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7 17:17
公元907年唐朝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古人讲求诗礼传家,无论哪朝哪代,都把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书院”也应运而生。书院的兴起受到了禅宗丛林的影响。首先,从功能上看,书院和寺院性质相似,均是以教育生徒为特征,以传道授“业”为目的,是具有自发性的教育组织。丛林为禅宗佛教徒潜心求道之所,而书院在理学家的精心经营下,也成为传承儒家“道统”的场所。其次,书院的产生与晚唐五代士子读书寺院之风具有直接关系。士子在幽静偏远之寺院静心读书已经形成传统,这对书院选址很有启发,宋代书院便多建于风景秀丽之名山。再次,许多书院是在寺院的旧址上扩建或新建的,如宋初岳麓山寺庙林立,僧人智漩等“念唐末五季湖南偏僻,风化陵夷,习俗暴恶,思见儒者之道,乃割地建屋,以居士类”,岳麓书院便肇始于此。因此之故,书院建筑也多仿自丛林。
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市睢阳区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邮票所选书院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五代后晋时期,宋州虞城(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通儒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创办睢阳学舍。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兼妹夫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戚同文病逝后,学校一度关闭。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富豪曹诚,出资三百金扶持戚同文的孙子戚舜宾,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将书院发展壮大,聘戚舜宾为主院,以曹诚为助教。
北宋立国初期,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当时睢阳学舍的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天下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宋州求学者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其中就有那位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这是范仲淹在执掌应天书院时所作的《南京书院题名记》,足见当年应天书院的博雅学风和恢弘气势。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二月二十四日,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是为州县兴学之始。庆历三年(1043年)十二月,诏赐应天府书院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应天书院成为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应天书院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人才辈出而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天下庠序,视此而兴”。“宋兴,天下州府有学始此”。元代赵孟瞓更是在《义学记》中道:“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1998年,国家邮电部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这里创建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被毁。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学术传统。元承宋制,书院办学继续发展,规制日趋完备。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岳麓书院几百名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
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延祐元年(1314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至正十八年(1368年),岳麓书院毁于战火。宣德七年(1432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成化五年(1469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弘治七年(1494年),长沙府通判陈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部队进攻长沙,与明朝官军进行激战,书院在混战中被毁。
康熙七年(1668年),巡抚周召南下令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长沙,刚刚修好了才4年的岳麓书院即兴即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置膏火田数百亩,并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军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史称“书院毁半”,随后院长丁善庆率诸生捐资又逐次修复。同治七年(1868年),巡抚刘昆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
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1938年4月,日本战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1941年4月,日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修复。1981年,岳麓书院开始大规模修复工程,1986年10月,在历经5年大修后,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参观。1988年,岳麓书院(清代)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岳麓书院内设有博物馆,藏品丰富。
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洛阳人李渤担任江州刺史,在此建成“庐山学馆”,因此处四山环合,俯视似洞,李渤又在养了一头鹿,得名“白鹿洞”,以本道为洞主,执掌教授。南宋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朝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江西重要文化摇篮。
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后又与江西吉安的白鹭洲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合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南宋理学家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
宋太宗皇帝太平兴国二年(978年),知江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学徒常数千百人,乞赐《九经》肄习。诏国子监给本,仍传送之。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礼部郎中孙琛为了振兴白鹿洞书院事业,苦心经营,原故址上修建了十间房屋,并定名为:“白鹿洞之书堂”。
南宋淳熙六年,朱熹任南康知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奏请孝宗批准赐“白鹿书院”额及御书,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兴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还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此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
清朝时期,康熙赐给白鹿洞书院匾额及古书后,南康知府周灿向皇帝请建了两座两层建筑。
宣统二年(1910年),白鹿洞书院改为高等林业学堂。
1988年,白鹿洞书院(清代)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时,此处始有建筑,名叫嵩阳寺。唐代改为嵩阳道观。唐朝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
五代后周,始改建为书院。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改为“太室书院”,赐印本《九经》。宋景祐二年(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
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范纯仁等很多名儒。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九卷至二十一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完成的。
北宋末年,嵩阳书院因战乱被废。
清康熙年间重建。
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应天、岳麓、白鹿、嵩阳
与朱熹、张栻并称南宋“东南三贤”的理学家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最早提出,河南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当属“天下四大书院”,这是四大书院的最早出处。
南宋另一位著名学者王应麟撰《玉海》附和吕祖谦的说法。宋末著名学者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职官考》中,也采用了吕祖谦的说法。
◎应天、岳麓、白鹿、石鼓
宋末学者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学校考》中,作了改动,列石鼓书院而去嵩阳书院。以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为“天下四书院”。
◎徂徕、岳麓、金山、石鼓
南宋学者范成大在其《骖鸾录·衡山记》一书中,把山东徂徕书院、江苏金山书院(又称茅山书院)、湖南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并称为“天下四书院”。徂徕和金山创办时间较晚,地位以及影响力也不如上述其它书院。徂徕书院的创办人孙复和石介都求学、毕业于应天书院,《骖鸾录·衡山记》中却没有应天书院。此说法仅为一家之言。
●应天书院
五代后晋时(936年),宋州虞城县(今河南商丘)通儒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在宋州宋城县创办睢阳学舍,聚众讲学。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兼妹夫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戚同文病逝后,学校曾一度关闭。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宋城县(今河南商丘)富豪曹诚,在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三百万金,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以曹诚为助教,重新建立了书院。“博延众生,讲习甚盛”,愿以学舍入官,真宗皇帝大为嘉叹,“面可其奏”,下诏表彰,端明殿学士盛度“文其记”,前参知政事陈尧佐“题其榜”,赐名“应天府书院”,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
●岳麓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首度创建书院,以待四方学者。李允则来为州,请於朝,乞以书藏。方是时,山长周式以行义著。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召见便殿,拜国子学主簿,使归教授。宋真宗诏赐书院“岳麓书院”额,增赐中秘书。
●石鼓书院
唐朝元和(806年 - 820年)年间,衡州秀才李宽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为“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在此悉心读书,为石鼓书院之雏型。
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光义赐“石鼓书院”匾额。
北宋宋景祜二年(1035年),朝廷赐“石鼓书院”敕额。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圣地。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
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
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
五代后周时(951-960年),登封嵩山创办“太乙书院”。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改“太乙书院”为“太室书院”,赐印本《九经》。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宋仁宗改“太乙书院”为“嵩阳书院”,并赐额。
●白鹿洞书院
五代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李渤在白鹿洞建学馆,以本道为洞主,掌其教授。
宋太宗皇帝太平兴国二年(978年),知江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学徒常数千百人,乞赐《九经》肄习。诏国子监给本,仍传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