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0 22:15
学院能源动力方向最早可溯至东南大学1923年设置的机械工程系的蒸汽动力方向。
学院环境方向可溯至1942年设置的卫生组(设置于当时中央大学的土木系)。
1954年,由东南大学(时称南京工学院)机械系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电力系的发电厂配电网与联合输电系统专业和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修科组建动力工程系。
1956年,开设工业热工专业。1958年,增设“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1960年,增设“数字计算技术装置”专业。1962年,上述两个增设的专业从动力系分出成立自动控制系。
1969年,以动力系教师为主成立磁流体发电研究工程(6910工程)。1982年,以该工程为基础组建热能工程研究所。1986年,有关电类专业从动力系分出成立电气工程系。1989年,热能工程研究所从动力系分出,行政单列、
2001年11月,热能工程研究所与动力工程系重新合并。
2006年,在动力工程系的基础上,与土木工程学院的环境工程系合并组建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并成立热能工程系、制冷与人工环境工程系、动力工程系、能源信息与自动化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2009年,依托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建筑学院、土木学院及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
2015年4月,依托东南大学太阳能技术研究中心申报的江苏省太阳能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
2018年10月,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学院建设“江苏省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热能工程系、动力工程系、能源信息与自动化动系、制冷与人工环境系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5个二级部门,设有4个本科专业。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员工共172人(不计调出人员与博士后),其中专任教师139名,包括教授/研究员52名(含博士生导师43名)、副教授/副研究员54名(含博士生导师14名)、讲师33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澳大利亚两院院士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1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3名、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1名、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13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6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1名、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3名、江苏特聘教授2名、东南大学首席教授1名,特聘教授2名、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4名。
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余艾冰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肖睿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钟文琪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黄亚继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钟文琪、肖睿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司风琪、黄亚继、刘倩等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2门;学院“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新模式”和“汽轮机变工况特性”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学院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械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能源与动力工程
江苏省品牌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江苏省特色专业:环境工程
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传热学》《锅炉原理》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优势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动力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热能工程二级学科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优势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个,共建科研平台5个,校级研究平台2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东南大学公共卫学院共建)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太阳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校级研究平台:东南大学太阳能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干燥技术研究所
共建科研平台:东大-江苏省电力设计院研发中心、东南大学-中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技术研究中心、东大—南京圣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东南大学-无锡太湖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东大—无锡国联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联合实验室
2007-2016年,学院承担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0余项,每年到款经费8000万左右,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90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80项,发表SCI论文1311 篇,EI论文1832篇,ISTP收录论文299篇。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承担国家、省部级、以及企业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973”课题、子课题20项,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1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3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子课题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约8000万元;发表SCI论文729篇、EI收录论文1301篇、ISTP收录论文246篇;累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98项,发明专利授权363项;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开展了实质性科研合作项目30余项,内容涉及煤燃烧、生物质燃烧、固废处理、新能源、传热和系统仿真等方向,项目总经费近3000万元,其中与美国巴威公司合作科研经费达1200多万元。
1.院徽主体设计为圆形,仿佛一颗活力十足的能量球,体现了能环学子朝气蓬勃,充满热情的精神面貌。
2.主体的标志由一笔流畅的线条构成,代表了物质、能量的流动性,体现了专业的特点;同时,主体又是一个环绕的地球,象征着学院在致力于能源事业的同时,又以保护环境为重点,无论是能源学科、还是环境学科,共同守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3.线条环绕呈现出交叉相错的两个小写字母e,又代表了能源与环境的英文简写:Energy&Environment。
4.标志横竖相扣的两个环,寓意为“聚能环”,展现了能源与环境学院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喻示着能环学子万众一心、同心协力、互帮互助的精神。主体又似充满能量的小宇宙蓄势待发。
5.外围环绕的英文字体具有时代气息,突出了能源与环境学院积极向上、与时俱进。
6.院徽整体设计为绿色,传递出生机勃勃、和谐的色彩。标志简洁、大方、直观、动感,展现了能源与环境学院的风格和特色。
徐寿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综合能源工程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中国技术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
闵桂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院长、卫星总设计师、院科技委主任。
于俊崇,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某工程研制总设计师。
黄其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电力公司东北公司总工程师。
宣益民,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陆启洲,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原党组书记、总经理。
张东柯,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西澳燃料与能源研究中心创始人和主任。
陈学俊,热能动力工程学家,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