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经济学

更新时间:2024-05-28 11:43

情报经济学(information economics )是从经济观点分析情报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的情报学分支学科。

和其它学科关系

情报和信息经济学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宏观的信息经济学分析国民经济信息部门的总投入和产出,微观的信息经济学研究个人的信息处理行为。第一个提出信息经济概念的是F.马克卢普。他把生产知识、信息产品或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类企业、单位总称为知识产业,分成教育、研究与开发、通讯工具、信息机械和信息服务5大类。根据他的计算,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M.U.波拉特用不同的方法,从分析信息活动着手,把信息活动归并成信息产品或服务,通过市场交易的一次信息部门以及不通过市场交易而在组织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二次信息部门。波拉特以1967年的数据估计美国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科技情报部门只是信息部门中的一小部分。情报经济学主要研究情报系统的经济问题。

研究内容

国家为了分配资源,各个情报系统为了争取资源,都需要了解情报的价值,比较情报工作的收益与成本,确定情报系统能否满足用户需求、是否值得搞,还要知道怎样的情报存储、检索和传播方法最有效。因此,情报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情报的价值,情报的成本及定价,情报工作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收益分析以及情报市场等。

对情报收益的认识最初是从反面估算,由于没有利用情报而进行的重复研究造成的损失。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开始对情报服务的效益进行评价。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在实验室内比较标引语言及其对检索性能的影响,其测度如查全率、查准率等。60年代后期,评价转到正式运行的系统,接着转向运行决策,重点放在系统的成本、效果和收益的权衡上。从70年代起,评价的系统类型及评价方法都有很大变化,重点更多的转向图书馆系统、网络和情报系统、网络的运行。

课题

情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济价值,但其价值只有在获取或利用情报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对于情报的价值还没有一致的测度,情报服务的成本可以用投入的资源来衡量。但它具有非消耗性,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消耗掉;它具有非排他性,对预定用户以外的人也有价值,边际成本很低甚至等于零。情报属于一种公共或半公共的产品。情报也可看作一种资源,具有资本的属性,能产生利润和收益,如何测度收益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未来发展

中国在情报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情报工作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向借助经济杠杆管理的转变,对情报及情报工作各个方面的经济分析十分迫切。所从事的工作一方面是在理论上围绕情报的商品化问题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经济核算及有偿服务等尝试。

图书

情报经济学是科技情报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本书即是为这门课程编写的。

1983年秋,我校科技情报专业为适应学科发庭和我国情报工作实践的需要,正式将情报经济学列入了教学计划。应教学之需,著者曾编写了一个简要大纲,在毕业班和研究生中分别就不同层次的内容作了几次专题讲座,由于情报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结构在当时并不明确,国内外还没有系统的专著和教材可供借鉴,资料也很零碎,编写系统的教材难度很大,1985年作为完整的课程开设时,也只得以大纲为基础。

通过几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结合我国情报活动中出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1987年初我们编写并打印了《情报经济学》讲义,初步形成了情报经济学的结构框架充实了许多新内容,将零碎而分散的研究成果系统化,融合为一个整体,在我校及一些兄弟院校科技情报专业和图书馆学专业讲授,收到了较好效果。

随着我国情报信息事业的发展,信息经济学和情报经济学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和普遍关注,在不断引进和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伺时,具有中国信息活动特点的研究成果也纷纷面世。我们对情报经济学的研究和认识也不断深化,对情报经济学的对象、内容、任务、范围及它与信息经济学的关系更加明确。在原讲义基础上,对结构作了调整,内容作了充实,写成这部《情报经济学》。基本内容按四大部分划分为四篇:情报信息产业篇,情报的生产与交换篇,情报经济效益篇,情报经济管理篇。这些内容的相当部分是我们承担国家教委“七五”项目“我国情报服务产业化的道路和模式”的研究成果,该课题得到了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