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9 14:13
东榆镇位于四川东北部,南江县城西南部,介于东经106°51.40′,北纬32°23′之间,东与南江镇相连,南与关门乡、高塔乡接壤,西与沙河镇、团结乡毗邻,北与旺苍县五权镇隔河相望,幅员面积123.98平方千米。人口34508人(2017)。
镇政府驻地东榆,距县城9公里,全镇辖观井、跃进、华光、幸福、永红、五星、槐树、文光、长丰、民主、土寨、同心、卫星、战斗、桥坝、田榜、响水等17个行政村,10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508人(2017)。
东榆镇地处米仓山南麓,属中山区,全境均为山地,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平均海拔800-1500米,最高点是桥坝村轿鼎山,海拔1565米。境内山峦叠嶂,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山上山下气候差异悬殊,海拔800米以下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春秋迟而短,夏季无明显高温时段,光热条件较好。海拔1000米以上,春迟秋早,夏短冬长。全镇年平均气温16.2℃,年日照1500小时,年均无霜期257天,年平均降雨量1170毫米,70%降水量集中在7—9月,易出现大风、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
1951年9月成立小河乡政府;1952年1月增设东榆乡;1956年2月撤销东榆并入小河乡,更名为小河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更名为小河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11月更名为小河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4年1月更名为小河乡政府;1988年9月经原达县地区行署批准将小河乡红塔村1、2、3村民小组,黄金村1、2村民小组,槐树村1村民小组划归南江镇,将原黄金村文光村民小组扩划为村,分划出文光、中院、丛溪3个村民小组,从1989年起全乡为8村56社。
2001年11月经省上批准,小河乡更名为东榆镇;2005年5月全县机构改革,原石矿乡、桥坝乡、小河办事处并入东榆镇,由杨子中同志任镇党委书记、何龙平同志任镇长,镇内设四大职能办公室,即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安全稳定办。
2019年12月,巴中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东榆镇。
近 年来,东榆镇立足区位优势,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利用良好的通通讯条件,大力招商引资,发展石材工业园,围绕南江黄羊、银花、核桃等支柱产业,建设绿色生态圈;发挥城郊优势,发展生猪、特色蔬菜、小水果,构建民营经济大镇;盘活剩余劳动力,实现劳务输出强镇,2005年全镇粮食总产12676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7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7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0元,生猪饲养量52000只,黄羊饲养量42556只,银花种植面达3890亩,核桃达4330亩,油菜5372亩,蔬菜3067亩。
教育方面,有中心小学3所,有村校19所,教学班80个,教职工101人,学生26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兑现“两免一补”资金91530元,村校改危450平方米。
卫生方面,有中心卫生院一所,非建制乡卫生院2所,共有医务人员30人,其中主治医师5人,医师5人,医士11人。全镇有村卫生室17个,其中甲级村卫生室9个,有乡村医生43人,其中有2人取得执业助理资格。中心卫生院设置门诊住院,开设中西医内外科、妇产科、B超、心电、化验、预防保健、卫生知识咨询、宣传计划生育服务等科室。镇村两级建立了疾病防控及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全镇参合人数17902人,5010户,参合率82%。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计生方面,以生育文化阵地建设为着力点,千方百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计生率达到9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以内。
近 年来,东榆镇先后获得“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无毒乡镇”、“党员实践“三个代表”示范乡镇、“400万头生猪工程活动先进集体”、“南江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巴中市优秀基层党组织”、“全省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拥军优属先进集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全镇盛产水稻、油菜、早市蔬菜、小水果,水泥矿、煤矿、石材等资源丰富,以南江黄羊、DLY种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势。
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县委经营“三大资源”,发展“三大经济”战略实施的契机,立足东榆镇情,积极打造东榆“开发新镇、工业重镇、投资热镇、产业大镇”新形象,以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吸引业主发展以石材、水泥矿、煤矿为主的工业经济。2004年全镇招商引资460万元,实现工业产值196万元,第三产业产值281万元,有各类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756户,其中,水泥集团公司、强盛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天磊石材等为县内骨干企业。
为了壮大骨干产业,努力提供引资的软硬环境,县上成立的石材城办公室专设在东榆工业园区,提出了“引得进、留得住、活得好”,“客商发财我发展”的思路,落实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土地征用、税收减免等方面负责为投资企业全程协调服务。
镇内人民热情大方好客,勤俭节约持家,依靠勤劳致富。有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宴客习俗。境内有古庙宇3处,其中桥坝响水洞古庙闻名于旺苍、南江两县,每逢6月19日群众就有上庙进香的习俗。传有“闹山锣”、“锣鼓草”、“唢呐歌”等民间文化,“闹山锣”即民间为死人送葬举行的艺术表演形式,由鼓、锣、钗锣、铛锣四种乐器组成,演唱时由四个鼓锣手组成,死人出灵的当天,从出发到灵柩下葬一路由鼓锣手奏出悲壮的乐曲,有示驱除“鬼神”的寓意。“锣鼓草”:过去山区主产玉米,采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广种”要求大伙换工互助、“大兵团作战”,尤其“抢草”(除草)时节更是这样。此一生产特点,要求调动每一个劳动力的生产积极,于是产生了“打锣鼓草”这样一种四人“套曲”、“联唱”的艺术表演形式,由一专门歌唱的“先生”(即歌手)以锣鼓伴奏,进行演唱,内容包括小调小曲、平腔山调、风俗歌以及劳动号子等。歌手在生产现场即兴创作一些讽刺幽默和褒奖颂扬的歌词,直接鼓励生产者的劳动热情。“唢呐歌”是人们迎亲嫁娶举行的演奏形式,男方在娶新娘子时必须请当地会吹唢呐歌的人到女方迎亲,一般由两人组成,其歌唱的内容丰富,迎亲小曲、山歌小调为良辰吉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皇柏林”:镇域与沙河接界处有皇柏林一片,百年古树千余株,“皇柏王”巍然屹立于村内。相传三国时期猛将张飞带兵行营从今日的汉中出发到巴中(巴郡)路过此地播下种子,后长成参天大树。又传,唐朝时武则天将太子遗弃于一颗大树下,后“太子”登基为皇,人们故称这片柏树为“皇柏林”。
川陕省道沙南段横穿境内战斗至文光的10个村30公里,岳桥公路贯穿桥坝至华光沿线的7个村9公里,17个村中16个村97个社通公路,17个村103个社通电,有电视收视户3810户,移动用户1800户,电信用户1200户。辖区内有小二型水库3座,山坪塘211口,年蓄水量120万立方,灌溉面积6540亩,微水池460口,有镇文化站1个。
发展思路:打造工业园,发展经济带,建设小康村,创建平安镇。
主要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00万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779元,增长2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800元,增长500元,粮食总产12050吨,人均占有粮食530公斤,实现招商引资500万元。计划生育率达到9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主要任务:一是突出区位优势,发展四大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绿色经济、劳务经济)。二是改善基础条件,抓好五大设施建设(抓好集镇建设、乡村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公共公益设施建设、能源信息建设)。三是关心群众生活,办好六件实事(有序偿债、救助特贫困户100户、解决人畜饮水500户、解决农民就医难问题、农网改造扫尾;规划建设农贸市场及停车场)。四是围绕升级上档,建设小康村。五是维护一方稳定,创建平安镇。六是抓好社会事业,促进协调发展。七是强化三大管理(农村财务管理、镇级财务管理、干部队伍管理),实现管理增效。八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