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国文校外阅读研究

更新时间:2024-10-14 09:22

《中学国文校外阅读研究》是阮真先生于1929年发表。中山大学教育学研究所丛书之二-中学用-民智书局出版。

图书序言

这本书是阮乐真先生对于中学国文教学研究的贡献的一部分,严格说起来,只不过是些供人研究时的参考资料,不是经过科学研究的晶品。不过在中国学术研究幼稚的时代,我们觉得这种著述至少可以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所以就大胆的发表了。

阮先生虽然没有留学过西洋,但他在东南大学文科做学生的时候,除研究他的本行中国文学外,颇注意选习英文及教育学的功课。我们留学生中虽很有些人能应用西洋治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学术,不过注意到中学国文教学问题的太少;有些注意到的,又没有工夫专做这种工作。因此我觉得以阮先生的学识来做这种研究,在现在中国,是已经不可多得的了。不过他的研究既是一种逢山开路遇水造桥的工作,当然也有许多极不妥,极粗糙的地方。

我还相信,凡是这类实际教学问题的研究,必须要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来做,才不致于空泛。阮先生有了将近十年的教学经验,他对于国文教学所定的标准,有时或者似乎觉得太低,但是如果我们足踏实地的去考察一下一般教学的情况和学生的程度,觉得他的话比之好高骛远徒托空言的要切实得多。至于他因为要想阅者得到他的观点,不得不把别人的主张过于批评,这也是要请大家原谅的。

阮先生对于中学国文教学问题的研究,已有下列著述发表:

中学国文教学之问题 广西教育厅出版

中学读文教学研究 同上

在著述中的有:

中学国文选科教学研究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中学国文教材研究

以上各书均拟作为本所丛书,陆续出版。

十八年,四月,泽宣识于中山大学教育学研究所。

作者自序

夫教与学相辅而成者也。譬诸行远,教者示其途径,学者遵而由之,则目的可达,学者身历长途,知其水陆舟车上下之便,则告诸往而知来。今日中学国文教学之病,在课内则有教而无学,是教者行其远而学者足不履其地也;在课外则有学而无教,是教者不示以途径而令学者自由之也;以此教学,安得不败乎?

时人倡言课外阅读,其意诚善。然按诸实际,教者示以经史子集而学者多读下等小说闲书也;教者开书数千百卷,而学者一书不读也。是何也?教者徒知广开书目,而不察学生之学力时间一也;徒执己意而不顾学生之兴趣需要二也;空言阅读而不详为计划指导督责三也。

虽然,今日中学日课六七小时,课余时间尚不足以供自修,而学生犹从事于运动、游艺、服务、集会、与其他工作,则又何暇课外阅读乎?虽有良师为之指导,吾知其必败也。作者以是主张归纳课外阅读于课内,以期教学相辅而成也;主张补充校内阅读于校外,俾学生得多致力于国文,而不妨其他学科也。

本书专论校外阅读,凡六章。前三章评论时人主张;后三章详述作者意见。凡此所言,皆于学生之学力时间兴趣需要,教材之价值位置功效,教学之计划指导督责,详加考虑。作者目的在示学者以途径,俾有所遵循;供教者之参考,冀引起研究也。

作者于教学九年之中,每遇困难,辄喜研究,尝集国文教学之问题凡六十余。去秋游粤西,任教厅教育丛刊编辑。乃得致力于著述。今春游粤东,讲学中山大学,裒集讲稿,又成是书。复蒙庄泽宣先生指示要点,并删改其无杂不妥处。作者深为感谢!尚望国内学者祥加研究,正其批缪,则不特作者研究之幸,抑亦中学生读书之幸也!

一八年.四.十作者自序于中山大学教育学研究所。

图书目录

第一章总论

(一)时人对于中学国文课外阅读的主张

(二)时人主张的谬误

(三)我对于中学国文课外阅读的意见

第二章课外阅读教材评议(上)

(一)一般学者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教材的主张

(二)一般教师实际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

第三章课外阅读教材评议(下)

(一)论经书

(二)论子书

(三)论史书

(四)论集部书

第四章校外阅读的教材

(一)选择校外阅读教材应注意的特点

(二)我对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经验

(三)我对于中学生校外阅读教材的意见

1.校外阅读教材的问题

2.我对于孟宪承初中略读名著举例的意见

3.我对于中学生校外阅读教材的主张

第五章指导学生校外阅读的计划

(一)阅读的程序

(二)阅读的分量

1.规定分量根据的标准

2.三种学生阅读分量的分配

3.每阶段中各书分量的分配

第六章指导学校外阅读的方法

(一)关于教材的指导

1.版本指导

2.困难指导

3.内容指导

(二)关于阅读过程的指导

1.工具书用法指导

2.读法指导

(三)关于阅读成绩的指导

1.笔记指导

2.研究指导

附成绩考查的方法。

内容赏析

第一章 总论

中学国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已经成为一般学者和教师一致主张的定论,这是无可怀疑的了。本章总论这个问题,要分三节来说:

(一)时人对于中学国文科课外阅读的主张

胡适之先生在中学国文的教授篇中说:

『……我自己从来背不出一篇古文,但是因为我自小爱看小说,看史书,看杂书,所以我还懂得一点古文的文法…我可以武断现在中学生能通中文的,都是自己看小说,看杂志,看书得来的,决不是靠课堂上几本古文选本得来的。我因此主张用「看书」来代替「讲读」……』(按胡先生主张学生自己看书,就是课外阅读。)

朱经农先生在对于初中国语课程的讨论篇中说:

『…胡适之先生主张用「看书」来代替「讲读」,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如果希望学生对于国文一门有一点确实的心得,除非把「被动的听讲」改成「自动的阅读」不可。中学生如果自己不去看书,全靠每天在讲堂上听先生讲解几句古文,那是没有什么大进步的。不过教员对于学生看书,须加积极的指导,万不可专取放任主义。……』

孟宪承先生在初中读书教学之研究篇中说:

(上引胡适之先生语)『…这话和我们精读的主张,似乎相背,其实一亳没有冲突。古文读本,本来不应该常是这样薄薄的,…至于天才生能有自己看书的能力和素养,几本薄薄的古文读本,更是可有可无。若就实际教学上论,一般中材的学生,还有并这几本薄薄的古文读本而不能诵习的;能诵习了,至少读书也有一些训练和基本,再指导课外阅书,也是很顺的。所以为大多数学生说,讲读和看书,是可以并行的。初中课程纲要,规定精读选文略读散文名著的折衷办法,是很适当的。……』

胡朱两先生主张用「看书」代替「讲读」。孟先生主张「讲读」和「看书」并行,大意是说,课内选文应精读;课外看书应略读。不过我以为事实上谓精读略读,都应该归纳在课内。大约每周精读占五分之一,略读占五分之四,视教材的性质而定。

何仲英先生在高中读书问题篇中说:『……高中程度已比旧制中学较高,若再仅仅选授些古文今文,讲解些文法修辞,恐怕程度非但不能提高,还要每况愈下。薄薄的几本教科书决没有用;无论何人的国学知识,作文能力,差不多都是由课外阅读得来,不仅仅由讲堂上得来,这是大家公认的。』

还有许多讨论中学国文教学的先生们,也有同样的主张。虽然他们对于课外读物的主张,各各不同,而且对于读物的程度,性质,分量,阅读的方法,顺序,很少注意;甚至对于阅读的成绩,也可置之不问;但是,他们对于中学生必须有课外阅读的主张,却是一致公认了。

(二)时人主张的谬误

我研究许多人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张,似乎有两种共同的谬误:

1、他们所主张的课外读物,不是公认的教材;他们也不把他当作教材。

2、他们课外阅读的主张,多注意在读物上,而少注意在学生上。

他们所以发生这两种共同的谬误的原因,我以为他们多在国学或文学上研究,而少在教育上研究与实际教学上研究的缘故。

就第一种谬误来说:如果我们把中学生的国文,课外阅读,认为有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工作,那么课外的读物,当然是一种教材。如果我们把课外读物当作一种教材,那么我们应该研究增加这种教材,在教育上有何种价值?在教学上要达到何种目的?选择教材的时候,还须注意这种教材,是否为学生所需要?是否适合学生的程度?是否能使学生发生兴趣?对于教学上能够发生多大的功效?

如果是没有教育价值,或不合该科教学目的的,便根本不是教材,或不是该科的教材;如果不是学生所需要,或不是一般学生所需要的,便不是普通有用的教材;如果不适于一般学生的程度,不能使一般学生发生兴趣的,便不是适当的教材;如果在教学上费力多而成功少的,便不是良好的教材。如果中学国文教师,对于中学生国文的课外读物,能多用教育的眼光去研究,然后方可定出几种大家公认的适当的教材。假使任意乱开几十部古书或小说杂书,必至于你说你的是,我说我的是。既是各人任意开些书,所以说不是公认的教材;既然少用教育的眼光去选书,又少用教育的方法去教学,只是任意开些书教学生任意去读,不问读法如何,成绩如何,所以说他们自己根本不承认是教材。因此挂起课外阅读的招牌的学校很多,各校教师所开课外阅读的书,确也不可谓不博,而课外阅读有确实的成绩的,似乎还没有听见过。教育不是可以纯盗虚声,自欺欺人的事。我希望学者的立言要慎重者虑;教者的施教,要脚踏实地,不可「开真方,卖假药」,才好!

从第二种谬误来说:近世教学法的进步,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点移到以教材为本位;更从以教材为本位的观点移到以学生为本位。所以无论研究教材,教法,教学制度,都要以学生为本位;他的立脚点都在学生上面。如果我们认清要课外阅读的是学生,要从课外阅读的教材上得到确实的进步,确实的成绩的是学生,那么我们应拿教材去适应学生的需要,不能强学生来牵就教材!我们所以要教学生去课外阅读,是要学生从教材上去得些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不是要学生从古纸堆中去得些伪知识;何况连这些伪知识也未见得得到呢!何况大多数学生不曾翻开那些伪知识的簿面,只见广吿上开列许多起死回生的假药呢!

如果我们承认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位,那么我们先要研究学生的程度,学生的需要,进一步还要研究各种教材对于各种学生需要的轻重缓急,注意学生的时间与精力的经济。我们要使学生用比较最经济的时间精力,得到比较最大的成功,不使学生浪费时间精力于不急之务。

如果说,中学生于国文科要课外阅读,试问英语科,史地科,公民科要不要课外阅读呢?其他各种学科,要不要课外工作呢?中学的教育,如果要偏重国文科,学生能否不致顾此失彼,失却全体教育的重大目的呢?

据我的意见,中学的各科,除了图画、手工、音乐、体育有在上课时做完工作的可能外,其余各科都必须有课外阅读或课外工作的。实际上手工也有课内做不了的工作,学生往往在课后做,有些学生在此要费很多的时间;图画、音乐也有在课外练习;体育更有必不可少的课外运动。一般中学的上课时间,大约每周三十二至三十六小时,也有特别多至三十九小时或四十二小时的。中学生一日夜二十四小时中,除去睡眠,早操,上课,吃饭,休息,运动,开会,以及校内服务,党务工作,游艺练习,个人杂事而外,平均至多不过三小时的自修。(日间一时晚上二时)在每天三小时的自修中,来支配每天六小时上课以外的自修工作,国文一科每天应占自修几小时?每周应占自修几小时?据我研究的结果,国文上课自修合计每周至多不得过十二小时,每天平均不得过二小时。(参看拙著中学国文教学之问题第六章)每周除去上课六小时,自修也只有六小时。而且国文课内所读的选文要不要自修呢?照此说来,学生还有几多时间去课外阅读?

(三)我对于中学国文科课外阅读的意见

据我研究的结果,如果我们不主张偏重国文,不使国文科的学习侵蚀他科学习时间,而希望中学生对于各科均用相当的功力,得到相当的成绩,那么中学国文科除了课内选文的预习复习笔记及应用练习而外,实在没有另加一种课外阅读的可能。若非把上课的时间节省下来,多指导学生在课内阅读,更没有其他课外阅读的时间。若要学生除课内工作以外,再有课外阅读,只有假期内的校外阅读了。所以我有下面两条的主张:

1、归纳课外阅读于课内;

2、补充校内阅读于校外。

何谓归纳课外阅读于课内呢?我在中学国文教学之问题(广西教育厅版)第十二章一〇四页上曾说:

『…课外阅读,在现在中学生的自修时间,是不能办到的。即使办得到,完全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去阅读,而教师不加指导督责,也是不行的。…现在我主张在上课时,多做指导督责的工夫,在退课后,使学生多做自修工夫,不是已把课外阅读归纳在课内吗?』按作者主张中学国文科上课自修合并,每天教学二小时。再把二小时分成三学时,以一学时(三十五分钟)为上课时间,二学时为自修时间。(七十分钟)上课的工作,注重教学讨论,预习指导,成绩参查;自修的工作注重预习,复习,笔记,及应用练习。〖请参看拙著中学读文教学研究,广西教育厅出版。〗照此教法,可以节省国文科上课浪费的时间,增加学生的国文自修时间。教材的分量分配也可增加。所谓课外阅读,不就是课内阅读吗?这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督责的课内阅读,不是胜于无计划,无目的,无指导督责的课外阅读吗?

何谓补充校内阅读于校外呢?我在中学国文教学之问题第十二章,一〇五页,曾说:『现在初中国文上课时问只有六小时。按照各科上课时间的比例来定国文科应有的自修时间,每周只有三小时。如果把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的自修时间省下来,再令学生少做些开会,游行,党务工作,游艺练习,把这些课余工作时间省下来,去分配于英国算三科,作为补充自修时间,那么国文的自修时间,每周只有六小时。上课自修合计,每周国文的学习时间,只有十二小时。要使不致妨害学生的运动休息,不致侵蚀他科学习时间,则国文的学习时间,万不能再加了。以每学年三十六周计算,(除去考试放假)学习国文的时间,上课自修合计,不过四百三十二小时。初中三年合计,不过一千二百九十六小时。高中普通科国文上课只有五小时,职业科更加减少。就以普通为准,高中三年学习国文的时间,按照初中比例计算,只有一千零八小时。统计高初中六年只有二千三百七十六小时。按照现在中学每日学习九时(上课六时,自修三时。)去分除,只有二百六十四日,实足不满九个月。高初中六年毕业,实际只有九个月学习国文,无论用如何最经济最有效力的教法,何能希望把学生的国文程度提高?所以我们只有想法,一面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教法增加国文教学的效率;一面指导学生在寒暑期自修国文八小时。统计高初中六年只有二千三百七十六小时。按照现在中学每日学习九时(上课六时,自修三时。)去分除,只有二百六十四日,实足不满九个月。高初中六年毕业,实际只有九个月学习国文,无论用如何最经济最有效力的教法,何能希望把学生的国文程度提高?所以我们只有想法,一面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教法增加国文教学的效率;一面指导学生在寒暑期自修国文…倘使教师肯负责任,有良好的指导督责,那么一个寒暑假的专修国文,用功的学生,可抵在校学习一年,不用功的学生,也抵得在校学习几个月。这样就是补充校内阅读于校外了。』

我很赞同朱经农先生的主张、「非把被动的听讲改成自动的阅读不可。教师对于学生的看书,须加积极的指导…」我也赞同孟宪承先生的主张,「…至少读书有了一些训练和基本,再指导课外阅书。…」但是,事实上中学生没有宽裕的时间去课外阅读,所以我主张节省国文科上课浪费的时间,增加学生的国文自修时间,上课时教师多做指导督责的工夫,退课后,使学生多做预习,复习,笔记,练习的工夫。这就是我主张归纳课外阅读于课内的根本理由。其实我这个主张和朱孟二先生的主张,毫不冲突的。现在一般中学校课外阅读之所以没有成绩,原因就在把课内课外看作两件事。差不多课内讲读全由教师负责;课外阅读全凭学生负责。我认为教学的工作,无论课内课外,都要师生共同负责的。全由教师负责,便是有教无学,结果等于不教;全凭学生负责,便是有学无教,结果等于不学。有教无学的课内讲读,有学无教的课外阅读,安得不两皆失败,毫无成绩呢?何况课内只见教师演讲,课外只见阅读书目呢!这种矛盾的教育,在现在的中学校里很多很多。这不能不怪我国的教育界好顾面子,不重实际研究了。实际上中学国文教师,教课十二时,改文两班的,已是忙的不得了。所以课内只好讲演塞责,课外只好开一大篇阅读书目完事了。还有好些国文教师,兼课至二十小时以上,改文有三四班的,毎学期只好改文二三次,各校只好轮流请假了。那么提倡课外阅读的先生们,不是在梦想涅盘世界,口喊阿弥陀佛吗?(国文教师的工作和待遇,也有可研究的地方,讲参看拙著中学国文教学之问题第七章)所以我们如果要学生的读书真的有成绩,必要注意到学生的自修时间,教师的工作时间;要使有名无实的课外阅读成为真的阅读,我以为非归纳课外阅读于课内不可。阅读的教材不可太深,分量不可太多,完全须视学生的学力,时间,与实际的需要而定。如果要教师对学生读书注意个别的指导,还须研究一教师能指导几个学生,方可切实有效!

胡适之先生说:「……现在中学生能通中文的,都是自己看小说,看杂志看书得来的,决不是靠课堂上几本古文选本得来的。」何仲英先生重申胡先生的话,也说,「无论何人的国学的知识,作文能力,差不多都是由课外阅读得来,不仅仅由讲堂上得来,这是大家公认的。」这话都是不错的。但我们在这个「大家公认」的言论中,还须仔细研究。我在中学读文教学研究中,也曾说过我自己在初级师范做学生时学习国文的经历。我说:『我的国文进步,所得于学校讲读的,不及十之一;所得于寒暑假期自修的,却过于十之九。』我不是上智,大概也不是下愚,很可代表大多数中材的学生的。我在学校自修的时间,整日忙的英文算学,理化实验报吿,实在没有很多的时间去读国文。我的国文差不多全是在寒暑假期专修的。我们要知道现在中学的学生整日疲于奔命的上课,所余的自修时间,只去忙英算理化,还有「好整以暇」的工夫去读国文吗?最可笑的,现在一般的中学,每天上课六小时之外,同时提倡课外运动,党务工作,社会服务,爱国运动,游艺表演,同时又提倡课外阅读。这不是矛盾的教育吗?往往一次游艺的练习,牺牲了学生两三星期的自修时间,甚至牺牲上课时间。我们还在闭了眼睛提倡课外阅读,不是说梦话吗?现在中学的教学,是很不适宜多读国文的。如果真的要学生多读些国文书,只有寒暑假期是很适宜的。我们该仔细想想,我们在中学时代所谓国文课外阅读,究在校内读的多呢,还是在校外读的多?如果去调查几十个在各科平均用功的学生,也会公认是校外读的多了。我虽没有做过有计划的调查,但我问过十几个用功的学生,都说在假期读国文的。十几个学生的公认,或者要比三五个教师的公认要有力量呢。我们无论研究教材,教法,教学制度,要根本从学生身上着眼,才是实际的;根据教师的主观,恐怕是不行的。所以我主张如果真的要学生多读些国文书,非补充校内阅读于校外不可。我在本书标名为校外阅读,阅者也可明白我的用意了。至于校外阅读的教材如何?教学计划如何?指导方法如何?成绩考查的方法如何?在后逐章分论罢。

第二章 课外阅读教材评议(上)

课外阅读教材是国文课外阅读中最重大而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学者和教师都很注意的。但是,他们主张课外阅读,全在书目上着眼,所以各人说某书应读,某书必读,某书不可不读,却少注意到某书是否为中学生所要读,所能读,所必读;或者他们没有想到课外阅读是教学行为,没有承认课外读物是教材,所以各人发各人的书箱,各人开各人的书目,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而没有公是公非。我们知道文学的见解和僻好各人尽可不同,治学的方法和途径,也可有些差别,而教学的信条却是要一致的。所谓教学的信条,便是学科的宗旨目的,教学的进程标准,选择教材的原则,和教学法上的基本原理。这些信条,我在中学读文教育研究中已有详细的讨论,阅者可以参看该书,这里不过随时引用罢了。现在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一般学者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教材的主张如何?一般教师实际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如何?如果我们用研究教材的眼光去评判他们所开的课外阅读书目,那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本章评议课外阅读教材,恕我大胆先对书目单子来下个总评议罢。

(一)一般学者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教材的主张

1、梁任公先生替清华学生所拟『真正的最低限度书目』如下:(见清华周刊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附录一。)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词、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他说:“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何仲英先生在高中读书问题篇中说:

“梁任公先生替清华学生拟了一个「真正的最低限度书目」,比较起来,倒很合于中学生的时间与能力,却可说是一部中学生必读的丛书。”

梁先生没有做过中学教师,他所开的书,是否适合于中学生的需要与时间能力,我暂且不问。不过所谓最低限度,不知是书目的最低限度呢?还是教材的最低限度?以书目论,四库全书存目之书数十万卷,他所开的,确是最低限度了。如果以教材论,那么所谓最低限度,应当以低材生为标准,然后可以说是中学生人人必读的。如果以中材生与高材生为标准,所读还当不止于此。梁先生说:「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的,皆须一读。」那么预备学文科的高中学生,所读还当加倍于此。但是按诸实际教学,就有问题了。我以为教学矿学工程的学生去读经史子集,无异教学文科的学生去读髙等代数,解析几何,球面三角,分析化学,专门的电学,力学,工程学,机械学。如果教学矿学工程的牺牲了专门科学去读经史子集,也无异教文科的学生牺牲了经史子集去读专门科学。粱先生是个博学的学人,但学矿学工程的专家也可说他,「若并此未读,真不能为现代学人矣。」

何仲英先生既然说,「很合于中学生的时间与能力」,那么分量如何分配呢?何先生在中学生国文学习法篇中说:『(1)初级生每月至少要看五千字,箚记五条。(2)高级生每月至少要看一万字,箚记十条。』如果真的这样读去,那么梁先生所开的书目,只读正文,不读句解,在初高中六年分配,大槪差不多了。因为每年以三百日计算,初中三年至少可读四百五十万字;高中三年至少可读九百万字。

吕恩勉先生在国文教学祛蔽篇中说:『……吾小时读四子书,日十行,行十七字,凡百七十字,高声朗诵,一分钟可遍。今日中等学校之学生,程度当高于吾读四子书时;默诵较朗诵时间亦可节省,今姑勿论。一分钟读百七十字,一小时亦可得万二百字。再减少之,以一时读一万字计,日读二小时,一年亦得七百二十万字矣。读书愈多则愈熟,愈熟则愈速。半年一年后所读必不止此数,今亦勿论。读三年,亦得二千一百万字也……』

照吕先生的说法,那么高初中六年至少可读四千二百万字,实在可以超过梁先生所开的书目了。且拿四书五经来说罢,全部四书五经,大概不过六十余万字。照吕先生的分配,可以限中学生在一个月内读完;照何先生的分配,两个月也读完了。易经一书,照吕先生的分配,可以限中学生三天读完,照何先生的分配,不过六天也读完了。不错,我们温习旧书,所谓四书五经,不消三天可以读完;但何以幼时要读十年?我们读高初级小学国语教科书半天可以读完;但何以小学生要读六年?这岂非怪事!那么我们要注意,各种不同的书本和各种不同的学生,中间有特殊的关系了。

我在中学读文教学研究第四章,曾经大略计算过现在高初中课内讲读的教材分量,六年毕业的,不过二十七万字。照我理想的计划,以初中一年级低材生的能力,每天教学两小时内,(上课自修合并)读浅近白话文四百字为标准,中材生至少可读五百字,高材生至少可读六百字。以后教材内容依年级加深,教材分量依年级增多,那么高中三年级高材生的最高能力,每日教学二小时内,可读高深文言一千六百余字。照我的计划。中学低材生六年毕业,所读教材分量,可比现时各校讲读教材,增加三倍;中材生增加四倍;高材生增加五倍。若并校内外阅读教材合计,低材生可增加四倍;中材生可增加五倍牛;高材生可增加七倍。可是,照何先生的计划,要比现时各校讲读教材分量至少增加五十倍;照吕先生的计划至少增加一百五十五倍。

我还要问:这样速读古书,有什么目的?中学生每天一小时的国文自修时间,日读古书万字,能否记忆?古书多非看批注不能明其意,学生连看批注的工夫也没有,能否理解?能否再做札记?若说要有心得和新见解,这是各方面的教育成绩造成的,国文教师既不能操其全权,学生又何能从古纸堆中去获得?若果要把许多古书强灌在青年学生的脑里,则非把英算科学驱出脑外不可;那么中学教育的成绩不是糟糕吗?无怪吴稚晖先生要说梁先生所开书目是贻害青年,大逆不道了。

按这个书目是梁先生在国学入门要目中复选出来的一部分,原书目比此更多十倍,因非「最低限度」,我也不必拿来讨论了。

2、胡适之先生在中学国文的教授篇中所开中学生应看的书如下:

甲,国语文书。应看二十部以上,五十部以下的白话小说。例如水浒、 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七侠五义、二十年目观之怪现象、恨海、九命奇冤、文明小史、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侠隐记、续侠隐记等等。

此外还有白话戏剧,长篇论文二项,因为胡先生没有说出分量,我也不录了。

乙,古文书。一个中学堂的毕业生,应该看过下列几部书:

(A)史书:资治通鉴,四史。(或通鉴纪事本末)

(B)子书: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等等。

(C)文学书:诗经是不可不看的。此外可随性之所近,选习两三部专集,如陶潜、杜甫、王安石,陈同甫之类。

胡先生这里所开的书是对四年毕业的旧制中学生说的。在他以为真是简之又简的了。他这个书目,却有三个优点:

(1)打破经书的界限,以孟子列入子书,诗经列入文学书。

(2)最不适宜于中学生阅读的书经,易经,他却没有提及。便是老子,论语,檀弓,左传,也归在课内选文中。

(3)他用了「或」「等等」「之类」这些字眼,很留伸缩的余地。

但也有三个缺点:

(1)小说既然不是必读的书,为中学生的时间经济计,何必要读二十部以上,五十部以下?因为有些长篇的小说,一部已可抵十部。

(2)史书子书分量似乎太重,除史记孟子在高中文科的学生可以全读外,其他只宜选读。

(3)中学生对于文学书恐怕只宜读选本,不宜读专集。诗经尤是难读的。这个理由,说来太长,只好在下章详论了。

胡先生这个书目,如对高中文科的高材生说,我以为只要课内选读其难者,校外阅读其易者,两途并进,指导得法,或者有一部分可以阅读的。如对一般(中材生)四年毕业的中学生说,已经分量太重了。因为现在中学生的实际程度,就以高材生言,要到第二年方能阅读文言书;到第五年方能阅读古文书呢。中材生或者还要迟一年;低材生大约未必有读古文书的能力和需要了。

按胡先生尚有替清华学生拟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分量比此更多几倍。我以为那是「国学书目」,不是中学生国文课外阅读书目,自然可以不必在此讨论了。

3、周予同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之商榷」篇中所开的书目如下:(见学生杂志第十卷六号)

甲,关于工具方面的:

修正国音字典(读音统一会编)、国语学讲义(黎锦熙)、康熙字典、经籍纂诂(阮元)、说文解字段氏注(许慎)、辞源、经传释词(王引之)、中国语法讲义(孙俍工)、中等国文典(章士钊)、马氏文通、史姓韵编《汪辉祖》、中国人名大辞典、世界大事年表(傅运淼)、书目答问(张之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举要(周贞亮李之鼎)、古今伪书考(姚际恒)

乙,关于学术思想方面的;

独秀文存、胡适文存、蔡孑民言行录、梁任公最近演讲录、梁任公学术演讲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冥)、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大同书(康有为)、检论(章炳麟)、太炎文录(章炳嶙)、汉学师承记(江藩)、孟子义疏记(戴震)、文史通义(章学诚)、潜书(唐甄)、颜李遗书(颜元李截塨)、思问录内外篇(王夫之)、日知录集释(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明儒学案(黄宗羲)、增补宋元学案(黄宗羲撰全祖望修补)、抱朴子(葛洪)、论衡(王充)、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之)、国学蠡酌(梁启超)、老子、庄子集释(郭庆藩)、论语、孟子、荀子集注(王先谦)、墨子间诂(孙诒让)、韩非子集解(王先谦)。

丙,关于文艺方面的:

隔膜(叶绍钧)、爱罗先珂童话集(鲁迅译)、工入绥惠略夫(鲁迅译)、一个靑年的梦(鲁迅译)、点滴(周作人译)、现代小说译丛(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周作人译)、易卜生集(潘家洵译)、少年维特之烦恼(郭沬若译)、水浒传(施耐庵)、儒林外史(吴敬梓)、红楼梦(曹沾)

曾文正文集、惜抱轩文集、龚定庵全集、述学(汪中)、鲒埼亭集(全祖望)、湖海文传(王昶)、长生殿(洪升)、桃花扇(孔尙任)、明文在(薛熙编)、明诗综(朱彝尊编)、明词综(王昶编)、盛明杂剧(沈泰编)、元文类(苏天爵编)、元诗选(顾嗣立编)、元曲选(臧晋叔编)、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宋文鉴(吕祖谦编)、南宋文范(庄仲方编)宋诗钞(吕留良吴之振等编)、宋六十家词(毛晋编)、唐文粹(姚铉编)、全唐诗、词综(朱彝尊编)、文选(萧统编李善注)、乐府诗集(郭茂倩编)、文心雕龙辑注(刘勰撰黄叔琳注)、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严可均编)、古诗纪(冯惟讷编)、楚辞集句(朱熹注)、战国策(高诱注)、春秋左氏传(杜预注)、诗经(可备白话本,及毛郑传笺本,朱熹集传本及陈奂诗毛氏传疏本四种)。

周先生于本书目之下,尚附有说明十条,现在我录他最重要的第二条于下:

(二)这书目对于旧制中学的一 二年级生与新制的初级中学生,似乎稍嫌高深些;但私见以为如工具方面之国音字典,康熙字典,中国语法讲义,中等国文典,中国人名大辞典等书,学术思想方面之独秀文存,胡适文存,蔡孑民言行录:大同书,潜书。明夷待访录等书,及文艺方面之隔膜,爱罗先珂童话集,一个青年的梦,点滴;易卜生集,水浒传,儒林外史,曾文正文集,惜抱轩文集,与各代总集中之一部分的文章,都还适宜,而且有阅读的必要。

周先生对于目录学很有研究,所以指示了好多名贵的版本。(辞长不录)他在说明第四条中也曾说:『决不是中学生的经济能力所能负担;最好要求图书馆设法购买。』不过我以为现在的中等学校也是不能负担的,那只好请求公立图书馆去购备了。我细察周先生说明第二条的词意,似乎全部书目是给高中学生读的,而该条中选出的几部书是给初中学生读的。周先生的说明第十条说:『自明逆溯至古代,别集真是汗牛充栋;现在为经济计,只得举总集来代表它。如果我们对于总集中某人的文章特别感兴趣,可自选购别集。』照此说来,周先生是很注意到「经济」的了。不过我以为为中学生的时间精力经济计,与其读唐宋元明的诗文总集,不如读一读姚氏古文辞类纂,曾氏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就是为中学生买书的金钱经济计,学校自修室位置经济计,也不得不如此。但是我知道高中学生的学力时间,还不能尽读这三部书。

以版本而论,为研究计,自然要购原版善本,但为中学生的阅读计, 不妨购些比较好一点的通行本。我自己曾经想买一部宋版的白氏长庆集,计三十二本,书肆索价三十二元。后来我只花了三元,买了一部石印本。我自己思量,我的目的在学诗,不是要做校刊家,藏书家;石印本纵然有些错误处,于我的学诗却没有大妨害,以后我买书都是抱定这个宗旨。这是穷教师的经济办法。那么周先生在书目下附注的许多善本,(参看学生第十卷六号周先生原文)似乎很适宜于指导藏书家,不很适宜于指导中学生了。以这个书目而论,也是很适宜于指导图书馆主任的,这本是目录学家的责任。讲到指示中学生,似乎还有可斟酌的地方。周先生在说明第三条中也说:『并非绝对不可以增删』。那么我可不用批评了。

林轶西先生在初中国文科读书问题之研究篇中所开初中学生应读的书如下:

(1)关于帮助身心修养的。

孟子节本、墨子节本、古今名人传(分上中下三册,林先生主张自己编辑)、郑会左家书选(按即郑板桥,曾涤生,左文襄,林先生也主张要选辑)。

(2)关于增加国文常识启发思想的。

饮冰室自由书、粱任公常识文范、游欧心影录、胡适文存、蔡孑民言行录、学生杂志、东方杂志、晨报副刊、青年之友。

(3)关于欣赏文艺的。

古今浅易诗歌选(上中下三册待选辑)、西游记、三国志演义、上下古今谈、儒林外史、胡译短篇小说、侠隐记、老残游记、徐霞客游记、茶花女遣事、小说月报。

(4)关于普通应用的。

普通应用公牍

林先生这个书目是专为初中学生读的。他有三个优点:

(1)按学生程度,各学年分配,大致尙可适合,分量亦不过多。(按林先生尙有各学年分配表。)

(2)按阅读目的分类,颇能见到初中学生的需要。

(3)主张选辑教材是有计划的;不是教学生囫囵吞枣的阅读。

但也有三个缺点:

(1)杂志似乎不宜列入阅读书目内。因为杂志是供入任意选读的,不是教人全读的。譬如杂志中的专门论文,有关乎数学哲理的,有关乎专门科学的,我们做国文教师的,恐怕自己便没有阅读的需要和能力,怎能指导学生?即使学生果有阅读的需要,也要各科教师共同负责指导,不是国文教师负专责的。未必能开在国文科的阅读书目内。

(2)林先生主张古书要节读选读,却没有主张现代书也要节读选读。例如胡适文存,有几篇考据的文章,恐怕高中学生还不能课外自读呢。不过有几篇可适于初中三年级阅读的。常识文范一书,细细看来,大部分要高中学生方才能读。因为他里边有政治,经济;中外史地,科学的高等常识,非具备这类基本常识的,还是不能读的。我以为这书在高中阅读,功效可比在初中阅读增加几倍。

(3)小说月报虽然是文艺杂志,但西洋化太过,中学生非英文程度甚好,西洋文学略有根柢的,未必能读的。

我知道现在一般「纸上谈兵」的学者所开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很多。不过散见在各种杂志刊物上,一时不易找着了。其实多举许多例子,也可不必,还是再来看看一般教师实际指导学生阅读的书目罢。

(二)一般教师实际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

教师实际指导学生阅读的书目,当然不是「纸上谈兵」的空论可比的了。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且来举几个例罢。

1、前江苏八中教员张震南、范耕研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如下:(见中学国文述教)

(1)识字要籍:

王筠说文句读、王筠说文释例、蒯光典文字蒙求广义、广韵、顾炎武音论、江谦说音、高元国音学、郝懿行尔雅义疏、杨子方言、章炳麟新方言、章炳麟国故论衡上册。

(2)论文要籍

刘勰文心雕龙、刘知几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马建忠文通、章炳麟国故论衡中册、严复译耶、方斯名学浅说、刘伯明译杜威思惟术

(3)取范之书

春秋左氏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宋元明史纪事本末、三通序、世说新语、郦道元水经注、王闿运湘军志(以上纪载之文)

诗经、楚词、文选、姚氏古文辞类纂、曾氏经史百家杂钞 李兆洛骈体文钞、古诗源、古今诗选(以上诗经及诗文辞总集)

周济词辨、元曲选(以上词曲)

杜诗镜铨、李太白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氏长麋集、苏东坡集、剑南诗稿(以上诗文辞别集)

太平广记、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虞初新志续志、儒林外史、水浒传、石头记、老残游记(以上笔记及小说)

(4)积理之书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苟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论衡(以上古代哲学)

江永近思录、王守仁传习录、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以上宋以后哲学)

俞樾诸子平议、章炳麟国故论衡下册、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上中国哲学参考书)

王应鳞困学纪闻、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读书杂志、陈课东塾读书记、朱一新无邪堂答问(以上学术上之札记书)

西洋哲学史大纲、近代思想解剖(以上西洋哲学)

杂志(十数种)、日报(约数种)

这是四个教员合开的书目単子很像一部分的图书汇报或图书馆目录,确是宏博美备的了。我想提倡读古书的梁胡诸先生也想不到竟有中学国文教师实际指导学生阅读的书目,比他们开的更美备呢。这个书目单子中,我做了八年高初中国文教师的人,所读的,以书目而论,不到三分之二,以分量而论,不到一半。我实在不能不佩服扬州八中国文教员的博学了。据他们自述,多开书目的理由有三:

(1)学问为世间公器,国文教师即不皆通晓,亦不当梗塞其涂术;

(2)古人谓教学相长,则为之师者必当从事研究,不得以身拥皋比,遂耻问学;

(3)绝未研究之书,不妨实告学者,使之自行探索,学生必不以师之尺有所短,遂而轻视之也。

我以为如以大学高年级教授讲学言,三条理由,确是不错的,如以中学教师教学言,三条之中,一三两条就有些不对了。即以第二条言, 我以为中学教师除了专门学问外,最好还要研究研究教育。说得详细些,便是还要研究学生,教材,教法,和这三者中间的关系。如果要明了全体教育,还要研究教育原理,教育制度,教育行政。我们拿教育的眼光来看,教师所不通晓之书,可否选作教材?教师所绝未研究之书,可否教学生自行探索?如果学生真的这样去读,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成绩如何?学生阅读的实际成绩如何?学生的知识是否能正确,开展,而适切于现代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的思想是否能自由发展,是否能对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群己关系增进其了解,而适应裕如?中学的教育是否不致养成一班书蠹,书痴,斯文乞丐?即舍此不问,中学国文一科的教材,超过各科教材总量数十倍,中学生是否不致养成偏颇怪癖的畸人?我且再把这些问题撇开,专拿教书来讲罢。我们教学生读许多古书之后,学生的作文成绩究竟如何?文法语法通顺了吗?思想清楚了吗? 我看了两千本中学四年生的作文试卷,能合这两个条件的,实在不过百分之七呢。等我把这个研究的结果发表出来,许多教师和学者都要吃惊不小,知道他们所开的书目未免太多了。(我拟另著作文教学研究将是项试卷发表若干,其中一部分已在中山大学教育研究第十二期发表,请参看该书。)

学生的程度如此,而教师指示阅读的书目却把古文字学,古文学, 古史学;古今中外的哲学,整部几十百卷的专集,都开在里面,惟恐其不宏馎美备,恐怕也是世界万国中学本国语文教育上所罕见的事罢。

2、江苏第六师范教员张须(按即震南先生)指导学生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如下:(见师范国文述教)

第一,全体必备书三种:

康熙字典、辞源、中国人名大辞典

第二,哲学书十五种:

(1)门径书:章炳麟国故论衡下册、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2)古哲学: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论衡

(3)宋以后哲学:江永近思录集注(或宋元学案)、王守仁传习录、黄宗羲明儒学案(粱氏节本亦可)

第三,小学书九种:

(1)门径书:国故论衡上册、说文体例

(2)形体:王筠说文句读、蒯光典文字蒙求广义

(3)义训: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广稚疏证

(4)音韵:李汝珍音鉴、胡以鲁国语学草创、高元国音学

第四,文学书三十五种:

(1)斗径书:文心雕龙、史通、文史通义、国故论衡中册、文通

(2)志传之文: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五代史、通鉴纪事本末、文献通考详节、三通序

(3)集部之文:文选、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苑

(4)有韵之文:详经、楚辞、古诗源、唐诗三百首

(5)笔记之文:日知录、困学记间、古书疑义举例

(6)说部之文:从略

张先生开这个书目,确比前第一个书目,大有进步了 。这种进步大约是出教学经验得来的。张先生有一段经验语如下:

『右目为三年前所拟定,甶今观之,殊未惬当,姑列之以备参考云尔。至后期读书之实况,则耕研现任之级,已读者有史记苟子诸书:震南前任之级,已读者有庄子,墨子,国故论衡,说音诸书。而文字蒙求则由耕研为加重订,通两级皆尝习之,大抵师之所览,务在傅综:而揭以语人,必归精约。其有奥义,不惮三复;如其未晓,盖阙如也。挽近通人,好为书目,以己所获,期之小生。故其书浩穰,难可卒治,甚至非一世所能穷。小生见而畏之,以为读书之业,如彼其难也,则框怯之念生,而勤奋之志挫。以此教人,其心甚热,而效果或难言矣。吾愧薄劣,是以所选读者,其目甚简,其种类率为通常习见之载籍。又一书诠解,恒有多家。若胪陈而课宣之,则一条之说,或数时不能尽。其弊将如汉人说经,幼童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吾不敢以是沮格其进修,是以择其可信之说,以介于众,期于得解而已矣。盖校中读书,本为储能积理而设,非欲学者能为专门家也。以专门家言,虽其师有难尽任者矣。』(按是段言语与拙著论髙中读文教学颇有相合之处,拙著载中华教育界十五卷六号。阅者可参看。)

我看了这段话,知道他们教学生实际阅读的书和书目差得很远,而且自认「由今观之,殊未惬当。」那么我可不必批评了。但是,我很想知道学生阅读的成绩如何。我希望以后做述教的先生们,把学生札记和作文的真实成绩,真实发表,供给我许多研究的资料;所谓真实;要不经教师修改;要能代表全体学生的中平成绩;(勿选优的或劣的)要把全体学生的成绩作一统计;最好还要兼行有计划的测验;还要把学生在各科平均用功的时问详细调査。(因为偏修国文的学生往往不顾其他学科,国文成绩虽优,整个教育的成绩或者很坏。)

3、江苏无锡中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如下:

(据孟宪承先生调查,见初中读书教育之研究)

五经、四书、四史、三通序、历代史略、老子、管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墨子、法言、论衡、说文、尔雅、音学五书、扬子方言、章炳麟新方言、严译名学浅说、马氏文通、文心雕龙、经义述闻、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国故论衡

据孟先生说:『这书目是陈柱先生为旧制四年中学拟的。……我们很愿意知道这种略读的试验结果如何。』是的,我也很愿意知道这种阅读的成绩如何。倘使没有成绩,不免有「开真方卖假药,」的嫌疑了。我对这个书目不必再加批评。但这里也有一个特点应该表白的。这个书目中没有列入一部诗文集,我想有两个原因:一则中学生学力不足,志趣未定,不宜读诗文专集;二则诗文尽可在课内选读,不必多读。这不能不说是陈先生的眼光独到之处。至于无锡中学拿此指导学生是否得当,那便全在阅读的成绩如何了。

4、江苏十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如下:(据孟先生调查)

水浒、儒林外史、隔膜、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镜花缘、域外小说集、二十年目覩之怪现象等书

这个书目固然太偏了。然而课外教材与课内教材不同。课内教材是人人必读的,不宜偏颇;课外教材,不妨视学生的程度兴趣,需要如何,而有所偏颇。这个书目好不好,仍然要看阅读的实际成绩如何。如果十中学生读了这些书,作文成绩很好,进步很快,胜于无锡中学的学生,那么我认为十中课外阅读小说,却比无锡中学课外阅读经史子书好。也可说十中所开的书目却比无锡中学犹胜一筹;因为我们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要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教材,得到比较最大的成功,却不在书目的多少。不过为各种学生的程度不同,兴趣不同,需要不同着想,则十中所开的书目,在性质,种类,分量上,似欠丰富而活动。

5、前东大附中高中国文课程纲要如下:(据何仲英先生调查,见高中读书问题)

(1)精读:唐宋元明淸近代古文四十篇、唐宋诗四十首、汉书选录二十篇、楚词选录十篇、史记精华录、左传精华录、论语等。

(2)略读:水浒传、大学、中庸、诗经节本、国语国策节本、礼记节本

这个书目的优点在能注意到学生的时间经济,分量不算太多。不过大学中庸诗经,恐怕不是略读的书。 (参看本书第三章)

据何仲英先生的调査,各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书,尙有光怪陆离,各自为政的,真是极洋洋之大观。何先生说:『……有专看新书报章杂志的,如前杭州某师范,吴淞某公学是;有专尙词章,看文心雕龙及南北朝文评注读本的,如苏州某女师高中是;有竟下死工夫,叫学生看十三经注疏,段氏说文的,如苏州某女师附设农村师范专科第一组是;此外还有讲古文宗派,文学源流的;有讲羣经大意,目录学的……』何先生的批评谓浅的太浅,深的太深;新的太新,旧的太旧;分量轻重不当,读法先后失序,精略失伦,确是通病。但是病根,或者还是我于本书第一章所说的两条。便是:一,不把课外读物当作教材;二,多注意在书目上,而少注意在学生上。犯了这两条病根,所以所开书目,未免有些不妥当的地方。国文教师的意见何以如此分歧,主张何以如此不同呢?这是很有研究的价值的。我以为根本原因在国文教师太注重专科研究而少注重教育研究的缘故。因为少注重教育研究,所以只见到国文,见不到教育的全体;只知道教书,而没有顾到学生;只知道教国文,少研究国文和各科的关系;只知道教学生读书,未必教学生用书;只注意到书目,少注意到各种教材要适合各种学生如程度兴趣需要与学力时问,只知道某书的价值;不问某书在教学上能发生若何的功效,有多大的价值?更未顾及价值与功效的轻重缓急。

便拿专科研究来讲罢。国文一科,范围广漠,国文教师所要研究的,与专门文学家国学家不同,与诗词小说剧曲专家又不同;与举人秀才不同,与学究名士又不同,与科员秘书不同,与报馆编辑先生又不同。各人学了些专门拳头教学生,何有是处?我尝拿学校的体育科比国文科。学校的体育要注意基本运动的训练,注意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平均发育。倘使请个专门拳师教体育,恐怕学生拳头学不好,体育的目的完全失掉了。现在中学的国文教师,好多像是专门的拳师,无怪各人发各人的书箱,各人开各人的书目,而学生的阅读有无成绩,学生的国文是否进步,所做文字能否通顺,且不问了。

第三章 课外阅读教材评议(下)

……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