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6 16:14
以色列王国(希伯来语:ממלכת ישראל המאוחדת,英文:Kingdom of Israel)是公元前930年到公元前722年间在巴勒斯坦北部建立的君主制国家,都城在撒马利亚(位于今耶路撒冷以北67千米处)。
“以色列人”的由来
在公元前第2千纪的腓尼基海岸一带,居住着一群经商的迦南人(Canaanite),因而这里也被成为“迦南之乡”。后来,被称作亚摩利人(Amolites)的闪米特族人、赫梯人(Hittite)先后来到这里。埃及帝国强大后也不时在此拓展军事影响力,并与亚述统治者发生战争。在他们之后,希伯来人(Ibrim)在族长亚伯拉罕的带领下,也来到了这里。
亚伯拉罕死后,以撒担任族长,他有两个儿子——以扫和雅各(又名以色列),由于雅各是长子有继承权,所以在他之后的希伯来人也被称作“以色列人”,他12个儿子的后代也逐渐发展为以色列人的12个部落(又称支派)。
希伯来人是最早的犹太人,属塞姆语系,他们进入巴勒斯坦的时间是公元前2千纪后半叶。到了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由游牧转向定居,并开始逐步征服原居于此地的迦南人。公元前12世纪初,腓力斯丁人(Philistines)入侵迦南。希伯来人反抗侵略的斗争,为本民族国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公元前11世纪末到公元前10世纪前期,扫罗和大卫联合希伯来各部落建立了常备军,共同抗击腓力斯丁人。他们也先后被北方中部推举为以色列王,并在其周围形成军事贵族集团。
在征服迦南的过程中,犹太人在扫罗和大卫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连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埃及的小型帝国,史称“以色列联合王国”。约公元前1000年,扫罗在同腓力斯丁人作战时兵败身亡。此后,犹太国王大卫彻底击败腓力斯丁人,统一南北巴勒斯坦。在大卫王(公元前1013年—前973年)时期,国土疆域东北到幼发拉底河,东南至亚喀巴湾,西南抵埃及边界。以色列联合王国国内政治稳定、商贸繁荣,一度成为西亚北非地区最有实力的王国之一。
大卫之子所罗门统治后期,南北方矛盾激化。公元前922年,以色列联合王国的所罗门王去世,其子罗波安继位后,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不成熟的举措,例如试图通过威权手段压迫北部民众。加上此前大卫、所罗门实行偏袒南方的政策,使犹大和北部诸支派分化成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促使联合王国迅速走向分裂,形成了南北两个独立的国家。北方的耶罗波安在埃及支持下起兵反抗,并领导北部的10个以色列人支派建立王国,他们保留了原来的国名称“以色列王国”,又叫做北以色列王国。南部的犹大和便雅悯两个支派,仍奉所罗门王的儿子罗波安为王,称犹大王国(Kingdom of Judah,又译为犹太王国)。
北方以色列王国的创立者耶罗波安,原是所罗门的宫廷大臣。北方建国后,首都起初在示剑(Shechem),后来迁至得撒(Tirzah,今艾尔法拉丘),最后定在撒马利亚(位于今耶路撒冷以北67千米处)。
以色列王国是以氏族权力为基础的君主制国家,政局相对动荡,频频更换统治者。耶罗波安一世的儿子拿答仅仅在位两年就被暗杀,他的继任者巴沙执政虽然长达24年,但其继承人也只当了两年的国王就遭遇不测。在位时间最短的国王心利仅仅在位7天。
直到暗利登基后,让他的儿子亚哈迎娶了腓尼基推罗王的女儿耶洗别,又把他的女儿(或孙女)亚他利雅嫁给了犹大王的儿子,就这样通过与犹大和腓尼基人保持和平,从而恢复了以色列的强国地位。强大后的以色列王国再次征服了摩押,而犹大王国也再次控制了以东。继承暗利王位的亚哈曾经和亚兰-大马士革王国开战,之后又改变外交策略,联合亚兰和其他北方国家一起对付具有更大威胁的亚述帝国。后来,亚哈在与大马士革王国交战时死于乱军中。他的儿子约兰失去了对摩押的控制,王朝从此开始走向衰落。
暗利王朝时期,以色列和推罗的紧密合作使外来膜拜在以色列流行,耶洗别有计划有步骤地宣传自己的异教信仰,并迫害耶和华的信徒,激起了以色列王国的宗教保守派人士,特别是先知以利亚和他的弟子以利沙的反对。国内宗教矛盾日趋尖锐。公元前842年,以利沙策划政变,军事将领耶户在宗教人士的支持下,屠杀了整个亚哈家族和信奉推罗异教者并控制了全国。随后,耶户自己登上王位,成为以色列王国第十任君主。
以色列王国一直比较弱小,第十任君主耶户曾在战场上被大马士革国王哈薛打败后,被迫割让土地,以色列王国甚至成了大马士革王国的附庸国。接着以色列王国又沦为亚述帝国的附庸国。至公元前796年,第十二任君主约阿施仍然臣服于亚述帝国,定期向亚述国王阿达德尼拉里三世进贡。
直到公元前8世纪80年代,亚述帝国的实力遭到削弱。以色列王国则在第十三任君主耶罗波安二世(公元前786年—前746年在位)的统治下,趁机扩张领土,使国力得以暂时中兴。南部的犹大王国情况也与之类似,当时的犹大王是乌西雅(公元前783年—前742年在位)。南北两位国王的统治时期几乎同步,南北两国领土合起来几乎恢复到所罗门王国时的水平。然而,在耶罗波安二世去世后不久,亚述帝国在新统治者提革拉毗列色三世领导下卷土重来。而耶罗波安二世的继承人撒迦利雅仅统治以色列王国6个月,就被迦底的儿子米拿现暗杀,接着米拿现登上王位成为国王。
频繁的王位更迭打乱了以色列王国内部的政治秩序。到公元前738年,以色列王国几乎陷入无政府状态,再次沦为亚述帝国的附庸国。在第十八任君主比加统治时期与大马士革王国结成了对抗亚述人的地区性联盟。当时的以色列王国也试图拉拢犹大王国加入联盟,在遭到犹大国王约坦和亚哈斯的拒绝后,比加和大马士革国王利汛出兵进攻犹大王国,试图扶植一个一个听话的犹大国王。两国联军围攻了耶路撒冷,犹大国王亚哈斯向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求助,亚述王随后出兵。以色列和大马士革联军随后土崩瓦解。
亚述军队占领了以色列王国的加利利和基列地区,同时侵入了金尼勒丘(Tel Kinneret)、恩格夫(En Gev)、哈达尔丘(Tel Hadar)、艾尔法拉丘北部、贝特谢安等多个以色列城市和地区。这次战争中,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没有攻陷以色列王国的都城撒马利亚,但他驱逐了13520名以色列居民至亚述帝国其他地区,并将多尔丘、米吉多、基列等地纳入亚述行省;还扶持了傀儡国王何细亚取代比加,管理以色列王国剩余的领土。
何细亚不愿当傀儡,也不愿纳贡,并向埃及求助,期望反抗帝国的侵略进而摆脱附庸国的处境。公元前724年,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再次进攻以色列,俘获了何细亚,占领了以色列王国大部分土地。
公元前722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率军攻占撒马利亚后占领了以色列王国全境,以色列王国进一步沦为亚述帝国直接统治的行省。以色列王国至此灭亡。以色列国王及其臣民约2.7万人被押往亚述,亚述王把他们送到帝国的边远地带,居住在亚述新征服的土地上,这些人很有可能被当地人所同化,从此再也没有了他们的消息,因此被称为“遗失的以色列10个部落”。残留下来的部分以色列人居住在撒马利亚等城市,被称为撒马利亚人,他们始终未再建立自己的国家,长期与其他民族混居在一起,逐渐地被同化,少数人虽然信奉《托拉》,但是在宗教传统和文化上与南部的犹太人已有了较大的差别。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近东地区遍布小王国和城邦,以色列王国北面与大马士革王国接壤,南面是犹大王国和巴勒斯坦城邦,西面临地中海,东面是亚扪王国,东北部有摩押王国。
在亚哈在位时期,以色列王国统治了加利利山区、约旦河上游哈洛措尔(Hazor)、约旦河、阿嫩河和雅尔穆克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沙仑(Sharon)沿海平原。
以色列王国的政治史大部分反映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竞争关系。当周围重要邻国实力薄弱或者忙于内部事务时,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能够取得成功;一旦邻国实力强大或者竞争激烈,以色列王国就可能会受到邻国的影响,虽然能享有一定程度的繁荣,但也可能卷入竞争,陷入困境。最终,当以色列王国选择了错误的支持对象后,就会导致亡国。
在内部政治结构上,以色列王国是以氏族权力为基础的君主制国家,其9次王朝易主实际上是由不同氏族支派背景的9位代理人实现的。王国初期的组织架构具有明显的部落特征,地方分权以及缺乏牢固的行政框架让统治者无法对整个领土进行重新规划。王国定都得撒,但集会地在示剑,主要的宗教活动地在贝瑟尔城。到了暗利统治时期,以色列王国已经摆脱了成立之初部落式的结构,经济实现了繁荣,国家也有能力完成一些大胆的公共工程,例如耶斯列的王宫、城墙,米吉多的地下宫殿和输水管网,基色(Gezer)的城墙和宫殿,夏琐的城堡和管道,得撒城的重建和堡垒等。
以色列王国人口长期多于南部犹大王国。到公元前722年被亚述攻陷时,约有11万以色列人。
公元前8世纪耶罗波安二世统治时期开始,以色列王国处于本土纳贡生产方式的制度下,大庄园发展迅速。土地逐渐落入富裕的统治阶级精英手中,农民被迫向地主缴纳巨额租金。为了与古代近东的邻邦竞争,以色列由传统的混合型、风险最小化、劳动最优化的农业种植方式,转变为以生产经济作物,入葡萄酒、橄榄油、谷物为主的经济型农业集中生产,农业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本土纳贡政治经济形式是一种由以色列精英向人民征税和放债的制度,产生于以色列社会内部矛盾、外部侵略、权力争夺加剧的背景下。由国王、官员等构成的统治阶级通过税收、徭役分派等形式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产品,以维持和巩固国家的各项工程、自身的统治及其奢侈生活。无力缴纳繁重税赋的农民被迫向精英阶层借贷用于维生,却遭受其高额借贷利息的进一步压榨,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如此,以色列王国在遭受埃及、亚述、巴比伦等帝国占领和压迫期间,还需要缴纳贡赋和赔款,这些最后都以高额、繁重的税收形式转嫁到农民身上,加深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
以色列王国初期与南方的犹太王国和西方的非利士人冲突不断。随后,以色列利用古埃及国王舍顺克一世远征造成的政治动荡,开始扩张领土。随着加利利各部的归顺,北部重要的飞地如米吉多、贝特谢安、多尔丘、耶斯列、阿苛撒夫(Aksaf)、夏琐也被纳入王国的版图。扩张行动严重影响了其与邻国的关系,尤其引起了北部阿拉米人建立的大马士革王国的警觉。
到了暗利统治时期,王国西部边境的状况得到了稳定,与非利士人的冲突也得到了化解。与北方大马士革王国的关系处于摇摆状态,时而结盟,时而争斗。公元前 869年暗利退位后,其子亚哈为了在卡迦(Qarqar)阻击萨尔玛那萨尔三世(Shalmaneser Ⅲ)率领的亚述军队,曾率领众多战车和士兵与大马士革王国领导的联军并肩作战。但以色列和大马士革同时也在阿菲克(Afec)和基列的拉末(Ramoth-gilead)发生了冲突。至于东部,暗利和亚哈执政期间攻占了摩押王国的部分领士,因此遭到了外约日摩押人的不断声讨。为了最终解决领土争议,暗利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约兰在犹太和以东的支持下,还曾率领远征军讨伐摩押人。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犹太与以色列之间小规模冲突不断。在以色列将犹太变为自己的附庸国之后,犹太不得不满足以色列提出的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各种要求:包括犹太王约沙法在基列的拉未战役中帮助亚哈对抗阿拉米人,犹太王约兰帮助以色列的约兰对抗摩押人。非利士的主要城邦阿什杜德、以革伦、亚实基伦、加沙、迦特组成了一个政治和军事联盟,人称非利士五城(Pentapolis philistine)。
以色列王国外交政策比较矛盾且多变。大体而言以色列王国面临北方大马士革王国的压力,以及南方犹大王国的竞争,与西方的非利士人也冲突不断。在亚述帝国的压力下,以色列王国曾寻求与大马士革王国、犹大王国、埃及结盟。公元前738年,以色列王国就和大马士革王国结成了一个对抗亚述帝国的地区性联盟。
以色列王国使用的文字是希伯来文,该文字是希伯来人在参考了腓尼基的拼音文字基础上创建的。书写希伯来文的字母最早可能产生于3500多年前,是迦南字母体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家庭中,儿童最初接受的是母亲的基本道德教育。《箴言》第1章第8节称:“我儿,要听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男孩子稍大后,父亲便开始向他传授有关民族传说、宗教信仰、祖先训诫等方面的知识和某种职业技能。
为了培养宗教和技艺方面的急需人才,以色列王国兴办了“先知之子”学校。这些学校附属于圣殿,通过圣殿宗教活动来集资征捐解决办学资金。学生自己动手建造校舍,采用小组教学和自愿学习的方式。由祭司、先知们担任教师,向学生传授律法、祈祷式、反省、冥想和拜祭等仪式,以及讲解自己体悟出来的进入神境的奥秘。
以色列王国信奉独尊耶和华的犹太教,祭祀仪式和祭司领导体制是以色列人宗教生活的核心。耶和华崇拜的主要仪式是动物献祭,以及由世袭的祭司阶层供奉农产品。《托拉》是重要的宗教典籍,规定了犹太教的种种戒律,这些是犹太教最核心的内容。《托拉》又称《摩西五经》,意为“教导”“指引”,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然而国人信仰混乱并引发宗教矛盾。第一任国王耶罗波安,接受了迦南人对巴力神的膜拜仪式,而且铸造了两个颇具埃及宗教特色的“金牛犊”,并为其建造了殿宇。暗利王朝时期,由于与推罗联姻,国王亚哈跟随妻子耶洗别一起信奉巴力,引起以色列王国宗教保守派人士激烈反对。后耶户血洗了整个亚哈王族,屠杀所有巴力祭司,毁坏了巴力柱像,拆毁了巴力神庙。通过宗教整肃,一度重新确立了耶和华崇拜的正式和唯一的地位。然而,耶户也无法解决保持宗教正统以维护民族团结与迎合世界潮流以确保国家生存之间的长期矛盾。和其他以色列国王一样,耶户很快与宗教纯粹主义者产生分歧。
希伯来人创立了犹太教,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是《圣经》。以后基督教继承了一部分犹太教的思想,并把《圣经》接受下来称为《旧约圣经》,而把基督教的新说教称为《新约圣经》。基督教是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支柱。
以色列王国成立前后,希伯来人已经熟练掌握了冶铁、造车、造船技术,铁器、战车、船舶也已经广泛制作和运用。当时,希伯来人的建筑技术也非常发达,在耶路撒冷兴建了犹太教圣殿——“第一圣殿 ”。
以色列王国是基于山区农村人口形成的民族国家,宫廷和官员均保持着亲缘性质的密切联系,统治集团内部持平等主义理念。而且,以色列王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拥有诸多其他民族人口,他们成为被剥削的对象,以色列本族的农村人口相对于其他民族人口负担较轻。首都及其周边地区逐步落入富裕的都市精英手中,致使诸多新兴社会关系逐渐形成:恩主制、雇佣劳工、个人抵押借贷等。于是,在城市中阶级分化逐步形成,统治阶级主要由政府官员和富裕的都市精英构成;然而在农村却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社会秩序,直到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