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9 16:13
信息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发展成熟。在创建初期,研究重点多种多样,有的学者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有的学者则侧重于应用研究,也正是这两种研究的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才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进入70年代以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达到了成熟,其标志是有大量信息经济的论著问世。如:美国霍罗威茨的《信息经济学》,英国威尔金森的《信息经济学-计算成本和收益的标准》,日本曾田米二的《情报经济学》等。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两条主线。
一是以弗里兹·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和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orat)为创始人的宏观信息经济学。
宏观信息经济学又称情报经济学、信息工业经济学。以研究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为主,是研究信息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生产、流通和利用以及经济效益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是经济学的重要领域。
二是以斯蒂格勒和阿罗为最早研究者的西方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
微观信息经济学又被称为理论信息经济学是从微观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价格,并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论来修正传统的市场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确知的假设。重点考察运用信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种种机制。因为主要研究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如何制定合同、契约、及对当事人行为的规范问题,故又称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
宏观信息经济学方面最早的研究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弗里兹·马克卢普(F.Machlup)教授。他在1962年发表了一本专著:《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的问题,并对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生产进行了统计测定。这本书1966年被译成俄文,1968年又被译成日文。自1980年起,马克卢普又扩展前书,陆续发表了《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8卷本巨著。其中第1卷名为《知识与知识生产》。第二位著名的早期研究者,当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orat)博士。他在书中更新了美国知识产业的统计数据。他在马克卢普的研究的基础上,在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的影响下,于1977年完成了《信息经济》(The Information Economy)9卷本的内部报告。这个报告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美国信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扩展后写成的。波拉特第一次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并把信息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是由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部门,第二信息部门是由政府和非信息企业的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所组成的部门。波拉特还用投入产出技术按不同于马克卢普的最终需求法的另一种增值法,对1967年美国的信息经济的规模与结构作了详尽的统计测算和数量分析。这种方法不仅引起美国商务部的重视,而且于1981年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采纳,用来测算其成员国的信息经济的发展程度。
微观信息经济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发展于70-80年代。最早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信息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和日本的宫泽等。早在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信息经济学的创立者之一的乔治·斯蒂格勒就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论文,其中对信息的价值及其对价格、工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获取信息要付出成本,不完备信息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美国的维克里教授和英国的米尔利斯教授还在不对称信息的前提下,延伸出了委托-代理理论。他们把掌握信息多的一方称为代理方,另一方称为委托方,通过引入“激励相容”等概念,把不对称信息问题转化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问题。这一理论的提出得到高度重视,其中的约束—激励机制正被广泛应用。美国主要从具体应用方面研究有关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信息对价格、工资和其它生产因素的影响;日本则侧重于抽象研究信息系统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两者都是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70年代以后,美国霍罗威茨的《信息经济学》、日本增田米二的《信息经济学》、美国霍肯的《下一代经济》等著作相继问世。
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维克里教授,以表彰他们对西方信息经济学研究作出的贡献。200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史宾斯,就是为了表彰他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的在“使用不对称信息进行市场分析”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新闻公告说,阿克尔洛夫的贡献在于,他阐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卖方能向买方推销低质量商品等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市场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衡甚至可能使劣质的二手车挤掉优质车市场。史宾斯则揭示人们应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更多信息来谋取更大利益。斯蒂格利茨为掌握信息较少的市场方如何进行市场调整提供了相关理论。三位教授的分析理论用途广泛,既适用于对传统的农业市场的分析研究,也适用于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分析研究。同时,他们的理论还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简介】
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信息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变化特征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信息的经济作用。主要研究信息的经济属性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功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信息与社会生产的规模、结构形式、组织管理的关系;信息经济模式在经济结构中的应用过程和作用等。
2、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主要研究信息价值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信息的价值和成本的关系;信息价值的表现形式;信息价值的计量标准和计算方法等。
3、信息的经济效果。主要研究信息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消耗量的比例;信息的经济效益计算和考核;信息工作在社会生产中的最佳投资和投资效果;影响信息经济效果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提高信息经济效果的途径和方法等。
4、信息产业结构。主要研究信息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信息产业与部门经济结构、服务性行业结构、教育机构的关系;信息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信息因素和非信息因素的分析等。
5、信息系统。包括如何建立和发展完善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聚集与分散对信息系统价值的影响;从经济角度考察信息系统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其相互关系;信息系统经济的管理;最优化信息系统的选择等。
6、信息技术。用技术经济原理研究信息技术对提高信息经济效益的作用;比较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采取新信息技术的最佳方案;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等。
7、信息经济理论。包括对信息经济学的对象、内容、性质、方法、作用、历史等基本问题的研究。
非对称信息指交易双方各自拥有他人所不知道的与交易有关的私人信息。
在“囚徒困境”中,囚犯互相不知道同伴是什么样的选择,因而选择坦白交待;产品市场上著名的“柠檬市场(次品市场)”,卖主比买主拥有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在劳动市场上,存在工资、激励及逆向选择问题,老板不了解众多下属中谁最具有能力做经理。也不了解上任的经理是否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而下属则不了解老板的利润究竟是多少;还有腐败的滋生与惩治;虚假广告与假冒伪劣商品的治理等,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经济学把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称为代理人。不了解这些信息的一方称为委托人。因此,一般不对称信息问题都可归结为“委托一代理”模型。在非对称信息环境中。“委托一代理”关系的成立条件是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支付不低于后者参与这个契约的机会成本,同时又要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条件下,委托人的最优选择应该是什么?博弈论学者哈萨尼对此做了深入研究定义了贝叶斯-纳什均衡,以寻求最优的契约或制度安排,使代理人吐露实情。委托人还可通过一些信号,如价格、荣誉、广告等,获取信息。非对称信息环境是微观信息经济学重要的既定条件之一。微观经济学的完全竞争模型在现实中很难真正存在。对不完全信息状态下市场的研究逐渐发展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开始介绍六七十年代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引起了一定的重视在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两位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者之后,国内对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各类介绍、研究与应用的论文与著作逐渐多了起来。
【宏观信息经济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马克卢普和斯坦福大学的的波特创立的宏观信息经济学,把信息产业视为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第四产业,以统计数字及数量分析来说明信息经济的发展,它是信息产业及信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及必然结果。以乌家培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学者认为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
信息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关信息市场的问题,如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价格计算,市场主体行为的考查及市场容量的扩展;信息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规律以及对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的研究:
国民经济的信息化问题以及如何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工农业,还有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信息系统的研究等。总体来讲,宏观信息经济学既研究信息产业的经济运作,也研究社会宏观经济的信息化问题。
【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的结合】
目前,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程中,经济学界更多地关注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十分重视对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介绍及对各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经济问题的研究。而对于宏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则较少涉足。尽管信息与商品有着不同商品的特点。信息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也有其特殊的经济规律,但它受到信息学者的重视要远远超过经济学者。也正因为如此,信息经济学给信息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信息学界有一些极为活跃的信息经济学研究者,他们不但从事信息商品与信息产业的经济学研究。也逐渐进入微观信息经济学领域,并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方法是从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契约理论人手,进而研究信息(各种信号)的搜寻,以及信息的成本及交易成本,逐步过渡到宏观信息经济学的领域。
【信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
尽管微观信息经济学又被称为理论信息经济学,但它的应用研究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宏观信息经济学。近两年来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在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转型时期的制度安排及市场规范方面有着不町低估的作用,是信息经济学极具前景的研究领域。
如前所述,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在不确定、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来安排规范当事者双方的经济行为,又称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或契约理论。
在此前提下,任何经济行为的结果都是确定的和惟一的。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是最优化决策问题,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而且它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有效的分析方法,这都使得微观信息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而言实用性更强,更能广泛和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总结】
从本质上说,西方信息经济学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是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博弈论研究的问题是决策各方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时各自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所能达到的均衡,而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则是决策各方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时存在着非对称信息。在这里,非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
信息经济学所讨论的信息即指这种影响双方利益的信息,而不是讲各种可能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按内容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双方知识的不对称,指一方不知道另一方诸如能力、身体健康状况等信息,这是外生的、先定的,不是双方当事人行为造成的。对于这类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称之为隐藏知识、隐藏信息。
第二类不对称信息是指在签订合同时双方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订合同后,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无法管理、约束,这是内生的,取决于另一方的行为。对于这类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称之为隐藏行动。比如在签订合同后,雇员是努力工作还是偷懒,雇主不能自由控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实行一种激励机制,使雇员采取正确的行动。比如用什么样的工资制度或福利制度,使雇员努力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会在两种情况下遇到不对称信息的问题。按不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在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问题,而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息经济学两大基本研究课题。比如,选择一个企业经理,如果事先董事会不清楚经理的能力,而经理自己清楚,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如果事先双方都知道经理的能力,但签约后不清楚经理的努力程度,则出现道德风险问题隐藏行动;或者事先都不知道经理的能力,但签约后经理发现了自己的能力,而董事会不清楚,则也是道德风险问题,隐藏信息,因为经理离任有可能带走客户。
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西方信息经济学认为,减免的办法就是建立起激励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
【从传统经济学上说】
传统经济学认为,价格凝结了所有的市场信息,它的获得不需要成本,因而能够为所有的市场参与者自由运用,这样,市场参与者就具有了市场运行的完全信息。决策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市场包含在价格之中,直接经济联系并不等同于相互作用。因而,直接的相互作用或经济联系并不构成传统经济分析的内容。这就隐含着传统经济分析不包含私人信息的内容,亦即不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性。理性人假设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利己”和“效率”,即“自私”和“利益最大化”;二是,决策者具有进行决策的完全信息。完全信息决定了:理性是完全的,个人理性能够自发达到集体理性。这样,决策个体在给定的信息参数——价格下进行决策,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通过市场包含在价格之中,价格机制就包含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市场机制就等同于激励约束的全部内容和手段。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个人理性自发地达到集体理性,市场总是出清的,整个经济社会最终会达到理想状态——帕雷托最优状态。
【从信息经济学上说】
信息经济学认为,价格是在搜寻中获得的,是以付出成本为代价的。因而,信息是不完全的。这就决定了竞争是不完全的,决策个体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私人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信息是不对称的。在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条件下,完全理性转化为有限理性,即经济个体是自私的,按照最大化原则行事,但他通常并不具有做出最优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因此,经济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理性也就是有限的。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是非理性的,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这样,各个决策个体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成为经济分析的出发点。通过对信息,尤其是私人信息作用机理的分析,信息经济学揭示了,个人理性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价格并不能囊括全部的市场经济关系,因此,市场价格制度就不再是激励约束全部内容和手段,“非价格”机制成为激励约束不可或缺的内容。信息经济就是运用机制设计理论来设计“非价格”制度以解决这个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