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良

更新时间:2024-08-31 12:31

乔良,河南杞县人,1955年出生在山西忻县一个军人家庭。军旅作家、军事理论家、评论家,空军少将。 国防大学教授、国家安全政策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经历

1970年12月参加工作,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任学徒工;1972年12月入伍,在兰州空军政治部电影队任放映员;1974年2月在航空兵某师教练机中队任地勤机械员;

1975年12月在兰州空军政治部俱乐部任电影修理技工;

1978年9月任兰州空军政治创作组创作员;

1984年考入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

1986年插班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

1988年毕业,获北大文学学士学位

1988年9月兼任空政创作室干事,获授空军中校军衔;

1991年9月任空政创作室副主任;

1993年3月被总政高职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全军首批一级文学创作职称;现为全军高职评审会评委。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篇小说《雷,在峡谷中回响》《远天的风》《大冰河》《末日之门》《灵旗》,长篇报告文学《城市与老板的编年史》等。《大冰河》获全军第二届文艺奖,《灵旗》获全国第四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除文学创作外,长期潜心于军事理论研究,与人合著、合编有《军官素质论》、《世界军事列强博览》、《全球军力排行榜》等。

1999年,他与王湘穗合著的军事理论著作《超限战》一书出版,惊动了美国五角大楼,被认为“所谓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理论在前苏联解体后遇到的首次强力挑战”。 2007年开始在百家讲坛主讲《新解三十六计》系列。

乔良的作品文笔细腻酣畅,清丽馥郁,人味悠然,抛弃了千篇一律的“革命战争”套路。

兴趣爱好 雪茄客,雪茄忠诚而疯狂的执迷者。军品收藏者。哲学之崇拜和坚持使用者。一笔漂亮书法的拥有者。

主要作品

理论

超限战》(与王湘穗合著)、《新战国时代》(与人合作)、《全球军事排行榜》、《军官素质论》、《中国空军攻防兼备要论》、《关于军队改革的思考》

小说

长篇政治军事预言小说《末日之门》获1996年度全军文学新作品一等奖;革命历史题材中篇中说《灵旗》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军事题材中篇小说《大冰河》,获第二届全军文艺大奖。

戏剧

历史题材剧作《人杰鬼雄》(与人合作),获首届“田汉杯”剧本创作一等奖;革命历史题材剧作《湘江,湘江》(与人合作),获全军新作品二等奖。

电影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剧本《大磨坊》、改革题材电影剧本《远行者》。

电视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特殊连队》(与人合作),获中宣部、广电部、文化部“纪念建党七十周年优秀电视剧奖”;12集大型电视专题艺术片《百年恩来》,任总撰稿之一。

文艺节目

担任中央电视台《长治久安》《共和国之盾》等三台文艺晚会的总撰稿。

出版图书

相关内容

2001年2月,因在中国军事文学创作中取得的成就,荣获第二届“冯牧军旅文学奖”。

第二届冯牧文学奖获奖者——乔良获奖评语

乔良是军旅作家队伍中一位文体自觉的小说家。他的几部代表性作品都突现出鲜明的探索理念和形式革新精神,为军旅小说增添了新的审美因素。中篇小说《灵旗》采用了复杂的立体结构,多重时空、多重叙述,体现了形式构成的张力与功能,使作品显得意境朦胧而主旨凝重。长篇小说《末日之门》则以东方视点、寓言方式,把未来世界的种种可能,超前纳入读者的视野,表达了一个中国军人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忧患与关注。他开阔的眼界、敏锐的思维、前沿的军事理论知识系统,使其小说创作表现出一种前瞻性。如果能使形式与内容进一步水乳交融,他的小说将更臻佳境。

乔良成长故事: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成功的人,一定有他成功的脚印,乔良也不例外。当我们今天羡慕和欣赏成功人士的光环时,最重要的要看他背后的品格,和如何取得成功的经验。

乔良,在少年时代,是一个勤奋好学、积极上进、雄心勃勃的青年。他是家中的长子,命运上安排他必须为兄长表率,先辈们的教育和军人家庭的影响,使他从小就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兵器,经常自动手用铁丝、铁片打造古代的大刀长矛,在杏核上画些古代战将脸谱。在那个年代,没有变形金刚,没有飞机玩具,但就在那种简单的岁月中,乔良对搜集各种和军事有关的小东西乐此不疲。时值今日,当他的书房和收藏室中,摆满了世界各国的战刀、盔甲等军事收藏品时,仍然会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收藏经历。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乔良从小最喜欢的读的书是《孙子兵法》,对军事战略情有独钟。军人,不仅要拥有钢铁般的身躯,还有智慧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代优秀的指挥家。乔良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上学时是班里的尖子生,文史哲成绩是最优秀的。十三、四岁时,就模仿古籍版本,自己装订并写一些诗词,诗词的内容也大多是抒怀、励志,文学天赋开始逐渐展露。

就这样,一个成长在和平年代的军人,在军队生涯的打磨和文学的熏陶下,他睿智、刚毅、智慧、博学、勤奋,打造了新时期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典范,于是我们读到了《超限战》,看到了《三十六计》的精辟讲解。

乔良:不做淡然观望者

2015年06月26日07:07来源:光明日报

真诚随和,但却有着不怒自威的气质,声若洪钟且目光炯炯,全然不似花甲之年,这个人便是军旅作家、空军少将乔良。

1955年,乔良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在军队号角声中长大的他,5岁时就能把列兵到元帅的军衔数一遍,能将所有的军号号音辨别清楚。10岁的时候,他就读了《孙子兵法》。“虽然不是很懂,但是觉得很有意思。”乔良回忆。军队的生活,从小就培养了乔良很高的军事素养。他说:“我对军事的了解是骨子里的了解;对军队的热爱是血液里的热爱。”

乔良记忆深刻的,是14岁时他和同学从学校图书馆“偷书”看的经历。乔良至今都记得“偷”来的17本书的书名,那是他第一次看到鲁迅的文字,第一次认识到国外的著作。“那本高尔基的短篇小说选,我看了三四天,激动得全身颤抖,真的是写到了灵魂深处。”他感叹道。

乔良始终认为“那些真正的文学是可以拉高民族精神的”。特别是对纯文学,他有着自己纯粹的见解与执念。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书,乔良总会抄写一遍,毫不吝惜时间。米里施坦因的《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丹纳的《艺术哲学》,泰戈尔的《飞鸟集》《园丁集》,还有柯罗连科的《盲音乐家》,他都手抄过。

1984年,乔良考进了鲁迅文学院,他真正的文学创作也由此开始。《大冰河》获全军文艺奖;《灵旗》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现在,花甲之年的他依然笔耕不辍,不断地思考、研究、创作。

“军事理论著作《超限战》的出版,是我研究军事理论的开端。”这样一个开端,正是源于他在军队长期的累积和对文学无法割舍的热爱。

“我已经到了耳顺的年纪,却没有耳顺的功力。”乔良笑着说。如今的他,做事风格不喜极端,但却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面对危险之事,依然有着“我不能退”的本能反应;遇到不平之事,常常“拔刀相助”,只因“我不会是一个淡然的观望者”。

“思考的时间还是太少了,而且我也不打算放弃,在读书与思考中完成与前人掰手腕的冲动。”乔良说。(光明网记者 王营)

新解三十六计

乔良根据研究,最早看到“三十六计”的说法是在南北朝,而“三十六计”的正式形成应当是在明末。清军入关的时候,洪门把三十六计变成了洪门的秘计流传至今。乔良说,人们过去对计谋理解窄了,一提到就以为是阴谋,其实计谋是一种计,人生设计也是一种计,有时候可以用在个人发展上。

乔良称,即使你是一个老实人,也无法保证别人对你不用计,君子被小人所困扰并不罕见,国家对国家也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你起码也应该了解一下计谋,如果你知道对方在用计,你就能有所防范。”

故地重游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军事专家、一级作家、空军少将乔良专门赴蒙顶山采风。他参观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之后,到天盖寺品尝蒙山佳茗,并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蒙顶山派茶技表演。看着蒙顶山雨雾蒙蒙,他笑着说:“蒙顶山上空气的富氧离子没有大都市的50倍,也有49倍。不走一走,枉然上了蒙顶山。”他不顾膝盖有伤,徒步下山。

乔良说,1986年他重走长征路时,曾到过雅安。22年前重走长征路,写下了《灵旗》等“长征文学”作品,如今到雅安,算是故地重游了。

读书路途

乔良这都是读书惹的“祸”。小时候,他经常去父亲所在部队的图书馆看书,11岁左右就几乎读遍了馆内所有的书籍。17岁入伍,在兰州空军的图书馆内,他看遍了“文革”前后出版的两三百种外国名著。前些时候,他还利用三天的时间看了三本70多万字的军事方面的书籍。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大,几乎没有时间读书。对此,乔良表示,没时间读书是正常现象,但只要想读总会有时间的。

空军主力军

乔良对于现代战争的理解,乔良认为是有媒体参与的战争。“未来战争首先打空军、主要打空军、全部打空军。”乔良对于空军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毫不怀疑。他以现代战争解释说,如科索沃战争基本上就是一场空中战争,阿富汗也是主打空军。

21世纪的战争是超越传统意义的军事范围的战争,并不单纯局限在和国防有关的领域。乔良认为,文化、经济、能源问题都是未来战争的组成部分,在所有这些领域都会产生冲突。

美赞扬州

乔良一到扬州,就马上赶往史可法纪念馆参观。乔良说,史可法与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有很多共同点,如南宋的文天祥、清朝的邓世昌,他们都是文人治军,其好处是视野开阔、讲政治。但弊端也不可忽视,文人虽然有气节,但真正了解带军打仗的人却不多。乔良感慨地说,其实像文天祥、邓世昌、史可法,严格来说应该算是“败军之将”,但国人往往被他们的气节所感动,将他们尊为民族英雄,并时刻怀念他们。而如霍去病、卫青等“常胜将军”,却极少有人能记住。从这一点上来看,国人有着浓厚的“悲剧英雄”情结。

烟花三月,“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的瘦西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他的足迹踏遍了中国的许多城市,(2008年5月2日)到了扬州才知道,最好的风景往往是在最后。

本·拉登之死

2011年5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击毙恐怖组织头目本·拉登。当晚,本报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空军少将、《超限战》作者乔良教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说,本·拉登死了并不意味着世界恐怖组织的终结,只是出于美国的需要,奥巴马有意将击毙本·拉登作为反恐战争胜利的标志性事件。

小布什在任期间并非没有能力击毙本拉登,只是美国经济需要反恐战争刺激苟延残喘,而现在美国经济泡沫已经破灭,美国需要从反恐战争中摆脱出来。”乔良说。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有网友在跟帖中提醒:早在2008年12月1日,乔良就在自己的博客中作出了上述判断,“我预计,很可能拉登会被抓获或被击毙,进而戏剧性的宣布美国反恐战争的胜利”。

乔良与本·拉登素有“渊源”。1999年,乔良与人合著《超限战》一书,预言本拉登将对美国实施恐怖主义袭击。后来,这一天被记忆为9·11。“后本·拉登时代”来临,他说,美国今后发动的将是“反核战争”——以保障核安全的名义,打击核扩散力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