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要寻一个明星

更新时间:2023-09-04 01:41

《为要寻一个明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歌。在此诗中,“明星”是黑暗中光明的象征,诗人“寻一颗明星”,就是寻光明,寻理想,就是寻他所追求的爱、自由和美。诗中以“我”寻明星直至在黑夜里倒下而光明终于出现作结,表现了诗人对“寻一颗明星”的执著。全诗全诗四节,每节四行,如同回文诗的形式,且交错韵反复运用,极富艺术魅力。

作品原文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创作背景

写于1924年11月23日,最先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晨报六周年纪念增刊》。

徐志摩是出身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接受过英美的西方教育,他对无产阶级革命,有过赞颂,也有恐惧(如对“十月革命”),这种矛盾复杂的性格,从他的阶级出身来看,倒是十分真实的。但徐志摩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他对于世界了解有迫切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他为了爱国,追求过理想与光明,不过他又迷惘,甚至悲观,也可能他心目中悬了一个欧美式的政治民主体制的理想,但在中国现实中处处碰壁行不通。

徐志摩生活在上世纪初期,正是一个守旧、封建的时代,旧社会的黑暗、愚昧、顽固随处可见。如果说黑暗是社会的写实,那么“明星”则是对新时代和新生活的构想。为了寻找这种新的理想,人们不惜付出惨重的代价。诗人写此诗亦是要给在黑暗中苦苦抗争的人以希望,鼓励着他们不断向前。

文学赏析

此诗是一首比较纯粹的抒情诗。所谓比较纯粹的抒情诗,瓦雷里认为这类诗的追求是“探索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效果,或者说得确切一点,探索词与词之间的共鸣关系所产生的效果;总之,这是对语言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的探索。”(《纯诗》)就是说,它不是直接地承担这个生存世界的实在内容,而是探索语言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既包容、又超越;最终以一个独立的艺术与美学的秩序呈现在人们面前。不是现实世界的摹写,而是感觉领域的探索;不是粘恋,而是超越;不是理念与说教,而是追求词与词关系间产生的情感共鸣和美感;——这就是比较纯粹的抒情诗,它的最终评判,是离开地面而飞腾起来。

凡非诗的语言总会在被理解后就消失,被所指事物替代;但在这首诗里,情形恰恰相反,它使读者对言词本身保持着持久的兴趣,在言词的经验之内留连。它让读者相信诗人真正钻进了语言,把握住词语功能的生长性,到达了通常文字难以达到的境界,——让读者感到词语与心灵之间融洽的应和,让读者体会灵魂悲凉而又美丽的挣扎。“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读者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着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关系中的终极所指,读者去意会就行了,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就行了: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甚至现代诗人的自况,等等,均无不可。它可囊括其中任何单个的内容,但任何单个的释义却无法囊括,——诗已经从个别经验里飞腾、超越出来了。这里是一种诗的抽象,建构成为一种人性经验的“空筐”,装得下丰富的人生表象。

此诗就内容而言,有三层意思:

第一,诗人把当时的社会视为“黑绵绵的昏夜”,因而要“冲”出“昏夜”的樊篱,去寻找“一个明星”。

第二,诗人在向黑暗势力冲击的时候,是骑着“拐腿的瞎马”,因而看不清方向,弄得左摇右晃,举步维艰,“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第三,终于看到了天上永晶似的光明,但这光明可望而不可即,“光明”是那么遥远。这诗映了作者世观的局限性和矛盾性,但他敢于反抗黑暗的势力,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是应该肯定的。

这首诗的艺术形式比较特殊,全诗四节,每节四行一这四行实际上是两行诗的“反向复沓”,即第三行是第二行的反复,第四行是第一行的复。这样,使诗产生一种回环圆润的音乐美。此外;比喻新奇,音节铿锵,写得含蓄,又产生一种可以意味,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夏墨《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诗传》:我们不敢妄言这首《为要寻一个明星》中“明星”的寓意就是爱情或者理想。但是那荒野绵延、黑暗侵袭的场景却像极了这段封建世俗的婚姻。

当代作家李旦初《中国现代文学》:徐志摩写过一首以《为要寻一颗明星》为题的新诗。这首诗有点简单的情节:抒情诗主人公“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在“黑绵绵的昏夜”,在“黑茫茫的荒野”,去寻找天上的一颗“明星”。他历尽千难万险,累得人困马乏,那明星还不出现。最后,明星初现,天上才“透出水晶似的光明”,可人已死了,马已亡了。诗中的“昏夜”和“荒野”象征黑暗的社会现实,“拐腿的马”象征坎坷的人生道路,“明星”象征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全诗围绕寻找明星而展开,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诗的前几节,以一种动态的形式表现了人生的一种似乎徒劳的追求,诗的最后一节,则以最具图像化、意境化的方式呈现了这种悲哀的结局:无垠的荒野,透着水晶似的光明的夜空(同时又聚焦着一匹倒下的马和尸首),这样的景象和意境,似乎使全诗的情绪得以在此恢宏的空间中氤氲荡漾升华,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