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

更新时间:2024-10-21 10:34

宁夏回族自治区(英文名: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简称“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首府银川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5个地级市,共9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1个县;人民政府驻银川市解放西街361号。截至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为6.64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29万,所讲语言北部川区话属于兰银官话,南部山区话属于中原官话。

名称衍变

元朝西夏后,以平定西夏、稳定西夏、西夏“安宁”之意,取名“宁夏”,一直沿用迄今。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迹表明,远在距今3万年前后,宁夏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

时期,称为胡(北狄)、羌(西戎),后又有称为猃狁(熏育、荤粥)的游牧部落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南部属秦,其余地区分别为义渠、乌氏、昫衍诸戎部族的聚居地。义渠国和秦国关系并不和谐,时常发生冲突。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灭义渠诸戎国,将三陇大片土地并入秦国,归北地郡管辖,宁夏全境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兵北逐匈奴,在宁夏屯垦,沿黄河置县,开创了移民开发引黄灌溉农业的历史。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后,建立中央政权,宁夏属北地郡。郡治在甘肃宁县。秦朝还在宁夏北部设立浑怀障(今银川兴庆区月牙湖乡南)和神泉障(今吴忠利通区西南部)两处军城,并开始在沿黄河东岸地区进行屯垦,这是宁夏北部地区的第一次移民开发。

西汉时将北地郡治往今甘肃环县。固原设安定郡。宁夏分属北地郡和安定郡。东汉将安定郡治移现今甘肃镇原县,将北地区郡治移现今吴忠市利通区西南。

西晋末年,匈奴人赫连勃勃于407年~431年建立地方政权,自号夏,以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境)为都域,宁夏属其管辖范围。

北魏孝文帝平定三齐,于太和初年(公元477年),又将历下(今山东济南)居民迁至薄骨律镇境内,筑历城(今宁夏银川兴庆区月牙湖乡南)以屯居。

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迁2万户于丽子园,置怀远县和怀远郡,是为今银川市的前身。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重新划分了地盘,宁夏分属平凉郡、灵武郡、盐川郡和安定郡。

唐朝分全国为十道,宁夏属关内道。唐王朝在灵州(今灵武市西南)设大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军和回纥密合,在贺兰山北大败突厥薛延陀部,威慑北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太子李亨进入宁夏,次年在灵武郡(灵州一度改郡)登基继承帝位,即唐肃宗。升行都灵武郡为灵州大都督府,诏郭子仪任兵部尚书,兼灵州大都督府长史,率5万大军来陪都勤王。随后又广借吐蕃、回纥、大食等部兵力聚集于朔方。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

宋朝立国以后,割据于陕北的党项部崛起,经过其首领李继迁、李德明和李元昊祖孙三代半个多世纪的顽强战斗,并在辽国的支持下,于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攻占灵州(今吴忠利通区西北),迁党项首府于此,改灵州称西平府。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再迁河西怀远镇(今银川),改称兴州,以为夏国都。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李元昊继夏国王位后,为开国称帝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如:改宋朝年号为显道;放弃李、赵赐姓,改用党项姓氏自号“嵬名氏”,更名为“曩霄”;废除宋、辽所颁封号,按党项语自称“吾祖”(又作“兀卒”)意为“青天子”;袭用简化的唐宋礼仪、音乐和典章制度,严令“国中悉用胡礼”,官民一律秃发、耳垂重环,并“改大汉之衣冠”;命野利仁荣创制“国书”(西夏字),设立“蕃学”;等。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国号大夏(史称“西夏”)。都城设在兴庆府(今银川市)西夏国势颇盛,前期与宋、辽,后期与宋、金成鼎足之势。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蒙古灭夏,蒙古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蒙古大将浑都海在六盘山发动叛乱,祸及整个西北,使得宁夏处境雪上加霜。蒙古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在西夏故地设立西夏中兴等路省。宁夏建省之初,任命粘合南合为中书左丞充行省首任最高长官。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罢省,改立西夏宣慰司,再改西夏惠民局。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立元朝,恢复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旋改行中书省),十年(公元1273年)再罢行省,十八年(公元1281年)移建甘州行中书省,治甘州(今甘肃张掖),辖地同前中兴省。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降为甘肃省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甘省分治分解为甘肃、宁夏二省,次年再撤宁夏省,改为宁夏府路归隶于甘省。元末,宁夏省重新恢复,直至元亡。

明清时期

初在宁夏设府。曾增设宁夏左屯卫,中屯卫和前卫、中卫、后卫。后改设宁夏镇和固原镇,长城沿线设九个防区,称九镇,为明代边重镇之二。

1648年,清朝在宁夏设巡抚,属陕西布政司,下制卫所,宁夏为准省级。后撤,改宁夏府,下设州县,归属甘肃,但又升宁夏总兵为提督,继增置满营将军府于宁夏,仍不失省级格局。

1911年6月,同盟会在西北的革命组织派人来宁夏发展同盟会员,建立革命组织。同年11月17日晚,起义军占领了灵州,宣告起义成功。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中华民国,改府为道。因右为朔方,改为朔方道。1913年,又改回宁夏道。1928年10月17日,民国中央政府第159次会议决议,设宁夏省。全省面积约27万4910平方千米。1929年,宁夏建省。辖朔方道八县外,将阿拉善、额济纳划入。又将阿拉善之巴格的磴口划置磴口县。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仍沿用宁夏省原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4年,撤销宁夏省,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地区并人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辖原属甘肃省的银川专区、吴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泾源、隆德2县。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5个公社并人宁夏。1979年,这些地区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2009年12月15日,宁夏成为中国5个“省直管县”试点省区之一,同心县、盐池县列为吴忠市扩权强县试点县。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处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总面积为6.64万平方千米。从地理位置看,宁夏在中国东、中、西三大带划分中,位于中部、西部过渡区,是西北地区距离华北最近的省(区),区位优势明显。

气候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内陆,位于中国季风区西缘,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最南端的六盘山区属半湿润区,卫宁平原以北属干旱区,其他地区为半干旱区。宁夏全年各地年平均气温为6.9℃~11.5℃,大部地区较常年偏高0.5℃~1.6℃,自南向北递增;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7.3℃,最热月(7月)为22.4℃。年降水量在167.2~618.3毫米之间,自南向北递减,且大都集中在夏季。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北部气候干爽,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晴朗天气达30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约3000小时;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近3400℃·天,气温日较差达13℃左右。贺兰山脉绵亘于宁夏西北部,既削弱了西北寒风的侵袭,又阻挡了腾格里沙漠流沙的东进,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也是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地质

宁夏回族自治区最早可见新太古代海相碎屑岩与火山岩,形成时间距今约25亿年。至中元古代受武陵运动影响,地壳褶皱隆升。一直到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华北古大陆沿南北走向产生断裂,为贺兰裂谷雏形。震旦纪时期全区海退,地壳抬升隆起为陆地。此后全区经历了晚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中志留纪1.1亿年的海侵运动影响,沉积了大量的碳酸盐岩。晚志留纪时期海水渐退,滨海近岸形成大量红色碎屑岩。泥盆纪中期时,宁夏中南部形成了大量陆相红色碎屑岩。此后宁夏区经历了约0.8亿年的海侵时期。至晚石炭世,受暖湿气候影响,煤系地层初具规模。二叠纪时本区沉淀了陆相含煤地层,至此,宁夏地区C-P煤系地层基本形成。至三叠纪时受海西运动影响,全区发育了贺兰山山间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局部受沉积物中有机质影响,形成生油层位。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燕山运动导致强烈的构造变动,生成了侏罗纪煤系地层及铜砂、石膏石盐等矿物资源。新生代时期,全区气候炎热,造就了火石寨丹霞地貌。

地形地貌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块、阿拉善台块与祁连山褶皱之间。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大地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宁夏南部的六盘山自南端往北延,与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分隔为二。东侧和南面为陕北黄土高原与丘陵,西侧和南侧为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间与平原交错。卫宁北山、牛首山、罗山、青龙山等扶持山间平原错落。北部地貌呈明显的东西分异。平原西侧,贺兰山拔地而起。东侧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余米,前缘为一陡坎,是宁夏向东突出的灵盐台地。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貌大体可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洪积冲积平原和六盘山、罗山、贺兰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征,还可分为南部暖温带平原地带,中部中温带半荒漠地带和北部中温带荒漠地带。全区从南向北表现出由流水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的特征。根据自然特点和传统习惯,一般把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利通区、青铜峡等市县的引黄灌溉区称为宁夏北部;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两县和灵武、中卫的山区以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北部称为宁夏中部;把固原市的固原、西吉、隆德、泾源、彭阳5县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南部山区称为宁夏南部。

宁夏有名的山地有贺兰山六盘山。贺兰山绵亘于宁夏的西北部,南北长200多千米,东西宽15~60千米。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达3556米。既削弱了西北寒风的侵袭,又阻挡了腾格里沙漠流沙的东移,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山中有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山麓部分,1500米以下为荒漠草原带;1500米以上出现覆盖度较大,草本植物生长较高的山地草原及旱生灌丛带。大约2000米以上,有以云杉、油松等为主要成分的森林。森林带以上,有一定面积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是较好的夏季牧场。贺兰山的山脊是中国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分界线。山岭中间,也有一些较低矮的山口,成为东西交通要道。其中三关口是银川通往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六盘山古称陇上,位于宁夏的南部,耸立于黄土高原之上,是一条近似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脉。主峰位于和尚辅以南的美高山,海拔2942米,山势高峻。山路曲折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六盘山因此而得名。山腰地带降雨较多,气候较为湿润,宜于林木生长,有较繁茂的天然次生阔叶林,使六盘山成为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的一个“绿岛”,也是宁夏重要的林区之一。

宁夏平原海拔1100~1200多米,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黄河自中卫入境,向东北斜贯于平原之上,河势顺地势经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于自流灌溉。宁夏平原以青铜峡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青铜峡口以南叫卫宁平原比较狭窄,宽仅2~10千米。坡度较大,利于灌溉、排水方便。地面径流及地下水均可顺利排入黄河。地下水位较低,土壤盐渍化现象较少。青铜峡以北的银川平原,地形开阔,有的地方达40千米以上。尤以黄河以西的地区。平原面积较广。此处坡度较小,引水方便,排水欠佳。

宁夏南部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厚的地方可达100多米,大致由南向北厚度渐减。六盘山主峰以南,流水切割作用显著,地势起伏较大,山高沟深。六盘山以北降水少,流水对地表切割作用较小,除少数突出于黄土瀚海之上、状如孤岛的山峰之外,一般为起伏个大的低丘浅谷,相对高度在150米左右。有河流流过的地方,经河流的冲积,形成较宽阔的河谷山地。

在黄土丘陵区以北、银川平原以东,即灵武市东部和盐池县北部的广大地区,为鄂尔多斯高原的一部分,是海拔1200~1500米的台地。台面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较多。西部低矮的平梁与宽阔谷地相交错,起伏微缓。谷地里散布盐池、海子,生产食盐、芒硝等盐类矿点。台地区降水少,地下水埋藏深。水质差,水分条件不好。

水文水利

截至2024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河流有黄河干流及其支流。境内黄河及其各级支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仅黄河和清水河2条,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有15条。祖厉河清水河、红柳沟、苦水河及黄河两岸诸沟位于黄河上游下段,葫芦河泾河位于黄河中游中段,另外有黄河流域内流区(盐池)、内陆河区(属内蒙古石羊河的中卫市甘塘)。黄河干流自中卫市南长滩入境,流经卫宁灌区到青铜峡水库,出库入青铜峡灌区至石嘴山头道坎以下麻黄沟出境,区内河长397千米,占黄河全长5464千米的7%。多年平均过境水量306.8亿立方米(1956~2000年),是宁夏主要的供水水源。

清水河

清水河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汇入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固原市原州区开城乡黑刺沟脑,集水面积14481平方千米(区内13511平方千米;甘肃省境内970平方千米);河长320千米,左岸支流有东至河、中河、苋麻河、西河、金鸡儿沟、长沙河6条;右岸有双井子沟、折死沟2条。流经原州区西吉同心海原中卫中宁6县(市),由中宁县泉眼山汇入黄河。

苦水河

苦水河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直接汇入黄河的第二大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环县沙坡子沟脑,由盐池县萌城村入境宁夏,流经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区、利通区及灵武市5个县(区、市),截至2021年,涉及17个乡镇5个农场78个行政村7.1万住户28.16万人,河道总长223.8千米(宁夏境内主河道长203千米),流域面积5218 平方千米(宁夏境内4942 平方千米),由利通区古城镇华桥村汇入黄河。

葫芦河

葫芦河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月亮山,截至2024年,区内面积3281平方千米,干流在境内长120千米。左岸有马连川、唐家河、水洛河等8条支流,右岸有滥泥河。流经西吉、固原市原州区、隆德三县后进入甘肃省静宁、庄浪县。

泾河

泾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流经泾源县全域,至平凉八里桥进入甘肃省;向东流经平凉、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陕西长武县,再经彬县、泾阳等地,于西安市高陵区陈家滩注入渭河。截至2020年,泾河全长455.1千米,流域面积45421平方千米,泾河年均径流量2.1亿立方米,惠及宁夏东南部、甘肃陇东、陕西关中等地区32个县市(区)640万人。

截至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国家基本水文站39个,专用水文站194个,水位站144个,雨量站920个,地下水站349个。截至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现有水库327座,总库容25.79亿立方米,其中大(2)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6座,小(1)型水库152座,小(2)型水库138座。有水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42.63万千瓦,其中,青铜峡水电站30.2万千瓦,沙坡头水电站12.03万千瓦,中宁县泉眼山水电站0.4万千瓦;有流量0.2立方米每秒以上的灌溉水渠19857.56千米,衬砌防渗渠道长度14064.57千米;有过闸流量1立方米每秒以上水闸1543座,其中,中型16座,小(1)型111座,小(2)型1416座。

此外,境域内还有宁夏引黄古灌区,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自秦汉开始修建,历经数代,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东干渠、西干渠、惠农渠、七星渠、大清渠、泰民渠、美利渠、羚羊角渠等宁夏引黄灌溉古渠沿用迄今,如今的宁夏引黄古灌区范围8600平方千米,引黄干渠25条,总灌溉面积达到828万亩,为北方之最,排在中国前列。

青铜峡水电站

青铜峡水电站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境内的青铜峡峡谷出口处,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防凌等多种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截至2020年,青铜峡水电站大坝总长为687.3米,坝高42.7米,坝宽46.7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156米,相应设计库容为6.06亿立方米,水库面积为113平方千米。

沙坡头水电站

沙坡头水电站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境内的黄河干流上,于2004年11月份成立,全面负责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的运营管理工作。电站总装机120.3兆瓦,设计年发电量6亿度。电站首台机组于2004年3月26日并网发电,末台机组于2005年5月30日并网发电。

土壤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表明,宁夏土壤面积为494.95万公顷(扣除了城镇、河流、积水湖及大冲沟等非土壤面积),占宁夏总面积的95.6%。其中灰钙土面积最大,为131.81万公顷,占宁夏总面积的25.4%。黄绵土120.51公顷,占23.3%。风沙土59.78万公顷,占11.5%。其他土壤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新积土、黑垆土、灌淤土、灰褐土、粗骨土、盐土、潮土、石质土、碱土、沼泽土、红粘土、泥炭土、亚高山草甸土和灰漠土。

从土壤发生系列来看,黑垆土灰钙土灰漠土占宁夏面积的31.7%;灰褐土、亚高山草甸土占5.2%;潮土、沼泽土、泥炭土占2.6%;盐土、碱土占3.0%;灌淤土占5.4%;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风沙土,粗骨土及石质土占47.6%。

其中黑垆土及黄绵土分布于盐池、同心、海原县及其以南(除泾源县外)。灰钙土及风沙土分布于盐池、同心、海原县及其以北。沼泽土、潮土、泥炭土、盐土及灌淤土主要分布于引黄灌区各县。盐池、同心、固原及海原等县尚有少量潮土和盐土分布。粗骨土,石质土及灰褐土主要分布于山区各县。亚高山草甸土仅见于贺兰(贺兰山)、固原、隆德及泾源(六盘山)等县的山地高峰。新积土则遍布于各县。

自然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主要依赖限量分配的黄河水资。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49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0.73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26.63亿立方米,山丘区4.10亿立方米,与地表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28.59亿立方米,全区当地水资源总量为11.63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4.5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宁夏支流清水河、葫芦河、泽河当地地表水可利用量为3.0亿立方米,北部黄灌区隆水入海补给量与河川基流量之差的可利用水资源量1.50亿立方米。宁夏地处黄河流域,黄河境内长397千米,自古以来用水主要依靠黄河水资源。加上当地地下水利用量1.50亿立方米,宁夏可利用水资源量为41.50亿立方米。

根据2022年发布的中国国土调查结果,宁夏回族自治区耕地1200920公顷,其中,水田153192公顷、水浇地393452公顷、旱地654276公顷;园地90826公顷,其中,果园66913公顷、其他园地2391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211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9872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0388公顷;草地用地1990186公顷;林地981058公顷;湿地25450公顷。

2021年~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完成营造林300万亩,退化草原修复43.87万亩,湿地保护修复45.9万亩,荒漠化治理180万亩,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好转。截至2023年,宁夏完成了5万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国土综合整治,营造林125.3万亩,同时,还治理了90万亩荒漠化土地、28.2万亩退化草、960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土地,保护修复了20.8万亩湿地,森林覆盖率为11.3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6.8%。

2023年8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5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42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2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

截至2022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已发现各类矿产49种(含亚矿种),可供开采的22种,以煤炭为主,次为建材非金属矿产,油气和金属矿产较少。煤炭、石膏、石灰岩等沉积型矿产是宁夏的优势矿产煤炭保有资源量居中国第9位,石膏居中国第3位,水泥用灰岩居中国第14位。全区固体矿产矿区共341处,油气矿区10处。

宁夏回族自治区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各地年平均风速为2.0~7.0米/秒,贺兰山、六盘山是风速最大的两个中心,其次为麻黄山;大武口、平罗一线及西吉,年平均风速最小。宁夏风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最大,秋季最小,冬季和夏季差别不大。风速日变化特征明显,表现为“午后大,清晨小”。

宁夏回族自治区风能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到地形地貌和山地走势的影响,存在三条风能资源较丰富带,分别位于贺兰山脉、香山-罗山-麻黄山、西华山-南华山-六盘山区。

植物资源

截至2021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各种野生植物130科645属190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25种。包括:蒙古扁桃野大豆沙冬青四合木斑子麻黄甘草革苞菊黑果枸杞沙芦草锁阳

动物资源

截至2021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有脊椎动物5纲30目87科471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3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84种。其中鱼纲3目6科37种;两栖纲2目4科8种;爬行纲2目8科21种;鸟纲17目49科320种;兽纲6目20科85种。包括有:岩羊蓝马鸡猎隼马麝等。

截至2023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有自然保护区14个,总面积5356.46平方千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面积4662.98平方千米;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693.48平方千米。

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土高原的中间地带,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东北部,是黄河主要支流清水河与泾河的分水岭。始建于1982年,201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建立最早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截至2022年,也是宁夏唯一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总面积6660公顷。

宁夏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宁夏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海原县境内,是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景观及其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林以及体现森林-草地植被地带性分布的典型自然地段和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呈西北-东南走向,总面积为20121公顷,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是宁夏中南部地区的“绿色水塔”和“天然氧吧”,海原人称南华山为“母亲山”。

自然灾害

由于特殊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宁夏旱、涝、冰雹、大风、霜冻、沙尘暴以及小麦干热风、水稻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经常交替出现。特别是干旱、洪涝、冰雹、大风、霜冻等气象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

2024年2月1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石嘴山市等地出现沙尘暴天气,气象部门发布沙尘暴橙色预警信号,部分地区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强沙尘暴。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宁夏南部地区黄土丘陵区和贺兰山北段矿区,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区及山前、丘陵与平原区过渡地带,地面塌陷分布于全区主要采煤区。

2023年,宁夏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016处,这1016处涉及滑坡439处、崩塌410处、泥石流164处、地面塌陷3处,威胁近1.86万人、12.48亿元生命财产安全。按照行政区划分,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分别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30处、41处、64处、734处、147处。

行政区划

政区

截至2024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5个地级市,共9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1个县。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银川市解放西街361号。

重要城市

银川,简称“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银川市下辖三区两县一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行政区划面积9025.38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96.84平方千米。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90.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0.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4万人;乡村人口49.8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0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2.84%,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女性人口147.1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59%。

银川市共有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15家,3A级及以下旅游景区40家。西部有镇北堡西部影城、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贺兰山岩画、西夏陵、滚钟口风景区等。东部有水洞沟旅游区、黄沙古渡原生态旅游区、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等。市区有承天寺塔、海宝塔、玉皇阁、鼓楼等古建筑,芦荡纵横的典农河、阅海湖、宝湖、鸣翠湖、鹤泉湖等湖泊水系景观。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668938人,占50.94%;女性人口为3533716人,占49.0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83。0—14岁人口为1468004人,占20.38%;15—59岁人口为4760508人,占66.09%;60岁及以上人口为974142人,占13.5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92824人,占9.62%。截至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常住人口72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9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31%。全年出生人口7.3万人,出生率为10.02‰;死亡人口4.8万人,死亡率为6.59‰;自然增长率为3.43‰。

民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生活着汉、回、满、蒙等48个民族。各民族亲如一家、守望相助、手足相亲。截至2022年,宁夏全区各地级市都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语言

宁夏回族自治区方言按地理状况自然区分为两大方言区域,其中,北部川区话属于兰银官话,南部山区话属于中原官话。截至2023年,宁夏方言逐渐形成了一种属于官话范畴的新方言。宁夏方言的构成以“秦晋话”为主,并杂以齐鲁燕赵语、江淮语、甚至吴越川滇语。

宗教信仰

宁夏回族自治区内的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哈萨克族撒拉族保安族等信奉伊斯兰教,汉族中的部分群众信仰佛教基督教道教天主教

宁夏自魏晋始就有佛寺。唐朝时宁夏灵武一带已有不少寺院和僧道。西夏时,曾把佛教定为国教,西夏皇帝多次向宋朝献良马,乞赐佛经。公元1055年,西夏毅宗发数万人建承天寺塔(今银川西塔),藏《大藏经》,并到处修建寺庙。清康熙年间,宁夏境内出现过十八位著名的和尚。宁夏的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也较早。解放时,有天主教堂12座,神父12人(外籍6人,中国籍6人),修女17人,教徒约2000人左右。基督教于1879年传入宁夏,截至2015年,平罗、银川、石嘴山、中卫、中宁等地仍有少数基督教徒。

宁夏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区,伊斯兰教也遍及自治区全境。回族人民在与汉族人民长期相处之中,受到汉族文化及生活的影响,其经济、文化、生活等也逐渐发生变化。他们开办经堂教育,学习汉文化,使伊斯兰教的传播更加广泛,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伊斯兰教在宁夏的主要教派是:格迪目、伊赫瓦尼、哲赫忍耶、虎夫耶和尕德忍耶,他们都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在教法教律上又同属于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自1979年以来,自治区恢复开放了宗教活动场所,开办了伊斯兰教经学院,多数市县成立了伊斯兰教协会。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银川南关清真寺,位于银川市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包括清真寺、伊斯兰教经学院、伊斯兰图书馆、伊斯兰会堂、穆斯林职业培训机构、专家公寓及穆斯林医院等。

宁夏历史上曾有过佛教兴盛的时期。西夏时,曾把佛教定为国教。1055年始建的承天寺(银川西塔)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除西塔外,宁夏历史上著名的古刹还有海宝寺(银川北塔)、中宁大佛寺、牛头山万佛阁、中卫城保安寺(高庙)、平罗武当山寿福寺、姚伏田州塔皇祗寺、灵武马鞍山甘露寺等10余座寺庙。另外,位于固原县北50多千米的须弥山石窟,开创于北魏,是宁夏著名的佛教圣地。这些佛教寺庙和古迹,建国后多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正确执行,不少寺庙已由政府拨专款整修一新,并陆续开放,供人们参观游览和佛教徒们进行宗教活动。

通称的基督教即基督教新教。鸦片战争前后,基督教大批传教士来华传教,1879年传入宁夏。截至2024年,宁夏有平罗县基督教堂等。

天主教传入宁夏时间大体与基督教相仿。1957年,成立“中国天主教爱国会”;1961年,宁夏成立“银川天主教爱国会”。解放初,宁夏共有16座天主教堂,并有神甫12人(外籍6人)修女17人、教徒2000人左右。截至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有银川天主堂、经济桥天主堂等。

经济

综述

截至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初步建立了以“六新六特六优+N”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六新”产业是指新型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数字信息、现代化工、轻工纺织6个重点产业;“六特”产业主要是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6个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六优”产业主要是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会展博览6个重点产业。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实现生产总值5314.9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8.1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87.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99.6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957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04元。

截至2024年1月,宁夏新型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数字信息、现代化工、轻工纺织“六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75%,带动2023年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居中国第二;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产值占农业的73%,带动2023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增长7.5%,居中国第三;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会展博览“六优”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36%,2024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较2023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截至2024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了葡萄酒枸杞牛奶牛肉滩羊蔬菜六个重点产业。宁夏的酒庄酒产量已经上升到中国第1位。同时,宁夏已经建成了中国枸杞研究院和国家枸杞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宁夏主导制定了50%以上的关于枸杞产品的国家标准,开发出了药品食品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等120多种过去没有的新产品,是中国最大的枸杞集散地。宁夏还是中国高端奶牛繁育基地,也是高端乳制品生产基地。宁夏奶牛的存栏超过了90万头,连续5年增速位居中国第一位。生鲜乳产量占到中国市场的10%左右。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播种面积1040.84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0.17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03.35万亩,玉米播种面积585.30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116.16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00.47万亩,油料播种面积45.19万亩,瓜果播种面积96.22万亩,枸杞播种面积39.26万亩,年末果园面积144.16万亩,其中,葡萄园面积47.19万亩。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肉类总产量41.41万吨。其中,猪肉产量8.59万吨,牛肉产量14.42万吨,羊肉产量15.11万吨,禽肉产量3.08万吨。禽蛋产量12.70万吨。牛奶产量430.63万吨。水产品产量17.51万吨。年末全区生猪存栏79.16万,肉牛存栏154.67万头,奶牛存栏91.96万头,羊存栏720.54万只,活家禽存栏1403.23万只。全年生猪出栏103.78万头,下降6.3%;肉牛出栏87.75万头,增长15.2%;羊出栏843.25万只,增长20.1%;活家禽出栏1466.28万只,增长20.6%。

第二产业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产业以工业发展为支撑。煤炭电力、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比重比较大,占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2023年,“东数西算”宁夏枢纽建设全面推进,共建成8个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形成中国首个万卡级智算基地,带动自治区电信业务总量增速超20%,算力质效指数为中国第四、算力资源环境指数为中国第一。另外,宁夏加快建设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新能源装机占比50.8%、清洁能源利用率为97%,建成投产蓝宝石晶片、芳纶深加工等一批高端新材料项目。2023年1-11月,宁夏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3.9%。

2023年,宁夏化工、冶金、有色、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铁合金烧碱煤制烯烃等行业能耗优于标杆水平、产能达30%。同时,宁夏实施“数字+产业倍增行动计划”,建成西北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公共服务平台,实施170个数字农业示范项目、建成两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基地、培育6个跨境电商产业园区。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377.4亿元。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211.6亿元,股份制企业281.7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9.3亿元,私营企业84.0亿元。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102.0亿元,制造业178.2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97.1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91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7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0%。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41.55亿元,增长2.2%。

第三产业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第三产业主要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会展博览6个重点产业为主。宁夏是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拥有沙湖沙坡头镇北堡西部影城水洞沟等5A级旅游景区,正在全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宁夏拥有国家级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和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两个金字招牌,正在建设银川国家物流枢纽与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全国数字供销示范区蓬勃发展;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担保等金融领域合作前景广阔,成功创建全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康养教育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5.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51.75亿元,增长9.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1.71亿元,增长12.1%;金融业增加值385.40亿元,增长6.4%;房地产业增加值198.69亿元,增长0.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85.04亿元,增长9.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72.46亿元,增长3.3%。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2.2亿件,比上年增长16.1%。邮政业完成邮政函件业务200.9万件,包裹业务8.4万件,快递业务量1.3亿件,快递业务收入19.3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16.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6.3万个,其中4G基站3.9万个,5G基站1.7万个。(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73.0万户,比上年增加23.6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813.5万户,比上年增加25.6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20.8亿GB,比上年增长15.1%。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35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79.64亿元,增长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75.31亿元,下降0.2%。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1171.43亿元,下降0.1%;餐饮收入额183.52亿元,增长10.8%。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2.1%,饮料类增长20.0%,烟酒类增长12.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1.5%,化妆品类下降11.0%,金银珠宝类增长16.1%,日用品类下降12.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3%,中西药品类下降0.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5%,家具类下降36.3%,通讯器材类增长41.9%,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5.1%,汽车类增长14.0%。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货物进出口总额205.41亿元,比上年下降4.3%。其中,出口149.81亿元,下降7.0%;进口55.60亿元,增长3.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69.79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出口60.74亿元,下降0.4%;进口9.04亿元,增长137.8%。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新设外商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23家,比上年增长4.6%。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4.13亿美元,增长20.3%。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347.07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329.49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711.84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695.89亿元。

截至2023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上市公司17家,总股本213.46亿股,总市值1859.1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8%。其中,流通市值1763.15亿元,增长82.9%。全年证券交易额12305.17亿元,增长1.8%。年末全区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31家,比上年末下降22.5%。

截至2023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省级营业性保险分公司25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4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财产险收入79.31亿元,增长12.0%;寿险收入123.26亿元,增长20.5%;健康险收入36.30亿元,增长0.5%;意外伤害险收入5.72亿元,下降12.5%。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93.06亿元,增长29.0%。其中,财产险赔付53.20亿元,增长23.2%;寿险业务赔付26.46亿元,增长65.6%;健康险赔付10.62亿元,下降2.1%;意外伤害险赔付2.78亿元,增长29.3%。

截至2023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接待国内游客7004.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0.4%。国内旅游收入651.45亿元,增长114.1%。

经济功能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有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固原经济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开发区、银川综合保税区等经济功能区;还有宁夏中宁工业园区、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宁夏盐池工业园区、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宁夏永宁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是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近60平方千米,现有各类企业1万余家,其中:工业企业3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1家,专精特新企业百余家,国家及自治区级研发创新平台170个,先后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荣誉,是银川市经济发展“主战场”和“排头兵”。

2023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01.4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9.4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1.2亿元,完成“四上”(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企业营业收入1120亿元,突破了千亿元大关。

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宁夏北部,大武口区西南部,规划面积65平方千米,是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石嘴山市工业转型发展的示范区,也是科技创新驱动的引领区,现已形成了以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园内入驻企业20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家。先后被列为国家第一批低碳工业试点园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园区、新材料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3年末,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65所(含小学教学点377所),教职工126848人。全年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1.96%,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5.6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45%。

宁夏大学始建于1958年。1997年12月,宁夏大学与原宁夏工学院、银川师专(含宁夏教育学院)合并;2002年2月,与宁夏农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宁夏大学;2014年4月,宁夏大学中卫校区成立。宁夏大学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西路489号,截至2024年,占地面积2935.54亩,教学实验农场2050.18亩,校舍建筑面积92.4万平方米。在校教职工2718人。面向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956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143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608人,少数民族预科生990人,国际留学生212人。

宁夏师范大学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截至2024年,是宁夏唯一的师范类本科院校。学校有古雁、文苑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92.8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32.2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8.79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7.38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133.61万元。中外文纸质图书114.49万册,数字资源109万种,拥有中外文数据库23个。学校有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41个普通本科专业。有教职工805人,其中专任教师610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6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4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38%,有博士138人,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26%。

医疗

截至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863个,其中,医院220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71个,民营医院14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514个,其中,乡镇卫生院20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44个,门诊部(诊所等)1923个,村卫生室214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04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6个,卫生监督机构24个。年末全区卫生技术人员6573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266人,注册护士30046人。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43499张,其中,医院37414张,乡镇卫生院3639张。全年总诊疗人次5075.12万人次,出院人数140.98万人。

媒体

宁夏广播电视台成立于2004年12月,是整合全区广电资源,由原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宁夏电视台、宁夏有线电视台等21家事业单位、宁夏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等3家产业公司整合组建成宁夏广播电视总台,为自治区党委直属事业单位。宁夏广播电视台内设6个正处级管理机构和13个业务机构,4家下属事业单位,2家集团公司。拥有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电影五大传播媒介。5套广播和5套电视节目覆盖宁夏全境及周边省区;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08万户;宁夏广电网是宁夏最大的新闻视频网站,日点击量达到5万人次左右;电影集团公司是宁夏唯一具有电影生产资质的单位,摄制的《画皮》《冯志远》等影视剧在国内外获奖。

《宁夏日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机关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宁夏日报》有两次创刊经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少有的两次创刊的省级党委机关报。1949年9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宁夏省会银川市,同年,《宁夏日报》创刊,成为中共宁夏省委机关报,并开始启用毛泽东同志亲笔书写的《宁夏日报》报头。《宁夏日报》自1998年起实行自办发行,被中国广告协会授予“全国广告行业文明单位”。截至2017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现有7报、2刊、1网站、1手机报。

科技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登记自治区级科技成果1249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360项,应用技术成果865项,软科学成果24项。专利授权量1036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522件。截至2023年末,有效专利48213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6527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97件。全年商标注册11616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149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0.5亿元。

截至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45个(含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个,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3个,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549个;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含分中心)9个,自治区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01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64个,其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6个。

文化

截至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9个。全年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27个,博物馆75个,文化馆27个,档案馆27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124.52万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实际用户124.52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9%。出版各类报纸7850万份,各类期刊323万册,图书5478万册。2022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130.83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21年增长7.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6%。

体育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比赛共取得金牌65枚,银牌45枚,铜牌32枚。全年有2人获得国际级运动健将等级称号,9人获得国家级运动健将等级称号,309人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等级称号,1035人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称号,8人获得国家级裁判员等级称号,136人获得国家一级裁判员等级称号。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宁夏回族自治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9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2.09万人,减少3.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66.64万,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9.1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97.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2.5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48.51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52.5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18.95万人。2023年末全区共有7.5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6.7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0.8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9.8万人次。全年领取国家定期抚恤金、定期生活补助金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17944人。

环保

截至2023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入境至出境断面水质均为Ⅱ类优,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为80.0%。5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为294天,比例为80.5%。细微颗粒(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3%;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66微克/立方米,增长3.1%。2023年,全区5地市城市区域昼间噪声等效声级为51.4分贝,比上年下降0.3分贝,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二级,总体水平评价为较好。 

交通

综述

截至2024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已拥有航空、铁路、公路等综合交通网络,可实现与外部的互联互通。2023年,宁夏加强陆海空立体交通物流网建设,开通俄罗斯、东南亚及天津港班列,复飞香港、迪拜航线,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扩建项目有效推进,包银高铁宁夏段全线完成铺轨;宁夏民航客运量增长108%,银川火车站旅客发送量突破1200万人次。

公路

截至2021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高速公路重点建设项目有乌海至玛沁高速公路青铜峡至中卫段、银昆高速太阳山开发区至彭阳段、乌海至玛沁高速公路惠农至石嘴山段、乌海至银川高速公路银川南绕城段、S50海原至平川、S20吴灵青北环、S35石空至恩和、S50寨科至海兴段等项目;国省道干线重点建设项目有实施G338线中宁至中卫段、G334线李旺至同心段、G109线惠农至黄渠桥段等普通国省道改造项目,建设省道205线中卫下河沿等黄河公路大桥。

截至2021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7577千米。2023年,宁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100千米、省际出口达到13个,新改建国省道191千米。2023年完成公路营业性货运周转量667.1亿吨千米,增幅排中国第八。宁夏具备条件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实现全覆盖。截至2024年1月,银昆、乌玛国家高速公路项目不断刷新,海平高速、省道205改扩建等10个项目顺利完工。

铁路

宁夏回族自治区铁路有包兰铁路太中银铁路银兰高铁银西高铁中兰高铁。截至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铁路营业里程数为1677.85千米,宁夏高铁重点建设项目有中卫至兰州高铁段、包头至银川段;普速铁路网络重点建设项目有中卫经固原至平凉、银川至巴彦浩特、包兰铁路银川至黄羊湾段、太中银铁路中卫至定边段项目。宁夏火车站有:银川火车站中卫火车站固原火车站、石嘴山南站等。

石嘴山南站,石嘴山南站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南侧,距离城区中心约8千米。石嘴山南站原名青草圈站,始建于1989年。2013年改建后,改名为石嘴山站,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隶属兰州局集团公司银川车务段管辖,是包兰铁路上的一个五等站,办理客运业务。2024年5月,更名为石嘴山南站,此次更名,主要是和当前在建的包银高铁沿线车站名称同步确定,包银高铁在宁夏境内新增惠农南、石嘴山、沙湖站。

航空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用机场有: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中卫沙坡头机场固原六盘山机场

中卫沙坡头机场是宁夏第二个民用机场,是陕、甘、宁、青第14个机场,是中国的第160个民用机场。开航后,安全和运行委托西部机场集团管理,成立宁夏机场中卫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卫分公司”)。2011年底,中卫市人民政府与西部机场集团签订协议,自2012年1月1日起,中卫机场移交西部机场集团,正式由西部机场集团进行管理。

中卫沙坡头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跑道长2800米,宽45米,飞行区指标为4C级,位于中卫市区西北方向,距市区约9千米,距5A级沙坡头景区15千米。机场配备先进的航行管制、航空气象、通信导航、除冰雪设施(除冰车、吹雪车)和助航灯光系统。可满足波音737、空客320系列及以下机型的起降,保障能力在中国支线机场中处于领先水平。截至2019年,中卫沙坡头机场已有华夏航、联航、川航、天津航、长龙航等航空公司运营着中卫至西安、重庆、北京南苑、成都、海口、杭州等城市的航班。

水运

截至2017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水路运输企业22家,水路运输从业人员约2100名,在册船员1145名。区内沿黄河15个县(市、区)共设置营运性渡口12道,另有浮桥6座。全区共有各类船舶和水上浮动设施1000余艘(架),其中纳入法定检验的667艘(架)。船舶种类主要有车客渡船、浮桥承压舟、拖轮、采砂船和旅游客船(包括普通旅游客船、快艇、摩托艇、水上飞机等)。

2022年,宁夏中卫沙坡头水上客运旅游航线(沙坡头景区黄河楼码头——双狮山码头航线)和黄河大峡谷水上客运旅游航线(吴忠港——大禹文化园——吴忠港航线)分别入选特色文化游和自然景观游精品航线。

公共交通

截至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乡镇通公交率达65.3%,灵武市、平罗县、盐池县、吴忠市利通区被交通运输部列入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实施农村公路路况提升工程4671千米,打造17条特色农村路,常住人口2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99.5%,农村公路质量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区新增新能源公交车615辆,新能源更新率达100%、占比达65%,新增纯电动巡游出租车605辆。

宁夏银川有云轨1号线运营,全长5.67千米,位于银川花博园,于2017年8月31日,正式建成通车。

管道运输

截至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管道运输项目有西气东输三线、四线等国家项目建设;银川至吴忠、银川至石嘴山、盐池至银川等天然气管道建设;天然气管线向海原、泾源、隆德等未通气县延伸项目。截至2023年初,银川环城高压管道实现闭环,银石线管道直达石嘴山市平罗县、银吴线延伸到吴忠市利通区,构建起银川、石嘴山、吴忠天然气互联互通大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盐池至银川天然气管道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带动盐池、宁东、灵武及银川周边能源补给。截至2023年6月,西气东输途经宁夏地区共有7条长输管道,其中5条途经中卫压气站,另外两条是向银川供气的兰银线及长宁线。

人文

综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得黄河灌溉之利,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宁夏美食有烩羊杂碎、生氽面等,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还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3818处,非遗资源5667项,及各种当地特产。

饮食

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各族人民,以食大米和春小麦磨制的面粉为主,回族的清真食品,除清真菜系外,还有清真蛋糕、月饼、饼干、芝麻酥饼、夹心面包,清真牛、羊、鸡、兔、鱼肉罐头,肉干以及豆制品,奶制品,糖果及面食等。传统面点如油香、麻花、干粮馍、糖酥馍、锅盔、馄馍、千层饼等,以炸、烙、烤、蒸见长,具有咸甜酥脆软、色泽分明等特点。

习俗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人民聚居地,有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习俗,还有社火、转九曲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社火

民间社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悠久。其中的祭祀仪式和歌舞活动,也意在析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在宁夏盐池、隆德、中卫等地,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后,过年的气氛就会越来越浓厚,三十日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拜年。民间社火以及相关的春节民俗活动也伴随着年味拉开了序幕,并成为当地人文化历史、增强老百姓乡土情结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

隆德的高台马社火是宁夏民俗文化中一颗明珠。“高台马社火”是将支架上装扮的高台社火和在马背上演出的马社火二者有机结合形成,集戏曲故事、绘画、纸扎、铁艺锻造、力学等为一体,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高台社火通常由10岁左右的小孩身着戏装,浓妆艳抹,扮成戏剧人物,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和工艺美的特点,视觉上造型结构巧妙,而且惊险刺激,被称为凝固的戏剧、活动的雕塑。表演者不但要胆大心细,还必须懂戏曲、会骑马。

转九曲

转九曲也叫游九曲,又称“转灯”,是流传于盐池民间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九曲又称“九曲黄河龙门阵”,是从古代兵家布下的一种易守难攻的阵法演变而来,因其阵像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而得名。“九曲阵里走一走,轻松活到九十九”,因此,不论男女老少,在元宵节期间都要争着去转九曲,为的就是期望消灾免难,人畜平安。

艺术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艺作品著名的有:现实题材新编现代戏《花漫一碗泉》、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原创音乐剧《花儿与号手》、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狗儿爷涅槃》、《花儿声声》等。

2017年末,宁夏京剧团推出现实题材新编现代戏《花漫一碗泉》。该剧讲述的是治沙造林的故事,围绕沙漠中人们与自然抗争,顽强治沙的故事展开,治沙英雄们通过努力,终于实现并继续实现着“人进沙退”的精神。《花漫一碗泉》先后参加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展演、2022年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展演。

《闽宁镇移民之歌》讲述了发生在宁夏固原山区一个贫困小山村——喊水村的移民故事,这里十年九旱,滴水如金。为了使村民尽快脱贫致富,政府决定将这个村整体搬迁到自然条件较好的黄河金岸边的闽宁镇。在村支书田广才和福建对口帮扶干部杨虎的带领下,生活无着落的孔聪明与几十年的“老冤家”于大伯、孔奶奶等村民化解矛盾、和谐相处,满怀憧憬在闽宁镇迎接幸福的新生活。《闽宁镇移民之歌》以小视角折射大社会、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不仅让人们看到了精准脱贫的成果,看到了农民命运的改变,而且让人们看到了农民精神面貌的更新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该剧入选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秦腔《花儿声声》是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2012年创排的一出大型原创现代戏。该剧目以“花儿”为主旋律,以缺水与找水为主线索,讲述了一段因缺水而整体搬迁的现实事件,塑造了一代“花儿王”杏花的动人形象:对祖祖辈辈生活热土的难舍难分,与两个优秀男人的生离死别。该剧先后获得了第六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剧目金奖、中国戏曲学会奖、2011—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榜首、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第十四届文华大奖、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特产

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名的地方特产有盐池黄花菜、西吉马铃薯、沙坡头苹果、彭阳杏子、宁夏大米、宁夏枸杞、宁夏菜心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有非遗资源5667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28项,已公布的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名录7批289项,每2年申报评审1次。列入市级代表性项目名录363项、县级代表性项目名录450项。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甘、青、宁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个民族,并一律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种,通称“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又称“少年”。其传唱分日常生产、生活与“花儿会”两种主要场合。“花儿会”是一种大型民间歌会,又称“唱山”。

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是广泛传唱于宁夏回族聚居区的一种代表性民歌体裁。它继承了陇山地区古代山歌(徒歌、相和歌、立唱歌)的某些特征。《诗经·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即其先声。宁夏回族花儿的代表曲目有《黄河岸上牛喝水》《看一趟心上的尕花》《花儿本是心上的话》等。

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宁夏回族乐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艺、制作工艺和弹唱艺术。回族乐器“把式”(高手)可以用交叉颤指在高音哇呜上吹出其乐器难以出现的华彩。回族艺人制作的回族乐器似牛头,似小羊,其上装饰着回族的艺术图案、线条,雕刻着阿拉伯文书法等,具有鲜明的回族文化特征。由于它们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故在宁夏回族中世代相传。

文物古迹

截至2024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3818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13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1处。

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距银川市19千米,距河东机场11千米,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4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2022年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始建于北魏时期,其后历代均有扩建,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截至2023年3月,有162个洞窟,500多尊保存较为完整的造像,分布在连绵2千米的8座山峰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5窟中雕刻于唐代的高20.06米的弥勒大坐佛。第51窟北周造像是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艺术宝库,在中国各石窟中绝无仅有,有“须弥之光”“国之瑰宝”的美誉。

传统村落

梁堡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奠安乡,这里是西通陇佑之孔道,丝绸之路之要冲,曾商贾云集,是当地贸易集散地。甘渭河东西贯通,交通便利。其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梁堡堡址长170米,宽70米,属宋代防御建筑。主要建筑世德堂呈明清建筑风格,是研究西北建筑的活化石。高台马社火是劳动人民祭祀土和火的一种活动形式,其内容丰富,融民俗、表演、造型、彩绘、手工制作、现代科技与一体。具有鲜明的传递性、创造性、艺术性。一般是在春节和喜庆节曰表演,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无语言,二是静态造型美。刘氏正骨术历经100多牢,用自己配置的中药秘方,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

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

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隶属于金凤区良田镇,地处银川市南郊,占地5.9184平方千米,共分为两个片区。园子村是20世纪80年代芦草洼吊庄移民开发时期建设起来的村子。从一片荒滩,到绿树环抱的现代农业生产园。2020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2022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风景名胜

综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宁夏地处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中国西北的一块宝地,地小物博,在6.6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汇集了高山、峡谷、草原、沙漠、长河等,织就了一幅“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画卷,享有“中国旅游微缩盆景”的美誉。在8大主类、23个亚类和110个基本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中,宁夏涵盖了其中8大主类、22个亚类、106个基本类型。宁夏有石嘴山市沙湖旅游景区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银川市宁夏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银川市水洞沟旅游区、吴忠市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5个国家AAAAA级景区,有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景区、吴忠市同心县红军西征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吴忠市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银川市永宁县中华回乡文化园等4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重要景点

著名人物

对外交流

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州、韩国庆尚北道,银川市与摩洛哥塞塔特市等建立国际友城关系,与埃及东部省、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等签署国际友城关系备忘录19对,正式缔结14对国际友城关系。截至2024年5月,宁夏与世界五大洲的43个国家62个地方政府缔结国际友城关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