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涌镇

更新时间:2024-06-17 18:02

东涌镇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腹部,广州市番禺区的东南部。北距广州市中心城区40千米,南邻港澳64千米,距南沙口岸仅18千米,距莲花山口岸28千米。东涌镇是2006年1月由原东涌镇、鱼窝头镇、灵山镇西樵村合并而成,于2012年12月1日由番禺区划入南沙区管辖。

历史沿革

原东涌镇

南北朝时(公元420~581年),番禺沙湾、茭塘两司还“地边多海”,沙湾以南(即灵山、鱼窝头、东涌、潭洲一带)未见有居民居住点的记载,处在茫茫大海之中,是水深6~7米的浅海。

北宋末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和南宋末年元兵入侵,中原人士大量移民南下,番禺沙湾以南(即灵山、鱼窝头、东涌、潭洲一带)的沙滩由人工堤围的修建而加速形成。

清代,属沙湾都。

民国时期,属第一区。

建国初期,为沙鼻乡。

1953年,今镇境为东涌、石排、石基3个行政乡。

1957年,撤区,并为东涌乡。

1958年1月,并入鱼窝头乡。

1958年至1961年上半年,先后属灵山和鱼窝头公社。

1961年7月,从鱼窝头公社析出为东涌公社。

1984年,为东涌区。

1987年,为东涌镇。

原鱼窝头镇

明代,从东涌石基村沙头至大稳沙鼻梁、南涌村沙鼻寨一带,逐渐出现一个形似鼻子的沙洲(或沙丘),叫“沙鼻沙”或“沙鼻山”。

清代,属沙湾都。

民国时期,属第一区。

建国初期,属沙九螺区联乡办事处所辖的濠下、大乌乡。

1953年,属第二区。

1957年,灵山区撤销,为鱼窝头乡。

1958年10月,并入灵山团。

1959年3月,从灵山公社析出为鱼窝头公社。

1961年7月,析骝岗水道以东为东涌公社。

1984年,为鱼窝头区。

1987年,为鱼窝头镇。

原西樵村

据记载,西樵涌西岸北斗围于1876年筑围,大坳围及西樵围于1776年筑围。西樵建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1949~1952年,属榄核乡管辖。

1952年下半年,属大乌乡管辖。

1953年,属双翼乡管辖。

1954~-2006年1月25日,属灵山管辖。

2006年1月25日,番禺行政区域调整后,由原来的灵山镇划出并入东涌镇。

合并建镇

2006年1月25日,鱼窝头和灵山西樵村并入东涌镇。

2012年12月1日,东涌镇由番禺区划入南沙区管辖。

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8月,东涌镇下辖沙公堡村庆盛村西樵村天益村鱼窝头村东深村长莫村细沥村马克村小乌村大简村太石村大同村大稳村石基村东导村、东涌村、南涌村官坦村石排村、三沙村、万洲村22个行政村,鱼窝头社区东涌社区2个社区。镇政府东涌镇吉祥北路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涌镇位于珠江三角洲腹部,广州市番禺区的东南部,西北距区政府所在地市桥街11公里,距广州市中心城区40公里,南邻港澳64海里,东南距南沙区16公里。处于北纬22.8度,东经113.5度,北隔沙湾水道与石基镇、石楼镇、市桥相望,南隔西樵水道与灵山镇相接,东临珠江口。

气候

东涌属低纬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南,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夏长冬短。气温受偏南季候风影响,调节和削弱了夏暑与冬寒,并使全年的雨水集中于夏季。年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年均降雨量1635.6mm;历年平均气温22℃。相对湿度8l—84%。年均风速2.4米/秒。冬季以北风为主,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亦即常年主导风向。

地形地貌

东涌镇总面积9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72.2平方公里。境内绝大部分为珠江三角洲沙田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其地势西北略高,为高围田,东南略低,为低围田,田面平均高程为珠基水位-0.4—0.7米。成陆时间,最早的上游部分(如大同村的南边月)约300年,中部约140年,下游部分(如万洲村的万生),约90年。镇内有零星散布的花岗岩小丘3座,即红岗、荔枝岗、沙黎岗,海拔分别为46米、38米、29米,底部均是花岗岩石。地貌为三水围绕的冲积沙洲,平原面积占78.71%,山地面积占0.2%,水面积占21.9%。镇北界是沙湾水道,南界是西樵水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是南部的红岗,海拔46米。

人口民族

东涌镇民族以汉族为主。东涌镇常住人口190245人(2017年)。

根据南沙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东涌镇常住人口170772人,占南沙区常住总人口的20.17%。

经济概况

综述

2014年,东涌镇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01.5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281.65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73%;限上批零业销售额约56.35亿元,同比2013年下降20.13%;限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0.4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2.35%;规模以上其他服务业营业额4.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6.44%;固定资产投资约17.55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3.73%;农业总产值20.69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4.5%;税费收入17.33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1.03%。

第一产业

2014年,东涌镇种养总面积约7.6万亩,成立了15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9万亩。大稳番石榴、西樵节瓜等12个特色农产品获评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东涌木瓜”、“盛唐罗氏虾”、“双钱牌冰片糖”获得“特色旅游农产品”称号。

2014年,东涌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0.69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4.5%。

2013年,东涌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9.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3.2%。

第二产业

截至2015年8月,东涌镇内有太石工业区、励业工业区、鱼窝头中心工业区、万洲工业区、昌利工业城5个工业园区,有工业企业7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4家,自主品牌企业100家,自主品牌产品300个,商品钢铁深加工、精密机械设备制造、服装纺织鞋帽制造业、电子、珠宝等为支柱产业。

2014年,东涌镇新引进项目252个,注册资本3.45亿元,总投资约16亿元,36家企业进驻太石电子商务区,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01.5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281.65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73%。

2013年,东涌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6.68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1%。

第三产业

截至2015年8月,东涌镇第三产业主要以商贸流通、餐饮为主,已形成东涌中心商业区、鱼窝头中心商业区和太石工业区等商圈。

商业

2014年,东涌镇有个体工商户4863个,限上批零业销售额约56.35亿元,同比2013年下降20.13%。

2013年,东涌镇实现限上批零业销售额85.4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7.5%。

旅游业

2014年,东涌镇旅游客流量为24万人次,同比2013年增长9%,限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0.4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2.35%;规模以上其他服务业营业额4.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6.44%。

2013年,东涌镇接待来自珠三角及港澳等地区游客22.7万人次,同比2012年增长26%;旅游团700个,同比2012年增长45%,实现住宿餐饮业营业额0.329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3.4% ;其他服务业营业额3.64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4%。

社会事业

城镇建设

2014年,东涌镇创建广州特色名镇建设通过市验收。大稳村创建市级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市验收,成功入选第一批“广东名村”;东涌社通过市级幸福社区创建验收,推进鱼窝头社区区级幸福社区验收。

截至2015年8月,东涌镇涌边路、中心村居民点已实现硬底化,有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的蕉东和鱼窝头两大联围,堤围总长度63公里,2个日产共7.5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1个日处理3万立方米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和1个日处理总量约为5万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处理厂,3个共日处理垃圾180吨的垃圾压缩中转站和3座高压变电站;有公共文体设施总面积20万平方米,建有镇文化中心1个,文化广场3个,镇级公园1个,村(居)级公园16个。

教育

截至2015年8月,东涌镇有中小学24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其中省一级中学1所,市一级中学2所,市一级小学3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1所,其余17所小学均为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规范化学校率100%。有中小学教职工933人,学生13963人。幼儿园21所,其中省、市一级幼儿园各1所,区一级幼儿园7所。幼儿园教职工405人,幼儿3128人。

2014年,东涌中学首次荣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鱼窝头中学获二等奖,东涌中学、鱼窝头第二中学中考总平均分居区第一、二名;第一小学期末抽测成绩居区第一名,全镇共5所学校获区教育质量评估一等奖,17所学校获二、三等奖;镇中心幼儿园等11所幼儿园获区保教质量奖励。

医疗卫生

截至2015年8月,东涌镇有一级甲等医院2间,床位260张,医务人员352人,22个村卫生站。

2014年,东涌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3832人,参合率100%,筹资参合总额3127万元,全年住院报销金额2247万元,普通门诊报销额602万元,其他报销额127万元,大病保险报销额94万元;新农合报销总支出3070万元,基金使用率98%。镇财政拨款重大疾病补助130万元。

交通

东涌镇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广州地铁四号线、广深港高速铁路、京珠高速、南二环、南沙港快速路、黄榄快速路、南沙大道、市南公路等八条交通大轴线纵横贯穿距南沙货运港仅15公里,至南沙港口岸20公里,莲花山口岸20公里。

旅游

吉祥围民俗文化风情馆

吉祥围民俗文化风情馆再现沙田婚庆场景。

风情馆的二楼是民俗文化展区。图文以及实物介绍东涌人家生育习俗、生活习俗、岁时习俗、民间工艺和东涌美食。实景展示做长者大生日、后辈敬茶酒情景。有视频播放相关的习俗。

东涌农耕渔猎展览馆

东涌农耕渔猎馆位于濠涌风情街,邻靠东涌炮楼,东涌农耕渔猎展览馆的一楼作为农耕文化展区,主要展示传统农具、农具的使用和农耕图,向人们介绍东涌的农耕历史文化。

东涌大炮楼

东涌大炮楼坐落在今东涌敬老院的北侧,楼体用青砖砌成,分三层,每层的墙壁上,都密布着内宽外窄的枪眼,角度朝向四面八方,也是瞭望孔,用于监视外围的动静。墙厚坚固,下宽上窄,楼顶四周分别向外飘出一米多,上面建有护栏,构成了一个平台。在楼顶天台四周,每隔一米左右便有一个拳头大小、朝向地面的枪眼,是为了向攻到炮楼脚下的人开枪的。炮楼内从底层通到顶层的,是杉木阶梯,约0.8米宽。

蝴蝶楼

蝴蝶楼,在今鱼窝头双钱糖业有限公司内(原鱼窝头糖厂),是一座两层高浅黄色、属于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小楼。中间的门厅及楼梯通道连接左右两边形式相同的多边形随楼,看上去仿佛像一只展翅的蝴蝶,所以人们叫它“蝴蝶楼”。

2003年6月,“蝴蝶楼”被鱼窝头镇定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9月,“蝴蝶楼”被广州市文化局登记为保护文物单位。

东涌三圣公庙

东涌三圣公庙为二进式,为青砖绿瓦的砖木结构,位于东涌河涌的北面、东涌公路桥的西边桥脚约20米处的堤岸上,庙高5米,长12.5米,宽5.5米,总面积69平方米。庙内依旧坐着关公的塑像,两旁分立着关平和周仓,还增加了五尊较小的菩萨塑像。

地方习俗

生活习俗

服装

东涌镇传统服装有大襟衫、大脚裤 、九牙(齿)津(包)头布、披肩等。

清代至建国前,东涌镇常穿用,男子上衣有高领、低领之分,胸腹前有三至四个方形口袋,上小下大,有的在衣内缝有暗袋,用料多为蓝、灰、黑等颜色,衣料有贵重便宜之别。裤身、裤脚较宽,无袋,左右相掩后紧束于腰。中老年人喜欢穿用,因其具有宽松、舒适的特点。妇女穿用的唐装裤与男子相同,衫亦有高低领之分,上衣的胸腹围布至右肘,前后相接处用布扣扣紧,偏宽,镶边装饰或有或无,也具有宽松舒适感。

东涌镇传统服装的用料有、香云纱、红底墨乌布、墨乌布、大胜蓝布、秋格布、夹布、竹纱等。

饮食

东涌镇东涌和鱼窝头的居民喜欢在闲暇时间上茶楼酒馆饮茶吃点心。墟镇都设有茶馆酒肆,每日开早午晚三市,其他特色饮食习惯有打边炉(吃火锅)、吃禾虫、吃风鳝(鳗鱼、吃狗肉、蛇餐等)。

东涌镇传统食品有石硖糕 、大眼松糕、九层粉、撑粉、肠粉、芋头粉、钵头糕、藕叶冬瓜粥、粉葛粥 、饭焦(锅巴)野菜粥、擂破头粥、腊味糯米饭、塘虱糯米饭、乌醋蒸糯米饭、芋头荚煮大鱼等。

东涌镇喜庆家宴一般为八菜一汤,俗称“九大簋”(粤音鬼),小孩满月酒宴则一定要有猪脚姜和红鸡蛋等小点,寿宴必有寿面(寿包)或蛋糕,每宴必有杂锦丁,取添丁之意,丧宴一定用七道菜,俗称“吃七”。

生产习俗

东涌镇选择年初八开工,寓意“发、发、发”,取个好意头。蓄塘养鱼的人家当在鱼塘捉完大鱼,将塘水放干后,任何人都可以去捕捉剩下的鱼虾,也叫“寄塘”,塘主不介意。

民间信仰

东涌镇是流散的围垦地,当地居民认为万物有灵,便糅合神佛圣灵,信奉尊神崇拜,以求降福消灾,由此而形成一种民间信仰。有神灵崇拜、神祇信仰、祖先崇拜等。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11日,东涌镇入选“2018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

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东涌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20年7月29日,东涌镇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12月9日,获评2018至2020年度“广东省文明村镇”。

2021年6月,南沙区东涌镇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党支部被中共广州市委授予“广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

2023年3月,入选首批广东省儿童友好示范镇(街道)名单。

2023年10月20日,入选“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118。

2023年11月,入选“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