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禄

更新时间:2024-01-06 09:13

侯永禄是陕西合阳的一位普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60多年如一日,一手拿锄头,一手握笔杆,留下了400多百万字的珍贵史料。2006年12月~2012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60万字鸿篇巨制“农民五部曲”:《农民日记》(24万字)、《农民家书》(52万6千字)、《农民笔记》(40万字)、《农民家史》(94万3千字)、《农民账本》(38.5万字)。“农民五部曲”出版后,引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华盛顿邮报》、《大众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华商报》、新浪搜狐网易等上百家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

个人简介

侯永禄(1931-2005),男,曾用名侯永学,陕西合阳路井镇人。他6岁去私塾读书,1944年高小毕业后进入合阳县简易师范,1948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9年回乡务农。新中国成立后,侯永禄担任过互助组组长,大队会计人民公社成立后,他又先后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侯永禄当过民办教师赤脚医生,担任过大队农科站站长,路井公社“抽取黄河水水灌溉工程”指挥部工作组组长等职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侯永禄带领村民们勤劳致富奔小康,德高望重。1984年至2001年,他担任路一村义务邮递员达18年。他坚持写日记、撰家史、记账本长达60余年。2006年12月~2012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60万字鸿篇巨制“农民五部曲”:《农民日记》、《农民笔记》、《农民家书》、《农民家史》、《农民账本》。“农民五部曲”出版后,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

作品介绍

《农民日记》:2006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4万字。在日记中,侯永禄记录了自己琐碎的日常生活,用居家度日的油盐柴米,见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农民日记》毫不避讳地讲出了农民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凸显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眼里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宝贵价值。”同时,日记中还写了他的个人生活,记录了那些秦腔秦味儿的村言土语,令人忍俊不禁的乡规民俗,既朴实敦厚,又不失小民情趣。《农民日记》出版后引起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国日报》、《陕西日报》、美国《华盛顿邮报》等上百家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2007年,《农民日记》荣获第九届共青团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同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购买了《农民日记》的电影改编权,并聘请著名编剧芦苇以侯永禄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岁月》。此后,该书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农家书屋”的重点出版物,中央电视台10频道“读书”栏目为此做了专题介绍。截止2012年上半年,《农民日记》已6次印刷,发行量高达4万2千册。

《农民家书》:2011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52万6千字,被称为“一部农民 农民家书版的《傅雷家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侯永禄长子侯胜天徒步串联路过大寨,写下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一封家书。后来儿女相继参加工作,往来信件逐渐增多。2000年老家安装电话,通信开始减少。侯永禄去世后,儿女清理遗物,发现几十年的书信父亲一直保存着,总共有千余封。这些信件集中反映了五十年来中国农村面貌和农民命运的巨大变迁,反映了农民通过参军、高考等途径奋斗进入城市的过程。书信中侯永禄对子女学习、工作、人品、生活上的殷殷教导,更是体现了农民淳朴的人生信条和哲学理念。《农民家书》以时间为顺序,真实地记录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40年来的历史岁月,每封信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农民家书》以书信为史料,生动地反映了4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读来让人感概万千。2012年1月,《农民家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之一,被《中国新闻出版报》评为“2011年度十大畅销图书”之一,又被推荐为“农家书屋”的重点出版物。2012年3月,中央电视台10频道“读书”栏目邀请著名专家学者顾俊、张绍刚对《农民家书》做了专门推介和精彩点评,并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12书香中国”大型专题节目向观众做了推介。截止2012年上半年,《农民家书》已2次印刷,发行量高达2万册。

《农民笔记》:2012年8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约40万字。《农民笔记》是从侯永禄的近800篇“随笔”中,精选了近400篇。由于篇幅有限,许多很有价值的篇目无法收录,只好忍痛割爱。《农民笔记》属笔记体,每篇文章,或一事一记,或一事一议,或一事一评。各篇之间,互不连接,相对独立,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似撒落在一条小路上的点点脚印。但若将其串联起来,就可看到,那一个一个的脚印,在历史的沧桑中组成了一条长达60多年的曲折道路。每篇“随笔”之后,都有简短的批注点评。这些批注点评,由侯永禄的6个子女侯引玲、侯胜天、侯西玲、侯丰胜、侯万胜、侯争胜书写,长子侯胜天执笔,简洁明快,富有意蕴,表达了全家人的共同心声。它或引用史料诠释说明;或表明看法,抒发感情;或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或蕴含哲理,富有诗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领略户外美景的心灵之窗。此外,一些对联、诗歌、儿歌、快板、相声、顺口溜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的入选,也为全书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一部《农民笔记》,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普通农民以及他的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裕的点点滴滴,客观地再现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关中农村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深刻地表现了渭北高原60多年来发展变化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间,讲述着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洋溢着亲情割舍、团聚欢乐,弥漫着政治风云、时代变迁,撒落着民众疾苦、百姓呼声,记录着地方习俗、民间风情…… 也许,它是中国现代史上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阶段的缩影。

《农民家史》:2012年1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分上下两册出版,145回,共计94万3千字,被称为“诞生过《史记》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五千年第一部《农民家史》”。 全书以时间的推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全书从1869年侯风偕负责修建路井城墙开始写起,止笔于2004年12月24日,时间跨度长达135年。它详细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民以及他的家庭走过的艰辛道路,客观地再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政治风云、时代变迁、民间疾苦、地方风俗,家庭悲欢……涵盖了父亲悲喜交加的一生,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呈现了中国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农民家史》以真实的记录作为写人叙事的原则。书中材料翔实,内容丰富,时间准确,描写客观。里面所叙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是父亲一生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里面所涉及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都是整个家庭成员及其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同学同事、上级下属……真实地记录自己一生的喜怒哀乐、人生轨迹,真实地表现家庭成员的悲欢离合、奋斗历程,真实地反映关中农民的柴米油盐、生存状态,始终是父亲撰写家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农民家史》真正的价值所在。《农民家史》以章回体的结构作为谋篇布局的形式。章回体为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余回。它源於宋代平话,确立於元末,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父亲采用章回体的形式撰写家史,这和他从小喜欢阅读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有着直接的关系。《农民家史》分为145回,每回之前均有“回目”,即用两句对偶押韵的文字标明题目,概括本回的主要内容。每一回叙述一两个较为完整的情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章回体形式的运用,使整个家史段落整齐,中心突出,叙事清楚,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更便于读者进行间歇性阅读。《农民家史》以原生态的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文中语言质朴无华,率性白描,不加修饰,自然清新,很少追求辞藻的华丽、文笔的优美,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感人的生活情趣。然而,其中又不乏一些精当的词语运用、精妙的片段描写和精彩的人物刻画。父亲自编的诗歌和快板,合辙押韵,节奏匀称,平仄调配,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富于一种音乐美、韵律美。不少章节,观察细致,叙述细微,描写细腻,表现了父亲植根生活的写作风格和扎实深厚的文字功底。里面的一些方言土语,更给家史蒙上了一层浓浓的合阳地方色彩。

《农民账本》:2012年1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约50万字,选取了侯永禄自1948年到2004年57年间记录的部分家用账。除了“前言”和“后记”,《农民账本》一书的主体部分按年代顺序排列,每年度的具体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本年度的家用账;(2)本年度家用账的有关照片;(3)本年度的家用账说明。每年的家用账后面,附有侯永禄6个子女侯引玲、侯胜天、侯西玲、侯丰胜、侯万胜、侯争胜撰写的“家用账说明”。“家用账说明”里包括:当年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主要是国内农业方面的状况;当年陕西省合阳县的政治经济形势,主要是路井地区的经济状况;当年家庭的变化与现状,主要是收入、支出等方面的经济状况。一部《农民账本》,记录了渭北高原上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走过的悲喜交杂、苦乐相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一个封建、闭塞、落后的关中农村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文明、开放和繁荣。也许,从那些柴米油盐的交换中,从那些元角分厘的计算中,从那些个十百千的数列中,从那些横竖撇捺的汉字中,你可以了解到中国农民家长里短的真实生活,你可以聆听到中国农村蹒跚前行的沉重脚步,你可以窥见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曲折道路,你可以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可以领悟到中国…

出版图书

相关评论

1.事在人为(作者:主一斋)

2012年12月15日,下午在兴隆书社见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侯永禄著《农民家史》与《农民帐本》两书。深受感动,很感兴趣,上网查询,才知在这之前,侯永禄已出版了《农民日记》、《农民家书》和《农民笔记》三书。侯永禄的中国“农民五部曲”,于流年碎影和家长里短中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真实生产生活状况。细读之,较侯卫东的更为令人震撼。

《农民家史》分上下两册,145回,约95万字,以时间的推移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以真实地记录作为写人叙事的原则,以章回体的结构作为布局谋篇的形式,以原生态的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从1869年侯风偕负责修建路井城墙写起,止笔于2004年12月24日,时间跨度长达135年。它详细地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民以及他的家庭走过的艰辛道路,再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政治风云、时代变迁、民间首期、家庭悲欢,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展现出中国近现代农村波浪壮阔的一历史。

《农民帐本》属帐表体,按年代先后顺序选取了侯永禄自1948年到2004年57年问记录的部分家用账,全书约39万字,读者可于柴米油盐的交换里,元角分厘的计算中,窥探到中国普通农民的真实生活。

《农民日记》2007年出版,全书约200万字,是一部农民自己写自己的纪实性文集。日记用锅碗瓢盆耕休劳作的草根平凡琐事,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忠实而如数家珍地记录了一次次社会变革下发生重大变化的农村生活,向读者展示了过往60多年的人问烟火,展示了农民魂牵农田、命系庄稼的情感,用居家度日的柴米油盐,见证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日记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与社会价值,有助于年轻一代正确地认识中国农村与中国农民,有助于准确看待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与社会问题。

《农民笔记》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普通农民以及他的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裕的点点滴滴,客观地再现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关中农村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深刻地表现了渭北高原60多年来发展变化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间,讲述着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洋溢着亲情割舍、团聚欢乐,弥漫着政治风云、时代变迁,撒落着民众疾苦、百姓呼声,记录着地方习俗、民间风情,它是中国现代史上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阶段的缩影。

《农民家书》收录家书900多件,约70多万字。以时间为顺序,真实地记录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40年来的历史岁月,每封信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家书以“丰胜”为主线,反映了一代农民通过招工、参军、高考等不同途径,经过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而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书中通过父子之间的信件来往,详细记载了丰胜的参军提干、高校学习、工作分配、恋爱结婚、著书立说、立功受奖、自主择业……使我们较清晰、较完整地看到了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30年来怎样成长为一个军校教授的人生轨迹和奋斗历程。围绕这一主线,其他几个家庭又作为副线贯穿其中,使读者从宏观上对这个大家庭的生存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做到了布局合理,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生有六个子女的普通农民,凭着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60余年克服各种困难,始终坚持“一手握锄头不松懈,一手握笔头不动摇”。写下了200多万字的日记,同时记随笔、撰家史、写家书。这让我想起初中语文教材中一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事在人为。

2. 他,让我们汗颜( 作者:张书省)

面对这样一位农民,我肃然起敬,甚至感到自己有点愧对人生!

面对这样一位农民,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还有什么脸面说我瞧不起农民!

侯永禄的农民五部曲,让人感动、感慨,让人感奋、感思。此前我们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农民或是陈永贵,或是申纪兰,或是吴仁宝,但我现在真真确确地感到侯永禄才是中国最伟大的农民。

首先,他是最朴实最淳厚的始终如一的农民。从生下来到离开这个世界,他作互助组组长、团支部书记、农业社会计、公社化大队会计、民办教师、合作医疗站负责人,大队面粉厂长、村革委会副主任、村管委会主任,又是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还被评为陕西省首届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直到去世前还多年坚持做村上的义务邮递员,他一步也没有离开过他脚下的土地。因为朴实淳厚,他才撑起了自己的家,他才养育着四儿两女,他才始终受大家信任而为大家服务。

其次,他是最执着最坚守自己信仰的农民,最活得滋滋有味的农民。他进私塾、上小学、读师范,又当会计又当教师,应该是村里最有文化的农民,但他没有想着怎样离开土地离开农村,而是执着地日复一日写日记、记账目、写笔记、写家书。

他最文化,最智慧,用日记、笔记、家族史、账目等多中国形式把中国文化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写这些并不是要出版,要出名,而是要承先启后,要薪火传承。他在写日记记账目的同时还写笔记,写家史,笔记短的百十个字,长的竟达一万六千多字,757篇随笔竟达75万字。20多年写家史,因为他大量阅读,特别是对中国四大名著的《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读得烂熟于心,于是就用章回小说形式写出了145回95万字的《农民家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上下两册出版。于是,诞生过《史记》的土地上,又诞生了五千年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农民家史》!他的《农民日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印刷六次,而数(应为印数)4万2千册,《农民家书》53万字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被媒体誉为农民版的《傅雷家书》,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其2011年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之一,又被中国新闻出版报评为2011年十大畅销书之一。这样的农民,这样的中国农民,又有几个?!

他最传统,最文明,最懂得把目光放眼未来,最懂得用最优良的家风陶冶后代,最懂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细胞是一个个小家庭小家族的优化传承,所以,孩子在路上捡的麦穗他让送回到生产队的碾麦场上去;所以,邻居家刮落的未成熟的青杏被孩子藏在麦秸堆里,他以为是偷的训了一顿;所以,两个小儿被熟人放进露天影场看了一场电影,第二天叫拿上一角钱送到电影兑(应为“队”)售票处;所以,小孩们在玉米地玩,有孩子偷折玉米杆当甘蔗吃,他带着两个儿子在社员大会上做检讨……

侯永禄对儿孙的要求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言传身教,一丝不苟,忙时扑在地里挥汗如雨,稍瑕即读书写作孜孜不倦,中国几千年的“耕读传家”,被他实践到了极致……

3. 一个农民的“五部曲”(作者:张晓玲、张莉娜)

在喜迎“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凯歌声中,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反映中国农民真实生活状态的纪实文学《农民家史》、《农民账本》。这两部书的作者,是我市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的农民侯永禄。至此,和之前出版的《农民日记》、《农民家书》、《农民笔记》一起,侯永禄的“农民五部曲”已全部出版,同广大读者见面。为此,记者来到了合阳、韩城、西安等地,采访了侯永禄的妻子儿女和其他亲人,并同路一村的有关干部和村民进行了交谈,品读一个平凡农民的人生。

农民侯永禄其人其事

随着“农民五部曲”陆续问世,农民侯永禄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管是从报纸上还是网络、广播上,都能获得有关侯永禄的信息。

侯永禄是渭北高原上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和中国千千万万淳朴勤劳的中国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又是一位极不普通的农民,早年上过合阳简师,解放后担任大队干部,一手拿锄头,一首握笔杆,利用学习、工作、劳动之余,写日记,记账目,撰家史,做随笔,存家书,剪贴报刊,60多年如一日,留下了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详细记录了一个农民及其家庭走过的艰辛道路,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珍贵史料。

2012年11月9日上午,记者从渭南出发,去路井镇路一村五组侯永禄的老家采访。采访车沿108国道一路北上,行了150多里路,就来到了路井镇。下车后先给镇政府和路一村村委会打了个电话。一听说要采访侯永禄的事迹,干部们十分热情。到了村里,听说侯永禄的老伴赵菊兰已去西安小儿子争胜那里过冬,便来到路一村六组侯永禄的小女儿侯西玲家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院。见到我们,她拿出了自己珍藏的“农民五部曲”。看到那六本摞在一起足有十五六公分高的出自一个农民之手的作品,记者深感震惊与感动。

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侯西玲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没有吃的,她提着个小笼,捡红薯蔓、红薯叶当饭吃。夏收时她在路上捡的麦穗,父亲硬让她放回生产队的碾麦场,说不能拿集体的东西。至现在她也不能明白,麦穗又不是从生产队的地里捡的,为何不能拿回家。有一次,邻居家未成熟的青杏,经风一刮,落到了家里。西玲和弟弟侯丰胜捡了十几个,藏在后院的麦秸堆里。没想到父亲整理麦秸堆,发现了青杏,以为是姐弟俩偷的,便狠狠地教训了她和弟弟一顿。在侯西玲的记忆中,父亲除了大队工作、下地干活,就是写,不停地写。早上她上学时,父亲点着煤油灯爬在小炕桌上写,晚上她睡觉醒来,父亲还在写。日子在一天天流逝,父亲写的东西也在一天天增多。现在出的五部书,只是父亲所写东西的一部分。

侯西玲告诉记者:“父亲一生爱学习,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1984年父亲54岁,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村干部。这年8月,县上进行会计招聘考试,他也去报考,是全县700多名考生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不久,就拿到了合阳县农工部发的一个‘二级会计技术职称证’。全村6个人考试,只有3个人拿到了职称证,而拿到二级证书的只有他一个人,其他两个人都是三级的。”

听说来了《渭南日报》的记者,几个好奇的村民也来到侯西玲家。提起侯永禄,大家交口称赞。和他一起工作过的路一村原党支部书记、村长侯树卯说:“他爱看报,爱学习。他管财务时,我是会计,他非常认真,原则性强,对我影响很大。以后他当了义务送报员,更是风雨无阻。只要有报有信,他就按时送,从不马虎。媒体上曾多次刊登过他的先进事迹。你迟早去他家,他都爬在炕上的小桌桌上,戴着个眼镜,总是写哩。”

下午3点多,记者来到了司马故里。在民兴里的一个单元房里,我们见到了侯永禄的大儿子侯胜天和大女儿侯引玲。侯胜天曾担任韩城矿务局第一中学校长,现已退居二线;侯引玲曾在韩城矿务局运销处财务科任会计、现已退休多年。

面对记者,侯胜天满怀深情地说:“父亲在我们兄弟姊妹6个的心中威望特别高。和他同时代那些不识字的农民不同,父亲是一个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基层干部,文学功底深厚,能够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客观地记录下来。他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他写的家史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就是受了这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影响和熏陶。读了《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用诗歌的形式概括出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读书笔记。”

说到侯永禄的清正廉洁,侯胜天说:“做为一个农村基层干部,他的清正廉洁在路井镇是非常有名的,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担任大队干部,从会计到大队长,再到党支部书记,从不多吃多占,以权谋私。我们兄弟姊妹从小上学,没有用过公家一张纸,一根铅笔,一瓶墨水。上世纪60年代农村放电影,一般在公社露天广场,一张票五分钱。家里穷,没有钱买电影票,兄弟几个经常站在广场外面“听电影”。直到电影快要放完了,收票员才放我们进去,让看个电影尾巴。有一次我和大弟丰胜又去“听电影”,刚好看门收票的人是村里的狗娃叔。他见我俩等在场地外,便没要电影票就让我们进去了。看完电影回到家,父亲问清了事情的原委,非常严厉地批评我们占公家的便宜。第二天一早,便让我俩拿上一角钱,交到了公社电影放映队的售票处。1966年我考上了初中,却交不起学费。当时一学期的学费也就两三元钱。我向班主任写了困难补助申请,学校给了3元钱的助学金。可是到了第二学期,生产队决分时给家里分了十几块钱,父亲就让我又写了份申请,退掉了助学金。”

说到侯永禄对子女的教育,侯胜天说:“父亲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在他和母亲的培养下,我们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前进。小时候,每到放寒暑假,他首先要看通知书,看学习成绩怎么样,看操行评语怎么样。参加工作后,他经常写信,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在学校,我先后担任过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书记等职。每次职务变动,父亲都不止一次地给我说,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教育子女,包括第三代孙子辈,有他自己独特的方法。到了晚年,父亲年龄大了,空闲时间多了,便给孙辈们编一些儿歌,让他们背诵,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说到侯永禄写作“农民五部曲”,侯胜天说:“父亲是一个有着顽强毅力、做事坚持不懈的人。平时他要参加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他还是大队干部,要开会学习,处理繁杂事务。但无论生活多艰苦,身体多劳累,他都坚持写日记,写家史,写随笔,写家用账,剪贴报刊。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是如此。1940年12月13日,年仅9岁、正在上小学的父亲开始写日记,每天一篇,从未间断,一直写到2004年12月24日,整整写了64年。民国三十七年,也就是1948年,正在合阳简易师范上学的父亲开始记家用账。每笔收支,都要入账,一直记到到2004年12月21日,整整记了57年。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开始写家史,一直写到2004年12月,整整写了20多年,共145回,总计95万多字。父亲喜欢写“随笔”,他写的“随笔”,短的不到100字,长的竟达1万6千多字,共写了757篇,约70多万字。父亲喜欢写家书,他保存着和子孙们的往来信件,共1000多封。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家书放在书箱里,整整珍藏了40多年。父亲喜欢剪贴报刊,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章便收集起来。他积攒的“报刊剪贴”本,总共有100多本,装了满满的一大箱子…… ”

提起父亲,侯引玲满含热泪,她说:“改革开放前我父亲把苦下扎咧!受了半辈子的苦。他亲身经历了中国农村是怎么样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父亲1931年出生,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阶段。可以说,他把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看在眼里,记在笔下。他深切感受了解放前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对解放后农民翻身做主人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对大跃进、低标准、十年动乱,他又是那么地迷茫、彷徨、无奈和担忧。改革开放后,父亲才又有了喜悦。阅读《农民家史》,上册里展现的痛苦比较多,下册里记叙的快乐比较多。”

记者又电话采访了已是延安大学副教授、代数教研室主任的侯永禄的三儿子侯万胜。说起父亲的严格教育,他记忆犹新。小时候家里穷,灶火没煤烧,父亲让他和二哥丰胜、弟弟争胜,利用星期天去捡“蓝炭”,也就是拾煤渣。他们捡的“蓝炭”,基本上可以够家用,这在村里远近闻名。就是兄弟几个上了大学,放了寒暑假,回到老家也要运土挑粪,拽耧拉耙。11岁的时候,他和弟弟争胜以及其他几个小伙伴在生产队的玉米地里玩。有的小孩折玉米杆当甘蔗吃,被人反映到大队部。父亲以为他和弟弟争胜也折了玉米杆,便让他俩在社员会上做检讨。其实他俩根本就没有折。直到过了几十年,在一次春节大团圆的闲谈中,他才和弟弟向父亲说明了真相。根据时间推算,记者翻开了《农民笔记》,果然在第163页,看到了侯永禄写的一篇《带子检讨》,记的就是万胜、争胜因玉米杆做检讨的事。

历经12年“农民五部曲”全部问世

出书的说法,始于2001年6月1日,陕西电视台记者第一次对侯永禄的采访。

《农民笔记》里有这么一个章节,正在西安交通大学上大三的长孙侯亮带着记者前来采访他爷爷。侯永禄写道:“肖记者与我作了长时间的交谈。我说了自己的经历:自幼丧父、母子相依、简师上学、喜结良缘……然后,肖记者齐齐地翻阅了我写的日记、家史、随笔、账本、来往信件、剪贴报刊以及保存的照片等。这些东西摞在一起,足足有一人多高……”

“晚上,肖记者又和老两口交谈。他建议我从现在开始,对过去写的一些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在适当的时间可以出版。他诙谐幽默地笑着说,我们不能让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明珠暗投了。他认为,文字整理工作可以先从家史开始,然后是书信、随笔、日记、账本,一步一步来。必要的时候,他可以帮帮忙。”

在这篇笔记的后面,侯永禄的大儿子侯胜天这样批注:“从这天起,父亲满怀喜悦的心情,集中精力开始整理。但遗憾的是,肖记者后来留学德国,父亲的这些文字资料没能在他手里问世。”

2000年春节的时候,侯永禄感冒高烧不退,子女们急忙把他送往西安。西京医院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经治疗虽有好转,但记忆力大不如从前。回家后,他继续为村民义务送信送报,也干一些农活,且笔耕不辍。后来手指出现震颤,直接影响写作。2003年1月13日,侯永禄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最后一篇不到200字的《爱看录像》,再也无力写出长篇的“随笔”。虽然如此,他还是在老伴赵菊兰的帮助下坚持写日记,记账目,并挣扎着继续家史的撰写。

介绍到这儿,侯胜天说:“父亲得病的时候,侯亮正在北京电影学院上研究生。利用课余时间,他拿着他爷爷写的日记、家史、随笔、账本等文字资料的照片、光盘和复印件,向好多个出版社推荐。有个出版公司,答应出版《农民家史》,还预付了2400块钱的稿费。2004年9月,侯亮从北京回到老家路井,专门把稿费给了他爷爷。”

到了2004年年底,侯永禄手指哆嗦得已经拿不起笔了。12月21日,他颤巍巍地记下了生前最后一笔账目:“吃饭买菜,15.5元。”24日,他歪歪扭扭地写下了生前最后一篇词不达意的日记:“早上羊肉,永禄新录各吃羊肉,上午胜天韩城老家电话……”2005年3月,因肺部感染,侯永禄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弥留之际,他微弱地说:“我亲手写的家史、日记、笔记、账本、摘抄以及往来信件、报刊剪贴等,千万不要轻易烧毁丢弃。可由专人保存……”为了不留下遗憾,子女们找了一本厚厚的书,套上一张打印着“农民家史”四个大字的封面,送到父亲手里,趴在他的耳边流着眼泪说:“您看,您的《农民家史》出版了!”13日5时3分,在老家门房的土炕上,侯永禄静静地躺在他平时写字用的炕桌旁,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采访到这儿,侯引玲又是热泪盈眶:“给父亲说《农民家史》出版了,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只是为了让父亲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少一点遗憾。父亲去世后,全家人非常悲痛,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当地政府也格外重视,对父亲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路井镇的党政领导亲自到家吊唁,参加葬礼。路一村村长主持追悼会,村党支部书记致悼词,村委会成员扶着灵柩去墓地安放父亲的遗体。”

谈到“农民五部曲”的出版经过,侯胜天说:“《农民日记》是“农民五部曲”的第一部,出版有些周折。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兄弟姊妹六人和侯亮把父亲留下的文字资料整理了一下,确确实实感觉到,父亲留下的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家商量着怎么让它尽快与读者见面,以完成他老人家的遗愿。可是原先同意出版《农民日记》的那家公司,却因领导班子换届,没有履行已签订的出版合同,让人十分失望。在北京,侯亮只得联系其它出版社了。”

为此,记者电话采访了现居北京、已是导演和编剧的侯永禄的长孙侯亮。侯亮说:“爷爷每天都会记下当天发生的事情。他的日记、笔记、家史、账本等就放在门房里间卧室的炕桌上。上了一年级,我刚认识了几个字,就开始翻看爷爷写的这些东西。爷爷写的字,一笔一划,很规范,很工整,很好认。小时候看,是无意识的,只觉得好玩,里面写的都是身边的人,都是每天发生的事。上高中时看,是有意识的,因为我也喜欢文学,那里面的很多细节,是我不了解的。上大学时放了寒暑假,我都会主动去看,这时不再是为了熟悉那些生活,而是用里面的材料印证我学的东西,看它和书本上的历史有什么不一样。”

关于《农民日记》的出版,侯亮说:“2002年7月,我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应聘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后来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从到北京的那一天起,我就寻找机会联系出版社。最开始,找到某个出版社,但该社觉得出版有风险。后来,又联系了一些书商,谈了几次,又怕书商‘不靠谱’,歪曲了爷爷日记的原意,于是作罢。再后来,直到2005年,才通过朋友联系上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谢慈仪编辑。谢编辑非常喜欢这本书,但又担心它没有市场。正在两难的时候,有一天,谢编辑拎着一袋《农民日记》的复印资料,在北京一处公交站场等车。车迟迟不来,她就拿出复印件中的一本,边看边打发时间。她看得入神,旁边的一名等车者也凑过来,目不转睛地看着,一直看到他的车开到跟前。就在这一刻,谢编辑下了决心,随后便打电话告诉我说,她决定出版这本书。2006年12月,《农民日记》与读者见面,好评如潮。”

作为一个青年导演,侯亮已有《囧探佳人》《大厨小兵》《终极游戏》《血色清河》等多部作品和观众见面。当记者问侯亮,会不会拍一部描写爷爷生活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侯亮说,这是一代人的精神和生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已经购买了《农民日记》的电影改编权。2008年,著名导演吴天明和著名编剧芦苇曾两次亲赴路井老家,进行实地采访和外景考察。芦苇的《活着》《霸王别姬》《白鹿原》等观众很熟悉。他以爷爷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岁月》,反响强烈。“农民五部曲”中,最适合拍摄电视连续剧的首推《农民家史》。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自己会有这个机会。

记者同侯胜天谈起了《农民家书》的出版过程。2006年12月《农民日记》出版后,大家又在电话和网上谈到父亲其它手稿的史料价值及出版事宜。2007年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也是全家人商定的为侯永禄举行逝世三周年纪念的日子。大家庭的20多口人从北京、兰州、西安、延安、韩城等地回到老家路井。在家期间,大家进一步讨论了《农民家书》的出版事项,决定逐步整理所有的信件,为以后的出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年8月11日,侯亮从北京传来好消息: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意出版《农民家书》,希望在一两个月之内尽快拿出初稿。兄弟姐妹6人随即投入了书信的打字录入、整理挑选等工作。到10月上旬,每个小家庭已将自己和父母亲的全部往来信件录入了电脑,制成了电子版,并挑选出可收入《农民家书》的有关信件。大家将各个小家庭挑选出来的信件汇总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农民家书》的初稿基本形成。从10日开始,胜天、丰胜、万胜、争胜兄弟4人又开始对初稿进行系统的审阅、复查、校对。《农民家书》的初稿发给了出版社。负责这部书的责任编辑廉萍精益求精,努力打造“精品工程”。2011年7月,历经3年,《农民家书》付梓出版,再获赞誉。

谈到今年出版的《农民笔记》《农民家史》《农民账本》,侯胜天表达了对出版社领导、编辑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敬意。201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立项,将《农民笔记》列入2012年度的出版计划。今年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将《农民家史》、《农民账本》列入2012年度的出版计划。编辑告诉侯亮,三部书都将作为献给党的“十八大”的厚礼,力求在10月国庆之前和读者见面。由于组稿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在侯胜天的建议下,这个大家庭成立了“农民五部曲”编辑领导小组,由母亲赵菊兰为组长,引玲、胜天、西玲、丰胜、万胜、争胜、侯亮为成员,整个组稿工作由侯胜天负总责,统一安排。随后,给每个家庭成员分配了具体的工作任务。

侯胜天告诉记者,父亲《农民笔记》的原稿约70多万字,《农民家史》约95万字 ,《农民账本》约100多万字。三部书稿的电脑录入、订正校对,全部由家人完成,异常辛苦。为了方便电脑录入,大家把父亲三部书稿的原件全部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其中《农民笔记》941张,《农民家史》2193张,《农民账本》1217张。另外,《农民笔记》的“点评批注”、《农民账本》的“简要说明”、三部书的《前言》《后记》,也全部由兄弟姐妹6人撰写。为了做到图文并茂,从各家收集的数千张照片中,精选出500多张,送交出版社。工作量之大,劳动强度之高,前所未有。每天眼望荧屏、敲击键盘的时间,往往达10多个小时以上。

经过将近一年的辛勤工作,8月,《农民笔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10月,《农民家史》、《农民账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点推出。

“农民五部曲”还在续写着

250多万字,汇聚了一个农民的毕生心血;250多万字,记录着一个农家的发展变迁;250多万字,凝结成一部震撼人心的“农民五部曲”。

时光在流转着,历史在延续着。250万字,还只是“农民五部曲”其中的一部分,250万字,在流金岁月中由其儿女续写着。

在侯西玲家座谈采访结束后,记者出门向西,拐了两个弯,走了六七分钟,来到路一村五组侯永禄的家。这是一所土木结构的宅院,有三间门房,土色墙,黑木门,大门紧锁。侯永禄的小女婿侯新录一边打开大门一边说:“自我大去世后,每年一到天气冷了,我妈都要去儿女家过冬。等到天气暖和了才回来。前些日子,她去了西安小儿子争胜那里。”村上的人告诉我们,路井地区的方言里,把“爸”叫“大”。而现在年轻人,已经不这样叫了。

一进大门,记者发现门房过道的左边墙上挂着一条长长的红色横幅,上面印有几十个金色大字:“祝贺侯永禄家孙子辈一年考上两个重点大学生,一个公费研究生。”右边墙上挂有一个大大的玻璃匾,上面用红笔写着“祝贺侯永禄之家连捷之喜:清廉家风育良材”,落款为“路一村党支部村委会”。侯新录介绍说:“2008年,大哥胜天的女儿侯晶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三弟万胜的儿子侯云腾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的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专业,四弟争胜的儿子侯照烁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动漫专业。横幅是前来采访的记者送的,玻璃匾是村上送的。”

这三间门房,是侯永禄的父亲1935年盖的,至今已近80年。一间为过道,其余两间为侯永禄和老伴的住处;外间是客厅,正中间挂着几个镜框,里面贴有《中国日报》、《华商报》、《陕西日报》、《华盛顿邮报》等关于《农民日记》的报道,每篇报道都几乎占了整整一个版面;里间是卧室,土炕上,有一张黑色的磨的发亮的小炕桌。侯新录指着说:“这就是我大天天写字用的炕桌!”记者连忙拍了几张照片。

庭院的西边种着花草,因为已是初冬,稍稍有些凋零了。一株高大的槐树伫立在那里,树身笔直,枝干傲然。在和邻居的界墙上,写着“老当益壮”四个蓝色隶书大字,每个字约两米见方,遒劲有力。新录告诉记者,这是他大侯永禄生前亲笔写成的。

庭院的东边是5间土木结构的厦房。5间厦房是“陕西八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那种独特的形式,隔为4个房间,是侯永禄4个儿子的“媳妇舍”。

4.2012年月11日《渭南日报》发表了该报记者张晓玲、张莉娜的文章《也说侯永禄的“农民五部曲”》,其中写道:

侯永禄是一位普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60多年如一日,一手拿锄头,一手握笔杆,留下了数百万字真实记录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珍贵史料——“农民五部曲”,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渭北高原的历史画面,在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眼里具有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宝贵价值。“农民五部曲”,真实地记录了陕西关中农村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客观地叙述了中国农村在现代史上经历的曲折道路;真实地记录了身处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历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勤劳质朴、坚强隐忍的性格特点;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农村的普通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奋斗过程,热情地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真实地记录了农村广大草根民众的喜怒哀乐,直白地说出了农民们掏心窝子的大实话。

5. 网友对农民侯永禄及《农民日记》的评论

嘉石听雨( 2007-08-27 ):……难得周末呆在家,几乎没出门。看完了《农民日记》,有点震惊。侯永禄,陕西合阳县农民,从1940年开始不间断记日记,直到2000年,60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思,非常鲜活的人生。掩卷长叹不已。这个老农民,智商不低,所受教育在他的时代属于优良(简易师范),如果不是孤儿寡母,早就去延安革命,至少解放后到城市就业。一个聪明……

西门大官人(2007年5月16日)花了三天时间,把农民侯永禄写的日记阅读完了,感觉非常亲切自然,完全可以当作社会学田间调查来阅读。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农民自己为自己立言的作品,没有矫饰,一幅横跨60年的中国乡村社会跃然纸上,那些真实的细节,那些被精英社会、上层社会有意无意忽略的历史细节,社会真实在作者笔下一一呈现,成为我们最好的缅怀历…

杨一平(深圳市政协委员、律师,2007年1月30日):侯永禄这位老人是可爱的,可爱就可爱在他作为一名农民,但他还能舞文弄笔,并且出版了一本书;这位老人也是可敬的,可敬就可敬在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将一个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用日记的形式记载下来,见证了中国农村的沧桑变迁。中国有数亿农民,我相信,在这些人当中,一定会有不少朴实无华的“精英农民”。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应当向他们致敬,应当向他们学习,更应当不忘泥土的芳香。

A Brand New D( 2007.7.8):《农民日记》是一本一定一定一定要读的书,真实的历史,伟大的中国农民朴实的心声。农民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是作为真正主体的农民,处在一个失语状态,原因是复杂的,包括教育、经济地位、思想等。这本书的叙事者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中国农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了发生在中国农村的一切,用自己的笔记录了六十年的历史变迁,对读者来说,应该可以起到一个窥一知全的效果。

相关资料

7. 《一部农民视角的编年史》被人民网凤凰网网易中国网星岛环球网、县乡经济论坛网等全文转载。

9. 新“史记”:陕西人的60年。

在陕西合阳县的农村,一位农民侯永禄,19岁时开始每天写日记,直到2000年1月,从无间断。一本看似流水账式的生存日记,一首听似平平淡淡的劳动之歌,一段原汁原味的生活之旅,为陕西人、为中国人梳理出一抹烙进心底的岁月之痕。侯永禄展示了秦人的朴实淳厚又对人生对社会充满思考的本真状态。相较与他,身为记者的孙春龙则用自己锐利的笔触,深沉的人本情怀揭发了丑恶也展示了陕西人的大爱。

10. 一个农民眼中的关中农村60年。

陕西合阳农民侯永禄早年读过两年中学,19岁回乡务农。他有一个习惯——写日记,从1940年一直记到2000年,30多个大小不一的本子,累计200多万字。侯永禄的日记记载的虽然只是一个农民家庭生活中的芝麻小事,却涉及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出中国农村60年的巨大变迁。

11. 《农民日记》出版 侯永禄60年真实记录生活。

12. 《陕西省宝鸡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中多次引用侯永禄的《农民日记》一书。

13. 《书摘》2007年第6期选载了侯永禄的《农民日记》。

14. 收藏《农民日记》的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南京理工大学(2本)北京理工大学(4本)、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河北师范大学(7本)、南京理工大学(2本)、北京理工大学(4本)、吉林省图书馆(4本)、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图书馆(登录号:00099957-8)、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7本)、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4本)、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5本)、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图书馆(3本)、浙江师范大学杭州校区(3本)、西安理工大学(3本)、山东大学威海分校(3本)、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2本)、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6本)、北京公共图书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马鞍山图书馆、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图书馆、华北电力大学校本部图书馆(3本)、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市图书馆(3本)、The Public Library of Brookline(编号31712012392034)

15.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人民公社研究述评》一文中多次引用《农民日记》。

16. 农民日记中的农妇日常生活。

17. 60年农民日记震撼人心。

18. 底层叙述的多重变奏——关于《农民日记》札记。

19. 记录近60年的日记出版。

20. 75岁老农出书 展现中国原生态农民文化。

21. 谁还愿意为农民出版图书。

22. 从农民日记看中国农村60年变迁。

23. 陕西一名75岁农民60年写下200万字日记。

24. 日常生活的历史书写——从《农民日记》窥视当代中国乡村生活。

25. 从农民日记看农业60年。

26. 《农民日记》再现农民文化景观。

27. 《个人记忆中的农村(50-70年代)》一文引用了《农民日记》。

28. 中央电视台的“《丑年记忆》 辛丑1961年(上)”中多次引用《农民日记》。

29. 网络开启“草根”写史新时代。

……这样的自觉意识,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村民侯永禄并不具备,但他在60多年里记下了200万字的日记。在他过世10个月后,2006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从那些“关于土地收入、家长里短或有关信仰的社会思考、总结和分析”的日记中挑选出一部分,结成《农民日记》一书。

30. 《2012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文综试题(历史部分)》引用了农民侯永禄的《农民日记》。

31. 《婚介、择偶与彩礼: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青年的婚姻观念及行为》一文多次引用侯永禄的《农民日记》。

32. 《陕西商洛市高三四校联考历史试题》引用了《农民日记》。

33. 《关于组织参加江苏省第一届中小学网络读书活动的通知》向读者推荐《农民日记》。

34. 中央电视台《【图说三十年】新农民 新形象》中多次引用《农民日记》。

35. 中央电视台10频道子午书简节目专门介绍《农民日记》(1)。

36. 中央电视台10频道子午书简节目专门介绍《农民日记》(2)。

37. 七彩国土演绎华夏巨变(经典中国·辉煌60年)。

刚刚翻身解放分到土地的农民,用粗大的手把一根根“界牌”钉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1950年12月25日,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当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子立在田间地头时,一些人禁不住热泪满面。”

38. 颜昌海2011年2月24日在凤凰网博客《官方为什么现在要取缔“人民公社食堂”?》中引用了侯永禄《农民日记》一书。

39. 《广东省揭阳梅州高三级第一学期第2次联考文科综合科试》引用了《农民日记》。

40. 《农民日记》被评为2011年全国优秀畅销书。

41. 《陕西的一九四二 ------民国十八年》引用了侯永禄的《农民日记》。

42. 南方日报:60年农民日记震撼人心。

43. 《史料教学学案课件》引用了《农民日记》。

44. 《龙岗区2010-2011学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学期期末初中学业书评测试题》引用了《农民日记》。

45. 《2011年江西省赣州市中考适应性考试政治历史试题》引用了《农民日记》。

46. 《修订与人民公社的制度变迁》 引用了《农民日记》。

47. 山下风的博客:日记的历史(二)。

48. 说说写作那点事儿。

曾经看过相关报道,说的是陕西一个叫侯永禄的农民,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坚持记了60年的日记,“不管忙闲,每天晚上回来都要写上一段,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后来某出版社就以《农民日记》为书名将他原生态实录中国60年发展变迁的日记编辑出书了。还有,他还一直与小孩坚持书信交流,留下了千封家书,于是,又以55万余字出版了记录中国农村50年变迁的《农民家书》。姊妹兄弟合写了“家书抵万金”为题的前言。这一切都说明,写作其实并非文化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执笔作文。

`49. 60年农民生存实录。

50. 解放日报:一个农民的“流年碎影”。

51. 2007年2月4日上海《新闻午报》连载《农民日记》。

52. 2007年2月11日上海《新闻午报》连载《农民日记》。

53. 2007年3月10日《大众日报》选载了《农民日记》。

54. 《中国日报》英文版2007年4月13日刊登《In the name of Father》一文, 用整版篇幅报道了《农民日记》。 2007年6月15日《华盛顿邮报》第5版全文转载了该文。

55. 广州日报:为《农民日记》鼓掌。

56. 网友博文:喜看《农民日记》出版。

57. 《农民日记》荣获第九届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58. 媒体关注。

59. “农民日记”记录下的历史

60. 北京日报:“一本值得被记住的书。

61. 挖掘历史深层的记忆。

62. 2007年2月1《 中国妇女报》发表《:一个农民60年的生存实录》(文/李萍)。

63. 2007年3月3《梅州日报》发表了《:一个农民60年的生存实录 》(文/文松)。

64. “奴隶资本主义时代”的阅读。

65. 《农民日记》的三大亮点。

66. 农民文化的“自留地。

67. 夏邦说书:农民写日记,一写60年——《农民日记》。

69. 2007年第6期《文化月刊》发表了曹立新的文章《农民德性与中国的现代化——读》。

70. 2007年7月3日渭南电视台报道了《农民日记》,题目为《合阳:农民侯永禄60年200万字日记见证历史》(文/张莉莉 贺智军)。

71. 北京娱乐信报:《农民日记》出版。

72. 2007年1月30日人民网报道了《农民日记》,1月31日中国台湾网全文转载。

74. 独步天外的博客:中国农民60年生存记录《侯永禄日记》。

75. 商洛市财政局2008年7月14日下发文件,向系统内广大干部职工推荐陈赟撰写的《读有感》。

76. 新浪、搜狐、腾讯、国际在线文化频道、小兔子书库、中国经济网湖南频道、搜遍新疆、东莞阳光网、破网、时代网、太原新闻网、K666网、爱搜书网、太原新闻网、商娱论坛、turbozv、十分网、nzq123、商娱网、刑台信息港、中国理论图书网、虹桥门户网、一米阳光网、陆发书吧、中国网神、田东时空、32号书屋、百看吧、中华网、佳信一体网、我读网、无忧书籍网、百看吧、丫丫小说网、国际广告商务网、361度读书网、12网、道客巴巴网等连载了《农民日记》。

77. 网友博文:戏子王朔玉看戏农民。

78. 每日新报:文学在种植什么?

79. 人民网:农民日记中的60年变迁,从大锅饭到免费获补贴。

80. 中华万家姓网以《坚持写了近60年日记的侯永禄》为题介绍了侯永禄。

81. 新晚报:记录60年生存状态被出版。

82. 网易:一个农民的日记读后感。

83. 影视制作信息网在2010年9月10日《特色突出 鲜活实在——陕西农村广播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宣传影响大效果好》(文/卢红梅)中介绍了侯永禄和他的《农民日记》。

84 2009年6月24日《齐鲁周刊》《每个人的历史都是一部》(文/邹振东)中介绍了《农民日记》。

85. 中央电视台在2009年9月21日《日常生活里的中国》中介绍了侯永禄和他的《农民日记》。

86. 2008年12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图说三十年】 新农民新形象》介绍了农民侯永禄和他的《农民日记》:这张老照片,左边的人物是侯永禄,陕西省合阳县后新庄村农民,19岁那年,他开始每天写一篇日记,从无间断。老侯这一写就是60年,到2000年1月已积累了200多万字。2007年1月,他的《农民日记》终于出版了。这本书里,居家度日,油盐柴米,但延续了60年的大实话,却成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命运的最好见证。

87. 中央电视台2009年2月24日播放了一张农民侯永禄的全家福。

88. 农民网刘雅林:一个农民一生坚持用笔记录生活终成奇迹。

89. 新华网2013年3月11日报道了“农民五部曲”中的《农民家史》《农民笔记》《农民账本》,凤凰网、新民网、和讯网、丹东新闻网、全文转载。

90. 《太平天国民歌与人民公社化民歌之比较》一文引用了《农民日记》。

91. 2007年第6期《文化月刊》曹立新:农民德性与中国的现代化——读《农民日记》。

92. 中共大庆市让胡路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把《农民日记》列为学习用书。

93. 《太平天国民歌与人民公社化民歌之比较》一文引用了《农民日记》。

94. 清远日报 农民日记(三)

清远日报 农民日记(四)

清远日报 农民日记(五)

清远日报 农民日记(六)

95. 新浪网:媒体关注。

96. 《农民日记》的内容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教材发展中心作为历史课的复习题。复习题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略)

材料二:(略)

材料三:棉株已有5尺高,每株已长出了十七八个棉桃。每亩4700株棉花,标牌上的指标却竟是亩产籽棉7600斤。――侯永禄:《农民日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个时期?分析出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2)由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当时我国建设出现了怎样的现象?

陕西省委党校组织人事处处长侯永禄

男,1947年1月出生,陕西人。中共党员。1993年毕业于中央党校。现任陕西省委党校组织人事处处长。主要业绩:长期从事组织人事工作,历任党委副书记、组织人事处副处长、处长等职。对本职工作有较深入细致的研究,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30多篇论文,撰写的文章《邓小平理论是当之无愧的伟大旗帜》被收入《高举伟大旗帜,推进宏伟事业——党政军领导干部理论宣传工作者文选》,并有多篇被出版社收编、发行,获省直征文二、三等奖各1项,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个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