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4 15:39
郑彼岸(1879—1975),广东中山人,少年有神童之誉,后赴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并接受其革命思想,加入中国同盟会。1906年与林君复等策划香山起义。1908年创办《香山旬报》,1910年加入刘思复组织的支那暗杀团,试图暗杀满清摄政王载沣。1911年回香山组织群众响应起义,又与林君复共率香军支援广州起义。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广东都督府委任郑彼岸为香山县第一任县长,但他婉言辞却,无意仕途。龙济光祸粤时,郑彼岸在1914年因受到广东都督府通缉而逃往美洲,飘泊20余年。1937年,中山县长杨子毅深知其人学识渊博,精通古学,治学严谨,勤于史实考据,特邀请他回国主持编修县志。抗战时期中山沦陷,他迁居香港,修志因此暂停。1946年,郑再次受聘主持修志。1947年中山成立文献委员会,修志工作纳入文献会,他仍任主委。在此期间,他手订编志大要、体例,搜集大量史料,把修纂县志作为晚年的主要事业。中山解放后,他转任中山纪念图书馆馆长,1951年调省文物委员会,不久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郑虽信仰无政府主义数十年,但通过实践最终认识到不可能实现,故晚年转变为信仰马列主义。1975年病逝,终年96岁。
郑彼岸,1906年与林君复等衔孙中山命,负责策划香山起义。1908年创办《香山旬报》,以文章声讨清王朝。
1910年、1911年参加刘思复秘密组织的支那暗杀团,冀图刺杀满清政府摄政王载沣。郑彼岸与林君复回国后在澳门组织的中国同盟会南方统筹总支部,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秘密组织武装活动。1911年回香山组织群众响应起义,并率领武装入城。县城光复后,又与林君复共率香军支援广州起义。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广东都督府委任郑彼岸为香山县第一任县长,但郑彼岸婉言辞却,无意仕途。龙济光祸粤时,于1914年因受到广东都督府通缉而逃往美洲,飘泊20余年。 1937年,中山县长杨子毅深知其人学识渊博,精通古学,治学严谨,勤于史实考据,特邀请郑彼岸回国主持编修县志。抗战时期中山沦陷,郑彼岸迁居香港,修志因此暂停。
1946年,郑彼岸再次受聘主持修志。1947年中山成立文献委员会,修志工作纳入文献会,郑彼岸仍任主委。在此期间,郑彼岸手订编志大要、体例,搜集大量史料,把修纂县志作为晚年的主要事业。中山解放后,郑彼岸转任中山纪念图书馆馆长。
1951年调省文物委员会,不久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郑彼岸虽信仰无政府主义数十年,但通过实践最终认识到不可能实现,故晚年转变为信仰马列主义。
1975年病逝,终年96岁。著有《孙子年考》。
1904年郑彼岸、林君复、刘师复、郑仲超等7人留学日本时,得识孙中山,后来“郑彼岸、林君复等衔孙中山命,负责策划本邑起义”。
1906年林君复、郑彼岸等回国后,即以郑彼岸为主,在本邑创办《香山旬报》,进行革命的宣传工作;以林君复为主在澳门,创立先称“醒同仁”后称“仁声”的剧社,暗中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1910年,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从日本回来的上述几位以及从南洋回来的谢英伯、林了浓等会合,在澳门建立中国同盟会南乡统筹总支部,任务主要是组织民军,进行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同盟会香港总机关决定广东要首先在香山县发难。林君复、郑彼岸、林警魂等当即集结力量,把民军和驻守在前山的新军,与小榄李就、伍顺添领导的绿林军等结合,共举起义。李就领导的绿林军首先于11月2日在小榄起义。接着是以驻前山的新军为主力,在营长任鹤年的指挥下于5日在前山起义。最后由林君复、郑彼岸和林警魂等兵分隆都、良都二路于11月6日进攻石岐。因所向无阻,万众欢呼,“沦亡于清王朝二百六十余年之县境,遂告光复”。
澳门同盟会成立后,就全力以赴准备策动香山起义,新任主盟人林君复与莫纪彭、何振、郑仲超等负责策动驻在前山的新军,郑彼岸等负责策动驻在香山县城的防营、团练。驻守前山的新军约有2000馀人。北伐军
革命军接管政权后,十八日在水关门协镇衙门(旅司令部)公推黄龙彰、郑雨初主军政,在高氏大宗祠设立民政部,公推郑彼岸、高拱元和一些士坤主持民政事宜。
当时广州仍未光复,总督张呜岐,水师提督李准企图顽抗,派兵船“江大号”运兵前来镇压,当江大舰到达石岐港口外海时,发现沿岸军民严阵以待,便勿忙撤退,当晚前山起义大军全部到达,人心大定。
十九日,以前山起义军为骨干,编成“香军”,仍由任鹤年为司令,何振为副司令,莫纪彭为参谋长,即日由郑彼岸,林君复统领向广州进发,驻扎在西关一带,由于军纪严明,深得市民欢迎,不久,改编为北伐军,随后北上,“南北和会”结束后,始告解散。(唐有淦)
宣统二年(1910)农历正月,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庚戌新军起义”失败后,清廷为了省垣的安定,将一个标(团)的新军调防到毗邻澳门的前山城驻防。这支由“广东督练公所”以西式武器装备、训练的劲旅,自标统(团长)以下各级军官,均系由陆军学堂毕业进步青年,富有爱国思想。其中营长任鹤年(湖南人)是同盟会中坚份子,很快就与澳门同盟会支部的林君复(玉盟人)、林警魂、萧楚碧、箫叔鸾、郑仲超、刘卓棠等人取得
联系。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昌革命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广东方面驻香港同盟会机关,决定先在香山县发难。当时议定,由林君愎、林警魂两人主持澳门同盟会总机关工作,由林君复、莫纪彭、何振、郑仲超负责策动驻前山新军。郑彼岸等人负责策动石岐城防营及附近各乡游击队。同时先派萧聘一及箫世冰兄妹在石岐城正薰街(今民生北路)萧聘一宅内设立机关,作为党人会议及秘藏军火之用,革命经费的筹集,则由林警魂在澳门担任策划。农历九月初十,小榄局绅何倍樵(同盟会员),获知武昌起义成功,立即与当地游击队首领李就成、伍顺添等取得联系,突袭小榄团练局,缴获大小枪支二百余杆之后,立即召开民众大会,针对民众对土豪劣绅长期压榨、剥削的不满情绪,提出“打倒满清、有平米吃”的口号,获得群众的支持、拥护,全镇高竖反正白旗。次日,驻剖石岐的协镇(旅长)马德新率领防勇数百名,乘小轮沿河而上,企图扑灭义军,何倍樵、李就成率领义军迎击清军於沙口沿河一带,激战三四小时,把官军打得狼狈撤退,马德新在途中被义军俘获。 小榄起义成功消息传到澳门,以前山镇恭都小学堂(后改称凤山小学)为活动基地的党人苏默斋(苏曼殊兄长)、刘希明、陈自觉、陈永安(陈芳孙儿)齐集在陈芳祖居石室内策划起义。经过与驻军营长任鹤年取得联系之后,于农历九月十五日(公元1911年11月5日)傍晚,在一声暗号之下,前山城遍竖白旗,标统何某仓忙从城墙槌下,向澳门逃去,前山城就在兵不血刃情形下起义成功。次日众人推举任鹤年为起义军司令,何振为副司令
、立刻向石岐开拔,配合小榄义军进攻石岐城。
“香山起义”前山起义成功后,林君复立即兼程返抵石岐,在正薰街萧宅召开党人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发动起义,派人飞赴附城各乡,通知立即向石岐进军。十七日下午,溪角乡由刘卓棠统率,龙聚环乡由刘汉华统率,象角乡由彭雄佳统率,豪吐乡由高胜瑚统率,坎下乡由梁守统率,港头乡由胡孔初统率,安堂乡由林秀统率,申明亭乡由扬落云统率,南文乡由箫某统率,总数有二三千人。统军人物有些是华侨,有的是学生,有的是绿林豪杰,各队人马先在龙王庙集合,分成两队,一队由梁守统领由南门入城,一队由郑彼岸统领由西门入城。当时由于协镇马德新率兵
去镇压小榄起义,一时间形成军中无主,守城的防勇四散逃命,由西城门入城的义军乘机占领县衙,由王作标带领的亲兵乘势发难投身革命,县知事谭寿*见大势已去,俯首投降,按照起义军的指示“出榜安民”。革命军接管政权后,十八日在水关门协镇衙门(旅司令部)公推黄龙彰、梁鸿*、郑雨初主军政,在高氏大宗祠设立民政部,公推郑彼岸、高拱元和一些士坤主持民政事宜。
当时广州仍未光复,总督张呜岐,水师提督李准企图顽抗,派兵船“江大号”运兵前来镇压,当江大舰到达石岐港口外海时,发现沿岸军民严阵以待,便勿忙撤退,当晚前山起义大军全部到达,人心大定。
十九日,以前山起义军为骨干,编成“香军”,仍由任鹤年为司令,何振为副司令,莫纪彭为参谋长,即日由郑彼岸,林君复统领向广州进发,驻扎在西关一带,由于军纪严明,深得市民欢迎,不久,改编为北伐军,随后北上,“南北和会”结束后,始告解散。
人物简介
郑彼岸(1879—1975),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者和文史事业的前驱。前不久,在郑先生前的广州寓所内,发现了一本《为彼岸先生祝寿》文集。这是一九四年郑先生的好友、同事、学生为纪念他七十寿辰而写成的二十篇文章。这些文章记述了建国前郑先生大半生的思想言行,是研究他的重要资料之一。对每篇文章,他都曾认真修改过,到处都有他的笔迹。由此,我们可见这位古稀的老人正确对待自己,身体力行,善于听取、接纳别人意见的态度,我们捧读之后,深受感动。此集一直为他自己珍藏,留作纪念和自励。从这二十篇文章里,并拜访了该集的几位作者前辈,如郑凌、郭浩如、毛秀娟等,通过他们回忆介绍,我们逐步加深了对郑先生的思想、性格和为人的认识,了解到郑先生不仅是一位执着地追求真理、爱国为民的民主人士,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了宣扬和学习邑中贤达的品德情操,启迪后人,现试对郑先生的思想言行作一初步探讨。
从无政府主义者到拥护马克思主义
郑先生是在封建社会的营垒里走出来的旧知识分子,由于他善于接受先进知识、先进思想,所以,他的步伐是坚定地走向光明的。他原是一个无政府主义信仰者,“打倒一切偶像,铲除一切阶级“是他几十年来坚守的信条。他认为社会一定可以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全人类自由、团结、平等的最高境界。但这一理想却是建立于个人奋斗、个人解放的基础上的,所以,他当初的信仰是有其时代局限性的。但他同时又接受了民主主义,他参加同盟会,跟随孙中山生生进行推翻清王朝的斗争。一九一零年春,他在香港时,就参加了刘师复秘密组织的“支那暗杀团”,谋刺清廷官吏,为争取大众的自由,做过许多工作。几十年来,他都淡薄名利,不当官,不做长,而乐于助人,扶助弱小;他精通古学,学识渊博,却不洁钓誉,而是热心教育,关心青年,因而受到众人的爱戴。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来越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越加广泛,他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解放前夕,在他七十寿辰的宴会上,面对一些与会者祝贺和恭维,他公开宣布:“刚才几位尊贵的朋友称赞我信仰无政府主义,四十年如一日,惭愧得很,实则我已经成为安那其的叛徒了。“这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标志。在时代的冲击下,通过与一些共产党员进行思想交锋,他认识到无政府主义是行不通的,要救中国只有共产主义。他终于抛弃长期的政治信仰,勇于接受真进,逐步成为一个拥护马克思主义、热爱共产党的民主人士,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以后迎接中山的解放和参加建国后广东省文史研究工作中,他都作出了贡献。在解放前夕,他以高涨的政治热情、勇敢的有 的行动坚守岗位,安定民心,勉励中山修志处和图书馆的全体工作人员加强团结,保护图书、文物和所有史料,这是对人民的巨大贡献功绩不可泯没。
革命前驱,亦武亦文
几十年来,不管是参加民族革命,还是迎接祖国解放;在国内或在国外,他都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他那爱憎强烈、是非分明的品格受到世人的推崇。
郑先生少负神童之誉,科举时代曾获童子试冠军。而他对满清封建统治十分不满,在清末一次演讲会中,他举起自己的辫子说:“此豚尾耳。”一座为之大惊,而郑先生意气自若。后来,他放弃举子的功名,到日本东京游学,与孙中山先生相识,接受其民族革命理论,遂加入同盟会。一九零八年,他返回香山,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他创办《香山旬报》,以文章声讨清室,唤起民族觉醒。当时由于《香山旬报》宣扬民族革命,故报贩不敢派,郑先生则亲自去派报。一九一零年,他与林君复受命在澳门设立同盟会南方统筹部,积极吸收会员,扩大组织,并对从广州调驻前山的新军和前山边防军的官兵做思想工作。一九一一年,他返回香山,策动城乡兵勇和组织群众接应起义。是年农历九月十六日,香山县响应武昌的武装起义,他身先士卒,率领革命武装入城夺取政权。光复县土之后,又与林君复共同率领他伍(香军)支援广州起义,受致电广州民热烈欢迎。香军纪律严明,被认为是最遵守纪律、爱护人民的地方武装之一。后因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捕革命者,郑先生才避往美洲。在这期间,他或做店员、报贩、洒家佣工等自食其力;或做教师,向华侨子弟灌输祖国文化。在加拿大,曾因组织华人工党,维护侨工利益,而被驱逐出境。
淡薄名利,乐于助人
郑先生一生淡薄功名利禄,他放弃高官的事迹,广为邑人传诵。事缘一九一二年,郑先生因策动香山县的民军起义有功,被广东都督委任为香山县长。他接接到手令后,却不赴任,而去活动当时的士绅举行民选县长。由清代开海禁起,香山县便一直是官场中人物羡慕的地方,不少达官贵人不惜纡尊降贵争当中山县长,视之为肥差美缺。买官和钻营之风甚盛,而郑先生不但不居功作进身之价,反而放弃肥缺,甘愿过清苦的生活。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美谈。一九四六年,他又对县当局给他的县参议员一职,在报上登出启事,声明不当,而乐于接受担任实干的文献修志工作。郑先生还乐善好施,扶助弱小。他曾创办保育善会,帮助孤苦百姓。他飘泊美洲二十多年,用血汗捕得的金钱,全施予穷苦的人。归国时,除百余卷书压囊外,只得两袖清风。沦陷期间,他在乡下濠头,生活清苦,但朋友、师生遇到困难,他总是有求必应,倾囊相助。光复后,石岐郑族人重建祠堂,郑先生利用这个机会,办起义门小学,专门吸收失学的贫苦儿童,他自任校长,曾将一个学期应得的薪金全部捐出为免费学额,让贫苦儿童有机会读书。
热心教育,爱护青年
郑先生有四十年教育家之美誉,以教育乡村儿童为乐。一九三七年春,他从美洲回国,不及一年,日寇已侵入中山乡濠头村居住,并执教于乡村,借以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一县境。郑先生避难香港,不久,香港亦为日寇侵占。他回故九四四年,他与族入创办五峰中学,并任教职。由于筹集经费困难,所得薪金并不足以糊口。当时,岭南大学澳门分校欲聘请郑先生为教授,但他为了坚持办好五峰中学,没有答应任教,放弃了月薪五百元葡币的美缺。其高风亮节,可见一生。
郑先生青年更是关心爱护,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郑先生由于办学和负责文献会工作,认识了一批青年,他经常不辞劳苦帮助他们找职业,对有才干的青年更是关心备至,引导他们不断进步,从而受到青年尊崇和爱戴。一九四六年初,一位与郑先生曾共事半年的青年(共产党员云),在五桂山区被前来扫荡的国民党反动军队逮捕。郑先生与去共事期间,曾因信仰不同发生过思想交锋,使他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了解到马克思主义者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好人。所以,当云的妻子求救于郑先生时,他安慰她说:“云是好人,好人所受的苦难是终会解除掉的,我一定替你设法!以后,他为了营救那位青年出狱,不时冒着大暑天由乡下跑上石岐。由于事情不能马上解决,被捕青年的妻子不时背着六、七个月的孩子下乡探听消息,郑先生总是尽力安慰她。当郑先生了解到她生活困苦时,还叫家人把抽屉里的钱尽数给了她。后来,靠着郑先生的多方努力,亲自作保,把云救出牢狱,同时聘请他在刚成立的修志处工作。
郑先生还救过两位青年,一位是清末被人诬控的徐桂,另一位是他的同志刘师复。在当时“匪”与“戡乱”的关头,郑先生敢于冒这样大的风险,是为了维护人权,保护人才。这需要很大的胆识和勇略,是十分难得的。
学识渊博,主持修志
郑先生因有赤子之心而受人尊崇,而且,他那渊博的学识也令人钦佩。由于勤于历史考据,治学严谨,坚持不懈,故精通古学,卓有成就。
郑先生所作《评广东文物展榄会》两文,曾震动当时文坛。缘由一九四零年,简又文、叶公绰等在香港般咸道冯平山图书馆举办了一个“广东文物展榄会”。主持人标榜展榄会的主旨是“研究乡邦文献发扬民族精神”。其时郑先生避难香港,他在参观后,立刻指出该会有五十多件展品有违民族精神,乃以“宝筏”笔名,写了一篇题为《评广东文物展榄会》的文章,在上海《宇宙风》第一百期发表。简又文即著文展开论辩,郑先生继续在《宇宙风》发表第二篇文章。两文旁征博引,史料丰富,证据充分有力,论证详博。特别是对邑人何吾绉、伍瑞隆的降问题,他新闻记者过二十种史籍,在文中就何吾绉降清列举大量史实,进行无可置辩的考证和论断,使人为之折服。此事足以表现郑先生治学的精神,以及对乡邦文化研究的特殊成就。
郑先生曾两次主修中山县志。一九三七春,他受当时的县长杨子毅的邀请,从夏威夷返国主修县志。他遍访大江南北史学方志专家,与他们磋商志例等问题,并搜集大量文献,以及各县志书数十种,以资参考。可惜不及一年,抗战开始,本邑沦陷,他迁居香港,仍继续工作。继后香港沦陷,修志因此而停止,所征集的重要志料大部分付诸劫火。直至日军投降后。一九四六年秋,由中山县参议会建议成立了修志办事处,仍聘郑先生为县志主篡。一九四七年,修志纳入文献工作,改为中山县文献委员会,郑先生仍任主委。当时文献会以报纸和刊物两种形式出版有关中山文资料。郑先生对于县志编纂手订大要,体例精严,纪述侧重社会方面,注重外患。而且提出,烈女不必另设类自,以破除歧视妇女的观念,如有可传者,只记述懿行才艺,至于节烈异行不宜宣传;风景不宜沿用八景,凡古迹名胜照片应随文附刊。又提出增加民系氏族俗等部门,并厘正前志之讹廖。他认为修志事关重大,不能求之速成,宁可多些时间,考证确实。由此可见,郑先生识见过人,治史严谨认真,故被公认“对邑乘,研究之深湛,庋藏之丰富,民国以来,县上恐无出其右者。”郑先生把重修县志作为毕生事业,可惜未能完成,成为终生遗憾。
接近群众,重视民间文学
郑先生非常重视民间文学,经常收集和研究民谣、谚语、方言等。他在濠头任教时,曾与村夫、牧童为伍,去发掘乡村的宝藏——歌谣、民谚,如濠头当时流行的灯棚歌等。在这些歌谣里去采集活的语言,并创作了《新新乐府》这些诗歌是采撷人民的语言加以净化,融合自然的韵律,使之充溢着新鲜活泼的气息,而其取材是沦陷期间受苦人民的生活实录。这是用人民的语言,呼出人民内心的哀愁、疾苦与欢欣的诗歌。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篇《走翠薇》,是描写日寇统治区苦斗的一个小孤女长途负贩养母的动人故事。由于诗歌内容真实,充满朴素的感情,所以,能激起读者内心的共鸣,一时为之传诵。其中有的在《香风》周刊发表,有的被人转抄流传。同时,郑先生经常鼓励一些有才学的青年专心致力民俗学的研究,到民间采访、搜集山歌民谣,并把一些外国民俗学研究书籍送给他们进行研究,希望以备异时纂志之用。一九四九年,中山解放,文献会奉令停办,修志也暂时停顿,郑先生转任中山纪念图书馆馆长。一九五一年,郑先生被调到广东文物保管委员会任职,不久,改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郑先生在文史研究工作中毕其一生。他晚年一直坚持看书学习,并用北方话拉丁拼音文字做日记,虽年事已高仍然不懈学习,追求新知识。他卒于一九七五年二月二日,享年九十六岁。郑先生不论作为革命者,或作为学者,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值得后辈纪念的。由于我们未能亲聆教诲,且掌握的资料有限,只能对他的生平作粗略的探讨,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敬望先生生平友好及有识之士加以更正、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