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4-07-11 11:07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是中国大地测量领域最早的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从事大地测量学研究的公益性研究所,1970年归属国家地震局,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恢复重建。

历史沿革

建所初期

1957年8月1日,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测量制图研究室。

1959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制图研究室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制图研究所。

1961年,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与广州分院合并,组成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中南分院在武汉设立办事处。同年秋,中南分院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测量制图研究所、武汉高空物理研究所、湖北机械研究所合并,合并后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测量及地球物理研究所。

1970年,改属国家地震局,并更名为地震大队(研究所)。

1978年,恢复重建为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稳步发展

2007年4月,科技部下发《关于批准建设地球物理领域14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通知》,随后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准依托中科院测地所进行建设,并于12月通过专家对建设计划的论证。

2008年9月,在湖北省2008年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暨科普管理培训会上,研究所获“2008年科技活动周优秀活动奖”。

2009年2月,被武昌区人民政府水果湖办事处表彰为2008年度城市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和绿化工作先进单位。4月,在测地所举行由湖北省科协、中科院测地所共同主办,湖北省科技馆与湖北省天文学会共同承办的2009国际天文年(湖北地区)启动仪式。

2010年10月,研究所通过非保密认证单位保密体系建设验收。11月,研究所完成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11年11月,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通过湖北省科技厅专家组验收;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批准成立。

2012年12月,获中科院预决算工作先进单位、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2014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建设的“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11月,研究所承建的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分析中心及武汉跟踪站获得授牌。

2016年1月,被授予2013-2014年度湖北省文明单位称号。

科研条件

设备设施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拥有曙光超级计算机T4000L系统,提供万亿次浮点运算。十余台服务器提供了包括大型行政和科研管理系统、网站、资源系统及数据库资源系统。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有:绝对重力仪超导重力仪、相对重力仪、人卫激光测距仪等。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图书馆拥有Web of KnowledgeEi Engineering Village 2、Cambridge Sciences Abstracts-剑桥科学文摘ISI Web Of Scienc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ISI INSPEC等文摘数据库;拥有Springer RLOS、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Elsevier 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Kluwer Online links、Wiley InterScience(Wiley -Blackwell)等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拥有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拥有Soshoo(中国资讯行搜数网)、Endnote(个人文献管理软件)、ISI-ESI 新!(基本科学指标分析评价工具)、ISI-SCIE(科学引文索引)、ISI-JCR (期刊评估工具)等数值型/工具型数据库;拥有万方学位论文、CNKI学位论文、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香港大学学位论文、中科院学位论文等学位论文资源;拥有方正Apabi年鉴、工具书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Myilibrary电子图书数据库、NetLibrary电子图书数据库、Springer电子图书等电子图书;拥有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会议论文数据库、NSTL国家科技文献图书中心会议文献数据库等中国会议论文数据库;拥有ISI Proceedings、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等国外会议文献资源。

科研部门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设有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实验室、洪湖湿地生态试验站,与武汉大学合办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人员编制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共有职工106人。其中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员22人、副高级研究人员23人,其中45岁以下高级研究人员3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3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许厚泽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孙和平柳林涛

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柳林涛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孙和平汪汉胜袁运斌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深地下资源开采环境利用诱发地震研究创新团队(2012,倪四道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1978年研究所恢复重建以来至2015年12月,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攻关计划、支撑计划,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杰青、重点、重大项目和中科院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地方企业项目等。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等科技奖1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专著80余部,专利授权8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0余项。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发起并参与完成了第一代国家重力网和国家天文大地网及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网、国家天文基本点网的建设,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一颗远程导弹发射提供了重要的测绘保障;提出了拟稳平差和抗差估计的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发展了地球重力场逼近理论及重力场高空赋值模式,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两项。在大地测量学环境科学交叉领域,围绕洪涝灾害防治、湿地保护、水环境治理、大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提出的多项建议被国家和湖北省采纳。

学术期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Journal ofGeodesy and Geodynamics)是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2月,原名《地壳形变与地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地壳应力研究所、第一监测中心、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第二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地震学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院士论坛、地震地质、地壳形变、地震测绘、观测技术、地球物理、地震预测、地震工程、水库地震、行业动态等。发表的论文涉及地球动力学、地球物理学、现代大地测量学、对地观测技术与地震工程等领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多次获中国优秀测绘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等称号,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技振兴数据库》(JST)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3个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培养点,1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

教学建设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在学研究生92人(其中博士生36人),在站博士后达到6人,其中一位韩籍博士后。

2002-2004年,3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0-2005年,4次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2001-2005年,4人获得国际导航技术大会学生优秀论文奖; 2004-2005年,连续2届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彭荫刚科技奖学金、刘永龄奖学金获得者4人。截至2006年,共毕业研究生191人(博士生62人),85%以上向社会输送。

实施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至2016年9月,研究所有4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6篇论文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次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0人次获院长优秀奖;7人次在国际导航技术大会(ION GPS)上获研究生优秀论文奖,还有研究生获中国科学院各项冠名奖和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等。测地所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工作,有2位优秀博士毕业生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研究所所徽以代表科学的深蓝色为主色调。所徽由经纬线构成的地球和研究所英文简称IGG构成,与研究所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相对应,凸显研究所的办所特色。

领导题词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