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3 13:22
偰哲笃(约1298年——1358年),字世南,畏兀儿族,合剌普华之孙,在蒙元属于色目人。1315年,以龙兴(今江西南昌)籍登进士第,与马祖常、欧阳玄等著名文士为同年。任泗州同知,自太常出任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1329年,改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散阶奉议大夫。又任广西海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1335年,伯颜铲除燕铁木儿家族势力,独揽大权。偰哲笃于广西海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任上弃官归溧阳。1340年,脱脱推翻伯颜专政,偰哲笃任中书省左司员外郎参修《辽史》。1347年,陞工部尚书、同佥枢密院事。1349年,陞迁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十一月召任司农少卿。1350年任吏部尚书,偰哲笃立主所提议的新钞法,反对吕思诚,次年由宝泉提举司督领,始铸「至正通宝钱」,印「至正交钞」,令民间与「至元宝钞」及历代铜钱并用,本为抑制钞币贬值,但因无充足金银为钞本,滥印纸币,反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变钞失败,新的钞法反使经济更加恶化。治平二年(1352年),迁江西行省右丞,然而因江西已为徐宋徐寿辉光复,无法就任。于是拜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治平三年(1353年),行省以左丞偰哲笃陪同亲王完者秃镇守高邮,五月张士诚兵攻高邮,偰哲笃以及省宪官等都逃走了。治平四年(1354年),哈麻任左丞相,打击了脱脱一派势力,偰哲笃被免官。龙凤四年(1358年),偰哲笃愤而自杀。
高昌偰氏,其先祖本突厥种,暾欲谷生于唐朝,谙熟中国典籍制度与军事战略,女儿婆匐嫁毗伽可汗默棘连为可敦。暾欲谷在突厥汗国表现出政治才能,当时突厥既面临奚、契丹等部族的威胁,默棘连都找他参谋。暾欲谷本是突厥下卫官,在阙特勤尽杀下卫官之时,因其女儿是毗伽可汗之可敦而免死。
毗伽可汗卒后,突厥大乱。暾欲谷之女婆匐可敦遂率众归唐,被封为宾国夫人。在其子登利可汗年幼之时,她与臣下相勾结干预国政,「不为番人所伏」。婆阁之所以归唐,与此大有关系。此后,突厥之地为回纥所有,暾欲谷子孙「遂相回纥」。其后裔逐渐融于回纥,成为畏兀儿,也成为回纥汗国的一股重要政治势力,逐渐接受了回纥人的宗教信仰,先后信仰摩尼教,十世纪后高昌回鹘又接受了佛教。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纥汗国灭亡,分三支举族西迁,分别建立河西回纥汗国、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暾欲谷后代是进入高昌回鹘王国的一支。此后家族谱系断裂,至高昌回鹘王国国相克直普尔时,已经过去有230年之久。因此,在《沙溪偰氏宗谱》中,将克直普尔列为第二世祖。从克直普尔始,祖系线索是明晰的。岳弼为第三世祖,亚思弼为第四世祖,仳俚伽普华是第五世祖。
至克直普尔,他们世袭为国相,是高昌回鹘王国的显赫家族,高昌回鹘王国附属西辽,克直普尔被西辽授以答剌罕、太师大丞相,「总管内外藏事,故国人称之日藏赤立。」子岳弼,仍袭国相、答剌罕、阿大都督、太师大丞相,兼管内外藏事。岳弼有子七人,分别为达林、亚思弼、衢仙、博哥、博礼、合剌脱因、多和思。
亚思弼长子仳俚伽普华(又音译作仳俚伽帖穆尔)天资聪慧,年十六而为国相。时正值蒙古兴起,国王向仳俚伽普华问计。仳俚伽普华遂建议回纥王杀西辽少监,然后举部归顺蒙古汗国。
嘉定二年(1209年),时为相国的仳俚伽普华策划了高昌回鹘王国刺杀西辽监国的事件,国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投归铁木真,蒙元改译为畏兀儿国,成为属国,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被铁木真赐为第五子,并招为女婿。因策划反叛西辽,仳俚伽普华受到铁木真的器重。但随后有人进谗,仳俚伽普华无以辩驳,遂以其15岁的弟弟岳璘帖穆尔为质,投奔蒙古。后因铁木真之弟铁木哥斡赤斤需要一位老师,岳璘帖木尔被选为其师。儿子合剌普华又受到忽必烈的赏识,并委以重任。
自岳璘帖穆尔与其堂叔撒吉思随蒙古人侵入汉地后,偰氏家族子孙不仅学习畏兀儿文字,还开始研习儒学,以诗文见长。合剌普华之子偰文质因以祖宗居于漠北的偰辇杰河(薛灵哥河,又称色楞格河)而始取「偰」为姓,以表不忘祖系生身之地,遂成为偰氏家族定姓始祖。偰文质曾任江西吉安路达鲁花赤、广西府都元帅等要职,生有五子,偰哲笃为第三子。
1315年,偰哲笃以龙兴(今江西南昌)籍登进士第,与马祖常、欧阳玄等著名文士为同年。任泗州同知,自太常出任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
1335年,伯颜铲除燕铁木儿家族势力,在蒙元中央上独揽大权。偰哲笃于广西海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任上弃官归溧阳。当时偰文质「买地于溧阳州永城乡沙溪之上,奉忠愍而下六丧,以昭穆序葬」。此后除偰文质幼子偰列篪留居龙兴外,偰氏家族其他成员都迁往溧阳。
1344年,《辽史》修撰完毕,以亚中大夫、中书省左司员外郎联名上表。
1349年三月,以工部尚书除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十一月召任司农少卿。
1350年,偰哲笃任吏部尚书期间,蒙元中央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冬十月妥欢帖睦尔命朝中大臣讨论变更钞法事宜,遭到以国子监祭酒吕思诚为代表的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但在右丞相脱脱的支持下,偰哲笃所提议的新钞法依然开展起来,次年由宝泉提举司督领,始铸「至正通宝钱」,印「至正交钞」,令民间与「至元宝钞」及历代铜钱并用,本为抑止钞币贬值,但因无充足金银为钞本,滥印纸币,反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变钞失败,新的钞法反使经济更加恶化。
治平元年(1351年),刘福通于颍州起义,打出复宋的旗号,四方群起而响应。
治平二年(1352年),迁江西行省右丞,然而因江西已为徐宋徐寿辉光复,偰哲笃无法就任。于是八月十二日拜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
治平三年(1353年),行省以左丞偰哲笃陪同亲王完者秃镇守高邮,使高邮知府李齐出守甓社湖。五月,张士诚兵攻高邮,偰哲笃以及省宪官等都逃走了。
治平四年(1354年),哈麻任左丞相,打击了脱脱一派势力,偰哲笃被免官。
龙凤三年(1357年),韩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朱元璋光复江苏全境,以南京为省会,征召蒙元旧官。
龙凤四年(1358年),偰哲笃愤而自杀。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褴,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在元末年社会上流传的这首《醉太平小令》中,将「变钞」、「钞买钞」说成是导致红巾起义的「根源」之一。此次「变钞」指的是1350年的变更钞法,其建议与实施者是吏部尚书、畏兀儿人偰哲笃。
偰哲笃的变更钞法的建议,是在元末蒙元中央财政危机严重的形势下提出来的。自蒙元中期以后,朝政腐败,国事日非,政治、经济况状愈益恶化。妥欢帖睦尔即位后,朝廷的骄奢淫逸、吏治的残暴窳败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由于财政支出费用激增,导致钞法日坏,纸币急剧贬值,金银比价上升,这时蒙元的财政状况已成捉襟见肘、纳履踵决之势,再不采取措施,正常的经济生活将难以维持。
1350年冬十月,偰哲笃「建言更钞法」,妥欢帖睦尔「命中书省、御史台、集贤、翰林两院之臣集议之。」在讨论中,此项动议受到集贤学士兼国子监祭酒汉族人吕思诚等人的反对,双方发生激烈争辩。吕思诚针对偰哲笃等「以楮币一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为母,铜钱为子」的变钞方案,揶揄地说:「中统、至元自有母子,上料为母,下料为子,譬之蒙古人以汉人子为后,皆人类也,尚终为汉人之子,岂有故纸为父而立铜为子者乎?」
偰哲笃提出变钞理由是「至元钞多伪,故更之尔。」吕思诚反驳说:「至元钞非伪,人为伪尔。交钞若出,亦为伪者矣。且至元钞,犹故戚也,家之童奴且识之,交钞,犹新戚也,虽不敢不亲,人未识也,其伪反滋多尔。况祖宗之成宪,其可轻改哉。」但偰哲笃却认为:「祖宗法弊,亦可改矣。」·
偰哲笃提出变钞理这次争议的结果,因得到右丞相脱脱的支持,新钞法遂得以实行。当年十月十九日,于大都(今北京)设置诸路宝泉都提举司;十一月十八日,妥欢帖睦尔下诏:「以中统交钞一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准至元宝钞二贯,仍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至元宝钞通行如故。子母相权,新旧相济,上副世祖立法之初意。」
1351年,由宝泉提举司督领,开始铸造「至正通宝钱」,印造「至正交钞」,令民间通用。
偰哲笃这次变钞的要点有二:一是发行「至正交钞」,使它与「至元宝钞」并行通用;二是发行「至正通宝钱」与历代旧币通行。偰哲笃的主观目的是企图恢复中统年间(1260年~1264年)领行中统交钞时,钱钞兼行,「钞法贵重,百物价平」的局面,尽快解决物重钞轻的矛盾,使蒙元政府摆脱财政危机。
所谓「至正交钞」,实际上是印造新的中统交钞(又称「至正中统交钞」),钞文为「中统交钞」,可能是用旧日中统钞式样加盖「至正交钞」字文,因为《农田余话》卷上记载:「前元印造中统交钞,…至至正庚寅,中统(钞)已久废,改造至正(钞),印造中统交钞,名日新钞。」1351年所铸「至正通宝」钱,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支纪年钱」,有五种三等,共十五品;第二类是「纪值钱」,有折二钱、折三钱、当五钱、当十钱几种;第三类是「权钞钱」,分为五分、一钱、一钱五分、二钱五分和五钱,共五种。
偰哲笃原拟使交钞与铜钱子母相权并用,来达到抑制钞价贬值,以实钞法的目的。然而,事与其愿违,几年之间,纸币急刷增加,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偰哲笃所推行的钞法以惨败而告终。
偰哲笃变钞的失败在于缺乏金银储备。诚然,中统钞发行时期,币值是相当稳定的,但那时国库比较充盈,政府严格规定「中统钞法行,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始造钞时,以银为本,虚实相权」。可见当时发行纸币有十足的金银作为储备,基本上做到有多少金银储备,才发行多少纸币。各行省设有钞库,管理发钞,有金银为钞本,以支持纸币的价值。
蒙元初期时对纸币的「印造支发」是有节制的,如当时中书省臣王恽所云:「其钞法初立时,将印到料钞,只是发下随路库司换易烂钞以新行用外,据一切差发课程内支使。故印造有数,俭而不溢,得权其轻重,令内外相制,以通流钱法为本。致钞常艰得,物必待钞而后行。如此,钞宁得不重哉?」
然而自蒙元中朝以后,蒙元中央政府的财政开支无限扩大,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过着极度淫靡奢侈的生活,妥欢帖睦尔时(1333一一1368)更达于极点。财政支出的四大项目是军费、赏赐、佛事和营造,国库存储耗费严重,财政赤字愈来愈大。朝廷对权贵、吐蕃僧侣赏赐多用金银。
例如孛儿只斤·铁穆耳即位时,赏赐「比先例赐金五十两者增至二百五十两,银五十两者增至百五十两。」孛儿只斤 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普赐金三万九千六百五十两,银一百八十四万九千五十两。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即位,赏赐计金五千两,银七十八万两。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即位,赐金七百余锭(三万五千两),银三万三千锭(一百六十五万两)。
除普遍赏赐外,蒙元皇帝还常颁特赏,例如孛儿只斤·铁穆耳一次就赐予驸马蛮子带银七万六千五百两,赐额之大实为惊人。西番僧侣当时荣宠无比,受赐金银更是无可数计。
佛事耗费金银数额颇巨。例如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29年以来,佛事岁费比旧增金一千一百五十两,银六千二百两,妥欢帖睦尔在1334年,佛事岁费与忽必烈时相比,岁增金三十八锭(一千九百两),银二百零三锭四十两(一万零一百九十两)。此外,当时常以黄金写经,造金浮屠、金宝盖,寺宇窗壁皆用金为饰等,如此耗用之金难以估计。如此挥霍资财,国库宁得不空?
蒙元中期以后,税收比忽必烈时增加了二十余倍,包银亦增加十余倍,但还是「入不敷出」,财政日趋竭蹶。孛儿只斤·海山时,政府一年的收入仅为二百八十五万锭,但他即位不到一年,竟耗费八百二十余万锭,为弥补支出,只得动用钞本七百一十多万锭。这以后,每当财政上发生亏空时,总以抽用作为钞本的金银当作渡过难关的办法,导致纸币准备金愈来愈少。迨至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即位后,由于帑藏空虚,中央政府赏赐已力不从心,只得下诏「凡金银五锭以上减三之一,五锭以下全畀之,又以七分为率,其二分准时直给钞。」
妥欢帖睦尔时,国库更为空虚,政府无法开支,竟到了「执事者括金民间以充用」的地步。这说明此时钞本亏欠严重,已没有多少金银作为储备了。而偰哲笃为达到「以实钞法」的目的,规定新钞一贯合铜钱一千文,或至元宝钞两贯。至正交钞虽在形式上规定钱本位,实则既不能再用银作准备,也不能用钱来代替,钞变成了币制中的本位。它远远不像中统钞时代有大量金银为钞本,而是企图以政府对钞面规定的信用来维持金融。这实际上是以虚代实的作法,后果只会是通货膨胀。
当时宝泉提举司「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钱钞兼用的结果也不妙。时人王祎说:「钞乃虚文,钱乃实器,钱钞兼用,则民必舍虚而取实。故自变法以来,民时或争用中统(钞),或纯用至元(钞),好恶不常,以及近时,又皆绝不用钞,而惟钱之是用。」由于纸币滥发,钞值一再贬值,结果人民要铜钱而不要纸币。
至正交钞发行的第五年龙凤元年(1355年),蒙元社会经济已陷入极度混乱之中,《元史·食货志》记云:「物价腾踊,价逾十倍。…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民最后连铜钱也不用了,开始以物易物,纸币更是信用破裂,几成废纸。
偰哲笃钞法改革遭到惨败是必然的。他的「变钞」是在无金银作本的情况下进行的,纸币没有准备金且又无限制地发行,以致市场纸币充斥,急剧贬值。依照金融规律,财政收入增多,货币发行量自必减少,反之亦然。至正年间币值剧贬,物价腾贵的根本原因是蒙元中央政府开支过大,财政拮据,国库空虚,纸币已无现金作准备,从而导致了恶性的通货膨胀。
由此可见,造成元代末年巨大金融困难的根本原因是收支不能平衡,以致纸币储备金被动用一空,「楮币失母子相权之道。」中央政府当时应当采取的唯一措施是紧缩通货,节省开支,增加财政收入,使币值趋于稳定。
然而蒙元统治集团已然奢靡成风,挥霍无度,欲壑难填,不但每年的财赋收入被他们耗费千净,而且还入不敷出,造成财政上无法弥补的亏空。面对着当时山穷水尽的国家财政状况,可以说任何高明的理财家也是无力回天,不能够遏止住经济崩溃的趋势。
偰哲笃实行钞法改革已是蒙元处在病入膏肓的时代,他不懂得只要蒙元权贵淫糜奢侈的生活方式不加改变,政府的财政危机必然会如影随形地出现,或者说他虽然懂,然而他不敢对权力者的挥霍无度提意见,不敢触及问题的根源,而只敢力图用「变钞」这样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来改善金融财政。在腐朽政治未加改变的情况下,偰哲笃的努力不仅是徒劳的,而且适得其反,可谓治丝而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