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8 16:08
何振(1888-1975),字仲达,东莞县万江大汾人,祖辈迁居莞城。少时违父母命,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接受新式军事训练。1908年毕业后任虎门要塞水师教练官,加入同盟会。
人物生平
1910年,参加倪映典、方楚囚、朱执信、莫纪彭等人领导的庚戌新军起义。因敌强己弱而失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方面决定先在香山(中山)发难,继而进军广州最后夺取全省。于是,命何振与莫纪彭、郑仲超、林君复、郑彼岸等策划驻前山之新军起义。前山起义成功,旋即进军石岐。枪击水师统带毛标统,光复石岐城。新军改编为香军,任鹤年任司令,何振任副司令,莫纪彭为参谋长。即率队支援广州起义。为支援黄兴领导的武昌起义军。香军改编为北伐军,何振随队北伐,经海道到上海,入南京,渡长江,直取同镇、徐州。清帝逊位,南北议和遂成,粤军回师广东,何振仍回虎门要塞水师任职。1913年夏,何振拥护孙中山倒袁,率虎门守备队驱逐依附袁世凯的广东督军龙济光,因立功,升任为粤军第一军上校独立团团长。1920年9月,虎门要塞司令邱谓南反桂宣告独立,守军邓钧属下部队与当地民军发生冲突,朱执信从香港到虎门调停不幸中弹牺牲。何振与周之贞乘“风云”号护朱执信灵柩回港。
1922年,何振被委为虎门要塞司令,授陆军上校。同年6月,驻守太平的粤军师长王凤麟为配合陈炯明推翻孙中山,以昔日同学之谊在其家中诱捕何振,使要塞沙角、威远、上横档、下横档、大虎、小虎6炮台落入陈军掌控。致使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孙中山乘坐的“永丰”舰无法驶出珠江口,而需由英兵舰护航。叛乱平息后,何振得以获释。他痛感有负孙中山重托,离职与妻子“十六姑”(萧世冰)隐居澳门。
1930年,胡汉民、邓泽如、古应芬、萧佛成、林直勉等人脱离南京政府回广东组织西南政务委员会,何振出任增城县长。执政4年,何振平易近人,廉洁奉公,而受增城各界好评。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何振举家从澳门迁回内地,辗转流亡湖南衡阳,广东坪石、连县、梅县等地。抗战胜利后回到广州,当选省参议员,并被乡人推选为大汾何萃涣堂祖整理委员会主任,对家乡公益有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何振从澳门移居香港,1967年应莫纪彭之邀迁居台北。1975年3月23日病逝于台南医院,终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