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8 16:04
伍俊斌,男,汉族,湖南新化人,1978年6月出生。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校委委员(广东行政学院院委委员)、教授。
1993.09-1997.07 湖南省娄底地区农业学校农学专业学习
1997.10-1999.01 湖南省新化县圳上镇政府工作
1999.02-2000.08 湖南省新化县游家镇政府工作
2000.09-2003.07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学习,获哲学硕士学位
2003.08-2004.08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2004.09-2007.07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2007.07-2008.11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其间:2007.09-2007.11参加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一班学习)
2008.12-2012.11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其间:2009.08-2009.10借调到广东省编办工作)
2012.12-2013.05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2013.07-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其间:2015.2-2016.11挂任中共遂溪县委常委、遂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13.10.14-2013.10.30参加广东省领导干部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执政基础与执政能力专题研讨班”学习)
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校委委员(广东行政学院院委委员)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广东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首批青年岭南学者,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生导师组组长。
兼任广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广东省委党校工作站副主任、广东省统一战线研究会理事。
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和社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工程”人才培养对象。多次获省部级和广东省委党校“特优科研工作者奖”、“青年特优教学奖”、“优秀科研工作者奖”、“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优秀教学奖”等奖项。
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CSSCI期刊50余篇,被引用400余篇次。多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社会学网等全文转载。
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市厅班、中青班、县处班、妇干班、硕士研究生班讲授和外出党政机关、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宣讲《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当前社会政治领域热点难点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从源头遏制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科学发展观》《公共参与情景模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基层政权建设和乡镇政权改革》《中国治理变革》《世界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思潮》《当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潮》《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共运史》等课程或专题。
一、著作:
1.《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获全国行政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三次科研评奖一等奖。
2.《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
3.《对外交流桥头堡》(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4.《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副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二、论文:
1.《网络协商民主的契合、限度与路径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年第3期。
2.《论互联网与协商民主的契合》,《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9期全文转载。获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五次科研评奖一等奖。
3.《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内涵、限度及其互动》,《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获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二次科研评奖科研成果一等奖、“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征文二等奖。核心内容被新华网、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网等转载。
4.《推进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之基本路径论析》,《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
5.《论政治国家的限度》,《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转载。
6.《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获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四次科研评奖二等奖。
7.《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8.《自然状态理论的分野: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例》,《学习论坛》2013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1期论点摘编。获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五次科研评奖二等奖。
9.《论中国公民社会的两重性》,《学术界》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获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三次科研评奖三等奖。
10.《协商民主与政治参与的契合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6年第5期全文转载。
11.《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建构:从身份走向契约》,《学术界》2006年第2期。《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收录;《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 篇目辑览》收录;《资料通讯》2006年第5期转载。
12.《论网络协商民主的实践路径》,《中州学刊》2015年第2期。
13.《网络政治参与的实现路径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第2期 。
14.《论网络协商民主的限度》,《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
15.《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价值与限度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16.《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
17.《人性假设与政府建构——中西政府建构传统的人性基础之比较研究》,《福建论坛》2006年第9期。
18.《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析》,《福建论坛》2008年第7期。
19.《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评析》,《福建论坛》2010年第6期。
20.《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的契合与分殊——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例》,《福建论坛》2011年第7期。
21.《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探析》,《江淮论坛》2009年第5期。
22.《追求正义与善:古典时期西方政治合法性思想的缘起》,《江淮论坛》2011年第6期。
23.《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结构性要素》,《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6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府创新网等转载。
24.《中国特色社会生活契约化》,《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2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转载。
25.《论政治合法性的构成要素》,《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1期。
26.《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挑战和路径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3期。
27.《国家与社会:内涵、分化及其范式转换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4期。
28.《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共存共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人民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网等转载。
29.《论当代政府建构的四个转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30.《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获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1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31.《现代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32.《论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基本类型》,《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33.《尼采价值哲学初探》,《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获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三等奖。
34.《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范式转换》,《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5.《论公民社会的限度》,《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36.《市场经济视野下公民社会的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37.《有限政府理念建构的哲学之维》,《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38.《协商民主的价值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39.《马克斯·韦伯合法性思想评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40.《霍布斯政治合法性思想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41.《利普塞特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42.《论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43.《卢梭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44.《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评析》,《理论月刊》2009年第10期。
45.《“开放社会”的四大悖论及其解决——析波普尔的民主和自由理念》,《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
46.《哲学视阈中的有限政府——兼论有限政府理念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之意义》,《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47.《论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嬗变》,《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
48.《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
49.《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0.《社会转型期公民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51.《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52.《洛克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53.《分权制衡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前沿》2011年第1期。
54.《政治合法性理论评析》,《前沿》2007年第12期。
55.《政治参与和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
56.《公民社会的契约文化》,《学习时报》2006年5月22日。人民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管理科学院《前沿论丛》第75期等转载。
57.《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学习时报》2007年10月8日。人民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社会学网等转载。
58.《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之克服——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学习时报》2008年4月21日。人民网等转载。
59.《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1日。
60.《civil society 意涵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