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4 10:06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英语: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年12月31日-1959年10月16日),美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陆军五星上将,第50任美国国务卿(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
1880年12月31日,马歇尔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联合镇。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马歇尔的父亲老马歇尔是一家焦炭熔炉公司的董事长,在宾夕法尼亚拥有富煤矿。后因经营无方,晚年生活拮据。马歇尔家是美国建国初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约翰·马歇尔的远亲。
马歇尔童年和少年时酷爱运动,骑车、打猎、游泳、钓鱼,无所不精。学习兴趣不大,成绩平平。他后来承认,9岁时他便认定自己注定是“全班的劣等生”。父亲对他很失望,常用柳条鞭管教他;哥哥姐姐和同伴的冷嘲热讽,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但这也未能使他的学习成绩好起来。少年时代,马歇尔时而向往海上生活,时而羡慕铁匠行当。一次,他到铁匠铺玩了一天,突然心血来潮,发誓将来做个铁匠。父亲发现他这一想法后,狠狠揍了他一顿。
老马歇尔对军队情有独钟,希望儿子能成为军官。他的长子以优异成绩考进莱克星顿的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却志不在军队,毕业后却改行到一家钢铁厂当了化学师。这时,马歇尔一再要求父母送他到哥哥的母校弗吉尼亚军校。他后来承认,他如此想上军校,并非因为喜欢军队或想穿上军装出出风头,而是因为要胜过他那个自命不凡、百般嘲笑他的哥哥。1897年9月,16岁的马歇尔进入弗吉尼亚军校。
马歇尔刚入校,便受到老生的“考验”。老生按例让他在地板上悬蹲10分钟,正下方固定着一把刺刀。他刚患过伤寒,身虚体弱,没坚持几分钟便坐到刀尖上,臀部受伤,血流如注。他被抬到医务所急救,但始终未说出受伤的缘由。他的行为赢得大家的赞许,他受到尊敬,在军校站住脚。
马歇尔在弗吉尼亚军校学习期间,因为说话口音太明显,高年级学生以“难听的匹兹堡鼻音”令人刺耳为由处罚了他,让他包揽了大量脏活。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一个月刷洗的马桶比一个清洁工一辈子刷洗的还多。
在校期间,马歇尔认真钻研军事课目(军事课目成绩优异,而其他课目成绩一般),正确履行军事职责,严格参加军事训练,重视进行战场考察。据他的同学回忆,马歇尔在学生时代便对军事战略着了迷。课余,他经常绘声绘色地分析地形与战术,引起周围同学的莫大兴趣。一年级结束时当上伍长,两年后升为队长。校内举行的所有重大仪式,他都担任学生指挥。他声如洪钟,面色威严,发号施令极具威慑力。他还是出色的橄榄球运动员。马歇尔曾深有感慨地说: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不但给了我与人相处的日常行动准则,而且还给了我一种军事遗产——荣誉与自我牺牲精神”。
1901年,马歇尔以名列第8的优异成绩毕业,年底进入美国陆军,1902年2月3日受领陆军少尉军衔,开赴美国驻菲律宾民都洛岛的第30步兵大队服役。行前,他于2月11日与伊丽莎白·科尔斯卡特结婚。新娘患有心脏病,未能与他同行,留在了国内。
这时总数达3.5万的驻菲律宾美军负责维持某种“和平”,战事已缓。马歇尔服役两年,没有参加战斗,但经历了丛林环境和疫病的考验。菲律宾服役期间,马歇尔体验到严明纪律和恢复控制的重要性。矜持和拘谨,似乎成了马歇尔的独特风格。他的老成持重和公正无私也很受上级赞赏。
1903年11月,马歇尔从菲律宾服役回国,被派往俄克拉何马地区的雷诺堡,历任工程官、军械官、军需官等职务。他在雷诺堡的出色表现受到上级注意。1905年7月,马歇尔奉命领导历时3个月的美国西南部荒漠地区的勘测绘图工作,因工作出色而获得4个月休假。
时值美国陆军军部体制改革,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签署了设立陆军参谋部的立法。为培养军事人才(包括参谋人才),重新恢复利文沃思步兵骑兵学院(今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该院院长贝尔将军在学院开设军事史、战术学、军事卫生学、军队组织、武器、法律和语言学等各门课程。1906年底,马歇尔被选进利文沃思步兵骑兵学院进修。进修学员都是上尉以上的军官,他是唯一的少尉。
1907年3月,马歇尔晋升为中尉。他后来称“晋升中尉的时候”是自己一生中最激动的时刻。同年,马歇尔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在陆军参谋学院继续深造的资格。这时,妻子搬到利文沃思堡与他同住。但是疾病使她无法与丈夫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无法生育。虽然如此,马歇尔与妻子一直相亲相爱,外人以为他们的婚姻生活完美无缺。
1908年8月,马歇尔留在利文沃思步兵骑兵学院工兵系任教官两年。此外,从1907年至1911年夏,马歇尔曾在多个国民警卫队部队工作。
1911年1月至1913年6月,先后任马萨诸塞州民兵教官、驻阿肯色州洛根·鲁茨堡的第4步兵团连长。1913年,出任菲律宾军区司令亨特·利格特的第一副官。
到1916年,马歇尔已36岁,当了14年军官,在美国14个不同的部队服役任过职,两赴菲律宾,两进国民警卫队。无论在哪里,他都得到上级夸奖。他肯吃苦,精通兵法,足智多谋,忠诚可靠,但仍是一个中尉。马歇尔的上司约翰逊·哈古德在有关军官能力的报告中写道:“马歇尔理应在常规军中任准将职,推迟一天任命,军队和国家就遭受一天损失。”但提升军官委员会只是在1916年的7月份晋升马歇尔为上尉。同样在这一年的5月,马歇尔调任驻旧金山的西部军区司令詹姆斯·富兰克林·贝尔(后为陆军参谋长)的副官。贝尔对马歇尔很是赏识,在调任东部军区司令时把他带在身边。
(“马歇尔基金会”收藏的马歇尔成绩单及早年照片图册参考资料)
1917年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站在协约国一边参加了已延续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塞伯特组建陆军第1步兵师,经贝尔举荐,马歇尔被任命为参谋部临时中校衔参谋。第1步兵师在约翰·约瑟夫·潘兴的美国远征军编内,最先在法国登陆。5月至6月间,潘兴率3000士兵赴法,协同法军作战,兼顾后方勤务。马歇尔随军去法国。
在法国前线,作为师参谋部参谋,他的任务是向师指挥所报告前沿阵地的情况,检查部署和给养状况,维持部队士气。他执行任务一丝不苟,大部分时间是在前沿战壕里,并常常独自徒步巡视阵地。马歇尔因在前沿阵地表现出色,博得潘兴的赏识,被提升为临时上校,并调入设在肖蒙的美国远征军总参谋部。
1918年,美国远征军在潘兴指挥下发起了坎蒂尼战役、圣米耶尔战役及默兹—阿尔贡战役,马歇尔参与了这三次战役的策划,得到了潘兴的高度赞赏。于是在这一年,潘兴把马歇尔从师参谋擢升为军参谋,后又任命他为自己的副官。一战期间,马歇尔始终未能直接上前线作战,使他引为憾事。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马歇尔调任第8军参谋长,执行对德占领任务。次年5月任潘兴的副官。后随潘兴在法国、英国等地访问,参加庆祝胜利活动。无论外出视察还是接待宾客,马歇尔总是侍立潘兴身旁,连潘兴写回忆录,也征求马歇尔的意见。
1919年9月1日,马歇尔随潘兴凯旋美国,其战时临时上校军衔被取消,仍为上尉。他留在了潘兴手下任职,在1920年7月正式晋升为少校。1921年8月,潘兴出任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作为首席助手,随他到华盛顿赴任。
1923年8月,马歇尔晋升为中校。此年,潘兴任满离职,马歇尔决定到野战部队中充实自己。1924年7月1日,他被派到美国驻中国天津(时值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第15步兵团,任代理团长,后改任副团长、主任参谋。在中国期间,他学会汉语。在此期间,马歇尔实际主持全团的工作,熟悉和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军官。他对当时军阀混战的中国政局进行研究后,感到束手无策,写信对潘兴说:“大国如何处理中国问题是几乎回答不了的一个问题。”
1927年夏,马歇尔回国。同年9月,他的妻子伊利莎白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为了使他摆脱因丧妻引起的悲痛,上级将他调离华盛顿,前往佐治亚州的本宁堡步兵学校(美国陆军步兵学校)当教官,直到1932年。
马歇尔就任后负责教学工作,他对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改革。主张授课应简明扼要,尽量将复杂的军事问题用三言两语加以概括;演习要力求形象逼真;并调配最富有改革精神和工作能力的军官担任教官和系主任;他对学员要求也很严格,经常督促他们,鼓舞他们,激发他们的热情;注意考察和了解每一个学员,并用“小黑皮本”记下能力突出而有发展前途的军官,后又逐步建立了一个学员档案,把他认为有才华的青年军官都一一记在上面。当时在本宁堡的教官和学员中,有160人受到马歇尔的赏识,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成为美国陆军的骨干,其中许多人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晋升为将官,如: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兵器系主任)、约瑟夫·沃伦·史迪威(战术系主任)、约瑟夫·柯林斯、考特尼·希克斯·霍奇斯、马修·邦克·李奇微等。这些从步校出来的出类拔萃的将领都把自己日后得以攀上高峰归功于马歇尔。可以说,马歇尔在训练军官方面所做的工作,对美国后来的军事影响显然是很大的。
1930年10月15日,同凯瑟琳结婚。
1932年7月,陆军参谋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马歇尔调到佐治亚州斯克雷文堡,任第8步兵团中校营长。一年后任南卡罗来纳州穆尔特里堡驻军司令(团长),主要负责南部17个州的地方资源养护队的管理工作,收容大危机时期的广大失业青年。
1933年9月,晋升上校。11月,被任命为伊利诺伊州国民警卫队(第33师)高级教官。一般观点认为,加入国民警卫队即远离了正规作战部队,因此该任命可以说葬送了他的前途。后在潘兴等人的帮助下,马歇尔才回到正轨。
20世纪30年代中期,马林·克雷格主持美国陆军参谋部后,马歇尔的军职步步高升。1936年8月,55岁的马歇尔由中校正式晋升为准将。9月,任第3步兵师第5旅旅长。1938年7月,被任命为陆军助理参谋长兼作战计划部部长。鉴于欧战在即,潘兴亲自谒见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把马歇尔作为“参谋长的料子”推荐给他。当年10月,马歇尔任陆军副参谋长。1939年5月至6月,任驻巴西军事代表团团长。7月,克雷格退休,马歇尔代理陆军参谋长。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同日,罗斯福总统决定越过比马歇尔资深的20位少将和4位准将,任命其为美国陆军参谋长,并正式授予他少将军衔,暂领上将军衔。马歇尔由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没有进过西点军校而担任陆军参谋长的将军。他上任的第3天(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马歇尔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后,欧战局势日趋紧急。1940年6月,法国沦陷,英伦三岛朝不保夕。此时,美国没有马上参战。国内有人主张全力避免战争,有人主张积极参战。马歇尔认为,无论愿意与否,美国必然要卷入战争。而他作为陆军参谋长,积极备战更是责无旁贷。于是,马歇尔决定扩充美国军备,在必要时出兵援助西欧国家。经与陆军部长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商议后,马歇尔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国民警卫队服现役,二是全国实行义务兵役制。欧战初期,美国只有20多万军队,仅相当于葡萄牙的规模。到战争结束,美国军队已达830万,成为世界上规模庞大、装备先进的一支军队。
1941年12月8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参见词条珍珠港战役),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美国对德、日宣战,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时,马歇尔的注意力已从国内扩充军备转向组织盟国联合作战。美、英成立了参谋长联合委员会,总部设在华盛顿。马歇尔以美国陆军参谋长身份参加该委员会。在战时,他未能上前线直接指挥战斗,留驻华盛顿,担负组织盟国联合作战的任务。
马歇尔需要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军官填补空缺。他利用自己的档案搜寻人才,发掘了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乔治·巴顿等军界新星。
主词条:北非登陆战役
1942年初,美英两国商定在北非登陆,打击德军。马歇尔为这次代号为“火炬”的战役进行了积极准备。他指派艾森豪威尔出任盟国北非远征军总司令,全权指挥这次战役。他与艾森豪威尔商议,选中巴顿指挥美军特遣队在卡萨布兰卡附近登陆。同时,他还把布莱德雷推荐给艾森豪威尔。
同年7月下旬,美英两国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开始在伦敦拟定“火炬”作战的具体方案。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并在罗斯福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干预下,于9月20日达成一项折衷方案,确定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和阿尔及利亚的奥兰、阿尔及尔3处同时登陆。登陆日期最后定于11月8日。
英美盟军按期于11月8日天始实施“火炬”登陆作战计划登陆成功。经5个月的激战,盟军于1943年4月9日集中优势兵力发起总攻。英军第8集团军自南向北进行突击,美英联军自西向东发动进攻,经过18天的战斗,分别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被挤压在这一地域的25万德意军队走投无路,只得投降(参见词条突尼斯战役)。至此,德意在北非的部队全部被肃清,非洲战场的战事以美英的最后胜利而结束。
主词条:西西里战役
美英盟军在北非登陆之后,美英两国便开始考虑下一个主要战略行动方向了。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率两国军事首脑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商讨军事战略问题。马歇尔从军事着眼,考虑具体的欧洲战略,极力主张横渡英吉利海峡,从法国北部攻入欧洲大陆。但丘吉尔却从政治方面考虑,主张从欧洲“柔软的下腹部”——巴尔干半岛开刀,通过匈牙利直插维也纳,最后在德国西北平原与德军作战,以便达到既阻止苏联向东欧、中欧进军,又保证欧战胜利的目的。会议未能就此作出决定,实际是将进攻西欧的计划推迟实施。会议最后选定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登陆为作战目标。
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实施登陆,8月中旬占领全岛。随即向意大利本土进军,很快进逼罗马,在纳粹控制的欧洲取得立足点。
主词条:诺曼底登陆
为了推行美国的欧洲战略,马歇尔多次飞赴伦敦,与丘吉尔磋商。凭借美国的实力,他终于使英方同意诺曼底登陆方案。1943年12月,罗斯福、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最终商定,于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登陆。这次登陆战役的代号定为“霸王”。人们普遍认为,指挥“霸王”战役的盟军最高司令一职非马歇尔莫属。马歇尔已是众望所归的人。此时,美国陆军的步兵和航空队同时活跃在世界的六大战场,战线极长,但是由于马歇尔在华盛顿指挥得力,对各路人马的状况、需求、配备和军务缓急了如指掌,应付自如,协调有致,为美军的不断胜利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表彰马歇尔的功绩,美国众议院和罗斯福总统曾打算特设陆军元帅一衔授予他。但被马歇尔拒绝了。
马歇尔本人也想指挥欧洲战役。1943年秋,同盟国首脑在魁北克会议上一致同意他担任这一职务,这使他非常高兴。但罗斯福回华盛顿后,却无限地延长了马歇尔的陆军参谋长的任期。
罗斯福让马歇尔指挥欧洲战役的决心本是十分坚定的。他在给潘兴的一封信中说:“我们准备让他指挥的是这次战争中最大的作战行动。我认为他将担负的乃是欧洲战场的全部指挥任务,而不仅仅关系到某一地区。此外,英国三军参谋部将同他就一切事宜进行磋商。再者,我认为如果不给乔治一个亲临前线统兵作战的机会就太不公平了……我所能做出的最好的解释是,我想让乔治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潘兴……”然而,身卧病榻的潘兴在给总统的信中说:“……我们在打着一场全球性战争,离结束之日尚远,因此要由最成熟的军官担任参谋长一职,以便明智地把握战略方向。明达的军界人士一致认为,马歇尔将军正是这样一位军官。假若把他调往某个地区作战,则无论这个战场看上去如何重要,都将使我们因为失去这样一位深谙战略、任何其他人担任参谋长都无法同他相比……”罗斯福同意了潘兴的看法,把马歇尔留在了陆军参谋长的位置上。
1943年底,罗斯福任命艾森豪威尔为盟军欧洲最高司令,指挥“霸王”战役。事先,罗斯福征求了马歇尔的意见。尽管马歇尔内心深感遗憾,但是他认为这应该是总统决定的事情。他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各种机会为自己作任何活动。可以说是他自愿放弃了他的永久抱负,把最高司令的职务交给了艾森豪威尔,并一如既往地支持艾森豪威尔。
1944年1月3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赫然登载出马歇尔的照片。周刊选他为“本年新闻人物”,称他为“祖国的托管者”,“不可或缺的人”。
马歇尔作为美陆军参谋长,既需协调解决美军多军种之间以及政府与军队之间的一些问题。又需协调妥善处理好美军与盟国军队的关系,工作比较繁杂,但他能通观全局,处置适度,因而颇获好评。
马歇尔清楚看到,在抗击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美军并非孤军奋战,他必须倚重、倚靠甚至倚赖友军,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欧洲战场上,他始终要求艾森豪威尔遵循他的指示,打败德军,赢得胜利,同友军保持良好的关系。1944年6月6日,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后,美军将领认为英军最高指挥官蒙哥马利一心想唱主角,因而对他十分不满,双方矛盾重重。马歇尔不断提醒盟国欧洲远征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说,将军们都容易变得“虚荣自负”,绝不要忘记,“蒙哥马利可说是英国唯一的英雄”,可不要和他找麻烦。
在对德作战的最后阶段,一些美军将领要求抢在苏军之前攻占柏林,丘吉尔和蒙哥马利也坚决反对放弃柏林,认为这等于西方把宣传上的一个大胜利白白丢掉。但是马歇尔顶住了这股压力。在他看来,放弃柏林完全是一种军事决策。在罗斯福刚刚去世,杜鲁门总统刚刚上任之际,他必须以军人的方式进行思考,作出这种符合军事逻辑的决策,由苏军攻占柏林。
1944年12月16日,马歇尔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
1945年2月,马歇尔先后参加了马耳他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会议通过了艾森豪威尔提出的战胜德国的计划,并批准了这一作战计划,还要求太平洋盟军攻占硫磺岛与冲绳岛。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7月,马歇尔又参加了波茨坦会议。这次会议决定英国增加对日作战兵力,苏联对日作战,美国则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结束亚洲战事。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占领了日本。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的仪式。在此年的8月20日,年近65周岁马歇尔给杜鲁门写信,要求卸任,并提名由艾森豪威尔继任参谋长。杜鲁门考虑了一些时候,接受了马歇尔的辞呈。11月,杜鲁门在白宫为马歇尔举行了告别仪式,在他佩戴的军功章旁边添上一簇橡树叶章。杜鲁门亲自宣读了嘉奖令:“在这场就规模和恐怖程度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战争中,数百万美国公民曾为祖国立下了殊勋,而五星上将乔治·卡·马歇尔奉献的则是胜利……他的品格、作为、效率鼓舞了全军、全国、全世界。美国之得有明日,实有赖于马歇尔和千百万人民。他于世间将军行列中卓立前茅。”随后,马歇尔正式退役。
主词条:马歇尔调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中国一面执行扶蒋反共政策,一面又力图避免中国发生大规模内战和直接卷入中国内战,希望通过调停国共政争,实现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从而作为遏制苏联在远东影响的战略手段。为了停止国共内战,实现美国主导下的中国统一,杜鲁门决定派遣刚刚退休的马歇尔为驻华特使,完成这一使命。
有关马歇尔出使中国的政事安排,杜鲁门日后在《杜鲁门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中国现在看来是被引向更麻烦的境地去了。我们不能派遣军队之类来保证蒋介石的优势。我们唯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发挥我们最大的影响来制止内战。而担任此项工作的人必须具有独一无二的资格和极高超的才干……可是我想不出一个比他(马歇尔)更适合的人来担任出使中国的艰巨任务”,“我试图通过马歇尔来实现的解决办法,就是要使蒋介石不需要美国全面的军事干涉而可以拯救他自己的唯一的办法”。
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飞抵上海,开始“调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12月21日,他到达南京,会见了蒋介石,12月23日会见中共驻重庆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马歇尔告诉蒋介石,不要指望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用于内战,美国不会卷入中国的内战。中共向马歇尔提出,希望停止内战,建立联合政府,并通过即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加以确立。马歇尔的本意是希望蒋介石让出一部分政权,换取共产党交枪入阁,达到不战而降中共的目的。
调处初期,各方曾取得一些成果,张群、周恩来、马歇尔三人小组于1946年1月10日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的协定,国共双方分别下达了停战令,稍后又在北平(今中国北京)设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另外,2月25日,又组成了改组中国军队的委员会,由马歇尔担任该委员会的顾问,拟定了国共双方按5:1共同裁减军队的方案,即制定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2月底,马歇尔在向杜鲁门报告的电文中说:“事情是进行得比较顺利的”,“政治协商会议看来已在走向通往民主改革之路,整军的协定看来也已不远了”。
在进行“调处”的时期中,马歇尔想方设法加强美国在华的控制权。3月19日在马歇尔的策划下成立了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这个机构协助国民党军队进犯解放区,并积极训练和装备国民党军队,供给蒋介石以大量的军火和其他作战物资。在美国的政治支持、经济援助、军事扶持的基础上,蒋介石有恃无恐地在东北大举进攻中共军队。7月,全面内战(参见词条解放战争)爆发。7至9月,马歇尔八上庐山,劝蒋介石重开谈判,但蒋介石坚持要打内战。8月10日,马歇尔和美国驻国民党中国大使司徒雷登发表联合声明,宣布“调处”失败。10月,国民党军队攻占中共在华北的重要政治中心张家口。11月,蒋介石又悍然召开所谓“国民大会”,完全关闭谈判大门。在与蒋介石签订了诸如“中美友好通商条约”等一系列密约之后,马歇尔于1947年1月7日奉召回国。29日,美国宣布退出军事调处执行部,调处以失败告终。
1947年1月18日,杜鲁门总统任命马歇尔为美国第50任国务卿。21日马歇尔宣誓就职,28日从陆军退役。3月至4月,出席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盟军外交部长理事会(Council of Allied Foreign Ministers)第五次会议。6月,他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中提“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计划,其后美国政府据以制定“欧洲复兴方案”,一般被称为“马歇尔计划”。8月至9月,出席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美洲国家维护大陆和平与安全会议。在他担任国务卿期间,还提出“希腊—土耳其援助计划”,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承认以色列,并促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1949年1月,因健康状况不佳,马歇尔辞去国务卿职务。3月1日,恢复现役。卸任之后,他曾任美国战役纪念碑委员会主席(1949年1月至1959年10月)、美国红十字会会长(1949年9月至1950年9月)等职。
1950年9月,马歇尔又被杜鲁门任命为国防部长。
朝鲜战争爆发后,马歇尔因珍珠港事件而遭到非议。参议员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等人说他与罗斯福同谋,不使驻守在珍珠港的驻军官兵知悉日本奇袭该港口,指责他在战略上一贯实行亲苏路线;说他出卖了中国国民党的蒋介石。不过有许多人认为这些指责是不当的。在麦卡锡的攻击下,马歇尔于1951年9月辞职。
1951年后,马歇尔是陆军现役将军中级别最高者,可向政府提供自己的建议。
1952年,马歇尔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1953年夏,马歇尔代表艾森豪威尔总统率美国代表团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大典。同年12月,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和平奖,以褒奖他任国务卿期间实施复兴欧洲计划的业绩。
就在1953年参加完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之后,马歇尔的身体开始一蹶不振。
1959年,因长期身患流感,马歇尔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10月16日傍晚,马歇尔在华盛顿的沃尔特·里德陆军医院病逝,享年79岁。安葬时,全美国举哀一日。马歇尔留有遗言:“简葬我,一如军中忠诚为国之寻常将士。切忌铺张。典式毋盛。追悼会宜简,到场只限亲属,尤须悄然为之。”遵照其遗嘱,在弗吉尼亚州的迈尔堡举行的马歇尔葬礼极其简朴。当马歇尔的遗体在波托马克河西岸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入土时,一名士兵吹响安息号,而自发前来的老部下们则肃立致敬。墓碑上写着:“这里长眠着一位诚实的人。”碑首的五颗星象征其五星上将的军衔。墓碑的背面列出了马歇尔的职务:“美国陆军参谋长、国务卿、美国红十字会主席、国防部长。”
马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长时间担任陆军参谋长职务。在他的领导下,美国陆军从一支三十万人装备较差的兵力扩充到世界上最庞大的装备最精良的军队。在“二战”结束时,美国已有八百多万人服役。马歇尔是作出战略决策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成员,参预了欧洲战略的决策,起草有关战争全局的战略和具体作战的咨文,从而对盟军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战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马歇尔多次陪同罗斯福和杜鲁门出席重大的军事外交会议,或参加一些决定战争进程和后果的重要会议,如1941年8月的大西洋会议、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的阿卡迪亚会议、1942年4月至7月在英国进行的关于开辟第二战场问题的讨论、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1943年8月的魁北克会议、1943年11月至12月的德黑兰会议、1944年6月出访诺曼底滩头阵地并访问英国、1945年2月的马耳他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以及1945年7月至8月的波茨坦会议。
马歇尔是二战中战争后勤的组织者,又善于人事安排。他的军事观点的基本信条之一便是应该派军官去完成最适合他做的任务,而不要考虑他的个人感情以及他在当下位置上多么有用。在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期间,马歇尔把一批他认为有军事才能的军官提拔到重要岗位。日军偷袭珍珠港后,马歇尔把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艾森豪威尔召回华盛顿,请他担任参谋部作战计划处处长。1942年6月,欧洲战区正式成立后,马歇尔又将该战区司令的重任托付艾森豪威尔。他向罗斯福推荐麦克阿瑟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美军司令。本宁堡步兵学校出身的布莱德雷也因马歇尔的大力提携,而在诺曼底登陆后指挥美国第12集团军。由于马歇尔清楚认识到乔治·巴顿进行装甲战的胆识,就任命他指挥第3集团军在法国北部扩大战果。而在缅甸—印度战区,他保举史迪威任该战区的美军司令。
马歇尔出任国务卿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抛出“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经济重建计划”或“欧洲复兴计划”)。1947年2月21日,英国政府发表“1947年经济概览”白皮书,承认1946年英国财政赤字超过原先估计的3.28亿英镑,达到4.5亿英镑;并示意,由于财政状况愈益恶化,英国政府正在考虑:削减海外开支,即退出占领德国、退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再参加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将施行严格的贸易控制等。面对欧洲出现的这一紧急形势,马歇尔试图设计出一种“拯救”欧洲经济的计划。他认为如果能够使欧洲国家把欧洲的经济问题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不相关联的各个国家的问题,而实行互相合作,那么美国的“援助”将更为有效,同时恢复后的欧洲力量也更能持久。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酝酿,马歇尔在1947年6月登上哈佛大学的讲台,发表了一篇举世瞩目的演讲。他说: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冒险和混乱。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任何愿意完成复兴工作的政府,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欧洲各国必须就形势的需要和自己将承担什么义务取得一定程度的协议。……欧洲必须首先提出倡议。关于美国的任务,应该在拟定一项周密计划时给予友好的协助……。
于是,马歇尔计划问世。对于这一计划的构思者马歇尔来说,它大大地提高和巩固了马歇尔在美国军界、政界的地位,并且也因此获得了最大的荣誉。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次日,杜鲁门正式签署了这个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付诸执行。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西欧经济和美苏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即用美援贷款和赠予来挽救濒于“破产”和“绝望”的欧、亚两洲。从1948年4月到1952年6月底,美国共拨款援助欧洲131.9亿美元,受援国要接受美国的经济监督。到1951年底,美国政府宣布计划提前结束。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工业产量比战前上升35%,农业产量比战前提高10%。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是美国垄断资本利用援助,拉拢西欧盟国、抗衡苏联、抑制西欧人民革命运动、争夺西欧市场的重要手段,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西欧国家的团结合作的开始和加强,为美国进一步在西欧建立政治军事集团创造了条件。同时,马歇尔计划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打开了西欧市场的大门,美国的商品和资本象潮水一般涌向西欧。并且,美国以经济渗透开始,以经济援助为手段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它使美国有了一个更加稳定的势力范围,它真正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服务。
马歇尔国务卿任内的第二件大事是处理巴勒斯坦问题。1947年底至1948年初,由来已久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日益激化,杜鲁门和马歇尔一致认为,一旦巴勒斯坦发生纠纷,美国是不可能派遣军队到那里去的,必须有可靠的代理者维持巴勒斯坦的安定秩序。再者,在这个地区还有着中东的石油资源问题。于是,在美国的坚持下,联合国安理会在1947年11月29日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马歇尔为此也进行了协调各方关系的活动,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在巴勒斯坦建立,当天美国就正式承认了以色列。马歇尔对犹太复国主义者也表示了支持。在当时,这些举动曾被誉为“拯救了两个民族”,但人为的分治给巴勒斯坦带来的是长期的混乱。15日,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就对阿拉伯国家发动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在处理了中东事务以后,马歇尔又转而着手处理欧洲问题。经过杜鲁门、马歇尔、迪安·艾奇逊与英国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的共同商议,以及各方的奔走酝酿,他们抛出了“共同防御援助计划”,决定建立一个欧洲军事同盟。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国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就此诞生。
任国防部长期间,马歇尔反对只重机械力量忽略人力的说法,主张人力物力必须兼而有之。他认为:必须深入敌境,歼灭敌人,毁坏其军事根据地,并消灭其生产机构,战事方能结束。他虽然重视海、空军,但特别强调陆军的决定作用。他说:“任何关于我们只用机器而不用地面部队就可以打仗的想法,在我看来都是毫无理由的。”
马歇尔力主美国实行军国主义化,他认为美国军事力量的最大弱点在于陆军兵员不足,因而特别强调实行普遍军训的重要性,他在1951年春向国会提出的“普遍军役军训计划”,就是企图通过后备陆军兵力的组织和训练,达到平时既可以不负担大量的军费,又可以随时取得大量陆军兵力的目的。
在军需生产方面,马歇尔力主扩大军需生产的潜力,飞机坦克在平时不要生产过剩,而是要加强生产设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能“在24小时内开动全部生产能力”。马歇尔还提出用经济侵略与外交力量相结合,达到美国对外军事扩张的目标。他提出,通过对外工业、贸易、财政和货币,控制扩张目标国,再由经济的控制达到政治的支配,并逐步使其成为美国的附庸。
早在1916年,犹他州道格拉斯堡的指挥官约翰逊·哈古德便在《马歇尔工作能力报告》中说:“据我判断,陆军中像他这样具备指挥一个师的才能的军官不足5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作家塞瓦赖德在一次著名的广播讲话中说:“这支捍卫自由的伟大军队是世界上体魄最强壮,穿着最漂亮,伙食最好,待遇最高的军队。它之所以具备今天的组织、训练、装备水准,绝非出于偶然。它是一座丰碑,展示着乔治·马歇尔的天赋和无穷的精力,几近超凡的远见卓识及领导才能。这样一位军人是不需要元帅杖的。”
英国百慕大总督夫人玛丽·伯利在1945年春天给马歇尔的信中说:“你前往欧洲途经百慕大时,我们曾一道进餐。记得我当时想,你会加速胜利的到来,这使我对一切都充满了信心。你一定收到过许多类似的信,但是我还是要向你表示祝贺,祝贺杰出的陆军取得的辉煌战果。我还要说,我们极为钦佩陆军的缔造者和指挥者,我们完全认为他替我们赢得了渴望已久的胜利。我还有千万句赞美的话要说……。”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称赞马歇尔是“胜利的组织者”,并在纳粹德国覆灭后给马歇尔写了一封信,对他在这场战争中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赞扬:“你之所以能够统率这支浩荡大军,绝非偶然。是你,受命于危难,起而创建这支军队,组织这支军队,激励这支军队。由于你领导有方,不消多日,部队就建立起来,日臻完善,终于横扫法德全境。你不仅创建了野战大军及辅助部队,还造就了大批指挥人才,他们驾驭现代化兵种和军团的庞大有机体,迂回转战,以无比的速度调遣运动,几乎是哪里需要,哪里就涌现出这样的指挥官……在这些殚精竭虑的岁月中,我对您英勇精神和宏伟魄力始终怀有饮佩之情;正是您这种精神的魄力,使得您共渡艰危的战友们获得真正的慰藉,而我切望自己能被公认为您的这些战友之一。”
在马歇尔的葬仪上,已经卸任总统的哈里·S·杜鲁门说:“他是我们这一时代伟人中的伟人,我衷心地希望,当我跨入另外一个世界,马歇尔能收留我当他的部下,从而我得以努力报答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英国历史学家伦纳德·莫斯利:“乔治·卡特里特·马歇尔将军,就其从军、务政和为人之道而言,对于不肯盲从的现代美国人来说,都是格格不入的了。……然而这也正是马歇尔出类拔萃之处:无论是个人私事还是国家大事,他从不说谎。他是一位高超绝伦的谈判家,也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演说家。他在同象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以及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这样一些个性最倔强、政治上最机敏和最难周旋的人交往中,能够应付自如。他机智,能以理服人,且富有魅力,不少有名的美貌妇女都发现他的魅方迷人。”
英国历史学家大卫·梅森《二战名人录》:“马歇尔将军无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后勤组织者。在他的领导下,美国陆军从一支三十万人装备较差的兵力扩充到世界上最庞大的装备最精良的军队。……他是个态度冷漠甚至难以理解的人.但他又是一位性格坚决而又通情达理,可以信赖的同事,不管本国的还是盟军的将领都这样认为。由于乔治·马歇尔将军从未在‘二战’大规模陆地战场上担任要职,所以他不像一些指挥地面作战的名声显赫的将军那样光辉耀眼。然而他对盟军在‘二战’中取得胜利却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马歇尔两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1944年1月3日、1947年)。
1953年,马歇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洲经济复兴的贡献以及他促进世界和平与理解的努力。
2006年,美国《大西洋月刊》将马歇尔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63名。
马歇尔从来没有想过要写自传。他曾回绝了《星期六晚邮报》出资一百万美元请他讲述自己的一生的邀请。这种态度在战时的将军和战后的政治家中是罕见的。他说,自己不想重提在他手下工作过的将军们和政治家们的错误以及他们所卷入的丑闻,使他们感到难堪(英国历史学家伦纳德·莫斯利认为,马歇尔此举可能也是为了避免他个人生活中有关他的前妻、继子以及与同事和其他知名人士关系的暴露)。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认为,在1943年,美国国会鉴于马歇尔卓越的功勋,同意授予马歇尔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高军衔“陆军元帅”。马歇尔坚决反对,他的公开理由是如果称他“Field marshal Marshall”(马歇尔元帅),后两个字发音相同,听起来很别扭。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将使他的军衔高于当时已病倒的潘兴陆军“特级上将”。马歇尔认为潘兴才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军人,自己又多受潘兴提拔和力荐之恩,马歇尔不愿使他最崇敬的老将军的地位和感情受到伤害。1938年春,马歇尔前往病榻前探望潘兴。安慰生病的潘兴:“美国只有您有资格获四星上将,绝不可能再有另一个人!”马歇尔拒绝当元帅后,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美军从此不再设元帅军衔。
马歇尔有一本黑色皮笔记本,上面记着一些有才华和培养前途的壮年军官的名字。第3集团参谋长艾森豪威尔上校的名字便在其中。根据艾森豪威尔上校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演习中的出众表现,马歇尔建议予以破格提拔,担任陆军作战计划处长,艾森豪威尔后来回忆说:“马歇尔亲自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写报告,请求把我提升为少将,他说他在美国陆军中创立的作战处并不真正是一个参谋位置。他说我是一个指挥官,因为我做的工作是调兵遣将等等。此后不久,他决定派我去英国,当他派我去那里时,他给我加了一颗星,接着又是加了一颗星”。在大战中,马歇尔全力支持艾森豪威尔全权指挥作战,使这位欧洲盟军最高统帅创造了一系列佳绩。
毕业于西点军校的乔治·巴顿在马歇尔的档案上也榜上有名。马歇尔在笔记薄里巴顿名字后面写有三句话:“他能带领部队赴汤蹈火”“但要用一根绳子紧紧套住他的脖子”“一有装甲部队,就交给他指挥”。1941年马歇尔让他指挥了一个装甲军团。后来巴顿带兵打仗,屡立战功。
曾在本宁堡兵步学校当过马歇尔下属的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也是马歇尔大胆启用的一名高级军官。布莱德雷在欧洲中专显示出杰出的指挥和外交才能,战后获五星上将军衔并出任参谋长,被公认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有才干的领导人之一。此外,还有一大批优秀军官在马歇尔的大力提拔使用下大入异彩。例如,中校参谋军官马克.韦恩.克拉克在大战前被马歇尔破格提升为四星上将,指挥一个集团军。在二战期间,马歇尔作为陆军参谋长和罗斯福总统的主要助手,领导并且组织了多次重大战役,参加了每一次的盟国首脑会议,为夺取大路的胜利而竭尽全力。
马歇尔的父亲老马歇尔,曾是焦炭熔炉公司的董事长,后因经营无方,晚年生活拮据;母亲是劳拉·艾米丽(娘家姓“布拉德福德”)·马歇尔。马歇尔是三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
马歇尔的原配妻子是伊丽莎白·科尔斯·卡特,1902年2月11日二人成婚,1927年9月15日伊丽莎白病逝。到1930年10月,马歇尔又与凯瑟琳·布朗结婚。
马歇尔与两任妻子均没有生育子嗣。但凯瑟琳·布朗(1882-1976)在与前夫克利夫顿·史蒂文森·布朗(律师,1928年被刺杀)的婚姻中生有二子一女。他们在1930年后成为了马歇尔的继子、继女。其中一位继子Allen Tupper Brown,陆军中尉,1944年在意大利阵亡;另一个继子Clifton Stevenson Brown Jr.(1914-1952),少校。他的继女Molly Brown Winn,嫁给了曾为马歇尔助手的詹姆斯·朱利叶斯·温恩上校。
马歇尔的著作有《马歇尔报告书》等。
美国有许多以马歇尔命名的地标建筑、机构及舰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