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1 04:38
《信息简史》是美国詹姆斯·格雷克编著的一本图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该书用400多页篇幅,对“信息”的前世今生给出了总体大写意、局部工笔的简明描绘。
这是为信息第一次写历史,是一部媲美《时间简史》和《万物简史》的著作。该书对于任何想了解信息时代是如何发展而来,它又将走向何处的读者,都将是一次极富启示的阅读体验。
人与信息遭遇的历史由来已久,而信息的存储、获取、操纵和传递又与人们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时代”里。科普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格雷克从这段厚重的历史中精选出几个关键片段,为读者勾勒出信息,并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看待信息的全新框架,从而让读者意识到信息是定义现代社会的特征,也是读者理解这个时代的关键。
詹姆斯·格雷克笔下的这段历史出人意料地从非洲的鼓语讲起。非洲土著部落在尚未直接跨越到移动电话之前,曾用鼓声来传递讯息,但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后续章节进而讲述了这段历史上几个影响深远的关键事件,包括文字的发明、罗伯特·考德里的第一本英语词典、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与爱达·拜伦的程序、沙普兄弟的信号塔与摩尔斯电码。
信息如洪流般淹没了人们,使人们深陷信息焦虑、信息过载、信息疲劳的困扰。但回顾历史,这并不是件新鲜事,人们也总是能想出应对手段。无论对于信息的未来持何态度,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人类是信息的造物。
作为《混沌》、《费曼传》、《越来越快》、《牛顿传》等畅销书的作者,格雷克不仅在书中细致还原了历史细节,通俗解释了各种理论,还生动刻画了几位不为大众所知的人物:可编程计算机先驱、超越时代的查尔斯·巴贝奇,第一位程序员、诗人拜伦之女爱达·拜伦,计算机科学之父、天妒英才的阿兰·图灵,以及全书的主人公、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
人类开始自觉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始于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创立的信息论。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许多学科的信息转向,改变了人们对于诸如麦克斯韦妖、生命的编码、模因、随机性、量子信息论等的理解。部分科学家甚至认为,构成世界的基础不是物质,不是能量,而是信息。正如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所说,“万物源自比特”。借助信息的视角,读者看待文字、词典、电报、电话等的发明、信息时代以及信息泛滥、信息过载的方式将大不相同。百万级销量科普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格雷克历经七年完成《信息简史》一书,带来一段人类与信息遭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告诉读者如何在信息时代的信息爆炸中生存。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更多推荐
引子
第1章会说话的鼓(似是而非的编码)
第2章持久的文字(心智中并无词典)
第3章两本词典(我们文字的不确定性以及我们拼写的随意性)
第4章将思想的力量注入齿轮机械(喔,欣喜若狂的算术家啊!)
第5章地球的神经系统(就那么几根破电线,我们能指望它什么呢?)
第6章新电线,新逻辑(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比它更严密地为未知所包裹)
第7章信息论(我想要的不过只是一颗寻常的大脑)
第8章信息转向(形成心智的基本要素)
第9章熵及其妖(你无法通过搅拌将果酱和布丁区分开来)
第10章生命的编码(关于生物体的完整描述都已写在了卵里)
第11章跃入模因池(它其实就是寄生在了我的大脑里)
第12章认识随机性(僭越之罪)
第13章信息是物理的(万物源自比特)
第14章洪流过后(一本宏大的巴别相册)
第15章每天都有新消息(或者诸如此类)
尾声(意义的回归)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版权
译后记
《信息简史》原书的题目是“The Information:A History,a Theory,a Flood”,可以译为《信息:历史、理论和洪流》。
《信息简史》的作者是詹姆斯·格雷克(通常译为“格莱克”)。他在1987年就写出了名著《混沌:开创新科学》。格雷克不愧是记者出身,不管多艰深的内容,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记叙,就不同凡响。
在中国的情报学界,对于information science究竟译为“情报学”还是“信息科学”为好,一直存在着争论。该书告诉读者,托马斯·埃利奥特爵士在16世纪写道:“现在intelligence作为一个文雅的说法,用来表示通过相互交换信件或口信达成协议或约定。”到了20世纪前期,一些工程师,尤其是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开始使用information一词。后来,“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也采用这个词。也就是说,intelligence(情报)与information(信息)是前后承继的,不是相互对立的。这一史实对于中国情报学界是有教益的。
又如,该书第13页说:有些欧洲人言必称“土著思维”,以为非洲人“原始”落后,结果却发现,非洲的鼓声传讯系统的传讯速度,比世界上最好的信使骑着最快的骏马在最好的道路上通过驿站层层接力还要快。
该书告诉读者:美国文学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曾与英国数学家、差分机的设计者巴贝奇在伦敦见过面;巴贝奇与诗人拜伦的女儿、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编程大师的爱达有着多年富有成效的科学合作;英国数学家、文学家刘易斯·卡罗尔在1868年设计过一种“电报密码”和一个“讯息字母表”,使用时根据收发双方约定并记在脑子里的一个单词密钥进行变位加密,这就与巴贝奇走到一起去了(不管他俩是否见过面),因为巴贝奇是当时最杰出的密码分析者;香农曾经应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万内瓦尔·布什(他也是情报学公认先驱之一)的助手,后来,他也是在布什建议下,从麻省理工学院的电气工程系转到了数学系,为信息论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大爆炸理论创立者、物理学家伽莫夫曾给创立了DNA三螺旋模型的沃森和克里克写信,探讨生命科学里的编码问题……该书收集的各类名人轶事、有趣史实比比皆是,是该书一大亮点。
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是材料(物质)、能量与信息。在科学家们最热衷于研究材料(用力学手段)的时代,唯物主义(英文单词的字面原义是“物质主义”)是主导的人类思潮。后来,在科学家们更关注能量(通过热力学研究)的时代,“能量主义”更具影响力,尽管大家不大听到这个词。事实上,弗洛伊德创造出力必多(心理能量)的概念,就受到时代思潮的强烈影响。大家毫无疑义地处于信息时代,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之类的提法不绝于耳。因此,格雷克就用信息线索来统贯全书了,像毕达哥拉斯的“一切皆数”那样,格雷克俨然有“一切皆信息”的姿态。
书中的很多内容(如第10章《生命的编码》)在其他学科的科普著作中也有,对于不常读科普书的人,该书给人异彩纷呈、目不暇接之感,而对于不断接触科普书的读者来说,该书回顾早期的信息与通讯发展史的前一半内容才是较有价值的部分。
2013年4月23日,第19个世界读书日,由国家图书馆牵头主办的第九届文津图书奖在京揭晓。《信息简史》获得第九届文津图书奖。
2014年5月,该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生于1954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学院,曾长期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和编辑,并多年为《时代》周刊撰写技术专栏。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开创新科学》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决赛,并成为畅销书,使得“混沌”、“蝴蝶效应”的说法家喻户晓,现已销售超过百万册。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费曼传:1000年才出一个的科学鬼才》(1992)、《越来越快:飞奔的时代飞奔的一切》(1999)、《牛顿传》(2003)等书,相继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
他是最早一批投入Internet创业热潮的人。1993年11月,他与合作者联合推出了Pipeline互联网接入服务,率先提供了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十四个月后,Pipeline以一千万美元股票的价格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