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0 00:44
东岸村(Dong An Cun),湛江市麻章区的其中一条自然村落,是湛江市第二批特色文化村之一,更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村庄之一。位于市区35公里以南。
程氏
东岸村原是程族始祖浪斋公于北宋年间(任雷州府知军事职)在此居住过,后来程村祖先因不堪受海潮的侵袭和水蛭、大鲎的干扰,而迁至现址(麻章区湖光镇程村)。
湛氏
始祖湛纪春来自于福建莆田,迁居湛江太平东岸村,后移居南兴镇厚博村。居住本村的湛氏宗亲有18代, 80余人。有的迁居太平镇,有的迁居铺仔圩,有的迁居霞山、赤坎区。现住还在本村居住的只有一、二户人家。住在本村的以务农为主,迁出外地的以经商或搞运输为主。东岸村现存有“湛氏祖祠”(于2007年10月始建成)亦可作为雷州半岛湛氏宗族起源的见证。
陈氏肖氏
东岸村是一座临滨近海的村庄,陈、肖两族开基以来在此地以捕捞渔业为生,极少人务农。解放后因陈、肖、卢三族人口众多;现陈、肖两族另建陈渔村委会、肖渔村委会。
卢氏
自宋(南宋绍兴二十年,即公元1150年)莆田市分支(高州、雷州、廉江、广西合浦县、海南省等县),肇基创业。团公则肇基于今之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东岸村,又由东岸村分居于雷州市和太平镇(上店村和乌塘村)历今二十四世代,八百余年,丁口不下万余。囿公则肇基于今之广东省遂溪县附城镇马鞍岭村,二十余代,丁口五千余众。而圆、圃公开创基业于何处失传焉。兹谨示东岸团公、马鞍囿公肇基宗祠,兄弟分支历史古联:团圆圃囿派宗支记昔时壁合珠联齐开谱牒;高雷廉琼绵氏族念今日桂馥兰馨歪振家声。
东岸村得名
东岸村原名雷州府遂溪县二十一都永保村。
于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兵追至福州莆田一带,宋端宗南逃。在烽火连天的年代,东岸村肇基始祖卢团公仕任海南岛琼州府儒学正堂,秩满回籍,仅能遂良于雷州府遂溪县,便肇基于雷州湾滨岸,故取名东岸村。故有“东回斗柄镇南极,岸望紫云拱北辰”之意。
2007年10月,东岸村成为湛江市第二批101个“特色文化村”之一[1]。
2011年3月,东岸村民俗关公磨刀节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东岸村位于湛江市区以南35公里,周围有太平镇仙村,东黄村,肖渔村,王村,吕宅村,湖光镇料村等地。属于沿海平原区,部分为滨海台地,地势平缓。该村有耕地近3000亩,有较少林地。该村居民多以务农为主,少以出海捕鱼为辅。
解放初期,东岸村人口以大队来划分。70年代后开始以片划分:有东明一片,东明二片,东明三片,六九片,山头片等共近6000人,其中以东明一片和东明二片人口最多。
据气象部门消息,第15号台风“海鸥”已于16日12时45分,在广东湛江徐闻县南山镇五里村沿海地区二次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3级。局时,东岸村内的田野顿时变成一遍汪洋!!!!给东岸村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灾害和损失。
东岸村有东岸村医疗站,广平医疗站和一家中药药材铺,常年为村民服务。
东岸小学
东岸村现有有私人幼儿园一家,常年招生20几人。另有小学教学楼一栋,四层12个教室,有学生300多人。
东岸村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村庄,是麻章区首先点燃革命星星之火的抗日战争时期游击根据地村庄之一。
东岸炮楼
民国32年(1943年)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湾,曾建立极为短暂的日伪政权。2月21日,日、法签订《共同防御广州湾协议》,广州湾被日本占领。日本入侵湛江(旧称广州湾)期间,太平镇周边所有的村庄都没能幸免。在此时,东岸村村民有许多人积极响应和追随抗日大潮,同样的也有些居民组织参加了游击队和入侵者抗战到底。
1929年,党卢保昌同志在东岸村组织遂溪农民革命军太平联络站,在三帝庙先后召开锄奸反特和减租减息会议,组织村民参加抗日战争。黄明德、陈质彬,周超群等革命前辈先后在东岸村活动过。现时,东岸村还有保留有抗战时用的瞭望塔和炮楼。
番鬼托梁:独有的抗法文化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强租我广州湾(湛江),在广州湾统治47年时间中,雷州半岛
人民深受其害。广大群众不甘受殖民者的欺凌,有时亦采取某些“小动作”来对法国警察进行有限度的报复,如讽骂、刁难等等。后来,有位爱国建筑行业的设计者倡造,乘民间宫庙、会馆等建筑或修葺之机,让木匠在屋门前檐的木支架结构中设计几个“番鬼”当作木垫,人们领会了木俑的意思,称它为“番鬼托梁”(有的地方称为“洋人托梁”)。工匠们通过精雕的木俑来发泄心中的愤恨,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侵略者的丑恶形象,寓意他们被木梁压住,永世不准翻身,以灭其威风。此类木俑高约45厘米,身系红带或蓝、绿带,以法国国防军(俗称红带兵)、法国警备部队(蓝带兵)、法国警察(绿带兵)为模特。国家一级文物番鬼托梁木雕木俑的姿势各种各样,如红带兵雕成单膝跪、左手撑、高帽、侧头、卷发、似哭似笑;蓝带兵则一腿跪,另一腿盘曲,左手托梁,长裤,表情痛苦。有的还表明木俑的军阶。有的还另外雕刻了凶恶的貔貅或狮子与他们一起托梁受罪。
据有关史料记载:红带兵是1899年11月法国从越南调派来的,其中法国人有150名,越南人200名。职衔级别俗称为:四划(团级)、三划(正营级)、二划(副营)、一划(正连)、百长(排)、七长(班)、五长,他们穿的是尼龙制服,上衣袖子处缝有黑色金边的布条,令人看上去就知道是几划官。红带兵的裤子很短,裤脚盖到膝盖处。戴头盔,每逢举行大庆节日时(如七月十四日法国国庆节),人人还有一条红布从右肩臂横挂到左腰,因而得名”红带兵“;蓝带兵则是法国统治者为了“以华制华”而建立的。当时,法国殖民者看到这些表情痛苦的木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无可奈何。“番鬼托梁”木俑的造型以法国侵略者为原型。各地庙祠的“番鬼托梁”又回然不同,各有特色,突出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成为典型奇特之民俗事像。
东岸村的三帝庙(宋代庙宇)。当年法兵征田亩税,遭到村民不满进行反抗抵。在1915年修葺时,该村木匠能手卢成诰等人便将法国侵略者制成木俑左手托梁,右手拿着一串铜钱,形象清晰、突显。寓意借
陈乔森墨宝
助中国关公神的力量镇慑他们,让洋鬼子永远不得翻身;服服贴贴地跪在那里托着木横梁,做奴才,因艺术特色较强于湛江地区较为突出。更有清代学者、雷州才子陈乔森为恩师卢伯登题写的牌匾“天开文运”和三元宫庙门前的题书楹联:“元恩深雨露德弥天地,武义壮山河忠贯古今。”
神奇的千年八卦古井
据《麻章区文史》、《程氏族谱》等资料记载:八卦古井原系程村始祖程浪斋(任雷州府知军事职)北宋年间居住东岸村时所挖掘的,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5.1.1 泉眼直通湖光岩?
东岸村的老人说,村里有个祖传的神奇的传说,八卦古井有泉眼直通湖光岩,因而井水特别清甜,久不干涸,饮用者会变得精神饱满.并列举了一些证据,说得有鼻有眼。事实,程村在此居住时就出现了“三代四进士”的科举荣耀,为后人敬仰。而原籍东岸村的著名剧作家卢凌日、小说家卢子生皆曾在此井汲水饮用,真有点令人费解。
5.1.2 雷州半岛最浅的饮水古井
此井直径1.5米,深只有2.3米,现该井保留完好,水质清澈,仍为附近村民的饮用水井。湛江市博物馆专家考证后认为:此井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雷州半岛最浅的饮水古井[3]。
东岸村八卦古井见证了程、卢两族(村)繁衍发展的过程,对雷州半岛历史沿革起了证史和补史的作用。程村和东岸村的移居变异,反映了宋元时期雷州半岛人口迁徙的一个侧面,为研究古代雷州半岛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村落文化提供了详实、确凿可参考的史料和佐证。
东岸村更是有着许多文物古迹:傩舞面具、古牌匾、古石碑、古雕刻、古梁柱、石狗(近二十个)、古炮楼、千年土地石庙等等。
五月十三日“关公磨刀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公磨刀节”又称“关公磨刀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传说宋真宗时,南海恶龙作怪,为害闽南。真宗求助于张天师,天师则派关羽降妖伏魔。关羽苦战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为“义勇武安王”。后来民间多于是日举办关帝庙会,祈求关帝显灵,逐魔消灾,普降甘霖。关公为了记取此次教训,遂于每年五月十三日亲自在南天门外磨刀示威并降雨霖。每到农历五月十三日,各地民众都设坛祭拜关公,借此纪念他的忠勇仁义来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并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但湛江麻章区太平镇东岸村的“关公磨刀节”(亦称“雨水神”节)更是历史悠久且富有特色。每逢年例节庆,以磨刀祭奠仪式为主体,村民供奉二百多只金猪祈福盛装巡游,酬神演戏,场面庄严喜庆,其“秉德承志,金玉满堂”,更颇具岭南民俗文化特色。如果在拜祭时巧遇下雨,便是吉兆,是“关公”在磨刀,磨刀水从南天门处降下凡间,雨越大越好,预示当年的光景必将风调雨顺。东岸村关公磨刀节民俗已被列入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押灾下海
押灾下海,实质是一种民间的祈福活动, 村民希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趋吉避凶。这一习俗在该村已有数百年历史。正月十五这一天,午后铜锣嘡响,押灾下海仪式开始。瞬时,锣鼓喧天,炮竹不断,八音嘹亮,彩旗飘扬,村民化妆组成庞大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绕村而行。各家各户在门前的墻角放置象征式的草人,迎接游行队伍到来。两名穿着彩服的村民抬着竹篾扎的大纸船,挨家挨户搜集草人,押入船中,再押送到海边等待焚烧(在过去纸船是在海边焚烧,近几十年来则改为在乡村郊外焚烧)。不过在焚烧纸船之前有一重头戏,是元宵一天的高潮称之“走轿”意之把一年中的妖魔鬼怪,不如意的事永远地“赶”和镇压到海边焚烧掉,让村的人和事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咬火犁和走火炭
“走火炭”民俗表演(也称过火海),是雷州半岛流传已久的一种集祭神祈福习俗及娱乐于一体的民间活动。该项目2009年被湛江市列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源于先民对火的敬畏,对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种祭神祛邪求安康习俗。具有惊险神秘、参与者众、场面壮观等特征。雷州、遂溪、麻章、东海等地农村,每年的元宵都有此项活动,以雷州白沙镇瑚村最出名。
东岸村该活动也是异常的热闹和精彩,东岸村此活动一直都是在三元宫(宋代庙宇)前的空地举行。活动前举行隆重的拜祭仪式,族老据师傅吩咐用公鸡一只,杀血洒火场,然后斩下鸡头,放入农用的一个铁犁内,师傅也会在活动举行的地方种下符咒(据师傅说是冰符,这样的话就算是赤脚踩在火炭上也不会烧伤的)然后才摆放上木柴(木材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是当地说的一种叫“焦树”的树木)摆好木柴后,师傅还要做法,后用蒲草(引火的蒲草一定要红绳来捆扎)引火。在木柴着火后就到了“吹火”(意为旺火)这时,师傅就会从庙里请出两尊神像叫上村里的年轻小伙抬着这两尊神像围着木柴,四周群众敲锣打鼓,狂叫高喊。众多青年,有的拼命打锣打鼓;有的挥舞香火不停呐喊。待到木柴都熄火后,师傅头身披红袍,头缠红巾,率领众弟子到村头神龛上香,吹响牛角号出征。在众人的簇拥下,师傅头来到火场,全场一片欢腾。此时,火堆木料已燃尽,留下一地乌黑赤红火炭,各弟子绕着火堆狂奔数圈作开场白,师傅头则脱去红袍,大摇大摆,走到火堆用工具从火炭中刨出烧得红软、冒着白烟的铁犁头,用手锤打,在众目睽睽之下,熟练地用牙咬着犁头,昂首阔步,绕场而行,面色无恙。待三把犁头都取出后,族老就用火叉把火炭都摊平。接着师傅头身披一床蒲草席,在火炭上灵巧地翻来滚去,旁人可闻到明显的蒲草烧焦的味道。接着下来,村里的男子(女子忌之)一个接一个,在火炭上来回小跑,将炭火踢开,踢得火花四溅,满地硝烟,这就到了表演庆祝的高潮。
活动接近尾声,一些村民涌到火场,铲回一些冒着火星的炭灰。据说,这些炭灰倒入自家狗猪圈、后院或塘边,可让五谷丰登、富裕兴旺;还有就是火炭下面还埋着师傅事先放下的三枚古铜钱,谁要是有缘能捡到,以后一定会生个大胖小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