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3 09:22
中华曙猿是一类体形很小的灵长类。(学名:Eosimias sinensis)生活于始新世中期,中华曙猿是已知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中最早的一种。它是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林一璞、齐陶等人在江苏溧阳上黄镇发现的,属类人猿亚目曙猿科的曙猿属,也是已知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中最早的一种。中华曙猿的化石材料仅仅是一块带有三颗牙齿的右下颌骨残段以及一些零散的牙齿等,但是,它的时代为45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中期,比法尤姆的高等灵长类早了将近1000万年;它向人们暗示,高等灵长类的起源地更可能是在东方、在中国。所谓“曙猿”,意思就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
1985年,他将这些化石提供给本所的老第三纪哺乳动物专家齐陶。齐陶鉴定出其中的一些牙齿与在内蒙古发现的古鼷鹿牙齿相类似,从而判断拥有这些牙齿的动物生活的时代应该是早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至2400万年之间)。随后,齐陶等研究人员又赴该地考察并发表了初步研究报告,报道了卢氏细齿兽和洛河卢氏兔等动物化石,并据此将上黄老第三纪哺乳动物的时代确定为中始新世中期的伊尔丁曼哈期-沙拉木伦早期,距今4500万年左右。齐陶在随后的几年里坚持在上黄进行野外工作,发掘出了大量的化石,并将之命名为上黄动物群。其中,一些小巧的牙齿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很象灵长类渡过难关,但却保留了许多非常原始、甚至有些象食虫类动物的特征。齐陶的研究引起了美国同行的注意。从1992年开始,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玛丽·道森女士和古灵长类学家克里斯托弗·毕尔德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齐陶、王伴月、李传夔、郭建崴组成了联合研究小组,对上黄地区及相关地区开展了进一步的野外考察,对富含灵长类的上黄动物群及相关动物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随后的工作发现了至少4个种类的高等灵长类,其中一种被命名为中华曙猿,另外三种在当时则因为材料尚不充分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中华曙猿发现于江苏溧阳市上黄镇水母山,与“上黄动物群”伴生,该动物群包括12个目共60余种动物,以小型动物为主,包括灵长类、有袋类、食虫类和翼手类等,时代为中始新世,距今约4500万年。上黄发现的灵长类动物分为低等灵长类和高等灵长类,低等灵长类有兔猴科、始镜猴科及眼镜猴科。高等灵长类则是一个新科一曙猿科,属型种为中华曙猿。中华曙猿和其他原始高级灵长类相比,具有很多原始的特征,例如保留了一个未愈合的下颌联合部,2齿上具有突起的下前尖,齿的下后尖位置相当靠后,齿尖低于下原尖等等。同时根据现生灵长类齿对动物个体大小的恢复方法推断。
形成这种特殊的岩石结构的原因是约在6500万年前,这里曾经发生一次地下岩浆活动,但由于岩浆没有拱出地面,却把地表3亿年前形成的石灰岩拱裂了,于是许多哺乳动物的骨骼因水流等自然力的作用,便在洞中堆积聚集,到了199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又邀请了美国的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专家玛莉.道森和克里斯托弗.毕尔德等人前来上黄与我国科技工作者联合进行考察。
从1986年开始,在齐陶教授的亲自指挥下,经过近10年的艰苦发掘,终于在上黄发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一一中华曙猿;同时也发现,上黄就是中华曙猿的发源地。上黄发现的中华曙猿化石是一块下颌骨,下颌骨的一侧还有两颗门齿;专家们分析,这是高级灵长类动物的重要特征。
198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人类学家林一璞先生到上黄镇水母山地区考察时,在不经意间却发现了一些个体比较小的古代动物化石。他回到北京后,把自己在水母山采石场石灰岩裂缝中发现古代哺乳动物化石一事向同所的齐陶教授作了汇报,同时向他展示了与以前在内蒙古发现的鼷鹿牙齿相类似的化石。齐陶教授凭着自己的直觉,立刻意识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
经过仔细观察与研究,他断定,这些牙齿应是早第三纪时期动物的牙齿。1986年初,齐陶教授亲自率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们来到上黄实施野外调查发掘计划,他发现上黄水母山石灰岩堆积有化石的裂缝共5处,这些化石全部由石灰岩所包围。1994年4月,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由中外专家共同撰写的学术论文, 首次向世界透露了中华曙猿是人类的共同祖先及其出现在中国江苏上黄地区这一爆炸性信息。科学家根据发现的中华曙猿第一臼齿化石的齿槽大小, 推算出中华曙猿的体重不过50 克到15 0 克之间。这种可以玩置于股掌之上的小毛猴, 居然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但它毕竟是经过科学家们深入考察与严密论证之后所产生的结论。中华曙猿生活于距今4 5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中期,比法尤姆的高等灵长类动物早了将近l 000万年,是已知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中最早的一种。中华曙猿的化石是20世纪80年代在江苏溧阳上黄镇一个名叫水母山的山中发现的。经过发掘,考古研究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上万块距今大约4 500万年的哺乳动物化石。经清理,这些化石是属于12个目、38科的63种哺乳动物。其中,一些小巧的牙齿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很像灵长类,但却保留了许多非常原始甚至有些像食虫类动物的特征。这一发现引起了美国同行的注意,从1992年开始,中美两国组成了联合研究小组,对上黄及相关地区开展了进一步的野外考察,对灵长类的上黄动物群及相关动物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随后的工作发现了至少4个种的高等灵长类,其中一种被命名为“中华曙猿”。
中美两国专家共同研究认定,中华曙猿是一种高等灵长类动物。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低等灵长类动物,像狐猴等善于跳跃而不用四肢攀爬,但曙猿四肢的骨骼表明它已习惯于用四肢在树枝间攀缘,而这正是高等灵长类动物的明显特征。
1 994年,中国、美国、加拿大三国科学家联合提出了“人类起源在中国”的论断,得到世界不少知名科学家的认同。但是,不少学者在当时就指出,中华曙猿的出现只是孤证,而且中华曙猿相比较非洲的那些早期高等灵长类表现出了许多的原始特征。对此,这些学者认为高级灵长类不可能由中华曙猿进化而来, 自然也就谈不上中华曙猿是人类的祖先。但是不久,中华曙猿作为迄今所知的最早高等灵长类的地位就被其最近的继承者——世纪曙猿——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1 996年,在山西垣曲小浪底工程热火朝天进行的时候,一支中美科考团在抢救性挖掘现场发现了世纪曙猿化石,世纪曙猿比中华曙猿略大,生活在距今大约4 0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最晚期。在一系列性状上,它都显示出属于高等灵长类的特征,显示了与古老的始镜猴类的相似性,从而为高等灵长类始镜猴起源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因此它被命名为世纪曙猿。
1999年,一个由法国科学家为主组成的研究小组在缅甸发现了中始新世晚期的新属种邦塘巴黑尼亚猿。邦塘巴黑尼亚猿年代与世纪曙猿年代相当,晚于中华曙猿。这三种化石记录及其年代显示,中华曙猿不仅确实是目前所知道的类人猿亚目的最早代表,而且在它出现后不久,曙猿科就可能发生了在东亚地区的散布,以及从东亚向东南亚地区的散布。
2000年,中美科学家在具有世界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联合发表论文,认为曙猿化石在江苏溧阳和山西垣曲的相继发现,表明包括人类及其近亲——猿和猴子在内的高级灵长类——的起源,应确定在4 500万年前左右的东亚。至此,由中华曙猿的发现引发的对高等灵长类动物非洲起源论的挑战,似乎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但最终由于缺乏化石来证明非洲猿是从中国迁移而来的,“人类起源在中国”学说只能与“人类起源在非洲”相对峙。
1994年,齐陶教授和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托弗.毕尔德、玛莉·道森将这一发现写成《华南中始新世裂隙堆积中之新的灵长类动物群》一文,并在英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在上黄发掘出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中华曙猿及其共生的上黄动物群化石分属63种哺乳动物,它们均生活在45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在这一重大发现之前,世界上高级灵长类动物仅在埃及的阿尔及利亚有发现:因此,学术界一直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高级灵长类动物源于距今3600万年的北非。上黄的中华曙猿要比北非早800万到1000万年,因此,中华曙猿是世界上已知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中最早的,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灵长类动物的发源地在中国的溧阳,不在北非。上黄的发现引起中外专家的极大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的发掘者之一贾兰坡教授说:“上黄动物群,特别是高级灵长类祖先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北京人的发现媲美,这是我国20世纪古生物学上又一极为重要的发现。”
在中华曙猿化石发现以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化石发现于北非法尤姆地区,生活
年代距今约3500万年;同时,由于现在公认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南方古猿起源于非洲,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现代人起源地也是在非洲。曙猿的发现,首先说明了曙猿是类人猿起源的可能,其次也把类人猿出现时间向前推进1000万年。1994年,中、美、加三国科学家联合提出了“人类起源在中国”的论断,得到不少世界知名科学家的认同。但是,不少学者在当时就指出,中华曙猿的出现只是孤证,而且作为低等灵长类,因为中华曙猿相比较非洲的那些早期高等灵长类表现出了许多的原始特征,对此,这些学者认为高级灵长类不可能由中华曙猿进化而来,自然也就谈不上中华曙猿是人类的祖先。
中华曙猿作为迄今所知的最早高等灵长类的地位就被世纪曙猿进一步证明了。1996年,在山西垣曲小浪底工程热火朝天进行的时候,一支中美科考团在抢救性挖掘现场发现了世纪曙猿,世纪曙猿比中华曙猿略大,生活在距今大约40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最晚期。在一系列性状上,它都显示出属于高等灵长类的特征,显示了与古老的始镜猴类的相似性,从而为高等灵长类始镜猴起源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因此它被命名为世纪曙猿。
类人猿亚目的最早代表
1999年10月,一个由法国科学家为主组成的研究小组在美国的《Science》杂志上报道了他们发现于缅甸中始新世晚期邦塘哺乳动物群的类人猿亚目曙猿科的一个新属种邦塘巴黑尼亚猿(Jaeger et al.,1999)。邦塘哺乳动物群的年代与产世纪曙猿的那读期山西垣曲寨里哺乳动物群相当,晚于产中华曙猿的伊尔丁曼哈期-沙拉木伦早期江苏溧阳上黄哺乳动物群和产世纪曙猿相似种的沙拉木伦期山西垣曲上河哺乳动物群。作为进化史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家族,曙猿科迄今为止的这两属三种化石记录及其年代显示,中华曙猿不仅确实是目前所知道的类人猿亚目的最早代表,而且在它出现后不久,曙猿科在沙拉木伦期到那读期就可能发生了在东亚地区的散布以及从东亚向东南亚地区的散布。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曙猿与非洲的早期高等灵长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高等灵长类起源
就在缅甸的邦塘巴黑尼亚猿在关于早期高等灵长类起源问题上又掀高潮的时候,中美科学家在2000年3月16日出版的英国的《Nature》杂志上又发表了一篇科学论文,表明曙猿是一个十分原始的高等灵长类家系的成员,这个家系延续到今天的成员包括猕猴类、猿类和人类(Gebo et al.,2000)。
现生的灵长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适应环境——常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的树干上和树枝上。
不少低等灵长类改善了它们跳跃和攀爬垂直树干的能力,而猕猴类则趋向于在树枝的端部用四只脚行走。新发现的曙猿踝骨表明,它们已经像现生的猕猴类一样更喜欢在树枝端部用四足行走了。中华曙猿的发现涉及到高级灵长类起源的生物地理中心问题,非洲始新世高级灵长类的发现强调它们的古老性,导致有人推测高级灵长类可能起源于非洲大陆,而上黄的中华曙猿的原始特征和久远年代至少也可说亚洲的东南部也是一个早期高级灵长类演化的重要舞台,在没有进一步的古生物证据之前,高级灵长类起源于亚洲而不是非洲的可能性不能被否认。
填补间隙
曙猿的发现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比如,曙猿是怎么进化为人类的。它们是迁徙到了非洲进化为人类,再从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还是在中国所处的东亚大陆上持续繁衍,直到进化为人类?研究400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成陆时的动物迁徙,以发现从曙猿到非洲法尤姆高等灵长类过渡的中间环节,建立起北非高等灵长类以及其他高等灵长类的系统关系,将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又一难点。2000年初,法、缅两国科学家在缅甸仰光附近的旁当地层,又发现了同科不同属的曙猿化石。这些发现与江苏溧阳的“中华曙猿”及山西垣曲的“世纪曙猿”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它大大拓展了曙猿的地理分布范围。这表明,曙猿在4500万年前活动范围,至少达到这三个地点所组成的大三角区域。因此考古学家推测,在中国华南、西南一带还有发现这类化石的可能。发现的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漫长的道路。中华曙猿为“猴类、猿类和人类的共同祖先起源到底在何处”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希望。
填补间隙研究者之一克里斯托弗.毕尔德博士说:“这一发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填补了人类化石记录和他们最近的亲戚之间的一丰词条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