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3 12:26
关中四大名台,是指位于陕西省中部的四处古建筑,这四大名台分别是教稼台、造字台、烽火台、凤凰台。关中大地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又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之地,自古就有四大名台的说法,它们或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或出自历史反面教材,或出自历史典故传说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由于各种原因,这四大古台部分正在或已经遭受着破坏,以至于被人们遗忘,亟待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加强保护和宣传力度。
关中地区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金城千里”指渭河平原四周为山原、河川所环抱,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关中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面是黄土高原,再向北方和西北方,还有黄河天堑为屏障,东面也有黄河阻隔,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社会日渐繁荣,人的欲望亦日增,故于安居之外,更思有游观之乐,登高望远亦游乐之一法也。北方一层之建筑,最不便于远观,故于住宅之外,又思有其他土木之兴作。最先发现者即为台。”乐嘉藻在《中国建筑史》中阐述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的欲望增加导致各种建筑的构建,这样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纷纷出现,它们一方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又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早期典籍《山海经》中就记载有轩辕台、帝尧台,帝舜台。夏代有钧台、睿台,商有鹿台、南单台,周有灵台。最初这些台是帝王游乐、举行盛大仪式的场所。随着文化的发展,帝王每有活动总是召集一批文人士子来吟唱,于是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与文学关系逐渐密切。
教稼台,也叫后稷教稼台,为关中四大名台之首,中国八大名台之一。其坐落在陕西武功故城东门外漆水之滨,相传这里是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他的历史功绩而建立了此台。
教稼台为一砖砌箕斗形平台,长78米,宽31米,高约15米,古朴墩实,别具一格。台四面各辟一门,寓意一年四季;有24 根栏桩,隐含24节气;前后有台阶分别有五阶六阶可达其顶,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台前石碑和四面门洞之中嵌满于钱范宇、刘暲昆、周尧、赵宏章、于右任、吕楠、王任重、屈武等人诗词题刻,既可思索内中事理,又可欣赏诗书艺术,引人入胜。
教稼台位于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东门外漆水之滨,相传为后稷向人们宣讲稼穑百谷之道的场所。原一矩形土心砖砌平台,下大上小,呈覆斗状,中有洞门,为来往车马行人必经之路。洞门东口上有宽约1米、长约2米的石刻,其文曰:“教稼名区”。上款为“道光五年(1825)正月重修”,下款“知武功县事邓兆桐立”,西口上为“教稼台”。
教稼台自先周时代至今,代有修葺,现存为在明代基础上复建。
清雍正元年(1723)知县杭云龙、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邓兆桐、民国25年(1936)县长钱范宇曾三次大修。
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破坏,教稼台已荡然无存。
1987年,耆宿发起倡议,士、农、工、商,尤其中央、省属杨陵农业科研单位踊跃筹资4万余元,于1988年秋施工,次年春主体落成。
教稼台重立于旧址,形体依旧,仍呈覆斗形,高12米,周长24米,台周围确定了保护范围,占有面积2500余平方米。遂立标识,设门楣,建起砖围墙,198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教稼台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稼台四周垂柳依依、翠柏常青、花繁叶茂、争奇斗艳。若遇天气晴朗,游人登台览胜,长川曲幽、漆水映带、田野碧绿、白云蓝天、太白屏南、梁山拢北,一切自然美景尽收眼底。
后稷传说是姜嫄圣母所生,因为姜嫄在荒野踩了大人的脚印而怀上后稷,即古语所说'偶经荒原,履巨人迹,感而有孕,'认为不吉利,就把他遗弃了,所以后稷的名字本来叫弃。但扔到道路上,马牛不踩他;扔到河冰上,飞鸟用翅羽温暖他,姜嫄这才知道他是神,就重新收养。
后稷从小喜爱稼穑,对种地很有研究,并且成效卓著,到舜时被提升为农官,专门教人种地,后来被尊为稷神。这个教稼台是一处农业名胜古迹,用现在的话,也可以说这里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技研究所、农业科技大学、国家农业部所在地。
据《史记·周本纪》载:后稷是帝喾的元妃姜媛的儿子,名叫弃。儿时就有巨人之志,好种树、麻、菽、麦,成人后遂好耕作,教民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有邰(故址在今咸阳市武功县境内),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农业始祖的不朽功绩,遂建立了后稷教稼台。
武功镇东河滩交流大会也由来已久、渊源深厚。相传上古时期每年春季,后稷在教稼台前教农稼穑,授民于农耕技术。至于农历11月初7,四方百姓聚合东河滩教稼台下,纷纷带来各自的收获以答谢后稷,并开始以物易物,中国最早的市场即发端于此。武功镇河滩会,即东河滩物资交流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们为纪念后稷教民稼穑而举行的古会,每年冬季农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共11天,地址选在在教稼台前的漆水河滩上举行。人山人海,祭农神,庆丰收,学经验,物资交换,并有歌舞、杂技、戏曲等节目助兴。河滩会是我国农业始祖后稷——开发的古代农业示范基地,也是保存至今最大的的纪念后稷农业物资盛会。
造字台,又名仓颉造书堂。在长安古城西南二十里,台高10多米,周长60余米,方形系夯土建筑,近年来,造字台已修葺一新,外包一层青砖砌为砖台。南面为一宽8米的斜坡,可拾级而上,中间为3米宽的水泥抹面,上书见方2米左右“仓颉造字台”五个隶书雕塑大字。
造字台遗址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细柳镇宫张村和郭杜镇长里村之间,而今随着西安市西高新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宫张村已无址可寻了,长里村旧貌换新颜,今非昔比,昔日古老而荒凉的造字台,如今处于高楼大厦围困之中。这一带地方古称高阳原,宋《长安志》和元代《类编长安志》中均有记述;高阳原在县西南二十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阳原这一地名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这首诗是唐景龙年间,中宗皇帝驾幸造字台、三会寺时, 昭容上官婉儿的一首应制之诗。千百年来,人们吟咏此诗,对诗中描绘的景色,无不神往。诗中;“释子谈经处”是描述的是三会寺,而“轩臣刻字留”是仓颉造字台。
据宋代《长安志》载;三会寺,在县西南二十里宫张村,唐景龙中,中宗幸其寺,其地本仓颉造书堂。清乾隆时期的《西安府志》载;造字台,府城西南约二十里宫张村(又名;恭张村、弓张村),有三会寺;为仓颉造书之堂。
《关中胜迹图志》载;造书台,黄帝史臣仓颉以结绳而记史事,苦其不能纪实。观看鸟迹鱼虫形,得到启示用符号代替结绳,创立文字。据史载:造字台,隋代人们发现的古代文化遗迹,发掘的陶片上有许多文字符号,人们为了保护好这一古遗址,将此处筑台封存,并在周围修有建筑物,尊称为;仓颉造书堂、仓颉造字台。造字台是后世人们为纪念仓颉修建的。仓颉造字台的遗迹,据载;远在隋代以前,相传周穆王曾在终南山造中天台,在仓颉造字台,筑神庙名曰;“三会道场”,汉代以后佛教繁荣,改为三会寺。
《开劈衍泽志传》记载;仓颉生四目,有睿德,能书,及长,登阳墟之山,涉元扈,洛水之汭。一日有灵龟负一丹书前来,仓颉一见拜而受之,袖入家中,朝夕读诵,遂能通天地之变化,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山川鸟迹龟文,指掌而创文字,文字成,天雨粟,神鬼夜号。仓颉增补六书,以代结绳之政。这就是人们相传已久的“灵龟负书献文”故事。阳墟山,元扈山,洛水等这些地方在今陕西省洛南县境内,(《洛南县志》、《关中胜迹图志》),如今在阳虚山的故地,陕西省洛南县保安镇,仍有“仓圣祠”,民间祭祀不绝,故事历代相传,至今不绝。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黄帝之史仓颉,为黄帝记事之官,思造记事之法,而文生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也,初造书契。《河洛精蕴》有;“河出书,洛出图,圣人则之以为书契”。是说;在上古时期黄河里有龙马出现,背上有图案,后世称之为;“河图”,在洛水里也有神龟出现,背上有图案,后世称之为;“洛书”。圣人观察后,根据这些图案符号加以整理,形成文字雏形的符号。同样在《易经》中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文字的产生是经过一个漫长历史,也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天下礼仪必归文字,“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仓颉作为文字的始祖,他受鸟兽足迹的启迪,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他改造了原始初级阶段的文字符号,重新规范了新的文字符号,对中华民族的文明有划时代的贡献。结束了刻木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开辟了中华民族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新的纪元。仓颉被尊为文字始祖,永远为炎黄子孙所敬仰。
“仓颉造字”是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故事,据《史记》载;仓颉,居阳武,卒,葬衙之利乡亭南。太古未有文字,燧人氏始作结绳之政,大事结大绳,小事结小绳以记之,仓颉为轩辕氏史官,始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其字成,天雨粟,鬼神哭。仓颉造字成,天降谷粟,随称:谷雨,二十四节气的谷雨节。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在这里祭祀造字圣人“仓圣”。
仓颉造字台的西百余米有一土冢,为周穆王陵。周穆王,姓姬名满,周昭王之子,是周朝第五代国君。史称他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国王,曾西击犬戎,俘虏五王,并将部分犬戎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还东攻徐戎,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合诸侯。后世传说他曾周游天下,西赴瑶池等,《穆天子传》等书便记述了他西游故事。
在周穆王时,曾在终南山造中天台,后又在仓颉造字台修建神庙,名叫“三会道场”。在《法苑殊林》记载;唐西明寺道宣律师逐静,在京师城南,故净业寺,忽有人来申礼律师问;今西京高四土台,俗云是;仓颉造书台如何? 答曰;仓颉于此台上,增土造台,观鸟迹非无其事。又有天人姓陆名元畅来谒云所闻;高四台者,本迦叶佛于此第三会说法度人,(周)穆王时,文殊、目连、来化(即列子所谓化人者),云高四台是迦叶佛说法处,因造三会道场。(秦)穆公时,扶风获一石佛,穆公弃马坊中,公游上帝极被责疏,觉大怖,欲造佛像于高四台,得一老人名安,年八十云;有兄弟四人曾于道场内,为诸匠执,作成一铜像,公大赏赉之彼人,并于台上造重阁,高三百尺,人号曰高四台或高四楼。
汉魏以后,佛教兴盛造字台被改建成了“三会寺”。据唐史记载“三会寺”是定昆池南边一座有名的寺院,定昆池是唐中宗和韦皇后的宠女安乐公主所筑。安乐公主初欲以昆明池为私沼,中宗不许,公主怒,随于景龙二年(708)侵夺百姓庄田,耗国库努银,重新开凿一池,因欲胜过昆明池,故取名定昆池。定昆池四时景色秀美,湖中山岛对峙,虹桥飞渡,楼阁亭台,船戈荡漾,水草丰茂,花鸟柳莺,管弦丝竹,余音袅袅,名胜当时。中宗皇帝与韦皇后带群臣常来此地,且赋诗应和。
随着唐王朝盛极而衰,“安史之乱”、“朱泚之乱”、“会昌灭佛”的发生,三会寺、定昆池,随之荒废殆尽。后唐时诗人岑参再登三会寺、造字台时,已是“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的情形了。
宋时,宋敏求的《长安志》,张礼的《游城南记》,元时骆天壤的《类编长安志》等书中对造字台均有记述。到了清代,只剩下孤台古庙,清乾隆年间 ,陕西巡抚毕沅亲笔书写“仓颉造字台”石碑立于台旁,残碑至今犹存。《西安府志》、《关中胜迹图志》 两书均有记载。
1923年,清代“戊戌变法”的倡导者康有为到西安,坐马车来登台凭吊,当他看到造字台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深为惋惜.
1936年,陕西省主席邵力子陪同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来台参观视察,邵力子曾向委员长建议,在此如能修一所仓颉大学,专门研究传播中国语言文字。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终未实现。建国后,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为造字台题词勒石。
现在的造字台遗迹,台高10多米,周长60余米,方形系夯土建筑,近年来,造字台已修葺一新,外包一层青砖砌为砖台。南面为一宽8米的斜坡,可拾级而上,中间为3米宽的水泥抹面,上书见方2米左右“仓颉造字台”五个隶书雕塑大字。
当代好多专家学者也曾到这里考察研究,建议修复造字台,增建仓颉纪念馆,陈列汉文字从象形字到繁体字再到简化字,从仓圣鸟迹书,殷商甲骨文,西周之篆籀,宗周钟鼎文。先秦之石鼓文,秦之小篆,程邈之古隶。两汉之隶、章草。晋人之楷书和行书,唐贤之楷书和行书,草书。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书家之精妙汇集此间。使人们到此处,可以了解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源流,深切体会到汉文字承载变更的千古风貌。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那是多么的有教育意义,启迪后人理解民族文化的善举。
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境内的骊山烽火台,因为三千多年前周幽王在此举火戏诸侯,以博王后褒姒一笑,最终导致了他的国破家亡,其教训之深为历代帝王所警醒,即使是今人亦不难从中感悟到诚信待人乃立身之本、立业之本。
骊山东西绵亘五十余里,是秦岭的一个支脉,最高处海拔1256公尺。烽火台在骊山西绣岭的第一峰顶,在烽火台底部,有一个灶口,在此点燃柴草和狼粪,就会在台顶形成烽火。据说用狼粪烧烟,具有孤烟直上云霄,风吹不斜的特点,因此,烽火台在通讯落后的古代成了有效的边防警报设置。通常是座座山峰都筑台,若京都有急,只要一个烽火台燃烟,其它烽火台就连锁举火,警报可以快速传递到远方。
登上烽火台顶端,极目远舒,前是幽静美丽的平川田畴,后是峻秀挺拔的起伏山峦,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阵阵入怀。
相传三千多年前,周朝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 自从绝代佳人褒姒入宫后终日被美色所迷。从此,幽王的王后申后被幽禁在冷宫,但敢怒而不敢言。
一年后,褒姒生了个男孩,幽王十非喜爱;取名伯服。褒姒从此暗地安排,派自己的心腹宫人,暗中监视申后,寻机报复。
申后过着孤单的生活,心中万分愁忧。一天,一个年龄较大的宫女,深知王后心事,便向王后献计,让她假装有病,叫她的母亲温媪以看病为名,乘机将她的书信送给父亲申候和太子宜臼,令太子回京再作商量。申后听了,依计而行,并送给母亲温媪一匹绸缎,那封密书就藏在绸缎之内。谁知温媪从申后宫中出来,却被早已监视她的人捉住,送到褒姒面前,并当场搜出藏在绸缎中的密书。褒姒盛怒之下,将申后送给温媪的绸缎撕成碎片,并将此禀告知幽王。幽王不分青红皂白将温媪一剑两断,废太子宜臼为民,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褒姒做了王后,宫内大权,逐渐被她独揽了。内自宫女,外自朝臣没有不奉承她的。幽王对她更加宠爱,凡事百依百顺。
褒姒入宫后,从来不笑,这事使幽王觉得美中不足。他曾用过不少方法,要逗褒姒一笑,但都失败了。有天,幽王问褒姒什么最好听。褒姒说: “那天捉住温媪,一气之下将申后送温媪的绸缎撕了,这撕绸缎的声音倒是十分好听。”幽王一听,当即下令,每日送一百匹绸缎进宫,叫宫女们撕给王后听。可是褒姒还是不笑。幽王又下了一道圣旨,凡宫内宫外,如果能使王后一笑者赏黄金千两。奸臣虢石父听了,想了一个办法,他告诉幽王: “先王在世时,因南戎强盛,惟恐侵犯,因此在骊山设了二十多处烽火台,又设置了数十架大鼓。一旦发现戎兵进犯,便放狼烟,烟火直上云霄,附近诸侯见了就发兵来救。我王要使王后一笑,不妨带她去游骊山,夜点烽火,众诸侯一定领兵赶来,上个大当,王后看了,必定发笑。”幽王听了,依计而行,即备了车仗,同王后来骊山游玩。
当时,有个叫郑伯友的诸侯正在京都,听了这一消息,大吃一惊,急忙赶到骊宫奏道, “先王在世设烽火台,是为紧急之用,今天无故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一旦戎兵侵犯,再点烽火有谁信之,那时何以救急呢?幽王不听劝阻,并令立即点燃烽火。附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以为京都有敌进犯,个个领兵点将前往骊宫,待赶到骊山下却不见一个敌兵,只听宫内弹琴唱歌,便议论纷纷。这时幽王正和褒姒饮酒作乐,听得诸侯到来,便派人去向诸侯道谢,说: “今夜无敌,有劳各位。”诸侯听了,面面相觑,只好带了兵卒恨恨离去。这时褒姒在楼上看见众诸侯白忙一阵,不觉抚掌大笑。幽王一见大喜,当即赏给虢石父黄金千两。
幽王的所作所为,触怒了申国候。申侯便联结南戎三面包围了京都。虢石父得知,面奏幽王: “目前事情紧急,我王快派人去骊山点放烽火,召来诸侯,以御敌兵。”幽王立即派人点了烽火,但由于他上次失信于诸侯,诸侯认为天子又开玩笑,都按兵不动。
幽王等不到救兵,只好带着伯服和褒姒逃走,半路上被戎兵捉住,戎主杀了幽王、伯服,但见褒姒容貌美丽没有杀她。而褒姒料她难活,就用三尺白绫自缢而死,这便是自古留下来的一句俗话: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江山”。
凤凰台位于咸阳市仪凤西街北口,原为咸阳北城楼,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台高6.1米,占地800平方米,台上有大殿4座,传说秦穆公的幼女弄玉和箫史吹箫引凤至此;另一说是其建筑形制颇似凤凰,故名凤凰台。
凤凰台是咸阳市区内惟一保存较完好的高台古建筑群,同时又是革命旧址,被誉为“咸阳古城明珠”,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台上东、西殿各为三间,中间两座殿前后纵排,前殿略高,台墩两侧有磴道,北面有南海洞,整体建筑形似凤凰。台前有石碑坊及32级磴道,磴道两旁有石栏杆、石墁道,以磴道中间两侧有铁铸八棱六屋塔,俗称凤眼。台上中殿前原有洞宇,后殿内供无量佛像,东殿供三太白像,西殿供三大菩萨像,墙壁上布满了佛教故事彩塑立神,山墙外镶有琉璃彩塑神化故事浮雕。特别是东殿山墙处镶有一幅完整的琉璃浮雕图案,弄玉乘凤,肖史骑马,秦穆公乘龙的传说故事,浮雕艺术精巧,栩栩如生。台上有一钟、一石一柏,钟声宏亮,可传数10里。
乾隆时邑人张大森有诗云:“台起凌虚空,丹凤栖云表,磴道挂三峰,首尾俱缭绕。立神擎洞宇,天凤响柏杪,开户能明月,卷帘惊宿鸟……”凤凰台历经沧桑,部分富丽堂皇的装饰和原貌曾遭受火灾损失及人为破坏,现存的四座大殿,建筑艺术精湛,仍可见当年宏伟景观。
1921年薛笃弼任咸阳县知事时,每晨派人鸣钟报晓,促人黎明即起,台前西南有戏楼,每年有“二月二游百病”“重阳节登高”风俗,因此“凤凰高台城中建”又被列为咸阳八景之一。
为切实保护好凤凰台,对它进一步开发利用,咸阳市渭城区文物旅游局在1998年对凤凰台东台墩和东殿进行抢救性维修之后,近两年又积极争取、落实省级古建维修专款,对凤凰台北台墩、中殿和南台墩等进行加固维修。经过精心雕凿、修葺的凤凰台古建筑群已成为咸阳市新的景观和旅游点。
凤凰台相传由箫史与弄玉吹箫引凤的典故而来,最早见于汉刘向《列仙传》曰:“箫史教弄玉吹箫作凤凰声,凤凰来,止其屋。秦穆公作凤台,一旦,皆随凤飞去。”
据传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爱上了当时正在学仙的人箫史,箫史吹得一手好箫,箫声动听如凤鸣,弄玉听得如痴如醉。弄玉非常爱箫史,秦穆公便把女儿嫁给他,并在秦国的都城雍的附近建一高台,让弄玉箫史夫妇居住。弄玉在箫史的指导下,天天学吹箫,最后吹出的箫声如凤鸣,引得凤凰落于台上来听箫。终有一天,优美的箫声引来一龙一凤,箫史乘龙,弄玉乘凤,双双飞入云霄,腾空成仙而去……虽然这是神话传说,可凤凰台却千真万确地屹立在咸阳。而且是咸阳城区保存比较完好的高台建筑群。
这一传说故事,展现了凤凰能“喻情”的神性,流传至今,后人为纪念这个历史的神话爱情故事,用建筑一种物体形式来表现,兼有实用、审美双重功能的空间造型艺术。凤凰台这座建筑,即是具有凤凰造型,表现凤凰文化,蕴含凤凰精神,并以凤凰为名称的建筑。
1921年凤凰台设有专人鸣钟报晓;1928年在台上设立了图书馆,后又设民众教育馆;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董瑞生、王士骥在台的右边广场召开群众会,赶走了清政府的咸阳知事;抗战时期,凤凰台上设防空监视哨;凤凰台同时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工作人员活动的场所;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咸阳后,成立咸阳市人民政府,市政府驻凤凰台;后设文化馆、图书馆。凤凰台是陕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批准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咸阳市著名文博学者张鸿杰老人说,当时他已经记事。“在1943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咸阳为了防备日军轰炸,一个是拉警报,一个是在县城敲钟。当时有一部电话,日军飞机一过潼关,马上就有电话打来,县城的警报和大钟就都响了,同时在凤凰台上升红旗,县城里的人开始往城墙洞里跑,有的厂里的人往防空洞里跑。等日军飞机飞到了临潼、西安后,大钟又紧急敲响,凤凰台上又改升黑旗,还在家里的人赶紧往外跑,钻洞以后不敢出来。等日军飞机飞过或炸弹已投后,警报解除,凤凰台上又改升白旗。”他说:“当时,我家的一个亲戚就是在凤凰台上负责拉警报和升旗的。”