚范任方面军指挥,伊俊山任政治部主任。此后,杨靖宇率警卫旅及第1方面军一部转战桦(甸)濛(江)山区,挫败了日伪军1.5万人的秋冬季大“讨伐”。1939年10月,日伪军7.5万余人,对第1路军进行残酷“讨伐”。中共南满省委和第1路军主要领导人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会后,第1路军各部在长白山密林中进行艰苦的反“讨伐”作战,部队减少到不足1000人。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濛江县三道崴子牺牲。余部于1941年3月编为东北抗联第1支队,一部在东满坚持斗争;一部转入苏联境内整训,于1942年8月编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
1932年6月4日,中共磐石中心县委主持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第一支工农抗日武装——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1军第4纵队。队长由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张振国担任,政治委员由中心县委委员杨君武担任。6月14日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代表省委去磐石视察工作。按省委的意见,磐石中心县委决定把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孟洁民任总队长、初向辰任政委、王兆兰任副总队长、李红光任参谋长。1933年1月初,杨靖宇出任南满游击队政委。1933年9,按满洲省委“以最好的游击队为基础建立人民革命军”的意见,在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巡视员金伯阳的协助下,在磐石正式组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由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1934年11月7日,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参谋长朴翰宗、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下设两个师,1师师长兼政委李红光、副师长韩浩、政治部主任程斌。2师师长兼政委曹国安、参谋长李松波、政治部主任张云志。1936年5月在兴京县由原第2教导团、5团的2个连和王仁斋领导的游击大队等改编建立了第3师。1936年2月20日发表的《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言将东北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反日游击队一律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改编为东北抗联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1936年7月抗联第1军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下辖第1、2军。1938年8月,第1路军决定取消第1军和第2军番号,把所属部队编成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