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8 08:50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The China Society on Tibet Plateau)是由从事青藏高原研究和建设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结合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发展中国青藏高原科技研究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于1990年3月,是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已经进行多年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为更快地推进青藏高原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加强青藏高原研究的学科交叉和部门联合,由全国许多知名科学家发起并得到包括政府部门领导等多方面支持的综合性学术团体。
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对象,促进青藏高原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广大会员和技术工作者服务,为青藏高原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每四年进行理事会换届选举。第一、二、三届名誉理事长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阿沛·阿旺晋美先生。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东生院士担任第一、二届理事长,并被聘请为第三、四届名誉理事长。前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孙鸿烈院士担任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并被聘请为第四届名誉理事长。为第四届理事会(2003-2006)。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其任务是:决定本研究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制定和修改研究会章程;选举理事会;审查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收支情况。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并负责推选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推选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的日常办事机构为秘书处,秘书处办公室在其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秘书长主持秘书处的日常事物。研究会在第一届理事会(1990-1994)、第二届理事会(1994-1998)和第三届理事会(1998-2003)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为第四届理事会,主要领导和办事人员组成如下:
名誉理事长:
阿沛 · 阿旺晋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副主席)
刘东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院士)
孙鸿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院士)
理事长:
郑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院士)
副理事长:
尼玛次仁玛 (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副主席)
洛桑·灵智多杰(藏)(甘肃省政法委员会 书记)
邓本太(藏)(青海省人民政府 副省长)
秦大河(中国气象局 局长 博士)
拉巴平措(藏)(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长)
郑绵平(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中心 院士)
潘保田(兰州大学)
秘书长:
朱立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 研究员)
副秘书长:
丁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博士 研究员)
冯雪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谷树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 研究员)
陈远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副处长)
高迎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处长)
张江援 (中国登山协会 处长)
第六届理事会:
理事长:姚檀栋
副理事长:邓本太(藏),岗青(藏),侯增谦,洛桑·灵智多杰(藏),于贵瑞,张人禾,朱立平
秘书长:欧阳华
常务理事:陈发虎,陈远生,崔鹏,旦曾伦珠(藏),邓涛,邓本太(藏),丁林,方小敏,岗青(藏),高锐,郭正堂,何大明,侯增谦,刘耕年,龙瑞军,鹿化煜,洛桑·灵智多杰(藏),欧阳华,潘保田,秦大河,宋长青,王成善,王宁练,王鹏祥,徐柏青,杨经绥,姚檀栋,于贵瑞,张春光,张人禾,张宪洲,张镱锂,赵林,赵新全,周炜,朱立平
理事:曹广民,陈全恭,陈曦,陈发虎,陈远生,除多(藏),次仁央宗(藏),崔鹏,崔书红,达瓦次仁(藏),旦曾伦珠(藏),邓涛,邓本太(藏),丁林,丁明军,丁一汇,东风(藏),董得红,董玉祥,杜恩社,多吉(藏),方江平,方小敏,房灵敏,岗 青(藏),高锐,高清竹,巩同梁,郭柯,郭正堂,何大明,侯增谦,黄宝春,姬秋梅(藏),江白(藏),姜大膀,巨建华,康世昌,赖忠平,雷富民,刘静,刘峰贵,刘耕年,刘晓东,龙瑞军,鹿化煜,罗辉,洛桑·灵智多杰(藏),吕厚远,马玉寿,尼玛扎西(藏),乜贞(藏),欧晓昆,欧阳华,潘保田,朴世龙,秦大河,邵雪梅,宋长青,孙航,孙继敏,覃武凌,唐亚,万德卡尔(藏),万晓樵,王强,王保海,王成善,王二七,王浩波,王宁练,王鹏祥,王小丹,邬光剑,徐柏青,徐宝东,薛凤旋,杨涛,杨经绥,杨永平,姚檀栋,姚治君,伊海生,于贵瑞,于小晗,余成群,曾庆高,张军,张春光,张登山,张贺全,张虎才,张培震,张人禾,张宪洲,张雪芹,张镱锂,张扬建,赵林,赵俊猛,赵新全,赵志丹,郑洪波,周炜,赵亚辉,周凌晞,朱彤,朱弟成,朱立平,朱同兴
研究会有会员约1000余人,分布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和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00多个单位,其中有两院院士2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0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会员占80%以上。
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青藏高原资源 ? 环境 ? 发展学术研讨会(1990 ? 北京)
西藏一江两河及尼洋河流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学术讨论会(1991 ? 北京)
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1993 ? 成都)
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学术研讨会(1995 ? 西宁)
青藏高原国际科学研讨会(1998 ? 西宁)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1999 ? 昆明)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2000 ? 成都)
中国山地研究与发展研讨会(2000 ? 成都)
西部开发与西藏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2001 ? 拉萨)
青藏高原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2002 ? 兰州)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学术讨论会(2003 ? 北京)
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 ? 拉萨)
科学考察与国际合作
中日雅鲁藏布江科学探险考察(1993)
中日藏北地区野外科学考察(1995)
青藏高原国际科学研讨会会后科学旅行考察(1998)
中日西藏普莫雍错湖泊沉积考察(2001,2004)
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考察(2004)
第四次珠穆朗玛峰综合科学考察(2005)
人才培养与科学知识普及
联合西藏自治区、中央电视台举办“我心中的西藏”知识竞赛节目(1991)
向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新馆捐赠大批图书(1996)
与浙江电视台合作完成大型电视系列片“地球之巅”(1996)
组织“首届中国大学生世界屋脊夏令营”(1997)
协助撰写记实文学作品《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2000)
向西藏自治区捐助大批二手电脑并举办使用方法培训(2001)
参与撰写大型系列画册《中国藏族》(地理环境篇)(2001)
参与撰写青藏高原系列丛书《青藏高原水资源》(2002)
组织青藏高原科考专家撰写《追寻青藏的梦》-野外考察记实故事(2003)
组织编写青藏高原科普丛书,完成第一辑《神奇的青藏高原》(2004)
科学咨询与建议
西藏昌都地区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关于西藏自治区跨越式发展的若干建议
把握青藏铁路建设机遇,加快西藏社会经济发展
关于加速西藏农牧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速西藏农牧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强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的建议书
人才培养与科技奖励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
举办以“青藏高原研究”为主题的全国青年科学家论坛;
推荐两院院士。
主要出版物: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选》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青藏高原科技文献目录大会》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地区资源环境开发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概论》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
《世界屋脊之迷》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青海省资源、环境与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eijing: Academy Press, 2000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追寻青藏的梦》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效应》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在“八五”国家攀登计划与中国科学院重大基础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的支持下,主要由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会员参加编写的《青藏高原研究丛书》,于1998年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共分5册,它们分别是: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孙鸿烈、郑度主编)、《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潘裕生、孔祥儒主编)、《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施雅风、李吉均、李炳元主编)、《青藏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汤懋苍、程国栋、林振耀主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及优化利用模式》(李文华、周兴民主编)。
该套丛书出版得到了广东优秀科技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并被评为1999年中国国家图书奖。
青年科技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经过几代人努力奋斗,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锻炼与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青藏高原号称地球第三极,在地学、生物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占有独特地位。因此,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研究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于全人类将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这种研究工作需要不断延续,不断深化,不断有新的科学发现。为了使老一辈科学家所开创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事业后继有人,吸引一代又一代更多的年青科学工作者投身到这一事业中来,为鼓励我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献身于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进步和科技发展事业,促进青藏高原科技人才的成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于1995年特决定设立“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此奖项为社会力量设立的面向全国科学技术奖。
奖励的宗旨
本奖励旨在表彰思想进步、学风良好,在青藏高原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献身于青藏高原科技事业,促进青藏高原科技人才的成长。
奖励的设置
本奖励的设立由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经理事会讨论决定,并相应制定了该奖的评定条例和细则,根据条例每两年评奖一次。该奖项设立评审委员会,孙鸿烈院士任主任,委员有郑度院士、李文华院士、孙九林院士、李廷栋院士、丁国瑜院士、滕吉文院士、肖序常院士、姚檀栋研究员、刘纪远研究员、格勒研究员、潘懋教授、何希吾研究员等。评审委员会将评选结果报常务理事会审批。对获奖者除颁发奖励证书外,并发奖金。奖金由原“中国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奖励基金中支付。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会员包括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包括资深会员)、外籍会员、名誉会员。申请加入中国青藏研究会的个人或组织,经批准后均可成为个人会员或团体会员。 一、申请加入本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 拥护本会的章程;
2. 有加入本会的意愿;
3. 从事或支持青藏高原研究、建设的科技、文化、教育工作者以及管理人员;
4. 凡承认本会章程,履行本会会员义务,从事或支持青藏高原研究的国外科学家和人士,可接纳为外藉会员;对有贡献者,可授予名誉会员称号。
二、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1. 提交入会申请书或网上提交;
2. 经两名以上会员介绍或单位推荐;
3. 经理事会讨论通过;
4. 由理事会发给本会会员证。
三、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1. 本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 参加本会举办的活动;
3. 取得本会服务的优先权;
4. 对本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5. 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四、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1. 执行本会的决议;
2. 维护本会合法权益;
3. 完成本会交办的工作;
4. 按规定交纳会费;
5. 向本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五、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会,并交回本会颁发的证明其为会员的材料。会员如果1年不按规定交纳会费或无故不参加本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
六、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研究通过,予以除名。
七、申请入会的个人和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交入会申请,但必须同时提交申请书的书面文件。中国青藏研究会收到申请材料后,将以电子邮件或书面形式将结果以及今后联系的方式通知申请者。
(一)积极推进青藏高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二)对青藏高原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治理和管理问题,对青藏高原地区及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决策进行科学论证和咨询,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三)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并参加国内外与青藏高原研究、建设有关的学术活动与人才培训,发现并举荐优秀科技人才;(四)组织开展与青藏高原有关的科学考察、科学探险、科学登山、科学旅游、科学夏令营活动;(五)依照有关规定,编辑出版有关青藏高原研究与建设的学术刊物(含电子出版物)、著作和音像制品;(六)开展与青藏高原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七)经业务主管单位或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组织与高原科学研究有关的各种竞赛活动,表彰、奖励在科技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八)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促进科学技术开发与技术转让;(九)与本会业务有关的其他活动。业务范围中属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须经批准的事项,依法经批准后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