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七真

更新时间:2024-08-21 19:44

全真道道统源远流长,称太上老君传于金母,金母传白云上真,白云上真传王玄甫,王玄甫传钟离权,钟离权授吕洞宾刘海蟾,吕洞宾授王重阳,重阳授北七真。将全真道统上溯到老子,并尊王玄甫为全真道的始祖。后经元世祖、武宗的诏封,玄甫等遂被全真道奉为“五祖”。

南五祖

紫阳真人张伯端

真人姓张名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诚),号“紫阳山人”,故后世又称之为张紫阳。生于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登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幼聪颖好学,经史百家无不涉读,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术、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后因株连被充军于岭南。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陆诜帅桂林,召置帐下,掌管机要。后随陆诜转至成都。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火候之诀”,“指流知原,语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诚),字平叔,号紫阳。此后精诚至道,术业大成。伯端修道,力主内丹,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何须寻草学烧茅”,教化世人“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要识真铅汞,丹砂非水银也。内丹修炼要“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即将坎中之阳气以点化离中之阴精,乃运行交会而复还其乾健纯阳之体,则人人修炼造化事毕。熙宁八年(1075年)著《悟真篇》,宣扬道教、佛教、儒教“虽三分,道乃归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

相传张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专修戒、定、慧,自以为得最上乘禅旨,能入定出神,数百里问倾到就到。二人雅志大发,相与契合,约定同游于扬州观赏琼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游扬州,伯端神至扬州时,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琼花一朵为记。结果,二神归,僧取不出琼花,伯端却取出琼花玩耍于手中。张伯端常说:“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调和道佛认为“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又谓:“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道积德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解,《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于性命之奥也。”释曰:“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

陆公薨于成都后,伯端转陟于秦陇之地,事扶风马默处厚于河东,处厚被召,临行,伯端以《悟真篇》授之,并曰:“平生所学尽在是矣,愿公流布于此书,当有因书而会意者。后来处厚出任广南漕,伯端又从之。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坐化于天台山,世行九十九岁,留《尸解颂》云:思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刘奉真遇伯端于王屋山,留诗一章而去。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伯端一日通报名姓谒黄公冕仲尚书于延平。黄公素传窖成之道且酷嗜炉火,年加耄矣,语不契而去。其后寄书黄公素,言甚异,其孙铨见其书,秘不尽言,书中说:伯端自称从前与黄公素都是紫微天宫中的神仙,号九皇真人。因犯棱勘劫运书籍而误,于是被贬谪人间,现在垣中耀眼的只有六颗星,隐晦光明的有三颗星,他们是用成、冕仲及维扬于先生,用成为紫阳真人,冕仲日紫元,于公曰紫华,三星神一同被贬官职,现均已复职于漕都。今用成又复仙品,独冕仲身化宦梅,本应为人十世,而只九世,终使来世苟复迷妄合尘,别溺异趣,无升迁之期,于是紫阳力斜仙契,力欲推拔,指点迷律,而黄公素竟不台而殁,只有自号紫元翁而罢了。九皇不载于天宫,即微星也。伯端在人间所度弟子甚多,其中白龙洞刘道人(名奉真,亦称刘斗子),白日飞升,影响极大。

神仙传》云:“紫阳自王屋九年功毕复返天台,于江陵遇董凝阳,知亦受道于刘师。及相访于太华,得遇梅蟾,同拜钟吕二师。谓曰:子本紫微天宫,号九皇真人,因校勘劫运之籍不勤,遂与同事三人并谪人间,今垣中可见者六星,潜耀者三,子为紫阳真人,汝南黄仲尚书为紫元真人,维扬于敬伯为紫华真人,今子与于,及一时被遣官吏皆复归清都,性冕仲沉沦宦海,子可往使觉晤,庶几返原。

历代神仙通鉴》云:张伯端字平叔,天台缨络街人,于己酉年(994年)宿天回寺,感遇青城丈人刘师博,传金丹药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号紫阳,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修炼,即今之汉中紫阳洞,丹成连返台州。复游于蜀,再遇青华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长生金宝内丹之诀……。

《铸鼎余闻》卷一引方景濂《康熙台州府志》云:宋,张伯诚,临海人,原名伯端,字平叔。为吏,在府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食鱼戏匿之梁间。平叔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尽死。二日,虫至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平叔乃喟然叹曰:“积犊盈籍,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因赋诗云:

乃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

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趣。

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

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

赋完,将所署案卷纵火焚尽。以“火烧文书罪”被遣戍。

天台山志》载:张伯端,天台人,尝入蓉遇刘真人刘海蟾,得金丹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尽言其平生好学,年九十九坐化于天台山

《悟真篇》主述《道德》之玄,《阴符》之机,阐发《参同契》之秘,在内丹修炼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与《周易参同契》同为“丹经之王”。因张伯端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修炼方法,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成为全真南宗之代表,被尊奉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号为“紫阳真人”。

杏林翠玄真人石泰

真人姓石名泰字得之,号杏林,又号翠玄子。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生于常州(今江苏常州)。石泰喜爱善行施化,利世助人,常以药济人,不惜酬谢,性愿植一杏树,久则成林,世人故称之“石杏林”。杏子成熟时,任人摘取,自付其值于树下。杏林取之买米、布,冬天以之济贫。张伯端授之以金丹大道。著有《还元篇》(亦称《还源篇》)行世。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说,海蟾传道于张紫阳曰:“异日有为汝脱缰解锁者当以此道授之,余皆不许。”其后,紫阳真人三传非人,“三遭祸患”,发誓再不妄传。乃作《悟真篇》行于世。曰:“使宿有仙风道骨之人读之自悟,则是天之所授。”后因事冒犯凤州太守,被黥流放,途经邠境,适逢大雪,遂与小吏俱饮酒肆中,逢杏林来。杏林拜而邀之同席。杏林音容笑貌,迎得众客欢心,遂聚众会饮。酒过数巡,林问其故,紫阳俱告之。杏林道曰:“邠守故人也,乐善忘势,不远千里能遇玉趾,有因缘可免此行。”紫阳恳请小吏,得到许诺,故相与于邠。杏林为人师表,一见获免。紫阳感恩不尽,曰:“此恩不报,岂人也哉!吾平生学道,无所得闻,今将丹法传于子。”杏林遂拜,敬受嘱咐,勤心修炼,大道乃成,著《还源篇》行于世,主张以修炼内丹(亦称“修性命”)为主,积精化气,合先天真元之炁以成内丹。诗曰:

药取先天气,火寻太易精;

能知药与火,定里见丹成。

强调“只寻身内药,不用检丹书”。后以“金液还丹诀”授与薛道光。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十五日尸解升仙。有诗颂曰:

雪破泥丸穴,真身驾火龙;

不知谁下手,打破太虚空。

绍兴三十年(1160年),显真于广东罗浮山

石豪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被尊为道教全真派“南五祖”第二代,尊号“杏林真人”。

薛式

薛式(公元1078-1191),名薛道光、又名薛道原,字太源。北宋时阆州(今四川阆中)人,一说为陕西鸡足山人。内丹名家,石泰嫡传弟子,为道教南宗第三代传人,道教称为“紫贤真人”,南五祖之三。

薛道光原是僧人,法号紫贤,又号毗陵禅师。本参禅了得,为禅门所首肯。后云游长安,在开福寺修习禅法,顿悟“无上圆明真实法要”。他临化去前作偈曰:“铁马奔入海,泥蛇飞上天。蓬莱三岛路,原不在西边。”

据《陕西通志》载: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冬,遇石泰,得授口诀真要。后至京师,弃佛入道。以金丹导养术着称,成为道教南五祖中第三代传人。

著有《丹髓歌》、《还丹复命篇》、《悟真篇注》传世。阐发南宗内丹思想。

陈楠

陈楠(公元?-1213),字南木,号翠虚。南宋高道,惠州博罗(今广东博罗)人,以箍桶为业。自云“道光禅师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从毗陵禅师薛道光学习太乙刀圭金丹法诀,后又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姆山神人,遂入道。

宋徽宗政和年间擢举道录院事,后归隐罗浮山。不数年,定居长沙,开创南宗“清修派”。为南宗第四代传人,“南五祖”之四。

陈楠常以泥土渗符水,捏成小丸救人治病,无不灵验。时人称为“陈泥丸”。又常以雷法符箓驱鬼降魔,济人利物。

陈楠平日衣裳褴褛,尘垢遍身,终日烂醉,吟诗歌咏,出口成章,皆成文理,但世人多不解其意。曾有诗云“嘉定壬申八月秋,翠虚道人在罗浮……还以金丹火候诀,说与琼山白玉蟾”。

按《混元列仙图》陈楠传道有鞠九思、沙道彰(沙蛰虚)、白玉蟾、黄天谷四人。南宗自陈楠起,门徒始众,至其门徒“南宗五祖”之白玉蟾,才形成较具规模的社团。

陈楠的内丹承前启后,强调练功者必须采先天真铅为药,按炼精、炼气的过程循序渐进,重以气为本,所谓“气之根本凝成神,方曰无为而通灵”。他将内丹分为上中下三品:

下品:“地仙之道”者,“以闭咽搐摩为火候”,“以存想升降为运用”,这是指《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等所记述的钟吕传统丹法。

中品:“水仙之道”者,以神、气为铅汞,他在《紫庭经》中所记述的,当属此类。

上品:“天仙之道”者,“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坐卧为火候,以清静自然为运用”,“以定为水,以慧为火”,“以念头起处为玄牝,......以打破虚空为了当”(白玉蟾《修仙辩惑论》,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引《修真十书》卷四)。陈楠认为此种丹法看起来虽然“与禅法稍同”,但实际上比禅门的“终日谈演问答”“长年枯兀昏坐”为优。

陈楠继承南宗传统,秉承“大隐混俗”,不倡出家,所谓“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异耳。鱼欲异群鱼,舍水登岸,则死;虎欲异群虎,舍山入市,则禽。”(留长元《海琼问道集.序》)陈楠明确主张“独身清修”,反对房中御女术。由于陈楠得到黎姆山神人所传授的“设坛关请雷神驱妖除魔的雷神秘书”——景霄大雷琅书,陈楠兼修雷法,以内炼金丹与外用符箓合而为一,称内丹炼就便能役使鬼神,呼召风雨。

南宗自陈楠开始,亦就兼传雷法。从此南宗内丹与雷法并传,为南宗最终形成有广大信徒的教派奠定了基础。著有《翠虚篇》、《翠虚妙悟全集》、《罗浮翠虚吟》等。

白玉蟾

白玉蟾(公元1194-?),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师事陈楠,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1208-1224),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太乙宫。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一日不知所在。

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掺揉易学理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其哲学引儒家理学入道,丹法道儒结合。

白玉蟾不仅对道学或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倾拜得五体投地,塑朱熹遗像,并给予以极高的评价:

皇极坠地,公归于天,武夷松竹,落日呜蝉。 ——《诲琼玉蟾先生文集》卷六议朱文公赞

而且,他的《无极图说》,就是仿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而撰写的,他的著作中不仅吸收了很多程颢陆九渊海琼白真人语录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上清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理学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金丹南宗近道,北宗近禅。南宗思想分为两体第一阶段张伯端。第二阶段石泰、白玉蟾等,但是如果不计《悟真篇》前后序等部分有争议的内容,则金丹南宗思想实为一体,非常统一。

北五祖

东华帝君王玄甫

王玄甫(参见东王公条),道经中称之为“少阳帝君”。《金莲正宗记》称其为太上之传人(太上 金母 白云 帝君),号东华子,称”东华帝君“或”紫府少阳君“,为北五祖之第一祖,又称之为汉代人,生而奇表,幼具玄风,白云上真喜而爱之,携入山中,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授之。后传道于正阳真人钟离权。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则说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里皆不详。得太上之道后隐修于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于五台山紫府洞天,故称“紫府少阳帝君”;后显灵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叙述就比较详细,帝君不仅有名有姓,而且有诞辰日、成道日、籍贯、修炼思想等,文曰:“上仙姓王名玄甫,汉代东梅(今江苏连云港西部)人,师白云上真,得道。一号华阳真人,六月十五阵世,十月十六上升。后传道于钟离觉,即正阳子钟离权也。有诗一章载《棍成集》,其诗曰:

华阳山里多芝田,华阳山叟复延年。

青松岩畔离柯下,白云堆里故飞泉。

不寒不热神荡荡,东来西往气绵绵。

三千功行好归去,休向人间说洞天。

综上所述,东华帝君一般认为得道为仙是经过由人而神的过程,即先人后神的过程。但也有生而为仙者,据杜光庭《仙传抬遗》载:“帝君盖青阳之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于老君,所谓王仙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可见唐以后,东华帝君的地位十分显赫。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正月,诏封其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后,元武宗又加封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

正阳帝君钟离权

帝君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参见八仙条),号正阳子,五代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人,一云燕台(今北京)人。面容慈善,身材魁梧,贯文通武,长八尺七寸,须髯过腹,目含神光,仕汉为将军,出兵不利,隐遁终南山,得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于东华帝君。后又隐于晋州羊角山,与世隔绝,束发为双譬,采槲叶为衣,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道成,天真喝号太极 太宫真人。神游人间,变化无常,世人往往遇之,有诗颂曰:

生我之门死我声,几个惺惺几十误;

夜来铁汉细寻思,长生不死自人做。

作《破迷证道歌》、《灵宝毕法》行于世。今终南山凝阳洞传道观即为其遇东华帝君处;咸阳周曲湾正阳宫即为其故居。

《白云仙表》称正阳帝君曾祖讳朴,祖讳守道,父讳源,当后汉末年皆据要律,有功于国。师少工文学,尤善草圣,身长八尺七寸。仕至佐谏议大夫,因表李坚边事不当,谪为南康知军,汉亡复仕于晋,与偏将军周处领兵,失利逃于乱山,得遇东华帝君,遂弃俗入道。

《宣和书谱》卷十九云:“神仙钟离先生名权,不知何时人,而间出接物。自谓生于汉,吕洞宾于先生执弟子礼。”

钟离权著《破迷证道歌》,认为修道应以先天一炁为本,“一炁循环无阻碍,散在万物与人身。”只有金木合交,铅汞交结,龙虎合欢,子母相会,神炁归根,合于混沌未分真,则金就丹成。这样就能产生仙胎,炼成纯阳之体,“聚则成形,散则成炁,返本还原太虚同”。强调内丹炼养,创内丹药物、采取、火候之理论,崛起内丹道之先声,故被全真教尊为北派第二祖。元世祖诏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

纯阳帝君吕洞宾

帝君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参见八仙条)。世称吕祖纯阳祖师唐德宗贞元丙子年(796年)四月十四日生于山西蒲坂县(今山西济县)永乐镇招贤里,幻登仕途,屡考不第。后游沣水之上而遇正阳子,历经“十试”后,始知“黄粱梦觉忘世上之功名”,遂入道,得金丹太乙之功于正阳子,后隐庐山修成仙道。常翱游人间自称回道士,时隐时现,变幻莫测。时有诗曰:

捉得金精作命基,日魂东畔月华西;

于中炼就长生药,服了还同天地齐。

曾在邯郸逆旋,授于卢生一枕,又于东邻沈氏家赋诗以榴皮书壁,其灵迹正籍野史中不可胜数。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称其生于唐贞元丙子年(796年),咸通三年(862年)六十四岁,进士及第,游于长安酒肆(今西安东关八仙宫门前)遇钟离权,经十试皆无所折,连得授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其潜心修炼,百余岁而童颜,故《宋史·陈持传》曰:“步履轻疾,倾到数百里。”

《历代神仙通鉴》称其曾祖讳延之,终浙东廉使。祖讳渭,终礼部恃郎。父讳让,为太子右庶子,迁海州刺史。母王氏夫人,于贞观丙午年(646年)四月十四巳时,天乐浮空,一白鸿似鹤,自天入怀而生。取名绍先,有黑子于左眉角。大如箭头,后变赤色,周岁即能诵读。五岁时,诸子之经无不皆通,二十岁时,娶刘棱尉之女为妻,但终不肯近之。既长,身长八尺二寸,淡黄笑脸。

纯佑帝君刘海蟾

帝君姓刘名操字宗成,号海蟾子,又字昭远。五代燕山(今北京西南宛平)人。在辽应举,中甲科进士,事五代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平素好性命之学,崇尚黄老之道。相传一日一道士拜谒,自称正阳子,海蟾师之以宾礼,问其姓名,默而不答。向海蟾索要十枚铜钱和十月鸡蛋,间而相垒而不坠。海蟾惊呼曰:“危坠!”道人即笑曰:“相公地位比这更危险!”说完,弃鸡卵、铜钱于地,长笑而去。海蟾忽然开悟,于是散家财,辞官职,离妻别子,易道服,远游秦川。他常往来于华山终南山之间,复遇正阳子授以丹诀,后得道仙去。曾有歌曰:

醉骑自驴来,倒提铜尾柄。

引具碧眼奴,担十独胡瘿。

自忘尘世事,家住葛洪井。

不读黄庭经,岂烧龙虎鼎。

独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请。

欲携霹雳琴,去上昆仑顶。

吴牛卖十角,溪目耕半顷。

种黍酿白醪,便是神仙境。

醉卧古松荫,闲立白云巅。

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彩。

辅极帝君王重阳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

名喆,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北宋末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

中国宋代道士。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年47 岁,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同时,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教团。收弟子7人,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4人返归关中,卒于开封途中。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

七真

长春真人丘处机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元代山东登州栖霞人。生于金皇统八年(1148年)正月初九日。自幼敏捷聪慧,博而高才,眉宇轩昂,举措高雅。年未弱冠,志慕玄风。十岁出家,十九岁入道,二十岁于昆嵛山烟霞洞拜王重阳为师。大定九年(1169年)王重阳羽化后,他随师兄马丹阳等护灵柩守孝三年。大定十四年(1174年),与马、谭、刘在陕西县秦渡镇真武庙中,月夜各话其志,各表目的及去向。最终以马钰为掌教人而留守刘蒋村,谭、刘二人东去洛阳,丘西入磻溪(今宝鸡市镇附近)而定。于是邱处机穴居修炼六年后,又迁隐陇州龙门山潜修七年。此间儒经道典无不涉读,尤喜诗歌词赋。他行时一蓑一笠,居则胁未沾席,日乞一食,寒暑不异,苦苦追求着祖师之玄风,很快声名四振,从之者不计其数。

1185年受京兆统军夹谷公疏请还刘蒋村主持修葺重阳故居,命名为祖堂。此时,全真道已成为北方大教,上显于朝廷,下示于民间。

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金世宗问之以保身养命之术,丘答曰:“抑情寡欲,养气熙神。”世宗大悦,命主万春节醮事。不久,丘乞旨还山。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邱处机自陕西东回归故里栖霞县,建太虚观居之。章宗末年,得《道藏》一部。此间山东达官贵人,“皆相为友”。金宣宗贞祜(1213—1217年)二年(1214年),蒙古势力进入中原,金被迫迁朝汴梁(今河南开封)。不久山东发生反金起义,金廷派驸马都尉仆散安贞率兵讨伐。时登州、宁海不服,驸马都尉请邱处机前去安抚,“所至皆投戈拜命,二州遂定”。于是声名大振,三廷(宋、金、元)皆相结纳。金、宋诏至,皆称病不前。

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年),远在西域乃蛮国的元太祖成吉思汗派近臣刘仲禄、札八儿持诏奉请。丘观天下之势,欣然应命,乃于次年(1220年)喜携尹志平等十八弟子自山东莱州启程西行。跋山涉水,呕风呖雪,行经数十国,旅途万余里,终于在元光元年(1222年)到达大雪山阳坡(今阿富汗境内),时历三年。成吉思汗举行隆重庆典,于行宫内接见了邱处机,问以治国之方,长生久视之道。丘答曰:“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听后,深有感慨,半载未游猎。至此,元代统治者停止了野蛮杀戮的行径。成吉思汗呼之为“神仙”,命左右录其所言,命名为《玄风庆会录》。元光二年(1223年),丘乞还东归,喝之礼物拒不收,成吉思汗特下诏兑全真道喊税差役,发给丘金虎牌、蛮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又派兵士千人护进。处机西游,基本上奠定了全真道在元代兴盛之基础,是全真道史上的大事。回归谴中,所及之处迎之者接踵而至达数千人,所居之处门庭若市,每逢启邱处机提倡道、儒、释三教平等。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磻溪集》、《玄风庆会录》、《鸣道集》等。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邱处机羽化登仙于北京,其遗壳葬于白云观的处顺堂(今自云观的邱祖殿),四方弟子来会者达万余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赠为“长春主道演教真人”,元武宗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清乾隆皇帝赞其曰:“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止知济世有奇功。”

丹阳真人马钰

真人姓马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小字山侗,号丹阳子,人称“马丹阳”、“丹阳真人”。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其母孕时梦见麻姑赐丹一粒而吞之,觉而分娩,时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五月二十日子时。生时体有火色,七日方消,手握双拳,百日乃舒。自幼诵读儒经,年弱冠而能歌赋。然不溺功名,尤喜针灸疗法。父甚爱之,让其看管家中库存的财物。丹阳常施之以济人而无私心,得轻财好施之名。同时,对道家思想亦颇感兴趣,儿时就能诵乘云驾鹤之语,梦从道士登天;及长,亦愿学长生不老之术,喜诗好酒,怡然自乐而不屑于世务。曾自赋云:

抱元守一是功夫,懒汉如今一也无;

终日街杯畅神思,醉中却有哪人扶。

乡人皆不解其意。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自终南山来宁海传播全真道,见面一句:“终南不远三千里,特来扶醉人,宿缘仙契有知己之寻耳。”令丹阳大吃一惊,遂拉妻子孙不二拜于王重阳足下,以王重阳为师,出家资为其筑庵,名曰“全真庵”,从此,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全真道正式建立。

此后,王重阳授以金丹秘诀,仙道方术予丹阳,使其渐渐得道。一日,重阳欲携其西游,丹阳初为家事所累,难以下定决心,经王重阳不断开化,遂以家资付与儿子庭珍等,与王重阳偕为水云之游。据说,丹阳梦中作诗曰:“烧得白,炼得黄,便是长生不老方。”重阳遂更其名日钰,字玄宝,号丹阳子。丹阳追随王重阳,先居昆嵛山烟霞洞,次居文登苏氏庵,又居宁海金莲堂,后达汴梁(今河南开封)王氏旅社。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羽化,丹阳集资将其遗蜕葬之京兆刘蒋村,筑庵居三年,“修真功,积真行。服纸麻之服,食秣粮之食。隆冬祁寒,露体跣足,怡然不之顾,唯一志于道。”孝满,东归宁海,矢心向道,遂往来于京兆(今陕西西安)山东间布教传道。丹阳守道,安贫慈下,不用人一钱,不接人一物。世人赞曰:“启迪全真,发挥玄教也。”丹阳待人接物谦虚谨慎,广收弟子,认真布道,努力弘扬道教之真精神,将王重阳创建的全真教进一步弘扬光大,“其安心定性则清虚淡泊,其接物导人则慈爱恺悌,由是远近趋风,士大夫争相钦幕而师友之”,于是全真教“遇仙派”诞生了,丹阳连成为全真教遇仙派的创始人。度化了于志道、李大乘、杨明珍、曹滇、刘真一李志远李道谦、孙德彧等一大批弟子。

长真真人谭处端

真人姓谭名玉,字伯玉,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三月一日。生即仙骨附身,六岁坠井中而浮于水上,后卧于海水中而神情自若。既入学,聪慧敏捷,同龄之人莫能及之。十岁即能赋诗,一日诗兴大发,手指葡萄架,颂曰:“一朝行上青龙架,见者人人仰面看。”略见其志向远大。于世倜傥不事边幅,以孝义著称。其为学,于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尤功于书法。因醉卧风雪中而受风痹,瘫卧于榻,四处求医,毫不见效,遂于室中求于北斗,忽大梦一场,顿悟一心奉道,才是正果,于是决心向道。适逢王重阳自终南山来宁海传教,时为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居于马丹阳为其修建的“全真庵”中。谭玉闻讯后,即拄杖求谒,祈求治疗仙方。重阳终日闭门不见,谭玉只得苦守门外,昼夜不移,据说门忽自开,重阳大喜,说是“仙缘”所契,乃召之留宿庵中,夜同衾共寝,重阳令之展抱其足。倾到,谭玉顿觉周身梳汗,如卧蒸笼,比及拂晓,下床视之,旧病痊愈。遂求重阳收其为弟子,终身侍奉于左右。重阳欣然允之,授之以四字秘诀,赐法名日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金大定八年(1168年),处端弃家别妻,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涯。隐居昆嵛,居延真(道观),抵汴梁(今河南开封),宿王氏旅舍。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羽化于汴梁,处端与马丹阳守孝三年。十四年(1174年)后,隐遁于河南伊洛问,承师志,弘全真教义,精心布道,一时名振京洛。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马丹阳飞升后,掌教于全真道。与其徒努力修行,共振道业,继承并发展了全真教思想,形成全真教中的南无派,拥有杨理信、胡宗玄、马微善、刘至洞、同妙超、陈仙后、朱立刚、许去乾等一大批传人。

谭处端十分重视全真思想的宣传,劝戒人们断恩爱缠绵,出家修行,称人生短暂,终日为名利劳碌奔波,历波涉险,身陷苦海,于身不利。处端修道,主张内丹,不崇符箓烧炼,大略以识心见性,去情绝欲,忍辱含垢,苦己利人为宗。通过清静无为明心见性来修炼成真。指出人心之所以被蒙蔽,本心之所以不明,是人在一切境上产生了贪、嗔、痴三种毒孽,故而只有消灭各种不纯意念,才能最终解脱,故曰:“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若一念不生,则脱生死。”主张修道之人除情割爱,挫锐捎强,阵伏灭尽不善之心。其方法是清静无为,若十二时中念念清静,就会自然神气冲媾冲和,得见父母未生时其性本来面目。故曰:“朝昏懒慢修香火,十二时中只礼心。”主张忍耻负重。

据载,大定十五年(1175年),处端乞食于磁州二祖镇,一狂徒问曰:“尔从何来?”遽以拳击其口,致血流齿折,而容色不变,吐齿于手,舞跃而归于中。见者咸怒,欲使讼于官。处端但云,谢他“慈悲教诲”,故马丹阳在关中赞曰:“一拳消尽平生业。”处端承全真教风,主张道、儒、释三教合一。处端从中吸收儒家文化,受儒家思想所感染,入道后进将儒家思想融入道家思想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在劝人出家修道的同时,也劝人尽忠尽孝,如《水云集》曰:“内恃孀亲行孝道,外持真正台三光。常行矜悯提贫困,每施慈悲挈下殃。”同时也不排拆佛教思想,云:“认取自家心似佛,何须向外苦周游。”指出“三教自来总一家,道禅清静不相差,仲尼百行通幽理,悟者人人夸彩霞。”这些思想大都见于《水云集》中。

大定二十五年乙巳(1185年)思月初一日,处端东首面南枕肱而逝,时有仙鹤舞于庭,世行六十有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春正月赠封为“长真水云蕴德真人”,武宗加封为“长真凝神玄静范德真君”。

长生真人刘处玄

真人姓刘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金东莱(今山东掖县)人。其为炎汉苗裔,祖上好阴德,善推恩,惠孤寡,恤寒馁,曾舍八十余顷田与龙兴巨刹耕种。其先九世孝友相继。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4年)年间,受朝廷嘉奖,赐免租役。母王氏,一日夜梦自衣翁呼出,向西指之,见有玉树金叶,令其取而吞之,刚出其手,而叶自飞入口中,坠于腹。翁言他日毕生异人后,顿失所在。王氏孕十三月,于金皇统七年(1147年)丁某七月十二日生。生时有紫气二道自大基山横贯其家。处玄少而孤,侍母甚孝,远近闻名。年弱冠,母为之议娶,因素有学道之志,故坚决不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其曾于邻居壁间人所不能及处,挥墨颂日:武官养性真仙地,须作长生不死人。视外物恬然不介意,放荡不羁,常常酗酒。大定九年(1169年)九月,霜寒露清,重阳携邱、谭、马三仙来东莱传道,处玄与母亲前往谒之,正式开始了其出家修道之生涯。不久,遂与王重阳游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登仙后,处玄与马、谭、邱负枢归葬于终南山刘蒋村,结庐于墓侧,守孝三年。后东进洛阳,寓居于市中土地庙中,心灰意冷,形如槁木,人馈则食,人问则答,如是三载。再迁居城东北云溪洞,精神焕发,广收门徒,努力宣扬全真道思想,名振四方。于是不久全真道又一个新的教派—随山派诞生了,拥有于道显、崔道演、孙伯英、王志明张志伟等著名弟子。

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处玄东归莱州,于武官旧居建庵传道。谭处端飞升后,继其掌全真教。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因人诬陷入狱,不久真相大白,旋被释放。承安三年(1198年),金章宗闻其道性,遣使召之,鹤板蒲轮接于紫宸,寓居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视为上宾。问之玄旨,则日:寡嗜欲则身安,薄赋敛则国泰。章宗甚喜,特赐灵虚、太微龙翔、集仙、妙真五种观额与之。常往来于官僚士庶之间,户外之履,无时不盈。次年(1199)三月,乞还故山,居贤虚观中,继续修道传教。大力宣传全真教理,在《仙乐集》中称百年短暂,世间火宅,儿女金枷,爱情玉枢,罪福必报,轮回难逃,劝人早悟玄理,得道成仙。

其著作有:《仙乐集》、《至真语录》、《黄帝阴符经注》、《黄庭内景经注》、《道德经注》、《阴符演》、《黄庭述》等,在金元时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金章宗泰和三年(1203年)二月六日,处玄羽化登仙,行世五十有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其为“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元武宗加封为“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

玉阳真人王处一

真人姓王名处一字玉阳,号伞阳子,又号华阳子。其母同氏金熙宗皇统壬戌年(1142年)三月十八日梦红霞绕身而生。少孤,奉母甚孝。喜静,不杂嬉戏,常言云霞方外之语。七岁时曾气绝于地,扶起始苏,自知人间有生死。一日偶至山中,遇一老翁坐于大石之上,呼之曰:“汝他日必扬名帝阀为道教宗主。”劝其出家修道。自后,敝之赤脚,颠狂高歌于市,虽寒冬腊月,仍单衣赤足,但颜容不变,人称其病失常。有人劝其成家立业,笑而不允,母亦不强之。作颂自歌云:“争甚名,竟甚利,不如闻早修心地。”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教派,因其修炼的地点为昆嵛山烟霞洞,故称其派为”嵛山派”,拥有弟子一千多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皇帝召见,问之以养生延命之理,答曰:“惜精全神,修身之要,端拱无为,治天下之本。”世宗甚喜,令其居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越明年,乞还山东。不久因世宗念之,又回至京师,居世宗建的修真观。特为世宗主万春节(世宗生日)醮事。金章宗承安三年(1198年),召其见于殿,问以养生延寿之秘诀,答曰:“无为、清静、少私、寡欲。”又问以性命之奥,以心运气,是皆无为自然斡旋造化玄元至道不为而成者作答。再问治国及边境之事,皆适章宗之意。章宗甚异之,遂曰:先生凡有所问,而必知之,何也?玉阳释曰:“镜明犹能鉴万物,而况天地之鉴,无幽不烛,保物可得而逃。所谓天地之鉴,自己灵明之妙也。”章宗感而慨之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其兆必先,先生之谓也。”次年(1199年),乞还乡养母,章宗特赐之“体玄大师”。玉阳竭力宣扬全真玄风,常与太宗、将军、巡检、县令、押司等文武官员,以及各阶层人士馈赠互答,凡劝人,皆以归玄修道,出家修仙为之诫。玉阳创全真道嵛山派。平生乐于著述,有《云光集》、《清真集》、《显异集》等行于世。

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四月二十三日,玉阳羽化升仙于天宝观。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封为“玉阳体玄广度真人”,元武宗加封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

广宁真人郝大通

真人姓郝名升字太古,号广宁。又名璘,号恬然子。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生于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正月初三日。家世为宦族,故富饶。少孤,事母甚孝。自幼通读《老子》、《庄子》、《列子》,犹喜《易经》,洞晓阴阳、律历、卜筮之术。不慕荣仕,禀性颖异,厌纷华而慕淡雅,渐隐以卜筮自晦。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从关西至宁海传播全真教,见其资禀高古,聪颖不凡,有意感化其出家修道,连背肆而坐。郝曰:“请先生回头。”重阳答曰:“君何不回头耶?”郝颇为所动,遂闭卜肆,前往马丹阳南园,求教于王重阳。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记载,时重阳付之词曰:“言下领悟如走万里迷途,一呼知返盖其根本知觉,分上夙有薰人三力故耳。”郝恍然大无悟,忽忙下拜。遂于次年(1168年)母逝后,弃尽财物,入于昆嵛山烟霞洞师王重阳学道。重阳乃喝之名曰:璘,号恬然子,后又更名为大通。时重阳解衲衣去其袖与之曰:“匆患无袖,汝当自成,善传法之意也。”大通连携瓦罐终日乞食于市。大定九年(1169年),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四人随王重阳西行传道,留广宁与玉阳(王处一)隐居于铁查山云光洞。大定十一年(1171年),闻王重阳登仙,马、谭、刘、丘已入关,遂西游访之。意与四人共结庐守孝,因处端以“随人脚跟转可乎”之言激之,遂离开终南山刘蒋村。至歧山遇神人授以《易》之大义。大定十五年(1175年)乙未乞食于沃州,顿悟重阳秘语,涣然开发,遂静坐于石桥下,终日不语,常与小儿辈嬉戏,饥渴不求,寒暑不变,人馈则食,不馈则否。河水泛滥而不动,亦不伤;亲戚看之而不答,亦不收赠,如此者六年,人呼不语先生。如是水火颠倒,阴阳和合,九转还丹之功乃成,遂忻然而起,杖屦北游于真定、邢、洛间,在滦城经神人受在《易》秘义后,开堂演道,远近常听者达数百人。于是广招弟子,以度人利物为已任,四下闻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教梳派——华山派。拥有范圆曦、王志谨、徐志根、张志信、姬志真、孙履道等弟子。天人之蕴奥,昔贤所未发。大定中(1209—1211年),赐号“广宁全道太古真人”。

其创立的新道派称为华山派。著作颇丰,有《三教入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太易图》等,今见《道藏》中的《太古集》录有《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周易象图》、《金丹诗》等。

金崇庆(1212—1213年)元年(1212年)腊月三十日,大通羽化升仙于先天观,行世七十三载,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赐为“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加封为“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世称“广宁真人”。

清静散人孙不二

清静散人姓孙名富春。金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其父为宁海富豪孙忠翊,母夜梦七鹤舞于庭,一鹤飞入怀中而有孕。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即金太祖天辅三年(1119年)正月五日生。生而柔淑,真懿之态,挺乎自然。自幼聪颖,及长,贯通礼法。略涉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说。喜染墨,好吟咏。其父恋马钰(马丹阳)有真仙之体,遂嫁之。生三子,曰庭珍、庭瑞、庭珪。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抵达宁海,筑全真庵于南园,不二与其父及马丹阳终日侍于左右,渐悟分梨十化之奥,遂师从王重阳潜心修道。重阳遂赠以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授以天符灵箓秘诀。大定九年(1169年)冬,马、谭、刘、邱随王重阳西游汴梁(今河南开封)等地。不久,王重阳羽化登仙,大定十二年壬辰(1172年)马、谭、刘、邱负枢归终南刘蒋村,不二闻之,迤逦西迈,穿云度月,卧霜踏雪,毫不叫苦,所及之处皆大力宣传全真教思想。大定十五年(1175年)夏,抵京兆蓬莱宅中,得与丹阳相见,同契玄机。后出关游洛阳,居仙姑洞,广招门徒,弟子如云,遂开创了道教全真道之清静派。

其著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等。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不二沐浴更衣后,趺坐而化,时彩云浮空,仙乐缭绕,香风散漫,瑞气氤氲。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赠为清静渊真顺德真人,元武宗加封为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

超越中、空、心

全真南宗内丹心性论中的不少内容也透显出“重玄”意蕴,折射出内丹学与重玄智慧的交融。

一是全真南宗的“辟中”论。“中”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如儒家的“执中”、“中庸”、“中道”、“中正”等。与儒家归宿于“中”不同,重玄学虽然也讲“中和”、“中道”,但为了呈现出其玄妙无执的“重玄”理境,它却又“非中”、“遣中”,即在双非“二边”的基础上,连“中道”也否定了。以重玄学者成玄英李荣老子注》为例,成玄英注释“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曰:“冲,中也。言圣人施化,为用多端,切当而言,莫先中道,故云道冲而用之,此明以中为用也。而言又不盈者,盈,满也。向一中之道,破二偏之执,二偏既除,一中还遣。今恐执教之人,住于一中,自然满盈,言不盈者,即是遣中之义。”[14]他在注释“保此道者不欲盈”时又曰:“持此动寂不殊一中道者,不欲住中而盈满也。此遣中也。”[15]李荣《老子注》则曰:“道非偏物,用必在中。……中和之道,不盈不亏,非有非无,有无既非,盈亏亦非,借彼中道之药,以破两边之病,病除药遣,偏去中忘,都无所有。”[16]成玄英、李荣重玄学有“遣中”之说,全真南宗李道纯则有“辟中”之论。李道纯为宋末元初全真南宗五祖白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弟子,也是实际上的南宗七祖[17]。其《中和集》从三教合一的角度,对“中”作了形上层面的诠释。他说:“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即是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18]“中○者,‘无极而太极’也。”[19]尽管李道纯认为“中”是形上本体,是心性的超越境界,但他却又主张“辟中”。他说:“透得此中,便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全中了,把中来劈破,方是男儿。”[20]此之“辟中”,即是一种破除心性滞碍的修养方法。李道纯“辟中”思想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在南宗心性理论中早有渊源,初祖张伯端曾云:“此道非无非有,非中亦莫求寻。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21]可见,李道纯的“辟中”与张伯端的“弃中”一脉相承,而他们的“非中”理应是重玄学“遣中”思维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逻辑再现。

二是全真南宗的“粉碎虚空”论。重玄学不仅讲“中”,由于受佛教影响,它也宣扬“空”,并用以否定现实世界存在的客观性。但正如基于无穷破执的理念而“遣空”。唐初重玄学者王玄览玄珠录》曰:“身中诸有既空,其空亦空,心有天游;空有俱空,心无所系。”[22]“空见与有见,并在一心中,此心若也无,空有之见当何在?一切诸心数,其义亦如是。是故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若证无心定,无生亦无灭。”[23]在王玄览看来,道者体也,空者用也,“道体虽空,不与空同”,空就如道体的手或脚虽然是身体的一部分,但却不等于身体的全部。身体整体是可以包括手脚,但是身体却不等同于手或脚。修道者不仅需要“以空破有”,而且需要超越“空见”,否则便不是真正的觉悟。与重玄学的“遣空”一样,全真南宗也认为“空观”、“了空”仍属“在途中”,即修道的中间过程,而不是终极理境。相反,只有超越“空见”才是道果圆成。由此,全真南宗提出了“粉碎虚空”(“虚空粉碎”、“打破虚空”)论。如南宗四祖陈楠曰:“夫炼丹之要,……以返本还源为真空,以打破虚空为了当。”[24]五祖白玉蟾曰:“快活快活真快活,虚空粉碎秋毫末。”[25]“人但能心中无心,念中无念,纯清绝点,谓之纯阳。当此之时,三尸消灭,六贼乞降,身外有身,犹未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身也。”[26]可知,“虚空粉碎”是一种无念无心、绝对自然圆盈的心灵状态和神妙境界。李道纯则从三教合一的角度诠释“粉碎虚空”,即谓:“为仙为佛与为儒,三教单传一个虚。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虚里做工夫。……抽添加减总由虚,粉碎虚空成大觉。”[27]“徜徉乎大寂灭之海,逍遥乎无何有之乡,游泳乎自得之场,至此方知造化于此何预焉。虽然,更有向上事在,……掀翻无字脚,粉碎太虚空,方为了事汉。”[28]在李氏看来,“空”固然可以给人一种虚通、玄妙的理镜,但“空见”本身即是边见,趋空不返也是执著。只有超越空见,才是“大觉”、“了事汉”,即道果的终极证成。对于“粉碎虚空”这种既能入于空又能出于空的特点,李道纯在其《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注》中多有论及,即谓:“三五混一一返虚,返虚之后虚亦无。”[29]“湛然常寂者,凝神入空寂也;寂无所寂者,融神出空寂也。”不难看出,全真南宗的“粉碎虚空”无非是让人觉悟到有空,仍然是不究竟的,只有空有皆无,不凝滞于物,才是圆满的道理。南宗的“粉碎虚空”对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时期的重要内丹著作《性命圭旨》“本体虚空超出三界”对之作了推阐:“粉碎虚空,方为了当。……盖本体,本虚空也。若着虚空相,便非本体。虚空,本粉碎也。若有粉碎心,便不虚空。故不知有虚空,然后方可以言太虚天地之本体。不知有粉碎,然后方可以言太虚天地之虚空。”[30]该经对“粉碎虚空”的诠释,不仅突出了对本体———“空”的超越,而且突出了对主体———“心”的超越。这种“主客双遣”的思维方式,可谓深得“重玄”旨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